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茶余饭后 演员转行抓水煲
查看: 1154|回复: 7
go

演员转行抓水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181 小时 
威望
11163  
金钱
8927  
最后登录
2017-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343 
精华
积分
11163 
UID
4339 
1#
发表于 2014-7-19 20: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69届新生 于 2014-7-19 20:43 编辑

res11_attpic_brief.jpg
 "文革"中随处可见的大标语

res08_attpic_brief.jpg
“文革”中,烈士陵园巨幅宣传画前一景

□龚仔
  老城纪事
  “1967年10月,粤剧团全体演职员下放到北郊九佛红卫农场(后改为广州市‘五七’干校第七分校,即文教干校),开展‘斗、批、改’,接受‘劳动改造’。随后,广州粤剧团有80多名演职员被强制转业到服务行业当售货员、茶楼服务员等,少数人调去当教师。”
  ——《广州粤剧团团志》(广州粤艺发展中心2002年编印)23页
  引子
  回忆40余年前的“WEN化大革命”时期,除了可悲的事,也有可笑之事,广州一些演员转行抓水煲便是其中之一。
  广州人说的“抓水煲”,即在茶楼当服务员,市井中人又叫“抓死人头”。此因清末民初形成、至当代1950年代初仍然沿用的习惯,广州的茶楼服务员要拿着比人头还大的铜水煲来回走动,替茶客的茶壶中添开水,故有此称。
  演员转行抓水煲要从“干校”(干部学校的简称)说起。1960年代后期,“文革”初急风暴雨式的“破四旧”、“批斗牛鬼蛇神”、“清理阶级队伍”之风已告一段落,当时标榜“斗、批、改”已到“改”的阶段。广州市内的专业文艺队伍因还没有什么文艺业务可“改”,遂带薪到“干校”(实为农场)“改造”思想。省属文艺队伍到英德干校,市属文艺队伍则到九佛白汾的广州市“五七”干校第七分校,该校成员包括广州粤剧团、话剧团、杂技团、曲艺团的演职员,乃至博物馆的员工、市体委的运动员。
  1970年6月下旬,第七干校贴出“光荣榜”,榜上公布“广州市优秀文艺骨干补充到财贸战线进行斗批改的名单”,名单有200余人,其中广州粤剧团有80多人。这就是《广州粤剧团团志》中说“被强制转业到服务行业当售货员、茶楼服务员”的那批人。
  这批被称为“优秀文艺骨干”的演职员,真是“受宠若惊”。明眼人当时都看得出,留下的除了老爷佳(红线女的舅父、著名小武靓少佳)、大哥风(创“风腔”的著名文武生陈笑风)等一批名艺人外,还有一批年轻的准备排演“革命样板戏”的骨干。而被强制转业的,多是“出身不好”,或经常顶撞领导、不被领导信任的演职员。本来,来到干校后,他们也没有急于回广州之想。那里山青水秀,空气分外清新,虽然好像当了农民,但拿的是“铁饭碗”(有固定工资),半天在室内“办MAO泽东思想学习班”(开会),半天修补地球(耕田),倒也自在。所以,听得要调回市内,“光荣回城”,他们也不觉得喜悦,特别其中对演戏有感情的,更舍不得离开剧团转业改行。但是那时粮食跟着户口,你不服从调动,户口没有了便没有粮食,哪有饭吃?上街吃饭也要收粮票的!加上是带薪转业,仍捧“铁饭碗”,所以于7月亦顺从而去。于是,便有了演员抓水煲等故事。
  (1)花旦抓水煲
  1950年代已在南方粤剧团任二帮花旦的苏丽莲,回广州转业后被派到东堤的东泰茶楼当服务员。这“东泰”位于东堤大马路与东沙角马路交界,说是“茶楼”却没有楼,只属低档的“茶居”之列,但却是顾客如云、生意极盛的食肆,顾客多数是上了年纪的熟客,其中也有不少粤剧迷。他们见到茶楼中来了新的女服务员,便“八卦”起来打听其来历。知道是花旦苏丽莲转业到此,斯文人干起粗重活,不禁“怜香惜玉”,虽然没有“一掬同情之泪”,却也摇头叹息。但“一样米养百样人”,有人对苏花旦安慰有加,也有人说“折堕咯”(沦落啦)之类的冷言冷语。苏花旦以前上惯舞台,当然不会怯场,但听得冷言冷语,也不禁手拎着水煲流下泪来。天天让人看马骝(猴子)般指指点点,苏姑娘终于受不了,遂要求调职,犹幸当时服务局的领导还有点人情味,把她调到某照相馆,才逃离是非之地。
  古代“文君当垆”卖酒留下佳话,谁知当代女演员当服务员也留“佳话”!当时除了花旦抓水煲的故事外,还有话剧团女主角秦某在名店第十甫红霞糖烟酒商店当售货员,因人靓声甜而引得顾客如云的笑谈。
  也有女演员转业较好的。倒如曲艺女演员何紫霜,1960年代初已是子喉唱家,她转业到幼儿园当教师,虽要接触屎尿,却还算好差事一桩。
  得补充一句,1978年这批人“归队”后,苏丽莲回粤剧团即与马丽明、吕雁声等一起,主演《劈陵救母》、《三脱状元袍》等剧,她演彩旦行当颇受行内称赞,此可证被强制转业时这批演员并非不懂演戏。
  (2) 丑生卖玻璃
  粤剧团里的年轻演员梁国雄,也在转业之列。名艺人靓少佳听得此消息,对他说:“想不到你也要走……”原来,梁国雄很爱演戏,人说他很有演丑生的艺术潜质。他被调到广州市第三商业局属下的玻璃仪器店当售货员,因此有人笑他“丑生卖玻璃”。
  比起转业到茶楼的团友要上十多个钟头班,梁国雄是幸运的了。但要记着玻璃商品的性能与价格,他却似“牵牛上树”难以办到,幸亏老职工不厌其烦地热情教导,他才慢慢地熟悉业务。但想到离开钟爱的舞台,他总是闷闷不乐。后来上级看中他会演戏,调他去商业系统“MAO泽东思想宣传队”(实际是文艺演出队),跳跳“忠字舞”,唱唱《红灯记》选曲,也算让他过过演戏瘾。
  在宣传队中,梁国雄遇见原在杂技团的著名魔术演员余剑。余也是从干校中转业再调来宣传队的,“同是天涯沦落人”,自然无所不谈。一次同去台山广海华侨农场演出,休息时余剑说起转业后一个令人喷饭的故事。
  余剑在1950年代初拜著名魔术师翁达德为师,1960年代初已是知名魔术演员。他转业去的是药材铺,跟随老店员“执药”(配药)。一般都是老店员照药单秤好各种药材放进白纸上,再由余剑包起交给顾客。一次,有位顾客认得这位名魔术师,谈起他以前演的魔术,勾起余剑的回忆。顾客离开后,秤药材的老店员发现厘戥秤的秤砣不见了,怀疑余剑谈话时兴起变魔术,把小小的厘戥秤砣装进药袋中。这一来,吓得余剑脸如土色!那时候一有事故便说是“阶级斗争新动向”,“上纲上线”,如果弄掉小秤砣说是你“臭老九搞破坏”,岂非跳进珠江也洗不清?也算余剑“够运”(有运气),半小时后,先前认得余剑那顾客回来店中,送上那小秤砣。原来,他住在附近,回家煲药时发现那小秤砣,便马上送回来,喜得余剑几乎想跪下叩头道谢。
  梁国雄听罢小秤砣故事,与余剑相视大笑之余,不禁相互告诫“小事也不能随便”……后来,两人又被派去学健身操,学完后回单位教其他职工,推广工间操——那时领导也关心员工身体的。
  如今梁国雄已年逾古稀,却仍然热心于私伙局里的粤剧演出,真可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热爱演戏之情仍然浓烈。有人说,如果他不转业,应会成为名丑生。
  (3)乐手变身机修工
  粤剧团的被强制转业人员中也有乐手——行内称“棚面”,市井称“弦索手”,或称音乐员,尊称乐师。黄銮新是其中一例。他虽有操乐器的天分,但平时“把口唔收”(喜欢发表意见),为领导所不喜,于是成了转业的一员。
  黄銮新被分配到工业大道沙园的五一冰室——也是知名食肆,不但卖雪糕(冰淇淋)、红豆冰等冷饮,也供应煎饺、萝卜糕等小食。干了一段时间,黄銮新发现自己缺乏做服务员的基因,招呼客人“木木独独”(木讷),收钱也常常错数,于是只好向上级“打报告”要求调职,上级批示“考虑解决”。后来,他被调到基层店的机修队当电工。在老技工教导下。终于他成了受各店赞扬的电工,但他总怕电死,所以一有消息说“归队”便赶忙回剧团了。
  回想当时转业的“棚面”,黄銮新说也有知名的乐师,如沈伟也放下了拉弓转业,后来“归队”仍是名乐师。而歌舞团的一些主要演员也要转行,如有“中国第一只黑天鹅”之称的沈某,也转业回广州成了旅业员工,后来被抽调到宣传队,还和粤剧团的人一起表演过芭蕾舞《白毛女》。
  (4)“因祸得福”的“百厌星”
  在这群转业者之中,也有“因祸得福”的,有代表性的是被领导视为“百厌星”的年轻演员蔡孝。
  广州人说的“百厌星”,即调皮捣蛋的人。这蔡孝聪明伶俐,但爱打抱不平,故虽有艺术潜质,却被领导视为“百厌星”。
  1970年7月,蔡孝来到位于河南(海珠区)的百年老店成珠楼报到。领导早已看过他的档案,但见到这位肥肥趸趸的年轻人却有点喜欢上他。人家做官的脸相是不怒而威,这后生仔做兵的脸相是不笑而欢,脸上满有亲和力。但想到他的档案是厚厚的一叠,顿时“提高警惕”,先安排他去“企堂” ——抓水煲。
  蔡孝抓水煲满有人缘,不多久便与食客熟络,而且记价奇准。那时的成珠楼是广州市十四家名店之一,食品供应还算较多。茶市中有干蒸烧卖、肉拉肠、叉烧包等广州名点心,统统不超过两角钱一碟。那时茶楼不供应粥品,茶楼卖粥是改革开放后才有。成珠楼最“威水”的是有闻名海内外的鸡仔饼(雅称小凤饼),蔡孝在此店时其鸡仔饼仍是质量一流的。在饭市中,菜式价钱也不高:大肉饭一角八分,杂烩汤两角四,一般炒菜是一角八分至三角八分之间,最贵的要算花肚羹,也只六角钱。在蔡孝的推介下,顾客总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不久,蔡孝被调去点心部,在老师傅的教导下,他很快就掌握了点心制作技术,而且制出来的点心似模似样,大得老师傅的欢心。
  不过,蔡孝这后生仔觉得太辛苦,在点心部要凌晨两点便上班,十二时多收市后还得参加全店的“学习”(开会),经常累得边开会边打瞌睡。于是,蔡孝身上的“百厌”病毒复萌,到医院混病假单回来上交,便躲在宿舍蒙头大睡。领导明知他诈病,却也无可奈何,加上有时写个总结什么的,还得请蔡孝帮帮忙,于是“只眼开只眼闭”,由得他百厌啦。
  后来,服务局宣传队知道蔡孝学过粤剧南派武功,又懂舞蹈,便抽调他去宣传队,与“中国第一只黑天鹅”跳了几场芭蕾舞《白毛女》的片断,又饰演样板戏《沙家浜》主角郭建光,更让蔡孝火了一把,抚慰了他思恋粤剧舞台之情。再后来,蔡孝还成为成珠楼的“专案组”成员,因此有人说他“因祸得福”,“食屎食着豆”。
  1978年,“拨乱反正”,广州市文化部门落实政策回调这批被强制转业者。虽然有一些人已“看破世情”不愿再吃文艺饭,但多数还是回到剧团,各有一番作为。如今已退休数年的蔡孝仍活跃于弘扬粤剧粤曲的平台,还在某电视台主持着“戏人戏语”的节目,艺名叫做“何车”。
  哎,有认识他的人说了,这蔡孝之名后面还有个“本”字。对,笔者老了,缺乏细心的回忆便会忘“本”啦。
  不过,你说何车有如今这样风骚,是因转业那八年丰富了生活经历、积累了表演经验,那却是“发噏风”(瞎扯)!

龚仔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演员转行抓水煲》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联系电话:020-87133589、87133588)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959 小时 
威望
20784  
金钱
17323  
最后登录
2016-11-9 
阅读权限
帖子
16781 
精华
积分
20784 
UID
114103 
2#
发表于 2014-7-19 20:57 |只看该作者
69届新生 发表于 2014-7-19 20:35
 "文革"中随处可见的大标语

轻音乐团有大部分人分到几间殡仪馆做仪仗队,当年有些戏谑的鬼马杂作咗-段不忠厚的歌曲填入那哀乐中(你s你亊唔关我事......),让靡靡之音彻底被广州革命力量踹去变抽泣死亡之音.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3607 小时 
威望
40090  
金钱
37569  
最后登录
2016-1-14 
阅读权限
帖子
30859 
精华
积分
40090 
UID
4298 
3#
发表于 2014-7-19 21:55 |只看该作者
转行做幼儿园阿姨的何紫霜有副金嗓子,歌声明亮、高亢,76年后,文艺开始复兴,粤剧粤曲大师纷纷重返舞台。电台里又重新播放悦耳动听的粤曲了,羊城八景之《鹅潭夜月》原唱是红线女,可能当时红线女的问题还没厘清,电台里播放的《鹅潭夜月》是何紫霜的版本。星灿烂、月灿烂,星月皓朗浮云淡......十分婉转、美妙。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205 小时 
威望
20004  
金钱
8883  
最后登录
2018-1-21 
阅读权限
帖子
8375 
精华
积分
20004 
UID
12607 
4#
发表于 2014-7-19 21:58 |只看该作者
记得当时读书的时候有一句口头禅:
受尽十年寒窗苦,一朝出来抓茶壶。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177 小时 
威望
10510  
金钱
10346  
最后登录
2017-7-11 
阅读权限
帖子
7107 
精华
积分
10510 
UID
32 
5#
发表于 2014-7-19 21:59 |只看该作者
文革荒唐事无其不有。
总之想办法羞辱专业人才。其乐无穷。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3607 小时 
威望
40090  
金钱
37569  
最后登录
2016-1-14 
阅读权限
帖子
30859 
精华
积分
40090 
UID
4298 
6#
发表于 2014-7-19 22:09 |只看该作者
老杨 发表于 2014-7-19 21:58
记得当时读书的时候有一句口头禅:
受尽十年寒窗苦,一朝出来抓茶壶。

我净系记得有句——爬雪山过草地,不如演出红灯记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876 小时 
威望
13859  
金钱
10550  
最后登录
2017-5-24 
阅读权限
帖子
9075 
精华
积分
13859 
UID
17077 
7#
发表于 2014-7-20 00:25 |只看该作者
电信局的高级工程师被贬去邮局卖邮票,都算好彩啦,运气差的分分钟被遣散回乡做五类分子了.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473 小时 
威望
2503  
金钱
1489  
最后登录
2018-8-26 
阅读权限
帖子
1282 
精华
积分
2503 
UID
4309 
8#
发表于 2014-7-20 06:3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经历 于 2014-7-20 06:38 编辑
老杨 发表于 2014-7-19 21:58
记得当时读书的时候有一句口头禅:
受尽十年寒窗苦,一朝出来抓茶壶。

杨教授,抓茶壶又冇乜唔好啊?人有三衰六旺,香港影帝梁家辉后来冇运行要去大笪地摆地摊添。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6-26 16:11 , Processed in 0.09415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