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嘉嘉 于 2012-5-20 17:26 编辑
在经济困难时期开始的年月,兴起了开办街道饭堂的风潮。我想应该是政府提倡的吧,一夜之间街道饭堂遍布西关各个街道。按照居住区域地段的的安排,我们家被安排在多宝路饭堂搭食。多宝路饭堂位于一个大院子里,中间有很大的庭院,后边有个大厅,一堵矮矮的水泥台上安装着玻璃窗栏,安放着几张大桌子,这就是分饭和吃饭的地方。有几个眼熟的街坊大姐在忙碌着。 家里买回了好几个搪瓷饭盆,分给我们几姐弟每人一个的,还有一个大大的有提手的陶瓷饭罐,是买饭回家的。在搭食的第一天,我和弟妹拿着花碌碌的饭盆和亮晶晶的调羹,感觉很新鲜很兴奋的。第一顿饭吃的是番茄煮鸡蛋,我们和街坊们聚在饭堂里围着大饭桌一起吃,热闹极了。 饭堂开始是用大铝锅煮饭的,要称饭的。后来不知道是谁发明了蒸饭,是用瓦钵头来蒸的,饭都被蒸成固体的饭团了。一钵头是八两饭,用小竹片按照比例来划开,四两饭就二分之一,二两饭就四分之一,如此类推。 后来因为家人放学和下班的时间不同,就允许打饭回家吃了。我们家一般是外婆去打饭的,有时我放学早,也跟着去帮忙,甚至是我自己独自去打饭拿回家了。 有一次不知道是谁在传开着一件事情:有人抢小孩子的饭罐。有个男人抢了一个小孩子的饭罐,还打了他一巴掌,骂他:“衰仔,叫你打饭却这么久都不回家!”饭被抢走了,孩子哭了。旁边的人对孩子说:“你怎么不跟你爸爸一起回家呢?”孩子哭得更厉害:“他不是我爸爸啊,我不认识他啊!”也不清楚这事情是真是假,以后外婆就不让我去打饭了,怕吓坏了我。 在我家附近还有龙津饭堂、恩宁饭堂的,饭堂里经常很拥挤,要排队才能买到饭,迟了就没有了。再后来是实行定量供应粮食了,各家各户拿着粮簿可以去粮店买米回家煮了,到饭堂搭食的人就逐渐少了,许多饭堂就消失了。
2012.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