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茶余饭后 民国时期的“油改炭”汽车
查看: 770|回复: 3
go

民国时期的“油改炭”汽车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181 小时 
威望
11163  
金钱
8927  
最后登录
2017-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343 
精华
积分
11163 
UID
4339 
1#
发表于 2012-10-4 09: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res05_attpic_brief.jpg
这是解放初期广州的公共汽车,车身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木炭”的字样

res07_attpic_brief.jpg
“木炭车”当时在欧洲和日本也有,图为二战期间德国的“木炭坦克”

res09_attpic_brief.jpg
1931年,汤仲明先生将自己发明的“木炭代油炉”装载在汽车上。实验证明,每加一次木炭汽车可行驶4小时,时速可达40公里,每公里消耗木炭1市斤,费用仅是汽油的十分之一。人们称这种汽车为“木炭车”

res11_attpic_brief.jpg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木炭客车

□李开周
  民国时期街头汽车不多。为什么不多呢?一是车价太贵,老百姓买不起;二是油价太高,即使买得起,老百姓也用不起。
  先说车价。那时候没有国产车,全靠进口,一辆普普通通的福特轿车,在中国大陆售价是12000块大洋,而1930年全上海黄包车夫平均年收入只有90块大洋,他们想买车,得不吃不喝攒上133年!
  鲁迅在北京定居时,他们家三个老妈子,包吃包住,每人每月只有两块大洋的薪水,假如三个老妈子一起凑钱买辆福特,也得攒上167年。所以说,民国工薪阶层想买车,那是做白日梦。
  再说油价。1928年,在南京城区加汽油,每升需要大洋一角五分,按购买力折合人民币10元以上。1932年,同样的汽油,每升涨到4角大洋,按购买力折合人民币近30元。
  到了1947年12月,据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南京专电,“美孚、德士古等公司汽油每加仑涨至49万元”,折合每升汽油13万元。
  当然,这是法币,按照当时的粮食价格,13万元怎么着也得折合人民币100元。换句话说,解放前夕每升汽油零售价已经突破百元大关!你说,收入不高的人加得起油吗?
  事实上,即使你收入高,也不一定能加到油。抗战前的1935年和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为了把宝贵的汽油尽可能多地投放到战场上,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两次实行汽油限购。
  以1947年颁布的《私人使用汽车限制办法》为例,“私人汽车用油,凭行车执照向当地主管交通管理机构领取购油证,每辆每月以6升为限,违反规定者由交通管理机构吊销其牌照与行车执照。”
  6升汽油够干什么?排量大的越野车,上街遛一圈就把一个月的指标用完了,再想加油,对不起,政府不批准。
  现在油价很贵(虽然比不上民国),而且一涨再涨,几乎所有的出租车司机都把车改成了天然气(个别车辆用酒精),私家车“油改气”的也屡见不鲜,因为跟汽油比起来,天然气毕竟便宜多了。
  民国汽油那么贵,还一度搞凭票供应,所以司机们也不得不改车。现在是“油改气”,民国则是“油改炭”,也就是说,不烧汽油了,改烧木炭。
  木炭怎么能用来当汽车燃料呢?其实很简单:在汽车上加装一个大炉子,炉子里放木炭,炉子上面挂一个储水器,木炭点燃以后,储水器里的水滴进炉子里,这样木炭就会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
  炉子侧面钻两个孔,一个孔连通鼓风机,另一个孔把一氧化碳输送出去,经过两个过滤罐,滤掉炉渣和粉尘,最后再经过化油器输入汽缸。一打火,轰的一声,一氧化碳在汽缸里燃烧起来,发动机运转了,汽车可以前进了。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无论北京、上海还是天津、重庆,包括郑州、西安这样的二线城市,无论是货车还是客车,无论公交车还是私家车,都纷纷玩起了“油改炭”。
  街面上瞧一瞧,大型运输车多了一节车厢,那节车厢专门安放炉子;小型货车的车厢前面、驾驶室的后面,都多了一节烟囱,烟囱下面就是炉子。
  公交车驾驶室的侧面,紧挨售票员的那个位置,也安放着炉子,售票员既负责卖票,又负责捅炉子和清理炉灰;私家车的炉子比较小,有的装在后备箱那个位置,有的装在副驾驶那个位置,有的则直接装到车顶上去,远远望去就像驮了石碑的乌龟似的。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解放以后,我听老辈人说过,截至1953年,天津街头还有烧木炭的公交车在运营。
  烧木炭很节省,建国时浙江宁波一货车司机统计过,他们运输公司的货车载满以后百公里油耗30升,货主支付的运输费都不够买汽油,后来改烧木炭,百公里只需木炭100斤,而浙西到处是炭窑,木炭便宜得很,100斤木炭的价格只相当于半升汽油而已。
  但是烧木炭也很麻烦,点火之前,得提前几分钟甚至半小时把炉子生着,行驶过程中还得注意加炭、清炉灰、摇动鼓风机。动力也如汽油车,特别遇到上坡路段,汽车经常熄火,需要找人帮忙往上推。
  有时候,客车司机携带的木炭不多,中途燃料没了,还要发动乘客下车捡柴禾。

李开周
(版权归"金羊网-羊城晚报"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或致电020-87133589。)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2#
发表于 2012-10-4 11:1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10-4 11:29 编辑

至今仍使用这种汽车的国家就是朝鲜。

自从朝鲜当局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从中国和苏联得不到石油援助后,号召全国“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并向各工厂、企业和国营运输企业下达根据“代替燃料”运行的方针。朝鲜全国把它作为党的政策来执行后,到处都不难发现这种车辆。

木炭汽车每辆车后头装上一个木炭发生炉,每天发车前,驾驶员用油棉引燃木炭,先烧上10分钟,然后使劲摇动鼓风机才能启动。这种汽车在后背上要驮一个圆柱形的大铁锅炉。木炭从上端的锅炉口加进去。锅炉由下方点火,进气口处还安装有手摇式鼓风机。下边燃烧的木柴经鼓风机加氧产生剧烈燃烧的高温。上部的木炭淋有少量的水分,由于顶部的锅炉盖在正常工作时是密封着的,木炭在高温下干熘产生甲烷,还可能由于水蒸气的混合生成水煤气。锅炉生成的可燃性气体经管道进入储气罐供汽车发动机使用。朝鲜木炭汽车司机都配一名助手,专门帮手为汽车加木炭。早上汽车发动时,司机在架驶室里操作,助手在后面锅炉拼命摇鼓风机。车场里笼罩在烟雾弥漫中,手摇鼓风机发出刺耳的“V-V-V-V”声,空气里夹杂着烧炭呛鼻的微臭的气味。


DNKF00001234_1.jpg


1228320255524_119801.jpg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876 小时 
威望
13859  
金钱
10550  
最后登录
2017-5-24 
阅读权限
帖子
9075 
精华
积分
13859 
UID
17077 
3#
发表于 2012-10-4 11:25 |只看该作者
现在木炭应该很贵了。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4#
发表于 2012-10-4 11:4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10-4 11:41 编辑

    开封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木炭汽车的发明地,他的发明人是爱国工程师汤仲明。
  汤仲明,河南孟县人,生于1897年,1980年逝世。汤仲明自幼家贫,6岁入学,19岁毕业于怀庆中学,后又到开封师范讲习所和北京法语翻译学校学习,1919年6月被选送到法国留学。1926年3月,他毅然放弃在法国工作的优厚待遇,返回祖国。

  汤仲明回国后,正值世界石油危机,法、意、日、俄、比等国竞相研制木炭汽车,以弥补石油的匮乏。我国当时全赖洋油进口,且洋油国联控制,一旦爆发战争,来源断绝,全国汽车运输业将陷入困境。面对这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许多爱国人士忧心忡忡,束手无策。面对危局,汤仲明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决心研制木炭汽车以代替石油的使用。
6 @$ h6 L7 c! G3 }1 D+ a' |% ^. X5 d7 `

  其时,汤仲明在郑州铁路分局开封工务段工作,1928年他自费购买了废旧汽车汽缸、水箱等物,租借工务段附近农民的一间破草房开始了艰苦的研制工作,他不畏艰辛,顶住压力,百折不挠,终于在1931年试制成功木炭汽车。
  1932年,汤仲明驾驶木炭汽车在郑州试运行,轰动全市。
  1933年1月,汤仲明驾驶木炭汽车到达南京,经现场试验被鉴定合格。
1 Y$ o: Y. K6 a V* U: o

  汤仲明驾车返回开封后,将木炭汽车捐赠给河南省建设厅,建议推广。省政府立即拨款,令建设厅将全省所有汽车一律进行改装。1933年7月,汤仲明又对木炭汽车做了进一步改进。1935年,汤仲明在上海创办仲明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定型生产木炭汽车,各地纷纷订货,木炭汽车投入生产。
0 }( }7 j0 g9 R

  1937年抗战爆发,木炭汽车风靡全国大显神威。由于石油奇缺,国民党政府要求公私汽车一律改装为木炭汽车。全国各盛各大城市广泛推广使用,特别是在大西南木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几乎全用木炭汽车,个别地区一直沿用至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汤仲明在开封研制成功的木炭汽车是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为抗战期间的交通运输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中国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人们是不应忘记汤仲明在开封为祖国做出的重大贡献的。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7-3 09:46 , Processed in 0.10106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