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茶余饭后 共軍迎國軍忠魂遠征軍遺骨返國 .李永峰
查看: 1177|回复: 3
go

共軍迎國軍忠魂遠征軍遺骨返國 .李永峰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501 小时 
威望
7536  
金钱
5157  
最后登录
2023-4-10 
阅读权限
帖子
3629 
精华
积分
7536 
UID
883 
1#
发表于 2011-9-24 18: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中國大陸四九年以來首度迎回埋骨異國的國軍將士遺骸,中國遠征軍十九位英烈遺骸在民間推動、雲南統戰部支持下,從緬甸歸葬雲南騰沖國殤墓園,骨灰罐覆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靈堂亦循民國忠烈祠布置;多位年邁的遠征軍老兵、二戰英美盟軍後人、遠征軍將領後裔與中國官方代表為紀念碑揭幕。對於中緬印戰區的這次紀念,北京與解放軍認可推動,也獲得美國支持,派出現役將軍參加典禮。
      小雨淅瀝,哀樂聲中,數百人肅穆緩行,在「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紀念碑」下,向歸葬國殤墓園的十九位烈士遺骸鞠躬、敬禮、獻花,這是二零一一年九月十四日上午九點的雲南騰沖。在致敬的隊伍中,既有中國的黨政軍領導,包括雲南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長黃毅、全國人大常委李祖沛、解放軍成都軍區原副政委馬子龍,也有來自美國的現役空軍准將大衛·史迪威(David R.Stilwell,當年史迪威將軍的遠親)。
      這是一九四九年以來,中國大陸首度迎回埋骨異鄉的國軍將士遺骸,向這些民族忠魂致以應有的敬禮,並覆蓋帶有「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新一軍軍旗。在二戰結束六十六年之後,中國、美國與英國,昔日共同對抗日本法西斯的盟友,告別冷戰以來的意識形態藩籬,首度站立在一起,紀念在中緬印戰場陣亡的各國將士。
中美英軍人再聚首
      這一天,多位年邁的遠征軍老兵、二戰中駐華美軍司令史迪威的後人、英軍元帥菲士廷(Francis Festing)的後人、中國遠征軍將領杜聿明、衛立煌、戴安瀾、潘裕昆等人的後人、美國駐華國防武官、美國駐華空軍武官、緬甸華僑、社會各界人士,以及來自中國各級政府的代表,共同在騰沖國殤墓園,緬懷先烈,見證和參與中國遠征軍印緬陣亡將士亡靈歸葬儀式、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紀念碑與紀念雕塑揭幕儀式、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中緬印戰場影像展覽。
     二戰中,日軍攻佔東南亞,中國軍人為了打破日本對於西南後方的封鎖,兩度出國作戰。一九四四年,從滇西出發的第二次遠征中,由衛立煌統帥的中國遠征軍Y路軍,經過一百二十七天血戰,在九月十四日,全殲守城日軍,收復騰沖,首度在淪陷區光復一座縣城。一九四五年七月七日,在抗戰的最後階段,在盧溝橋事變的第八個紀念日,當時的國民政府,為紀念收復騰沖戰鬥中陣亡的九千一百六十八位遠征軍將士與十九位盟軍將士,修建國殤墓園,蔣中正題詞「碧血千秋」。但是,由於隨後的國共內戰以及東西方兩大陣營冷戰,在印緬戰場上更多的陣亡將士則被後人遺忘。
      而更令人遺憾的是,在中國近代史上本應濃墨重彩書寫的中國遠征軍也被後人遺忘。
      一九四二年,日本攻佔馬來亞後,開始入侵緬甸,驅逐英國殖民者,妄圖獨霸東南亞,但是更大的戰略目的則在於封鎖中國西南的對外聯繫通道,進而逼迫中國投降。當年三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十萬中國遠征軍,在杜聿明統帥之下入緬參戰,並於當年四月,在緬甸中部的仁安羌,將七千被圍英軍解救出來,震動國際。
     當年入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中,有眾多投筆從戎的青年學子,高歌《從軍歌》:「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繫虜請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 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 齊從軍,淨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 」在這批從軍學子中,有後來的詩人穆旦。

野人山上人不還
      但是,由於盟軍內部相互間的防範與猜忌,中國遠征軍喪失最佳戰鬥時間,遭遇強敵反擊,後來被迫撤離。由師長孫立人帶領的新三十八師,向西撤往印度藍姆伽,保存了完整的建制。而其他的中國遠征軍部隊,則在回撤雲南過程中,損失慘重。在緬北原始森林野人山,三萬遠征軍將士長眠於此。從戰友的屍體叢中活下來的穆旦,後來在一首《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中說:「在陰暗的樹下,在急流的水邊,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無人的山間,你們的身體還掙扎著想要回返,而無名的野花已在頭上開滿……」。這便是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
      一九四二年六月之後,盟軍與日軍沿怒江對峙。中國所有海陸供給被切斷。當時擔任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研究開通了駝峰航線,借助空運向中國輸送物資。同時開始在印度藍姆伽、昆明和桂林,建立訓練中心,用美式教官強化訓練中國軍人。當時為補充遠征軍兵源,國民政府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為口號,號召知識青年參軍保家衛國。後來因《萬歷十五年》而享譽華人世界的歷史學家黃仁宇,便響應這個召喚加入駐印軍,此後更參與緬北反攻,也寫下《緬北之戰》一書。
      在印度受訓的中國駐印軍,後來成為國府最為精銳的部隊,誕生了新一軍和新六軍,這兩支當時分別由孫立人和廖耀湘任軍長的王牌軍。史迪威雄心勃勃,想替中國訓練九十個師的新式軍隊,但後來由於與蔣介石的矛盾,計劃遭擱置。歷史如果在這裏分叉,史迪威真的替國民黨訓練了九十個師,也許後來的國共內戰會有另外一種可能。
      一九四三年,盟軍開始反攻,中國遠征軍駐印軍在史迪威指揮下,組成X路軍,向東反攻緬甸;而由衛立煌接任司令的中國遠征軍,組成Y路軍,從滇西出發,越過怒江,再度出兵緬甸。這便是中國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經過強化訓練的中國軍人,令日軍在騰沖、松山、緬甸密支那,遭遇三次「玉碎」,日軍被全殲,創造中國近代軍事史上奇蹟。一九四五年三月三十日,中國遠征軍攻克喬梅,與英軍會師,完成入緬作戰任務。
國共刻意淡忘遠征軍

      由於中國遠征軍經受過現代化的軍事訓練和戰場實踐,所以,在隨後的內戰中,參加過遠征軍戰鬥的將領和部隊,成了中共軍隊的死敵。這導致一九四九年之後,關於中國遠征軍的歷史,成為中國大陸被遺忘的一個原因。而在敗退台灣的中華民國那裏,遠征軍重要人物孫立人,一度被認為試圖通過「兵變」推翻蔣介石,以至於遭到長達三十三年的軟禁,這也成為遠征軍被台灣遺忘的一個原因。
      因此,六十年多過去了,不止遠征軍將士的遺骸依然流落異域,遠征軍本身也成為中國人陌生的話題。
      兩度入緬作戰的四十多萬中國軍人,有十萬人陣亡。其中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中國軍人與英美盟軍在敗退中,陣亡的烈士大多埋骨叢林,沒有得到正式安葬。第二次入緬作戰時,勝利後雖然就地建立過多處墓地,但由於各種原因,這些墓地後來也遭破壞。
日軍墓地成對比

      多次深入緬甸考察的二戰史專家戈叔亞說:「在密支那的幾個地方,原來有中國軍的紀念堂、紀念塔、陣亡將士之墓等,後來國民黨殘軍第三軍第五軍被解放軍趕出了雲南,來到緬甸落腳,又將緬甸政府軍打敗。緬甸人惱羞成怒,用推土機來到這裏,把中國遠征軍的紀念堂、將士公墓徹底搗毀。」而與之相對,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後,伴隨經濟起飛的日本人,以經濟援助為條件,獲得緬甸政府同意,在伊洛瓦底江畔建造了大量的「慰靈碑」、「慰靈塔」,以告慰二戰中陣亡的日軍。中國遠征軍第五十師師長潘裕昆的親屬晏偉權,在二零零八年尋訪遠征軍遺蹟時,看到這樣的對比,深受震動。
      這一次,緬甸華僑從七月份開始,一共找到十九具屍骨。其中十具是在密支那發現,另外九具是在西保(Hsipaw)火車站以北一百米的地方發現。還有一個骨灰罐,只裝了駐印軍墓地的土壤。作為「忠魂歸國」公益活動的史學顧問,戈叔亞說:「儘管這次發現和安葬的烈士遺骨僅僅只有十九具以及一罐墓地的泥土,和我們犧牲在緬甸的十萬將士相比是滄海一粟,但是,我們終於邁出了第一步!」
      就在二零一一年九月十四日歸葬儀式舉行之前的幾個月,在緬甸密支那,有人還對到訪的中國媒體說,每逢下雨,總能聽到槍砲和叫喊聲,「那是你們中國人,他們的靈魂沒有得到安息,你們應該把他們遷走安葬,或者請和尚為他們唸經」。
      其實,多年來,有華僑曾嘗試籌資重建緬甸的遠征軍紀念碑,也有很多中國人提議,遷回遠征軍將士遺骸,但由於遠征軍是國民政府的軍隊,一九四九年建政的中共態度曖昧。直至二零一一年,由雲南省黃埔軍校同學會、雲南省歸國華僑聯合會發起「忠魂歸國」公益活動,遠征軍歸葬儀式才得以進行。
      二零一一年九月十三日,在中緬邊境,瑞麗市畹町口岸和騰沖縣猴橋口岸,按照當地習俗,經過和尚的招魂法事之後,上午十一點二十分,分別舉行起靈儀式,在緬甸華僑護送下,從三個地方挖取到的十九具將士遺骸交到中方手中。靈車駛過口岸,中國邊防軍人紛紛向覆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一軍軍旗的前輩軍人致以軍禮。過了猴橋口岸,沿路的當地民眾、學生、機關職員,紛紛打出「遠征軍魂歸故國」的橫幅,迎接遠征軍忠魂。時隔六十多年,這批出國作戰的將士,終於回到了故國。
       十三日中午十二點三十分,分別來自畹町和猴橋的靈車,在騰沖縣城外的中和鎮匯合,車隊然後駛向國殤墓園。
      國殤墓園外,數千人夾道靜待先烈的歸來。在距離墓園一千米處,騰沖鄉賢為這十九位歸來的遠征軍將士,以及以他們為代表的所有埋骨異鄉的遠征軍忠魂,舉行迎靈儀式。安魂曲聲中,身著黑衣的青年,從繡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軍旗下,輕輕接過骨灰罐,在身邊手持黑傘的護靈者護衛下,緩步走向墓園中的忠烈祠。道路兩旁,騰沖市民肅立默哀。來自廣東的志願者蔣輝,看著老兵回到忠烈祠,激動得無法用言語表達。
      而此時,國殤墓園內,列隊學生向歸來的忠魂敬禮,甬道兩旁,還有多幅四米高的遠征軍照片,照片中的新一軍軍長孫立人、駐印軍總指揮史迪威等人,像是默默注視著這些歸來的英靈。
忠烈祠遵循原貌

      忠烈祠內,一切依照一九四五年設立時的原貌,孫中山畫像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對聯與「天下為公」的橫批,以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向歸來的遠征軍英靈告以遲到六十多年的慰藉。在這裏,飄零異國的亡靈,必能與國殤墓園內所有的將士一起安息。
      十三日下午,騰沖市民紛紛來到忠烈祠,祭拜歸來的忠魂。第二天上午,歸葬儀式正式舉行,十九個骨灰罐覆蓋新一軍軍旗,放入墓穴。正面雕有二戰時美軍設計的中緬印戰區臂章標誌、背面碑文由雲南詩人于堅撰寫:「出征七十載兮今得返故園,鐫石三千噸兮碑以哀國殤。靈歌以招魂兮,愧後生來之何遲;俯首敬香兮,祈英雄得以永生……」,巍峨的「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紀念碑」見證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家在英格蘭北部的安德魯·菲士廷(Andrew Festing),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他會受邀前來中國,並且在這裏為他父親曾經戰鬥過的中緬印戰場的影像展覽揭幕。他的父親弗朗西斯·沃根·菲仕廷(Francis Wogan Festing),在二戰時,是英國皇家陸軍第三十六步兵師師長,曾在緬甸與中國遠征軍並肩作戰。在這裏,安德魯也遇到了昔日與他父親一起戰鬥的中方將領的後人。
菲士廷任駐港司令
      晏歡是一名建築師,他的另一個身份則是中國遠征軍將領潘裕昆的外孫。見到安德魯,晏歡感到特別親切。因為菲仕廷將軍與潘裕昆除了在緬甸戰場上共同作戰之外,還另有淵源。一九四五年,在廣州就任新一軍五十師師長的潘裕昆,代表國軍在九龍接受日軍繳械並與港英當局協調國軍北運事務,而當時英軍駐香港的陸軍司令就是菲仕廷。一九四八年,在國共內戰的遼西會戰中,新一軍兵敗,潘裕昆避走香港,又受到時任英軍駐港三軍總司令菲仕廷的庇護。
      而把晏歡和安德魯·菲士廷聯繫到一起的,則是美國的約翰‧伊斯特布魯克(John Easterbrook)。作為史迪威的外孫,美國陸軍退役上校伊斯特布魯克,致力於研究遭到中美英各個參戰國普遍遺忘的中緬印戰區戰史。他通過互聯網,發現英國皇家肖像畫師學會主席安德魯·菲士廷正是菲仕廷元帥的兒子,於是主動與安德魯建立聯繫。而他與晏歡,因為對於中緬印戰區共同的研究,已早有溝通。
      當中國推動遠征軍忠魂歸國活動時,安德魯和伊斯特布魯克都感到欣慰並且支持。九月十四日,站在國殤墓園內盟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前,伊斯特布魯克對中國的記者說:「為了對抗侵略者,中美兩國軍人曾在這裏並肩作戰,我們希望這種合作的精神能夠永遠延續」。
      除了二戰中英軍與美軍將領的後人,這一次對於中緬印戰區的紀念,也獲得美國政府的支持。美國駐華大使館國防武官、空軍准將、也是史迪威將軍遠親的大衛·史迪威,在「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中緬印戰場影像展覽」揭幕前的講話中說:「我們不該遺忘中美兩國在戰場上結下的友誼」。
      而在中國國內,遠征軍遺骸歸葬之所以能獲得突破,離不開近年來民間力量的蓬勃發展。戈叔亞、晏偉權(晏歡之父)等民間學者對於緬甸遠征軍將士墓地的調查,觸動了眾多國人柔弱的內心;而章東磐、晏歡等人發掘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中緬印戰場影像,為國人帶來了遠征軍的直觀視覺衝擊;李明輝、孫春龍等人發起的「老兵回家」活動,帶動更多人,去幫那些被歷史遺忘的抗戰老兵了卻最後的心願……各種合力作用之下,關注遠征軍,成為中國從民間到政府的趨勢。在雲南統戰部支持下,由雲南省黃埔軍校同學會、雲南省歸國華僑聯合會發起「忠魂歸國」公益活動,算是水到渠成,但中途也有來自官僚與保守人士的掣肘。
      九月十四日中午,各項儀式圓滿結束之後,分別來自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的高僧,按照騰沖習俗,對盟軍陣亡將士、中國遠征軍全體陣亡將士、抗日戰爭滇西死難同胞,進行超度法事。雨後的國殤墓園,每個墓碑上由志願者插上的菊花,顯得格外典雅而莊重。
      九月十四日晚上,騰沖舉辦「中國遠征軍追思」晚會,三十多位依然健在的抗戰老兵代表,有從密支那專門迎接回來的楊劍達、李光鈿等人;有龍陽區抗戰老兵吳正春、何亮等人;有騰沖本地籍的抗戰老兵張體留、李華生、閻延春、黃有強等人,年邁的他們,身著騰沖縣統戰部為他們量身定製的新衣、新帽、新鞋。
      在一九四九年後的幾十年裏,雖然曾在抗日戰場上為民族流血流淚,但由於他們出身國民黨軍營,曾受過無數的審查與批鬥。二零零五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肯定國軍在抗戰正面戰場上的作用後,這些老兵的地位才獲得根本改變。

抗戰國軍老兵受禮遇
      六年前,在騰沖舉辦的抗戰勝利六十週年紀念會上,當時的老兵代表,雖然地位獲得認可,但在端坐不動的省市領導面前,更像是一場政治秀中的道具一般。而這一次,共軍不止迎回國軍忠魂,在晚會中抗戰老兵入場時,包括所有省部官員在內,都全體起立,掌聲經久不息。作為兩場紀念活動的見證者,兩相對比,「忠魂歸國」公益活動史學顧問章東磐說:「我讚賞懂得敬畏的官員,高興國家的進步。」
東籲戰役 1942年3月19日至3月底
仁安羌戰役 1942年4月17日至4月20日
胡康河谷戰役 (枯門嶺,或稱野人山地區)1943年10月24日至1944年3月9日
孟拱河谷戰役〔卡盟(加邁),孟拱,密支那地區〕1944年3月中至6月底
密支那戰役 1944年4月底至8月初
強渡怒江戰役 1944年5月初至7月中
騰沖戰役 1944年5月11日至9月中
松山戰役 1944年6月4日至9月中
龍陵戰役 1944年6月4日至11月中
八莫戰役 1944年10月底至12月中

春回大地,花开节节,满园春色。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501 小时 
威望
7536  
金钱
5157  
最后登录
2023-4-10 
阅读权限
帖子
3629 
精华
积分
7536 
UID
883 
2#
发表于 2011-9-24 18:39 |只看该作者
遠征軍殉國重要將領
姓名       軍街         職位

戴安瀾   陸軍中將(追授)   第200師少將師長

齊學啟   陸軍中將(追授)   第38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

洪行    陸軍中將(追授)   第6軍新39師師長

胡義賓   陸軍少將       第96師少將副師長

淩則民   陸軍少將       第96師288團團長、臘戌警備副司令

柳樹人   陸軍少將(追授)   第5軍200師599團團長

閔季連   陸軍少將(追授)   第36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

胡義賓   陸軍少將       第5軍96師副師長

李竹林   陸軍少將       滇緬警備司令、遠征軍兵站參謀長

陳范    陸軍少將       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高參

張劍虹   陸軍少將       第5軍高級參謀

覃子斌   陸軍少將(追授)   第54軍198師594團上校團長

李頤    陸軍少將(追授)   預二師第五團上校團長

唐鐵成   陸軍少將(追授)   新五軍22師參謀長

                 中國駐印軍戰車訓練班副主任

春回大地,花开节节,满园春色。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501 小时 
威望
7536  
金钱
5157  
最后登录
2023-4-10 
阅读权限
帖子
3629 
精华
积分
7536 
UID
883 
3#
发表于 2011-9-24 21:24 |只看该作者
專訪:史迪威將軍外孫伊斯特布魯克(John Easterbrook)
被誤讀的史迪威將軍
 
      遠征軍歷史一直被誤讀,包括忽略史迪威的作用,實際上他訓練出了國軍最精銳部隊,以幾乎一人之力推動了緬北與滇西反攻。
      一九八零年,時任美國陸軍上校的約翰·伊斯特布魯克先生就訪問過中國,他說那時是以平民的身份來的。其實在中國剛剛對外開放的時候,如果不是他的家族背景,不可能有任何一位美軍現役軍官以個人身份到中國旅行。他的外祖父史迪威將軍(Joe Stilwell)在今天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在一九八零年,沒有任何一本官方的歷史書讚頌過這位美國陸軍四星上將。
      為了在騰沖舉辦的「忠魂歸國」與「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中緬印戰場影像展」的開幕式,伊斯特布魯克先生和夫人中斷了在阿拉斯加的休假,雙雙擠在經濟艙裏來到中國,來到騰沖。我和他同樣驚異於這座邊陲縣城的驚人巨變,在離縣城十多公里的豪華酒店裏,他依約定與我、晏歡和戈叔亞做了一次關於中緬印戰場與史迪威將軍的長談。
      對於一九四二年初-一九四四年秋天史迪威將軍在中國的使命,是我近年來特別關注的課題。我告訴約翰,自己是從閱讀在中國先出版的《陳納德回憶錄》進入到史迪威將軍的那段歷史,那時非常敬仰飛虎將軍陳納德(Claire Chennault),而對他的上司史迪威充滿怨怒。按照陳納德將軍的說法,只需要不到二百架作戰飛機,他就保證可以徹底擊敗在中國的日軍。偏就是史迪威個人逞功而妒嫉,扣住美國援華物資的大半給地面部隊,不給陳納德,至使這個偉大的構想胎死腹中。
      伊斯特布魯克多年來醉心於對史迪威將軍和中緬印戰場的史料研究,他並沒有一絲對陳納德的不敬,只是與他外祖父一樣的評價了這個糾纏了將近七十年的爭論,他說︰一九四四年日軍對華中與華南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就使美軍第十四航空隊的大部分機場盡落敵手。這一點就足以說明兩位將軍構想的現實性了。史迪威將軍一直高度評價陳納德的作戰指揮能力,只是不能讓他明白,中國軍隊沒有力量為美國空軍守住機場。
      近年大熱的中國遠征軍史料與文藝作品著實讓書架和屏幕極其熱鬧,也伴著無盡的傳說與神話。例如孫立人將軍以一萬多人的兵力殲滅在緬甸的日軍十萬餘人,並大開殺戒,槍斃了一千多名曾參加過南京大屠殺的日軍戰俘。其實這種想一想就能靠常識辨別的流言本就不該進入史學領域,偏就在中國堂而皇之被冠以「口述史」的名頭肆行出版。還有戴安瀾二百師的同古之戰與新三十八師的仁安羌突襲,在中國都被狂熱放大和傳播。似乎如沒有史迪威的瞎指揮和英軍的卑鄙,第一次中國遠征軍入緬本應大獲全勝。
      對於史迪威,在中國一直忽略了他作為戰鬥指揮官的存在,而只介紹他曾做過美國駐華武官,後來就派來中國做蔣介石先生的參謀長了。其實史迪威將軍在獲得中國戰區參謀長的任命之前,本是受命率領美國赴北非作戰的第一支集團軍,因為在當時綜合評價全美國陸軍的四十幾位同級別將領,史迪威以驕人的成績名列第一。恰是美國與日本的直接作戰,使能講流利中文的史迪威改道來了中國。他以幾乎一人之力推動了一九四三年底和一九四四年夏初相繼發動的緬北與滇西反攻,所有這些反攻部隊,無論是駐印軍還是滇西遠征軍,全部都是史迪威以自己的經驗與方式訓練出來的。
      在史迪威任教西點軍校時,他是以嚴厲出名的。一天清晨,他在長跑時發現兩晚上沒有回校的軍校學生,那兩傢夥拔腿就跑,四十歲的史迪威從學校東門一直追到西門,一步也沒有被甩下。他把兩個狼狽的學生追到今生今世也不敢夜不歸宿後反而沒有告發他們。多年之後,當史迪威獲得准將的軍銜時,收到許多賀信,其中就有一名被追的學生,他說︰我永遠支持你。這個學生就是傑出的二戰傳奇將軍巴頓。
      伊斯特布魯克用許多這樣的例子告訴我們,史迪威認為自己最適任的工作是教師,只不過是教授軍人怎樣作戰。
      對於那段歷史,我們最大的誤讀是對英國人,而史迪威高度讚賞的三位能打仗的英國將領蒙哥馬利、斯利姆與菲斯汀,有兩位都出自印緬戰場。他雖然在自己的日記中經常調侃與嬉罵那些英國佬,但他從未認為英國人膽怯。
      這次訪談實際上是我們一次定向調查的開始。從這一次起,我們將走進英國和美國更多的戰爭史料,去研讀與重新判斷一九四二年那場大潰敗的成因,真的肇始於美國將領與英國盟友嗎?如果是真的,我們就為蓋棺論定的結局釘上最後的釘子;而如果不是,則讓我們還當年的盟軍應得的光榮。(作者章東磐為遠征軍歷史研究者、「國家記憶」影像展策展人、遠征軍「忠魂歸國」活動史學顧問).章東磐
春回大地,花开节节,满园春色。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501 小时 
威望
7536  
金钱
5157  
最后登录
2023-4-10 
阅读权限
帖子
3629 
精华
积分
7536 
UID
883 
4#
发表于 2011-9-24 21:26 |只看该作者
中國遠征軍大事記
      一九四一年 12月23日 簽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籌建中國遠征軍, 準備入緬作戰。
     一九四二年 2月25日 蔣介石令第五軍由滇西進入緬甸之同古及其以南地區,第六軍由昆明經保山從泰緬邊境前進,兩軍均由第五軍軍長杜聿明統一指揮。 3月8日 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第200師到達同古。 3月中旬 第六軍到達毛奇、孟畔、猛東地區;第六十六軍進駐臘戍、曼德勒。 3月20日 同古序戰開始,激戰十二日,予敵重創。 4月18日 新編第三十八師孫立人之一部馳援仁安羌被圍之英緬軍,將敵第三十三師團先頭部隊擊潰,英緬軍全部解圍。 5月18日 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在突圍中負重傷。 5月31日 遠征軍之西路軍已向印度撤去,東路軍撤至滇西與敵對峙,中路軍分頭撤退。 6月10日 林蔚率參謀團人員離保山回昆明。中國遠征軍此次入緬作戰以失敗告終,損失奇重,計入緬時約十萬兵員,此時僅餘四萬左右。
      一九四三年 6月29日 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成立,史迪威任總指揮,羅卓英任副總指揮。 10月10日 史迪威令中國駐印軍向大龍河西岸敵據點進攻。 12月下旬 新編第三十八師攻克大龍河西岸敵各據點,駐印軍取得第一次反攻作戰勝利。
      一九四四年 1月9日 中國駐印軍右路新編第二十二師渡過大奈河,沿左岸開路前進。 1月 31日 新編第二十二師攻佔打洛。 2月1日 新編第三十八師進佔太伯卡及甘卡,奪取敵交通要點。 2月 24日 國軍分左右兩翼繼續向南推進,戰車營也同時配合行動。 3月5日 新編第二十二師從正面攻佔孟關。戰車營攻抵寧庫卡,敵第十八師團主力被擊破。 3月29日 國軍進佔沙杜渣。至此,胡康河谷戰役勝利結束。 4月4日 國軍向孟拱河谷守敵部署進攻,攻佔瓦康至丁克林之線。 5月 11日 中國遠征軍?渡怒江,向入侵滇西之敵發動反攻。 5月 17日 駐印軍第五十師第150團和新編第三十八師第八十八團,攻佔密支拿西機場。 6月 4日 遠征軍新編第二十八師攻克松山外圍據點臘猛後,立即圍攻松山。 6月 25日 駐印軍新編第三十八師佔領孟拱。從此中國駐印軍控制了緬北整個戰局。 8月5日 中國駐印軍在盟軍協同下,攻克密支拿,全殲守敵。 9月8日 國軍攻佔松山。 9月14日 國軍攻克騰沖。 11月3日 中國遠征軍各部協力攻克龍陵。 11月20日 中國遠征軍第六軍攻克芒市。 12月15日 新編第三十八師主力攻克八莫。
      一九四五年 1月27日 遠征軍與駐印軍會師於畹町附近之芒友。中印公路完全打通。 3月8日 新編第三十八師攻克臘戍。 3月30日 第五十師與英軍在喬梅會師,在滇西及緬北反攻作戰勝利結束。(林振雄)
春回大地,花开节节,满园春色。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4-29 03:17 , Processed in 0.088294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