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茶余饭后 羊城路街名溯源
查看: 2339|回复: 33
go

羊城路街名溯源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1#
发表于 2011-7-28 20:4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打印

羊城路街名溯源(上)

                                                                              来源: 金羊网-羊城晚报

一、与古城墙、城廓有关的
大北(越秀区): 明、清两朝城墙大北门在此故名。
小北(越秀区): 明、清两朝城墙小北门在此故名。
文明路 (越秀区): 清代时,广州老城墙建有文明门而名,1922年因扩建马路拆去城门。
大德路(越秀区):清代时城南有归德门,1921年拆去扩建马路取名大德路。
双门底(越秀区): 在承宣街,此地处番山、禺山之间,南汉王刘  凿通叠石建双阙于其上。宋时改双阙为双门,居民居其下,皆曰“双门底”。
朝天路(越秀区): 宋代广州的西城门为朝天门而名。
南关(越秀区): 清代广州南门之一———永清门之南故名。
大东门(越秀区):曾为城府东门而得名。   
靖海路(越秀区): 因有城门靖海门而得名。
西澳(荔湾区): 因宋时地处海湾又是城西,故名西澳。
西关(荔湾区): 明、清时处城之西部而名西关。
二、与官署、社团有关的
都府街(越秀区): 现省府南面、市府东面的正南路都府街,是羊城自古以来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历代的最高权力机关就在这一带。
德政路(越秀区): 路南原为清代番禺县衙门,以表示官府衙门要行德政,有德于老百姓之意。1930年扩建马路时衙门被拆。
法政路(越秀区): 因昔日法政学堂在此而名。
将军路(越秀区): 清代广州将军衙门在此。
仓边路(越秀区): 以前铁税、盐税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走私铁、盐是要杀头的。所以食盐由官府统管,仓边路一带以前就是盐仓所在。
署前街(越秀区): 因旧时广州警察署在此而名。
一德路(越秀区): 因明清时有一德社学而名。
后楼房街(越秀区): 因此街在清平南王尚可喜府宅后面。
三、与所在地建筑物或名胜古迹有关的
万福路(越秀区):明、清时为广州城南,附近有万福桥而名。1919年扩路时城墙拆去,万福桥也没有了。
四牌楼(越秀区): 因明代时建有惠爱坊、孝友坊、忠贤坊、贞烈坊四座牌坊而名。1954年改名为解放中路,但不少广州人仍习惯称四牌楼。
六榕路(越秀区): 因有六榕寺而名。
光孝路(越秀区): 因有光孝寺而名。
净慧路(越秀区): 因东有净慧寺(即六榕寺原名)而名。
越华路(越秀区): 因有越华书院而名。
盘福路(越秀区):此地原有一庙叫戒坛庙,戒坛庙所在地称为福地。盘者,回旋盘绕之意,当时有一街道盘绕福地四周,故称盘福路。到了明清时,今盘福路成了城墙。70年前拆去城墙建马路仍名为盘福路。
庙前直街(越秀区):因路北有东山庙而名。
越秀南、北(越秀区): 皆因越秀书院而名。
长寿路(荔湾区):因有长寿寺而名。
福场路(海珠区): 因海幢寺原为福场园,故寺前路为福场路。
怀远驿街(荔湾区): 此地古代为对外贸易机构“怀远驿”所在地。
四、与当时从事行业有关的
淘金坑:(越秀区) 相传是古代淘金的地方。
增埗:(荔湾区) 原来这里是个河滩,渔民常在此晒罾(一种方形渔网),所以叫罾埗,后来改称增埗。
花地(荔湾区):初名“花埭”,埭即土堰之意,此地人以种植花卉为生,清代取名花地。
铁炉巷(越秀区): 明朝时曾于此地设铁冶所。
书坊街(越秀区): 清代街内多为书院、书店及文房四宝专卖店而名。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34#
发表于 2011-8-20 16:22 |只看该作者
历史人物 - 多宝大街与太子少保邓华熙

来源:广州地名古今谈  作者:潘广庆

    广州西关“三宝”,是前辈粤人对与荔枝湾为邻之多宝、宝华、宝源三条自然街街名的统称,曾饮誉海外,在现代广州人中,所知者已不多了。
  提起西关三宝,必然涉及多宝街之得名。在清代咸丰年间,西关多宝路今愉园酒家左邻有一间七便过的大屋(即七个开间连接的大屋),其正间入门为四柱大厅,接连三间均为起居室,另三个开间分别为花园、祖仙厅、会客厅、大屋主人邓华熙,字筱赤,广东顺德龙山人氏。当年屋前石阶宽广,左右均有邻屋,初步形成了街巷,但尚未取名。坊众相议以邓氏名望为最高,邓华熙咸丰六年中举,治事干练,参与顺德团练局事务,因筹响得力,议叙刑部员外郎。1880年,英法军队进逼北京,邓华熙充任京师巡防处办事员,条陈拒敌方略数千字,为恭亲王所重视,提拨郎中,转监察御史,光绪十三年升云按察使,历升安徽、山西、贵州巡抚,署漕运总督,1902年退休回穗,坊众一致推举他为街道起名,邓氏欣然命笔,题多宝大街,获一致赞同,自始多宝大街、多宝南横、多宝坊、多宝街等名字名扬四海。
  多宝为三宝之首,昔日西关三宝地段,汇集了广州名筑,“西关大屋”之精华,且街道通达宽广、笔直而整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气势不凡,在住宅群中,名人荟萃。早年在多宝坊之泰华楼,时至今日,尚有海外来鸿,封面上书:多宝坊27号探花第收等字样,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多宝、宝华、宝源等街名早已成为了西关象征,而在五洲传播。1912年,孙中山先生回到广州拜候广东仕绅。第一个是到多宝大街18号邓华熙住处。邓氏在西客厅设西餐款待了孙文大总统,至今尚为邓氏后人所乐道。
  说来有巧,邓华熙的孙子邓又同与邓祈同先生等,解放后三次回国献宝,1951年向文化部门献出御赐监察御史,御赐头品顶戴木刻高脚牌两面。1956年7月5日向文物部门献出建威将军盔甲一箱18件,净重达80司斤,文革后又献出文物260件,有康有为为丁已事件手扎卷,和朱九江、翁同和、俞曲圆、李鸿章、张之洞、袁昶、黄公度、陈散原、陈宝琛、陈述叔、黄节、梁鼎等名人手扎,以及清光绪帝硃批有关广东历史事件奏章等,邓氏后人三次献宝,均荣获政府的奖励,发给了奖状和奖金,以表彰其爱国之举,同时也获得社会的赞誉,正是:太子少保、题名多宝,相连街道、汇成三宝、流芳后世、邓氏献宝,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33#
发表于 2011-8-20 16:04 |只看该作者
古今建置 - 小北路地名的来历

来源:广州地名古今谈    作者:邓端本

  小北路是因小北城门而得名的。古代的小北门地处越秀山麓,游人如鲫,因此,酒楼茶室应运而生,逐渐地便形成为一条热闹的街道了。
  当此地还没有纳入城区之前,它曾经是广州的古河道,文溪的下游。文溪发源于白云山东麓的菖蒲涧,水流经上塘、下塘后,在今小北花圈分作两支:一支流过今天的仓边路注入清水濠出珠江;一支则经今天的大石街、华宁里,流入古西湖后再出珠江。三国时,吴刺史陆允曾在这里筑甘泉池,把水贮存起来,以解决城内居民的吃水问题。唐会昌中(843-844)节度使卢钧疏浚了这一带的河道,保持船舶的畅通。还在河岸种上木棉和刺桐,美化环境。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木棉、刺桐花开,十里相望,殷红一片,如火如荼,成了当时的市民踏青去处。正由于风景幽雅,所以南汉小朝廷曾在这里建离宫,命名“甘泉苑”。
  明初,将宋代的东、西、中三城合而为一,城墙筑到这里,当时的文溪尚穿城而过,因此每逢白云山水暴涨时,排水不及,常使小北门一带泛滥成灾。所以到了明成化三年(1467年)便在今朱紫岗附近凿渠,把文溪水斜引入东濠涌,不再让河水流经城内。古河道日久淤塞,仓边街成陆,古西湖也就在城内消失了。然这一带地势低洼水浸,仍然是不可避免。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广州连降大雨,引起山洪暴发,小北门一带顿成泽国,大水一直淹至芳草街、东华里一带,许多民房都被大水冲塌,居民驾筏逃生,逃不出去者,都被大水淹死。小北路上一片荒凉,形成“红颜白发填沟渠,死作游魂生饿口”的悲惨景况。
  在古代,这里还有许多湖泊散布其间,屈大均《广东新语》认为古之菊湖就在此地。从清代的广州城图所描绘,大石街以北尚有挞子鱼塘。按照《白云粤秀二山合志》的介绍,这鱼塘占地辽阔,“烟波浩渺,藻荇交错”,一片青绿。鱼塘产鱼不少,收入可观,其收益归将军衙门所有,故老百姓称它为“挞子鱼塘”。至今小北路附近仍留下有一条叫挞子大街的街道。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32#
发表于 2011-8-20 15:56 |只看该作者
古今建置 - 仓边路因何得名

来源:广州地名古今谈        作者:廖汝忠

  有人很忌在广州仓边路的酒店举行喜庆宴席,说是仓边路因监仓(监狱)得名。其实,“仓边路”的“仓”并非监仓。
  仓边路在宋代之前是甘溪的一段。甘溪源于白云山菖蒲涧,它顺着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广州古城而注入珠江。今麓湖——上、下塘——小北路——仓边路——大塘街和长塘街就是甘溪故道(仓边路——大塘街、长塘街是甘溪东支流故道。甘溪西支流则流经今吉祥路、教育路)。
  古代,广州的珠江河段因受海潮影响,水质咸苦,不能饮用。白云山流来的溪水向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淡水,清甘可口,故被称为甘溪。正是这些淡水的魅力,吸引羊城的先民在甘溪河畔聚居。也正是这些淡水的魅力,使秦朝大将任嚣在平定岭南后,选择甘溪东、西支流之间的高地(即今仓边路以西的儿童公园、市文化局,省财厅一带)作为番禺城的城址。番禺城是今广州市之前身。看来,羊城这一岭南重镇的建立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还依仗甘溪哩!
  唐宋时,甘溪还是广州古城的重要水上交通运输线。居民所需的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就是从四乡经由珠江、甘溪,源源不绝运入城内。因为运盐靠河,囤盐忌潮,所以盐仓应选在近河坡地。今仓边路西邻的旧仓巷一带,当时是甘溪河畔坡地,在此兴建盐仓,再合适不过。宋代一个叫方信孺的广州官员所写的《南海百咏》就有此地是盐仓的记载。后来,甘溪上游改道,下游逐渐淤塞,形成居民点后,人们约定俗成,把旧日盐仓所在地称为旧仓巷,其邻的街便叫仓边街(二十年代后期扩建为马路后叫仓边路)。
  仓边街这一地名宋代中期已出现。根据新会县谭姓族谱记载。一个姓谭名乾的人,在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任广州判官时,就居住在城仓边街。后来,他和家人迁徒到新会县,仍眷念广州的仓边街。于是,把新建的村落称为仓边村。这则史料表明,广州有仓边街这一地名,少说也有860多年。此外,根据明、清史料的记载,纪念清官海瑞的“盛世直臣”牌坊和表彰一个姓殷妇女的“贞节坊”,以及清代铸造钱币的“宝广钱局”都位于仓边街。而清宣统2年(1910年)在仓边街设审判厅以及后来在仓边路设“广州地方法院”、“广州看守所”、“广州监狱”都是上述史料出现后的事。“仓边”的含义和来历,与监仓无关,不言自明。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31#
发表于 2011-8-17 15:0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8-17 15:06 编辑

                   趣谈广州地名(组图)                                                                 
                                   2009-03-15                          来源: 广州日报

寺贝通津街景。

芳草街一景。

小东营街上的雕像。

  广州建城历史始于公元前214年,其后历经沧桑不断拓展,到清朝初期,形成北倚越秀山镇海楼,南临五仙门靖海门,东抵大东门、西达西门口的格局。直到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后,实施拆城墙筑马路,开始了广州大规模的市政建设。两千年来广州中心城址一直不变,成就了众多纵横交错、寻古访幽的街巷。

  这些街巷的得名无不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了解它们就是了解广州的历史。

  担杆巷

  此巷附近有番禺书院,亦即现在农讲所,过去从省内四面八方投学的人,挑着担子先安顿在担杆巷,这就是担杆巷的来由。现在是居民区。

  地点:越秀区德政中路

  小东营街

  明朝成化年间,两广的民族矛盾尖锐万分,两广总督韩雍出于军事需要,从南京调派大量军队来广州,其中包括当时驻扎在南京的1000多名由回民组成的军队。回民军队来广州后,分设大东、小东、西营、竹筒四营,分别驻防在广州城内外。今天的小东营街就是昔日小东营的旧址,由此而得名。

  地点:越华路小东营街

  卖麻街

  历史上的商业旺地,经营油、米、扁担、木头、竹器、纸、绒线、梳篦等,所以这一带的街名都沿袭旧的名字。卖麻街是一条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街道,宋朝起就已被称为“卖麻街”。清朝时期这里曾是两广总督部衙门所在地。卖麻的麻,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麦芽糖,以前这里整条街都是卖麦芽糖的,附近有著名的耶稣圣心堂——石室。

  地点:越秀区靖海路及一德路一带

  芳草街

  农讲所附近的芳草街一带,过去是明清年间有钱人聚居的区域。鲁迅先生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也在芳草街44号开办“北新书屋”,传播先进文化和结识进步青年。

  地点:越秀区农讲所附近

  福地巷

  在擢甲里的西侧,还有一条福地巷,因明代居住此地的伦文叙中了状元,其子伦以谅、伦以训先后为探花、榜眼,故取名“福地”,寓人杰地灵之意。《广州城坊志》中记载说“福地巷在西门擢甲里内”,而传说中的伦文叙故居——福地巷1号就地处擢甲里的中段,两者构成一个“丁”字形状。

  地点:越秀区海珠中路和纸行路间内街

  飞来对面巷

  一种传说认为和广东才子伦文叙有关,另一种认为和当年附近的一座“飞来庙”有关。据说,在明代,“飞来对面巷”本来是一条穷苦人家聚居的无名小街,由于住在对面小石街的都是一些财主,他们把小石街更名为“福来街”,这些财主们自以为是,很看不起住在对面无名街的穷人们。因此,伦文叙决心替穷人出气,便把无名街起名为“飞来对面巷”。意思是说,要使财主的“福”气统统从福来街飞过来。巷名的真正来历还要追溯到清代,当地百姓集资兴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庙宇。因为庙中的观音菩萨是“飞来”的,所以这座庙就叫“飞来庙”。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到庙对面的空地定居,逐渐形成了一条小巷,由于这条小巷在“飞来庙”对面,人们便把它命名为“飞来对面巷”。

  地址:越秀区小北路小学附近

  寺贝通津

  “津”是码头的意思,在广州,以前特指珠江旁的码头,不少在江边的小路都被冠以“通津”的名字,而东山原有一东山寺,“贝”就是“背”的意思,则据广州市地名志的解释是:东山庙(俗称太监寺)背后,且曾为寺贝底村居民出入的通道。此街42号的隅园为1930年由广州早期留英、美学生伍景英自行设计、自行出资、自行建造,历时两年多建成。房子保留了进口英国的铺地砖、壁炉和洗漱室洁具等。1980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在此拍摄电影《刑场上的婚礼》。

  地址:原东山区新河浦路附近

  东约大街

  汉代的杨孚井在新港路下渡村东约一巷。相传为东汉议郎、《岭南异物志》作者杨孚故宅后花园的水井。杨孚辞官回乡后,带了河南洛阳的松柏,亲手植于宅前,传说一年冬天,竟大雪盈树,人们感到诧异,便称他居住的地方为“河南”,故今珠江南岸又叫“河南”,故有人认为广州城珠江南岸河南之得名自杨孚始。

  地址:海珠区新港西下渡路附近

  芦荻巷

  宋初,中山六路西门口以西的地方,仍未成陆,波浪滔滔。古代广州三石之一浮丘石(位于中山七路东侧),还是一块微微露出水面的礁石。浮丘石的地理位置正好在芦荻巷的附近,因此,这一带成陆之前,完全有可能是芦苇丛生的江岸,那么芦荻巷当是名副其实的了。

  地址:荔湾区西华路中山七路附近

  (文字、图片整理:梁婵)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3607 小时 
威望
40090  
金钱
37569  
最后登录
2016-1-14 
阅读权限
帖子
30859 
精华
积分
40090 
UID
4298 
30#
发表于 2011-8-16 13:28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2桃李 的帖子

谢谢,看什么时候有时间过去看看。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29#
发表于 2011-8-16 10:2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8-16 11:20 编辑

艰难存活和永远逝去的人文景观

                   作者: 张丹萍 吴伟洪 黄泳添 来源: 南方都市报 时间: 2002-12-09

                             
   从广州现存最完整的书院—— 庐江书院(现为流水井幼儿园)屋顶鸟瞰,清代书院的三进式中庭、奎楼(左高起处)及两侧厢房的结构完整清晰,可以窥见当初越秀古书院群落的辉煌气势。


建筑之美

  南方网讯  从大小马站和流水井巷走过,寻找越秀古书院群落的影子,大马站的书院已经荡然无存了,建筑的关键部分被拆零锁进仓库,期待有一天能够重建。为那些老建筑拍照时,很多居民问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搬迁吗?曾经这个城市中最富裕、最有书卷气的地方,已经落后于这个城市了。
  庐江书院:现存结构最完整的书院
  庐江书院又名何家祠,位于流水井29号,是何氏宗族出资合建的书院,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是书院群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现在书院的主体建筑是流水井幼儿园。
  现存庐江书院的布局相当完整,流水井巷的门楼坐西朝东,两层,高约10米,“青砖砌筑,镬盖耳,风火山墙,绿简瓦,灰塑瓦脊,绿琉璃瓦剪边”,门上有石额“何家祠道”,过门楼有一庭园,面积有140平方米。现在庭院中有一小亭,幼儿园小朋友在这里嬉戏。《书院研究》主编邓洪波先生介绍说,这样的庭院是用来习武健身的,也体现了宗族对子弟的希望。
  由庭院北进,整个祠堂是三进式的,尽管内部已经装修成为幼儿园,但这样的布局还是可以看得相当清楚,进两米后至大门,花岗岩门额上书“庐江书院”。头门后是天井,两侧的廊庑已经被修成教室,但是从木梁还可以看出廊庑的影子。
  二座中堂和后座中堂都已经改建成小朋友活动的场所,据说两边廊庑嵌有南宋到清代广东何氏宗族世系及鼎建、重修庐江书院的碑刻,现在这些已经被瓷片挡住。老师指着一排小朋友的绘画作品说,在这后面,就是那些碑刻。很有趣,历史的东西被盖起来了,但也随时可以恢复。

    广州现存最高、最完整的奎楼——朱熹后人所建的考亭书院奎楼。奎楼是书院建筑群中比较有趣的一个视点,寓意“魁星高照”,为整个建筑制造视觉高峰。
 考亭书院:现存最高、最完整的奎楼
  考亭书院渊源于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为朱家后人所建,位置在流水井35号,现存的考亭书院有1500多平方米,原有的建筑保存不多,但整体格局变化不大,最为吸引人的是书院的奎楼,为庐江书院所无,是现存最高的和最完整的奎楼。
  书院的大门建在奎楼之下,高檐高达五米,后面是奎楼二楼的耳窗,上方有一小石牌,刻有“奎阁”二字,楼高十几米,表砖墙,楼顶两侧为镬耳。
  濂溪书院:因周敦颐得名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曾在广州做官,晚年筑室于庐山莲花峰下,因故里(湖南道县)有水名濂溪,而取名为“濂溪书院”,各地因为敬重周敦颐,纷纷修建以“濂溪”命名的书院。南宋的时候,广州的濂溪书院位于“府城春风桥转运司旧址”,也就是今天的起义路一带。康熙年间,周姓后人在小马站重建濂溪书院、仙湖路建周公祠。
  据说周敦颐后人也曾到广东境内做官,因此有很多后人在广东。周敦颐的第三十代裔孙周中介绍,周家家谱上有关于书院的记载,一直以来,他们以为书院已经被毁,直到近两年,在小马站19号发现了一丝线索,才逐渐了解了当年书院的全貌。
  在小马站19号见到大书院附近的外墙,离地二米嵌着麻石界碑一块,上书“周濂溪地墙界”,不仔细看,几乎无法辨认。这两块小小的界碑可以让我们基本上确定当年濂溪书院的位置,后墙紧靠今天仍在的见大书院。这就是广州最早的书院———濂溪书院的最后线索。
官办书院代表粤秀书院结构图
  民间记忆
  周敦颐后裔周中:最好建个纪念馆
  周敦颐的第三十代后裔周中是岭南书院古建筑的热心维护者,据说他是第一个找到濂溪书院遗迹的人。据周中介绍,解放前,广东境内的周氏子弟到广州考试都是住在濂溪书院,现在在广东的周家后人很多,单是在白云区就有几万人,广州龙归镇南村周敦颐后人聚居地还有周敦颐塑像。周中的理想,是在小马站19号的位置恢复书院原貌,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修建一个“周敦颐纪念馆”。
  余家三婶:等待小马站的拆迁
  紧邻周家祠的小马站21号,是见大书院,又叫“余家祠”,为余氏子弟读书备考之地。被家人称作“三婶”的人为我们介绍了院子的结构。余家祠的头门基本上还保持了原貌,祠的后部曾经被日本飞机轰炸过,都是重修的。小小院落住着四十几户人家,原来书院的格局已经基本被破坏了,房子高大但潮湿。她希望能早点搬迁,住上新房。
    庐江书院的天井,古老的屋檐下是幼儿园孩子们的鲜艳绘画。
  流水井幼儿园杨老师:瓷砖背后是碑文

  流水井幼儿园的杨老师已经在这里工作了近二十年,对幼儿园的结构了如指掌,比如学生教室墙上贴的瓷片,背后原来有很多碑文,好像是表彰族里的读书人的成绩,要想恢复原貌,都并不太难。在杨老师记忆中,当年的奎楼非常漂亮,窗玻璃和西方教堂的那种窗子差不多,色彩斑斓。奎楼是九十年代初拆的,加盖了几层小楼,以后如果需要恢复,只能重建。
    专家视角
  古书院建筑群的价值及改建问题
  广州名城办公室赵清木:赵清木先生用“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来形容修复的难度。广州市的打算是将大马站拆迁的部分书院整体搬迁到小马站,他说,现在的小马站流水井一带,建筑标高和市政标高差别很大,无法排水,生活环境极差,因此整个改建过程是文化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结合的一个项目。
    “见大书院”门额犹存,屋檐下是拥挤的住户和小吃铺。
  华工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郑力勇:由于破坏严重,使现存的大部分书院作为文物的价值受到一定影响。但书院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这个角度看,又一定要保护。至于如何保护,郑先生认为,大小马站和流水井的位置处于市中心,因此他建议能够立体运用,地面恢复书院原貌,同时充分利用地下资源,修建停车场等,这样就比较经济。

  《中国书院》编辑邓洪波:长沙的邓洪波先生是《中国书院》的编辑,做书院研究已经十几年了,在这个领域也颇有建树。他介绍说,一直以来,学者研究把关注重点放在了陈氏书院(陈家祠)和应元书院等官办书院上了,对一些小的宗族书院研究不够,其实广州的宗祠书院颇有价值。书院的研究,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建筑研究和意义,更多的是对一个时代经济、文化风貌的认识。
  重现的辉煌
  清初至康熙前期,广东学子参与会试,连场尽墨,朝廷派人寻乡土楷模能之士,亦无所得。广东文坛,凋零若此。
  然经创办粤秀书院、雍正设官办省会书院,调整书院政策,到乾隆朝积极推动官员兴办书院,在康雍乾盛世背景下,先后创办越华书院(省级)、羊城书院(府级)、禺山书院(县级)和西湖书院(县级),逐渐形成一个以粤秀书院为龙头的庞大教育群体,为岭南培育出大批人才,并为清后期岭南文化教育与学术研究蓬勃兴起,打下良好基础。其后,道光,同治年间创办的学海堂、菊坡精舍和应元书院,更将广东省发展到顶峰。应元书院是举人的研究生院,培养出状元、榜眼和数十位进干;学海堂和菊坡精舍则是博士导的专业研究生院,培养出大批学术名家(如张维、陈澧)和晚清政坛众多的风云人物(如梁鼎芬、谭宗浚、梁启超等),不但一扫清初广东文坛颓势,而且,为岭南文化史和中国教育史,写下绚烂的一章。
  在与官办书院创办的同时,康熙五十七年(1718)、周氏族人在小马站捐建濂溪书院(周家祠)起,至光绪的近二百年间,围绕这些官办书院约三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逐渐建起了数百间宗族祠书院。这些宗族祠书院不但为广东各地本宗族子弟到省城参加各类考试提供一个研目、进修的住处,而且平日也可租赁为教书、读书场所,这样,就在广州越秀范围内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层级教育网络。塔的底层是数百所宗族祠书院,中层则是粤秀、越华、羊城、禺山、西湖各官办书院和一府两县学宫,高层则是学海堂、菊坡精舍和应远书院,这种独特的、高度集中的、成效彪炳的教育群体网络,在国内是十分罕见的。
  然而,在经历二十世纪百年沧桑,官学除番禺学宫因办农讲所而得以保留外,这些官办书院亦荡然无存了,而数百家宗族祠书院,也因城市日新月异的建设,至今仅存大、小马站,流水井那几所古书院了。就是这几所宗族祠书院,目睹清代广州文化教育从衰转盛乃至辉煌灿烂的全过程,作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一个时代的见证。希望市、区各级政府在抢救性保护这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时,善待这几所宗族祠书院,并在规划复建中,展示出清代越秀书院的教育、繁荣和岭南文化的辉煌成就。这也是市委书记、市长林树森最近对广州城建发展中注重提高历史文化内涵的要求。
  最近,我造访了湖南岳麓书院,向《中国书院》主编朱汉民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研究室主任邓洪波教授介绍了广州古城越秀清代书院群的独特教育环境状况和成就,引起两位专家学者的关注,打算在岳麓书院旁创建中国书院博物馆中,留出位置展示清代越古书院群和广州市、区政府,复建大、小马站、流水井古书院群的现状。
  越秀古书院保护进程
  为保护好古书院的原部(构)件,保证复建后的书院保持原有的风貌,在拆除大马站的书院时,有关单位和专家对古书院进行了现场测绘,对需保留的原构件列出清单登记,把有历史价值的构件做上标号,派驻工程人员进行保护性拆卸,目前已拆卸5间书院的金字架横梁80多根,木桁520条,青砖9万多块,瓦筒10万多块,石柱、木柱、石砖、石板一批。
  拍摄手记:
  在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何家道祠转悠了几回后,我知道要把整个书院拍下来,非得上一高处不可。于是我守在旁边一幢宿舍大楼的大门外,待机登顶。
  向一买菜回家的老太太说明来意后,我终于站在了该大楼的天棚,眼前一幅不大谐和的画面,远处的高楼层层叠,眼下的老屋稀稀落落,中间是高低参差的民宅。现代文明似乎是以老屋为圆心,一圈圈地向外辐射,最终是无边的高楼广厦;而现代文明又向老屋渗透,于是就有了七零八落,物是人非的老屋群。沧海桑田,在此刻是如此准确。
  下楼时,又见到了那位善良的老太太,她问,拍好了吗?是拍摄好榜样吧?好榜样,在本就复杂的心情上,又添上了一丝难以言说的情绪
(编辑:曾义)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28#
发表于 2011-8-16 10: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8-16 10:17 编辑
如梦令 发表于 2011-8-15 12:26
是不是在北京路跟教育路之间那一片小巷?



      西湖路上紧邻广百新翼的商城,专营潮流服饰和模特道具。逛街经过的人们很少会知道,这栋生着现代面孔的大楼背面,铭刻着一个已有千年历史的名字——流水井。
  流水井不是一口井,相邻的小马站大马站也不是驿站,它们都是小巷的名字这三条小巷藏身喧嚣的北京路,曾经矗立着自清末以来广州最大的古书院群。越秀古书院群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一度云集了当时两省的总督部堂、抚 院、府衙、布政司等政治中心,三个学宫,五所省级书院,一所府级书院,两所县级书院以及大量的民间宗族书院,还有三条著名的书坊街。2002年,这里被市政府列为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从流水井牌坊进入,是在闹市中更显幽静的麻石街。走到街道尽处,只见一片断壁残垣,与中山五路五月花商厦隔着墙头野草相望。这一带是著名的大小马站书院群。然后他指向身后的流水井街说,那里还剩下三间书院,但早已和学堂无关,如今总共住着一百多户人家。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3607 小时 
威望
40090  
金钱
37569  
最后登录
2016-1-14 
阅读权限
帖子
30859 
精华
积分
40090 
UID
4298 
27#
发表于 2011-8-15 12:26 |只看该作者
62桃李 发表于 2011-8-13 11:56
流水井上庐江书院
        广州现存唯一四合院
      2010-08-18           来源: 广州日 ...

是不是在北京路跟教育路之间那一片小巷?找个时间去看看,感受一下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26#
发表于 2011-8-15 08:39 |只看该作者
   康王路的“康王”原是宋朝爱国将领康保裔

2010-04-01         来源: 广州日报

整体平移到康王路的锦纶会馆是广州织造业发达和对外贸易的活化石。 实习生卢奕诚摄

文/ 记者廖靖文

  广州荔湾区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康王路,这条贯穿古老西关的主干道全线通车还不到十年,对于它的名字“康王”,甚至很多老广州都摸不着头脑,“康王”到底是何许人也?原来,“康王”就是北宋抗辽名将康保裔,他并非广州人,甚至没有到过广州,却在广州留下了许多传说,过去在广州,有纪念他的“康公庙”“康王祠”,其中一间就在如今的康王路上。
  康保裔从没到过广州
  在扩建成马路之前,康王路的北段有康王直街、康王上街、康王下街等街巷,源自清代就有的康王祠,祠中供奉的“康王”,相传是宋代著名将领康保裔,也被称为“康公”。后来康王祠虽然不复存在了,但它附近的街巷却承继了“康王”这个名字。
  除了西关,广州的河南、番禺等地都有康王庙、康公庙,如今在番禺钟村、海珠大塘,还有纪念康公的大型活动。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康保裔却并非广州人,甚至从没在广州留下足迹,他的忠义却让广州人永远纪念

  忠心为主 奋勇抗敌
  据文籍记载,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出身将门,祖父与父亲都战死在沙场上。康保裔精于骑射,赵匡胤打天下建宋朝之初,他已战功显赫。宋真宗时期,辽兵入侵中原,年过花甲的康保裔一腔热血奋勇出征,与辽兵交战于石岭关时,更是所向披靡,大振军威。
  后来在一次大战中,因别的部队主将不配合,康保裔与部属身陷重围。部下愿拼死掩护他突围,但他却不愿苟且偷生,最终英勇捐躯!

  中原名将“落户”广州
  消息传回朝廷,上下一片慨叹,宋真宗为悼念他停止上朝两日。康保裔的事迹很快就在老百姓中传开了,并不断将其神化,逐渐就成了“康公”、“康王”。
  中原的“康公”又是怎样到了广州的呢?原来从北宋开始,国力渐弱,人口不断向南方迁移,中原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把关帝、康公这些“神灵”人物引入南方。随着时间推移,供奉康公逐渐成为岭南民间传承的风俗。
  纪念康公
  七月初七不吃鸭肉鸭蛋
  如今,在广州民间还流传着不少关于康公的传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康公被困时有一群鸭群踩乱脚印,蒙蔽敌人逃过劫难的故事。
  传说当年康公被敌兵追赶,南下广东,眼看即将被追上,就躲进一间庙中。只见里面有匹马,康公不管三七二十一匆匆骑了上去。谁知这匹马如有神助,跑出庙门,一溜烟把追兵甩得老远,很快淌过了河,来到一片水田旁边。
  眼看敌兵远远落在后边,康公这才松了口气,醒过神来,竟发现自己骑着的是匹土马,瞬间便溶塌到田里去了。此时追兵渐近,康公不容多想就往水田深处奔跑,等他跑到对面土坡上时,转过头来一看,只见田里留下了一长串的脚印。康公心里暗暗叫苦,这时忽然冒出一群鸭子,悠悠然从这片水田走过,把康公的脚印踩乱了,敌兵追到这里,完全找不到线索,康公顺利脱险。
  从此,为了答谢救了康公的鸭子,老百姓在七月初七康公诞辰这天,都不会吃鸭肉或鸭蛋,而这个习俗今天仍保存下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25#
发表于 2011-8-13 11:5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8-13 11:58 编辑

              流水井上庐江书院
        广州现存唯一四合院

      2010-08-18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廖靖文

  庐江书院始建于嘉庆年间,比大名鼎鼎的“陈家祠”历史还要久远

       广州有段古  

    北京路一带现存7间古书院
  流水井两侧的庐江书院、考亭书院、冠英家塾,小马站的濂溪书院、见大书院、曾家祠,起义路的青云书院
  文/ 记者廖靖文
  图/ 记者邱伟荣

      中举可免赋税徭役
  催生越秀古书院群
  越秀古书院群始建于清初,一度云集了当时两省(广东、广西)3个学宫,5所省级书院,一所府级书院,两所县级书院以及大量的民间宗族书院,还有3条著名的书坊街。据《广州越秀古书院》记载:清代广州书院在数量上居全国之首。
  自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是广东科举考试日渐繁盛的时期。加上清朝中叶,广州成为全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集中了大量的各地商人及商业资本。通过应试中举,进入仕途,就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从而提高本宗族的社会地位。所以,省内各宗族纷纷在省城建造作为本族子弟或合族子弟进修、应试之所的宗族书院。
  当时,在现在西湖路为中心的三平方公里范围内,云集了数百家宗族书院,如庐江书院(何家祠)、平所书院(赵家祠)、三益书院(江、何、黎三姓合族祠)、濂溪书院(周家祠)等。
  据史籍记载,合族祠书院管理非常严格,对到省城应考的宗人子弟要持有“斋集牌”始准入住,并规定考完出案后十日,一律搬清。
  古时的广州虽然远离中原文化中心,却有着全国最多的清代书院,这和广州繁华的商业息息相关。千年商都书香味浓,宁静的古书院群与喧嚣的北京路一巷之隔,成为广州独特的人文景观。
  “龙藏流水井,马站清水桥”,这副对联巧妙地镶嵌了西湖路附近的几个地名:龙藏街,流水井,大、小马站……毗邻北京路的这几条街巷组成的约三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形成了一个全国罕见的书院群。
  如今,越秀区在流水井修缮了书院文化街,用壁画文字等形式介绍书院群,市民游客在逛北京路之余可以去探古寻幽,品味百年书香。
  由喧闹的商业街走进幽静的古书院群,不过是咫尺距离,却恍如两个世界。现在保持最完好的庐江书院就在流水井上,这座始建于嘉庆年间的书院,比大名鼎鼎的“陈家祠”历史还要久远,是市级文保单位。
  仔细观察,会发现庐江书院竟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没错,就是北京的那种四合院,在广州,唯一一处保存下来的就是这里。据了解,由于广州一带用地紧张,为了节省地方,四合院来到岭南就改成“三合院”——将前面的厢房改成围墙,一般为三间两廊形式,像庐江书院这样完整保留四合院元素的,在广州仅此一处。
  踏着麻石铺就的地面,在院落的天井里,能够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洗衣晾被淘米的街坊与古书院融为一体。虽然有一点破旧,却保存着浓浓的古朴和沧桑感。听着街坊屋里的乐曲声,再加上彼此拉家常的谈话,很容易被那种生活的和谐所感染。
  如今,最外面的“何氏祠道”门楼保存完好,祠堂沿中轴线上自南向北有照壁、正祠,两侧有东西试舍,东北还有一座魁星楼。在2007年之前,正祠一直作为流水井幼儿园用房,常常传出欢笑声和读书声。后来经街道修复后,作为文化站和考试博物馆免费开放,成为向市民游客介绍古书院历史的窗口。
  重修使书院内很多文物得以“重见天日”。如“庐江书院碑记”、“房份次序碑记”等,记载了书院鼎建、重修的经过,其中一石碑上还刻了书院初建时的结构图,是书院最原始、真实的记载。市民游客在逛北京路之余可以去探古寻幽,品味百年书香。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24#
发表于 2011-8-12 08: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8-12 08:23 编辑

  广州宾馆 为接待广交会外宾羊城建起中华第一楼
                               2010-09-08                       来源: 广州日报
                                 
                                                 1968年,广州宾馆的主要施工人员在新建成的宾馆前留影。廖靖雯提供
                                                                         
                                                                                               如今的广州宾馆。
 

     广州有段古


        近现代以来,广州一直是引领全国潮流、开启风气之先的城市,在建筑的高度上,就是一个体现。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州屡屡有建筑成为全国最高楼,其中,最让市民难忘的莫过于位于传统中轴线,海珠广场边上的广州宾馆,广州人亲切地将它称呼为“27层”,是1968-1976年间全国最高建筑,被称为“中华第一楼”。广州宾馆是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建设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它的建成经历了重重考验,在广州人心目中特别具有分量。
  文/ 记者廖靖文
  图/ 记者邱伟荣



       广州宾馆的诞生,不得不提广交会。自1957年首届广交会在广州举办以来,规模逐年增大,来穗客商成倍增加,广州市内的涉外旅馆根本没有足够能力接待外宾,客商们甚至不得不舍近求远,投宿佛山等地。
  在这种情势下,新建一家涉外宾馆的想法应运而生。在周总理亲自关怀下,1966年9月,“广州外宾旅馆筹建处”正式成立,600万元专款划拨到广州,而且规模还是非常超前的27层,宾馆开始立项筹建。
  在此之前,国内最高建筑由“远东第一楼”上海国际饭店保持了30多年之久(高83.8米,在1934年-1968年间是中国最高建筑)。而新筹建的广州外宾旅馆决心要超越前人,建成由中国人独立设计、建造的超高层宾馆。


  “土法”竹棚建成能抗强震

  除了是全国最高的建筑外,27层更被引以为傲的是,它的设计施工全部由中国人自己完成。兴建27层大厦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先例,也没有现成的经验与技术可借鉴,故施工中采用的是“土法”,施工人员设计出用一层一层搭起竹棚的简易、传统建筑方式,让国外建筑界人士大跌眼镜,称之为“不可思议的事情”。
  27层选址于珠江之滨,受珠江影响,地基十分难打。众多奋战在一线的施工人员硬是克服困难,创造出妥善的施工手段,使得27层具备了“抗7级地震+12级台风”的标准。据后来27层的工作人员介绍,建筑主墙体非常坚固,就连往墙上钉个钉子都很困难。
  1968年,在周总理的亲自保护下,27层突破困难完成建设,定名为“广州宾馆”,楼高27层,高86.51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


  广州人梦寐以求登上“27层”


  虽然在1976年以后,广州又新建了其他高层建筑,但广州宾馆的影响力几十年来却未被动摇。笔者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每当有外地亲戚来探亲,最高享受就是去广州宾馆饮茶。但醉翁之意不在茶,而是在饮完茶后,乘坐观光电梯登上位于顶层的“得云宫”,哪怕不能进去餐厅里面,但有机会乘坐一次观光电梯,登上23楼,饱览海珠广场和珠江两岸美景,已经让人兴奋不已。
  上了年纪的广州人更加会记得,27层楼顶有一个“小太阳”,是当时的科技创新产品,夜晚时把整个海珠广场照得如同白昼,据说坐在广场上看报纸都不成问题,成为一时城中盛事。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23#
发表于 2011-8-10 22:5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8-10 22:56 编辑

    六二三路 勿忘国耻                                            


                                      2010-09-30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廖靖文

  沙基惨案纪念碑。

    六二三路是广州市唯一由数字命名的道路,它是纪念一个曾令中华民族遭受耻辱的日子——1925年6月23日,震惊中外的沙基惨案。

  85年前的那一天,省港罢工工人、广州工、农、商、学、兵和黄埔军校学生共10万人,为抗议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举行了****游行。当队伍到达沙基时,沙面租界的英、法军队竟然向游行群众开枪射击,死伤200多人。为了纪念沙基惨案,1926年,当时的广州市政府决定将沙基改筑马路,定名为“六月二三路”,后简为“六二三路”,并竖立纪念碑,如今,铭刻着“勿忘此日”的纪念碑伫立在广州人民桥畔,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在此点击观看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22#
发表于 2011-8-6 08: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8-6 08:36 编辑

千年商都的大地名片

                                                    2010-10-20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卜松竹

甫、埔、浦、埠、步、、布都是岭南古越语音译词

其义与“商贸”密切相关


甫、埔、浦、埠、步、、布……这些乍一看没有什么相似之处的字,其实都是一家人。在广州本地语言中,它们有着相似的读音,而如果追究词源的话,它们也有着相同的意义——根据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司徒尚纪的说法,这些字都是来源于岭南古越族语言的音译词,其核心含义与“商贸”密切相关。在广州,以这些字为名的地名基本上沿着作为商业运输通道的珠江岸线排开,主要在传统的西关,也就是旧时的商业区范围。至于黄埔,大抵也是因为属于江中岛屿,为商船停泊贸易之地而得名。

                             

                                              豆栏街

                             

                                             桨栏路

                             

                                            黄埔古港

                             

                                          黄埔古港现状

                             

                                             十甫

                  



               在此点击观看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21#
发表于 2011-8-5 14:3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8-5 14:37 编辑

东较场的前世今生

时间: 2010-09-10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张喆


  1906年初,由两广学务处发起的广东省第1届运动大会在东较场举行

  在东较场举行的广东省第1届运动大会,仅广州市就有47所学校参赛。

 

  省体育场主席台上新立起了一块浮雕,上书:“1906,广东近代体育在这里启航。”

  修缮一新的省体育场。



                 在此点击观看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11-17 07:31 , Processed in 0.100680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