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茶余饭后 为何夏天还怕冷?
查看: 778|回复: 1
go

为何夏天还怕冷?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181 小时 
威望
11163  
金钱
8927  
最后登录
2017-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343 
精华
积分
11163 
UID
4339 
1#
发表于 2012-7-7 21: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69届新生 于 2012-7-7 21:49 编辑

      受访专家/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院区副院长 聂斌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李朝

  夏天本来是“哪儿凉快去哪待着”的季节,有些人喜欢吹风扇、空调,但有些人却不一样,她们夏天吹风扇就觉得很冷,不敢吹空调,稍不小心遇冷就感冒,每天精神不振的,容易犯困,还经常觉得腰酸,四肢乏力等。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院区副院长聂斌教授说,门诊经常遇到夏天还怕冷的患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出现这种情况的人其实就是阳虚,为体内阳气不足。
  阳虚有哪些症状?
  阳虚有哪些表现呢?聂斌说,由于传统中医知识没有在社会普及,很多人搞不明白阳气虚弱后,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和表现。一般来讲,有以下症状就意味着人体阳气衰弱或受损:
  1、没有感觉到自己有病,但脸色青白灰暗无光泽,不是非常红润。女性要是阳虚的话,面色往往发白,失去红润之色,看起来就觉得缺乏血色。
  2、抵抗力下降,明显怕风、怕冷,对季节转换特别敏感,稍不注意就着凉感冒。
  3、食欲不好或大便稀薄、不成形,经常慢性腹泻,特别是熬夜后、吃寒性食物后、劳累或受寒后就开始拉肚子。
  4、稍微一活动,哪怕上三层楼就会感觉心慌、气短,还特别容易出汗,夜间多尿。
  5、女性精神萎靡不振,少气懒言,甚至还会有月经不调的症状;而男性则表现为腰部酸痛、阳痿、早泄等。
  伤阳气的生活方式
  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往往会导致阳虚:
  空气及水污染严重。《黄帝内经》讲:人是天地所生,天以气养人之阳,地以食养人之阴。在被污染的空气中呼吸,阳气必然受损。有些人一天到晚精神起不来,到山区待上几天气色就好多了。山区空气质量好、阳气(称之为天阳)充足,能补人体之阳。
  冷气空调很普遍。单位有空调、商场有空调、家里晚上吹空调,人几乎整天都待在空调环境中,阴寒之气频频侵入,加之平时缺乏运动或者根本不运动,出汗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就损伤了阳气。
  常饮食生冷寒凉的东西易伤阳气。广州人喜欢喝凉茶,不管体质状况如何,一年四季都服用苦寒清热的凉茶,这样有损身体脏腑阳气,造成阳虚。
  滥用抗生素。从中医性味去分析,抗生素属于苦寒性质,苦寒容易攻伐阳气,致阳气不足,体质变得虚弱了。
  经常晚睡。比如看球赛、打牌、唱K、玩游戏等到深夜甚至通宵。养生常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阳气者,烦劳则张”,所谓张就是往外散,尤其是晚上阳气应该内收,应该回归本位。一烦劳阳气就不能归位,就会慢慢耗散。
  春夏正是养阳时
  那么对于阳虚体质的人如何中医调养?聂斌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医养生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样的养生方法,对于避免很多疾病都非常有效。
  阳气不足的人,可以从饮食、运动、药物、中医外治四个方面进行相关的调理,逐步提升体内阳气,达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预防时可多吃补阳食物,如羊肉、狗肉、葱、姜、蒜、虾米、韭菜、核桃仁、胡椒等食物,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如黄瓜、藕、梨、西瓜等。
  运动方面,因“动则生阳”,所以,阳虚体质之人,要加强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也可常做日光浴、空气浴,强壮阳气。不过,饮食、运动养阳气见效缓慢。
  所以,中医有内外补阳的方法。外治是根据火为阳、艾灸温阳的中医理论,采取火艾灸疗法,火疗在人体属阳经络、督脉等部位施治,疏通阳经脉络,激发机体阳气。

张华、李朝 (版权归"金羊网-羊城晚报"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或致电020-87133589。)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3607 小时 
威望
40090  
金钱
37569  
最后登录
2016-1-14 
阅读权限
帖子
30859 
精华
积分
40090 
UID
4298 
2#
发表于 2012-7-7 22:52 |只看该作者
感冒了.gif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7-1 18:24 , Processed in 0.08617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