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校友活动园地 梁基永校友赠送画作给日本鸟取县厅
楼主: misschan
go

梁基永校友赠送画作给日本鸟取县厅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49#
发表于 2012-4-23 15:1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4-23 15:12 编辑

哲夫绝艺                                                               2011-07-26
                                                       作者:广府文化研究者梁基永博士

dcea232602.jpg

    蔡守、谈月色夫妇合拓的金石小品扇面。梁基永供图

      民国初年,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文化团体———南社,南社元老中许多都是广东人,我们比较熟悉的,如黄宾虹、汪精卫、柳亚子等都是社员,南社藏龙卧虎,许多社员都身怀绝技,蔡哲夫就是个中奇人。
    蔡守字哲夫,顺德人,晚清时期开始从事文物收藏与研究,曾参与黄宾虹和邓实等人创办的国粹杂志。他收藏注重金石即碑刻和钟鼎等文字的研究,一掷千金收购名贵拓本,毫无吝色。蔡守先是娶了美艳的张氏做夫人,并取诗经里面“哲夫成城,哲妇倾城”的句子为夫人改名张倾城,但是张夫人有貌乏才。哲夫又娶了还俗的檀度庵尼姑谈月色,月色样貌平平,却诗书画样样精通,这对南社璧人在广州艺坛风头十足。蔡守夫妇收藏了大量的碑刻钟鼎,经常将藏品的拓片出售或赠送友朋,他们的传拓技艺也是一绝。
    蔡守夫妇的绝技之一,是能在纸扇子上拓铭文。见过拓碑的人都知道,要把阴刻文字拓出来,要选用薄而韧的宣纸,而且要吸水的宣纸加入少量浆糊或白芨水粘住碑刻才可以在拓的过程中不致脱落,前功尽弃。纸扇是用不渗水的四层到八层宣纸粘合做成的,这么厚的纸,面上还不平,怎么拓?
    十年前我得到了一片这种扇,才首次见到这种巧艺,在扇面上蔡夫人拓了六段文字,有甲骨,有新莽钱币等,字都很小,左侧有一方蔡夫人刻专用于拓扇的小印,印文是:月色移拓古铭文入扇,右侧有蔡守题字,送给广雅中学的校长。旧日的广州讲究风雅,蔡氏夫妇这手绝活能卖不少价钱,留到今日的都价值不菲了。
    也许有人会怀疑蔡守是将薄纸拓好再贴成扇子,据王贵忱先生回忆,这种传拓的秘技,蔡夫人曾经传授给她的印友黄文宽,黄还为王先生所提供的扇子拓过王所藏的珍稀古币,证明并非拓后粘扇。我曾经访问过黄的弟子,都说没学过,看来这绝活真失传了。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48#
发表于 2012-4-20 08:21 |只看该作者
“诃林”匾与区大相                                                                                          2011-08-02
                                                                          作者: 广府文化研究者梁基永博士

dcea220204.jpg

“诃林”匾今日仍悬挂在光孝寺山门。 梁基永供图

  广州昔日园林寺观中,保存古代匾额不知凡几,然而近几十年,破坏殆尽,仅六榕光孝这两座名刹,往日匾额对联多不胜数,“文革”后荡然无存,连六榕寺光绪御笔牌匾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唯有光孝寺的“诃林”匾却奇迹般保留下来。
   “诃林”匾今日仍悬挂在光孝寺山门弥勒像上方,正中为“诃林”两个有力的楷书大字,落款是:万历四十年岁次壬子正月元旦,赐进士第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区大相书,并有印两方。万历四十年即1612年,这匾额迄今400年了,可算是广州城内现存最古老的木匾。

    区大相字用孺,号海目,广东高明人,万历癸酉年(1589)与兄区大枢举于乡,己丑年(1589)与弟区大伦中进士,兄弟同登科甲的美谈在高明传诵至今。大相中进士后官翰林检讨,撰修国史。区大相的成就,是开创粤东的诗歌风气,王渔阳曾经评价说,“粤东诗派,皆宗区海目(大相)。”他的经历最奇者,是跟随明朝军队入朝鲜协助抵抗倭寇的“壬辰之役”,这是晚明时期的重要战役之一。区大相写了一组纪事诗,记录了这次战争的实况,其中有明朝军队杀戮朝鲜平民冒充倭寇报功等情况都是正史所不载的。这次“抗日援朝”战争,打了七年之久,明朝军队士气低落,屡遭败仗,其后在万历二十六年,明军侦察到日军统帅丰臣秀吉病死,遂发动总攻,一举击溃日军。
    区大相书法,目前仅发现这一件木匾,光孝寺旧称诃林,诃子老树现在亦仅存一棵,这也是十分凑巧的事情。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47#
发表于 2012-4-19 10:08 |只看该作者
探花的药方                                                               2011-08-09
                                                                作者:广府文化研究者梁基永博士

dcea220901.jpg

  李文田亲笔药方。 梁基永供图

   近日友人从江南收藏家手中得到一批书札,翻阅之际,一纸药方映入眼帘,那手厚重沉稳的字再熟悉不过了,这是我第一次发现李文田手写的方子。
    广州人所认识的李文田,是住在西关的探花老爷,是书法家,是学者。不过他古灵精怪的学问,在当时朝中很引人注目。他精于风水堪舆学,又能看面相,见了同僚就拉着看相。他断定弟子叶昌炽只能做老学官,结果叶毅然抛弃仕途,成了藏书家。李文田的学问连翁同龢也佩服得五体投地,说这个广东人不得了,书不去手。李家的堪舆是祖传的学问,他为自己母亲选葬地,带人到新会看了一番,离远指着远处山岗说就是那里!土人说老爷别逗了,那山全是石头,探花老爷说不怕,就是那个位置。结果众人上去一看,石头山上刚好有方整的一块泥土地,浑然天成。

    李文田的医学水平,原来也是很精研的。在佛山时期,他跟随名医吴菊通学医,对各种脉象了如指掌。家里人有病,都是他自己开方治疗。中山图书馆曾经收到一批中医古籍,其中就发现了有李文田朱笔批校的《伤寒说意》等,从密密麻麻的朱笔小字上,我们不难发现他对于药性配搭熟知程度可以媲美专门家
    当时朝中同僚或家属有疑难病症,多延请探花老爷开方,从这纸药方可以知道,他对于用药分量和炮制法也很讲究,“糖冬瓜,荸荠,梨肉,麦冬”,都是滋补健脾的药物,这药看起来味道相当不错呢!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46#
发表于 2012-4-17 14:2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4-17 14:23 编辑

铁岭子孙的道光原刻本《梅统》                              
                                                                                2012-04-17
                                                           作者: 广府文化研究者梁基永

dcea221701.jpg

梁基永供图


  某日过王贵忱先生书斋,老先生兴致颇高,翻出一套虫蛀不堪的旧籍,指着上面的题字问,见过这本子么?这是徐荣所编著的《怀古田舍梅统》,名字很古怪的一本书。
    徐荣字铁孙,生于乾隆末年,咸丰五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幼年时,他跟随著名诗人张维屏学诗,阮元在广州开学海堂,以诗作擂台,比试广东士子,徐荣连试十台都胜,一下子名扬广州,人称徐十台。
    徐荣的书斋,名叫怀古田舍,著有《怀古田舍诗集》,诗集比较多见,这《梅统》却是一个罕见本子,所谓梅统,就是将古代所有写梅花的诗,选出好的编为一书。这书并不按年代编排,而是以作者身份来排,帝皇行头,方外(和尚道士)闺秀殿后。排第一的是乾隆皇帝,接下来才是古代帝皇。
    《梅统》一书,现在习见的都是同治年间的翻刻本,王老所藏的道光年间原刻本确实罕有。无怪乎前面有画家卢子枢题字,说找了三十多年才见到这书。第一卷作者名称下面写着“汉军徐荣铁孙辑”,不少搞文献的学者将他归入岭外诗人之中。其实徐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只不过“户口”属于汉军正黄旗。
    咸丰初年,太平军攻打广东,徐荣带兵作战,阵前捐躯,事迹被写入《清史列传》中。他的儿子名叫徐受廉,颇能继承父志,光绪十二年中了进士,还入了翰林。至于徐荣的字铁孙,是纪念他祖先的籍贯辽宁铁岭,那也是王老生长的故乡,无怪乎这残破的古书他如此珍重爱护了。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45#
发表于 2012-4-14 17:0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4-14 17:10 编辑

最后的《兰亭序》
                                                   2012-04-10
                                                           作者: 广府文化研究者梁基永

dcea221002.jpg

   容庚先生将自己收藏 的《兰 亭序》拓 本 影印在宣纸上出版。    梁基永供图


   《兰亭序》是王羲之传诵千古的名作,从唐朝开始,这个书圣的首本名作被临摹、影写、翻刻,版本不计其数。也从唐代开始,《兰亭序》的翻刻拓本就出现了,尤其是宋代和明代,有钱的风雅人家,几乎家家刻一本,镶嵌在家里显示气派,拓本也流传很多。明清时期,收藏各种《兰亭序》拓本多寡,是衡量士人雅俗标准之一。当时有种说法,叫“兰亭无下拓”,意思是《兰亭序》的各种版本各有长处,很难分高下。
    广东虽然地处偏远,收藏《兰亭序》也有不少名家,乾隆时期的冯敏昌就收了数十种,稍后的番禺陈其锟,号称一百二十六兰亭山堂。再后来海山仙馆的主人潘士成也收藏了三十多种。冯敏昌和陈其锟收藏《兰亭序》情况不详,海山仙馆所藏刻在丛帖之中可见其全貌,广东收藏《兰亭序》最后又最大量的则是容庚先生。
    容庚先生所收《兰亭序》拓本一共多达八十种,其来源也非常好,原来属于著名书法家张伯英所藏,后来整批转入容先生的颂斋藏品之中。这批《兰亭序》最早的拓本属于宋代所拓,有明代初年的题记,可见明初就已经非常珍视。也有好几种属于冯敏昌的收藏,冯氏所收宋拓《兰亭序》在北京非常有名,当时名流如翁方纲等都经常上门借他的拓本观赏。为了保存这批《兰亭序》的原貌,容先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并不学海山仙馆主人那样翻刻(翻刻会走样),而是选择了当时最先进的影印,用珂罗版的方法将这八十种《兰亭序》影印在宣纸上出版。
    容先生预期每辑先印十种,一共八辑出完,然而由于抗战军起和经济条件限制(珂罗版的制版和印刷费用高昂),迄今只发现印出了第一辑的十种。在历代汇刻《兰亭序》之中,这是最后一次的流风余绪了。十种《兰亭序》按照拓片时代先后排序,每种扉页由当时名流题签,北方名家如马衡、顾颉刚等,南方名流如陈垣、邓尔雅等,真是群贤毕至,令人怀念那个民国的黄金时期。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44#
发表于 2012-4-9 07:35 |只看该作者
庭瓜画瓜                                                2011-09-20
                                                 作者: 广府文化研究者梁基永博士

dcea182002.jpg

关联昌创作的通草纸瓜果册页。梁基永供图


  庭瓜不是一种瓜,是“T inQ ua”的中文对译,他中文名字叫关联昌,广东南海人,生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和哥哥关乔昌都是当时著名的外销画家。
   所谓外销画,是今日史学界的叫法,当时并没有这个称呼。欧洲人来到广州,对于城市里面的一切都好奇,但是他们并不能入城,至少在道光初年以前都是这样。这一规定令广州立马变得神秘起来,也因此在当时客居广州的欧洲人当中萌生了一睹广州风貌的习俗。当时聪明的画家马上应时开辟了以“西法”画广州和广东风物的行业,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外销画”。

    外销画家的画室,大多设在西关城外的桨栏街、杉木栏一带,接近商馆区,方便欧洲商人作为手信带回家乡。画纸常用的是“通草纸”,英文称为“ricepaper”,外销画的品种很多,有描绘广州景物,市井风情,有描写各行业市民,也有画岭南特产瓜果花卉的。
    图中这册通草纸花果册页是香港艺术馆的藏品,现存广州生产的外销画绝大多数保存在欧洲。庭瓜这册瓜果难得之处,是它还保留了原装的盒子,绢本的封面上,画着交缠的广东花卉,正中是一束我们很熟悉的玉簪花,色彩明艳,带有明暗变化。一朵黄菊花的花心留空,给订货的客户写上自己的花体签名之用。
    有趣的是封面四周的说明文字,上方写着“咸丰四年梅月写”,右边开始竖写“大清朝粤东省城同文街右便第壹拾陆间,洋装各种油牙纸通山水人物,翎毛花卉墨稿画。关联昌庭瓜承办。”这个“瓜”字,是以当时广东人互相尊称的“官”字英文译音。这里地址的表述也很好玩,同文街至今还在,没有门牌的年代,店面就用右“便”或东西向第几间表述。洋装说的是西式外销画,油牙纸通是绘画的材质分别。在那个时代,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画”只有这个样子。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43#
发表于 2012-4-5 13:3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4-5 13:34 编辑

黎简与大乌峰之谜               

                                                      2011-10-11
                                             作者: 广府文化研究者梁基永博士


20120331144053-0.jpg

黎简《大乌峰图》,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梁基永供图


    清代顺德画家黎简(1747-1799)存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当推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大乌峰图》。这幅作品尺寸并不大(76cm×47cm ),缘何知名度如此之高?
    黎简自己在画上题了两首长长的七绝,然后写道,自从父亲过世,自己也打消了北上应考的念头,很怀念故乡的大乌峰,这幅画留给子孙宝之,若贫不能守,至少也要拿去换多点米,“不三日饿仍需留也”。怪不得后世如此重视这件作品。
    这幅作品作于1790年,是黎简画风最成熟、最具有个人技法的代表作。画面呈“之”字形布局,近处小坡岸,长着茂密的杂树,一位白衣高士,坐在岸边,眺望着远处突起的一座高山,这就是黎简诗里面经常提到的大乌峰。
    大乌峰在哪里?在写黎简传记的时候,笔者遍寻顺德县志中不获。正踌躇间,某日中山一位老医生的家属邀请笔者去家里鉴定一批老人遗留下来的古画,其中有黎简的自书《诗册》一本,翻开诗册,赫然见到一条黎简自己的注解:“大乌峰俗作大夫峰,应以大乌为正。”一时间茅塞顿开,原来黎简画的正是今日广州人熟悉的大夫山森林公园主峰。大夫山的原名叫大乌,乡人讹为大夫,沿用至今,由于它位于顺德与番禺交界江边,试着从今日顺德碧江眺望过去,正可以看到大夫山的形状与画中毫无二致,画中黎简坐的位置,就是今日碧桂园的某个土坡。
    饶有趣味的是,黎简的所有名作,甚至不出名的一些作品,都发现有“双胞”的现象,即同一画作同一题款的仿品。黎简只有两个女儿,并没有黎姓子孙,《大乌峰》图原作,1940年在香港举办的广东文物展览会上出版,后由利氏北山堂捐赠香港中文大学。而2009年上海某拍卖行也出现了同一题材,同样大小和题款的另一幅《大乌峰》,成交价为24万,虽然是山寨画,仍然可以换很多很多的米,保准3年饿不着,黎简泉下有知,该作何感想?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42#
发表于 2012-4-2 08:2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4-2 08:30 编辑

明贤翰迹

                                  2011-10-25

                   作者:广府文化研究者梁基永博士
                                                 dcea172501.jpg

                          欧大任题画真迹,右侧两方半印是乾隆御玺,骑缝盖在画与裱边之间。 梁基永供图


    笔者近日在台北故宫举办的“国宝总动员”展览上,于一个手卷的拖尾题跋偶然发现了罕见的明代广东名贤题记。
    这是明代中期诗人欧大任的书迹,单看这“欧”就是广东特色姓氏之一,欧大任(1516-1595)字桢伯,顺德陈村人,名儒黄佐弟子,嘉靖中以贡生官江都训导,后官至国子监博士,南京工部郎中,他的主要成就是写诗,名列“广五子”之一,著有《欧虞部集》,《百越先贤志》等。
    欧大任的题跋,写在元代著名大家钱选(字舜举)所画的《松鼠图》后,跋文主要是评论钱选的画艺,并没有太多史料在其中,欧说这是好朋友“孔炎”审定为钱氏真迹,并“不远二千里”寄来请他题跋,时间是万历辛巳(1581年)首夏,盖有“罗浮外史”等印,推断当时欧氏已经回到广东。
    这幅画入清以后进入内府,由于内府藏钱选画不多,所以虽然此幅品相并不佳(画心多有破损),但乾隆仍然在上面题诗以示宝爱,画中的松鼠纤毫毕现,意态灵动,确实为元代动物佳作,画心和裱边钤盖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等御玺多方,至今仍然保存着乾隆内府的装裱。这幅名作曾多次展览和出版,然题跋却甚少发表。明代广东书法存世数量稀少,现存内地的欧大任书法真迹也极为罕见,欧氏不以书法名世,也并不是鉴赏家,今天后人能见到这位诗人的书法,还真要感谢那风雅的好事者“孔炎”。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41#
发表于 2012-3-31 13:47 |只看该作者
宋代广东刻书
                                     2011-11-01
                                 作者:广府文化研究者梁基永博

dcea200102.jpg

南宋广东所刻的《新注校定集注杜诗》。梁基永供图


   宋版书如今拍卖都是天价。前些年,广州某国营书店收了半部宋版书,视同珍宝,送到上海拍了几十万,放到今天,恐怕得超过百万。今天谈宋版的人,动辄说蜀刻浙刻,最不济也提福建麻沙本,却极少有人知道广东宋代也刻过好书。

    台北故宫近期“精彩一百”展览,就展出了一套南宋广东所刻《新注校定集注杜诗》。所谓杜诗,就是杜甫的诗集。宋人崇拜杜甫,所刻杜诗版本也不少,这套书在宋代已被视为最佳刻本之一。南宋藏书家兼目录学家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福清曾噩子肃刻板五羊漕司,字大宜老,最为善本。这里说的曾噩,字噩甫,福建闽县人,绍熙进士,于宝庆元年任广东漕使,他收集了当时九个名家批注杜甫的成就,才刻成这部杜诗。由“五羊漕司”等字眼可知书是在广州所刻,全书共36卷,版式宏阔,字体端正,纸墨都是上品。书具有典型的南宋刻书风格:左右双栏,双鱼尾,中间题写刻工姓名,记字数。这里出现的刻书工匠名字25人,大概都是广东人。当年广东刻工力求摹拟江南一带刻书风格,确实也文秀硬朗,陈振孙所谓“字大宜老”就是说适合老年人阅读。
    这套珍本流传经历也很传奇,它并不是清内府旧藏,早在明代属于学者王世懋所有,明末归毛氏汲古阁,随后入长洲汪士钟“艺芸精舍”,道光年间归常熟著名藏书家瞿氏铁琴铜剑楼。抗战初期,瞿氏藏书散出,由上海资本家沈仲涛所得,收藏在沈氏“砚易楼”中,外间以为此书已不存,1980年沈氏后人将其捐赠台北故宫。原有的二十五和二十六两卷,已于清初失去,清代藏书家们请良工抄写配齐,看上去犹如原刻,可见古人修配古籍的巧思。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40#
发表于 2012-3-29 17: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3-29 17:12 编辑

陈协之诗书双绝
                                        2011-11-15
                                    作者:广府文化研究者梁基永博士

dkea181501.jpg

陈协之书法作品。梁基永供图


   同盟会元老之中,不乏诗文和书法都很出色的人才,陈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番禺人,字协之,生于光绪二年(1876),早年肄业于陈澧创办的菊坡精舍,攻词章之学。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翌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他还参加过黄花岗起义,侥幸逃脱追捕。辛亥革命后,任军政府枢密处处员。1913年后,历任广东省司法筹备处处长,广东审判厅厅长、司法厅厅长、高等法院院长、孙中山的大本营法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长公署秘书长兼政务厅厅长、行政院政务处处长、1931年任广州国民政府秘书长、旋任陈济棠的西南政务委员会政务委员兼秘书长、1948年受聘国民党总统府国策顾问,次年赴澳门,1955年病逝于濠江。
    陈协之终生从事政法,不过使他清史留名的却是诗文,他的诗功力湛深,有《黄梅花屋诗稿》存世,又擅长写诗话,著有《颙园诗话》,所谓颙园,是他在越秀山下所筑的小院,陈协之经常在里面举办雅集。他还写过《读岭南人诗绝句》两厚册,全部自己手写印行,每个广东诗人一首七绝,并附小传,是最早系统研究广东诗歌历史的作品之一,最近在香港见过这作品的其中一册手稿,可惜索价太贵,未能购入。抗战后,陈协之在广东国民日报创办《岭雅》副刊,评论诗文,影响极大,到今天香港仍然有杂志沿用这个金字招牌。
    除了诗歌,陈协之的书法和篆刻也值得称道。他的字纵横逸出,看似歪斜,实则结体紧凑。他又擅长篆刻,不过知道的人不多,协之早年师从广东篆刻家刘留庵,曾见过他的几方印章,布局平稳,倒不像他的书法那样险绝传神。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39#
发表于 2012-3-27 11:2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3-27 11:28 编辑

古寺奇咒
                                      2012-03-27
作者:广府文化研究者梁基永

dcea232701.jpg

六榕寺内的神秘大石头,上刻字:“来取者即死”。梁基永供图

广府藏珍

    广州的六榕寺,名气很大,游人香客,每日不知凡几。游客来此,第一是看宋代花塔,其次看大殿正中原来属于大佛寺的三宝佛像,这些都是佛门的珍宝。不过今日要说的,却是寺里面的一块石头。
    这块神秘的石头,放置在寺院的花坛之中,被绿树所遮盖,不仅游人,连寺僧也几乎没人知道它的位置。石头大概半立方,像一般园林石头一样,有孔洞,灰白色,奇怪的是,它的一个侧面,隐约有一行阴刻的楷书,细看之下,上面赫然是一行咒语:来取者即死。
    石头旁边,还砌着一座石山,从石质看,石头有可能是石山上掉下来的一块,奇怪的是这咒语是谁刻上去,什么时候刻的呢?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工匠的恶作剧,不过,这恶作剧的时间,可能会很早。石头本身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原来广东的建筑用石,从不同石材上可以大致推算出时间。清代用的是英德石头,明代建筑上多用红纱岩,而像庙里的这种灰白的圆孔石,特点是面比较光滑,有太湖石一样的圆孔,不同于英石的细而多皱纹,少孔洞。其历史可以早到五代至宋代初年。

    迄今所见使用这种灰白石头园林,最著名的就是广州古城中心的九曜石,其次是连州的燕喜亭,这两处园林都是唐和五代时期的建筑。
    九曜石的来源,至今没有考证清楚,有学者认为是南汉皇帝让罪人从江南运来的,这种说法若是成立,那么可以说明石头的运费不菲。联想到唐和五代时期,江南一带是文化繁盛之地,园林文化也很盛行,偏处南方的广东一带要建园林,从北方取回优质石材也并非不可能。
    翻查六榕寺的历史,这里在南汉时期是刘氏皇室的重要宗教场所,所以和九曜石一样用上了名贵的石料,然而九曜石在宫苑,这里是寺庙,向公众开放的场所,如此名石,放置露天当然容易失窃,僧人或是石匠就在这石头上刻了这五字真言,从楷书的字体和方格的形式上看,风格也是比较接近晚唐五代的气息。我们今天看这咒语也确实灵异:石头放了千年还没有挪出寺庙,至于有没有觊觎者中了毒咒丧命,那真是天晓得了。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38#
发表于 2012-3-26 08:16 |只看该作者
横江文苑
                          2011-11-22
作者:广府文化研究者梁基永博士

dcea182201.jpg

邓尔雅篆书的“横江图书馆”匾额。梁基永供图


    上周日,黄芋园先生的塑像在他参与创办的南海横江小学揭幕,这位半生富贵半生坎坷的诗人,早已经走出了人们的视野。幸而他的家乡,他的子女和旧友们还没有忘记他。

   芋园是黄咏雩先生的号,他生于富贾之家,父亲黄显芝,是广州最大的米商。芋园自幼受到严格而传统的家教,诗文尤其出色,年轻时已被誉为“南海诗人”,1918年,他参与创办了横江小学,民国初年,初级教育还是非常稀罕的事情,横江是富庶之乡,小学的设施和硬件都是当时领先的,年仅十六岁的芋园,就已经是横江的乡事委员兼小学校董了。
    经历多年的改建和扩充,横江小学已经面目全非,庆幸的是当年最有文化气息的横江图书馆却完整保留下来,这是一座红砖绿瓦的藏书楼,窗户和台阶带有西方元素,绿色琉璃瓦是特制的,上面有篆书“横江”二字。
    从现存藏书楼早期照片看,内部阅览室面积约60平方米,窗明几净,还带有漂亮的花罩和桌椅、展览书橱等,现在家具装饰已经荡然无存,不过两件文物还保存得很好,其一是书楼前的《横江图书馆记》,由名儒黄荣康撰文,黄金海写字,商承祚篆书,用的是连州青石。除了黄荣康是老辈名家,黄金海和商承祚当年都是十几岁的年轻人,与校董芋园年纪相仿,可见那个年代的文艺青年是何等人才济济。另外一件宝物是邓尔雅篆书的“横江图书馆”五个大字,圆润沉稳,刻在淡墨云石上面,文气十足。
    芋园的词也很有名,他的名作《齐天乐咏藕》当年在广州词坛几乎人人唱和,“西风吹散文鸳梦,凄凄夜凉如许”,开头的句子已经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气氛,亦暗示了诗人坎坷的后半生。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37#
发表于 2012-3-25 15:5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3-25 15:57 编辑

廉能市长林云陔
                                            2011-11-29

                            作者:广府文化研究者梁基永博士

rdn_4f6db7479c9d0.jpg

林云陔书法作品。梁基永供图


    最近省博举办的辛亥革命人物书法展上,看到一幅林云陔所写的大字:“明德有后”。从内容看其实是一幅挽幛,一般收藏家不会刻意去收集这类东西,不过由于林部长的书法确实少见,作为一个全面展示人物史料的展览看,也是一件珍贵的藏品。

   林云陔是广东信宜人,1883年出生,1910年加入同盟会,辛亥胜利后,由于乡籍关系,他就任了广东高雷道的监督,即地方行政长官。难得的是他并不以元老自居,辞官后他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1920年归国后,历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广州市市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兼财政厅厅长、建设厅厅长、国民政府监察院审计部部长、审计长等职。
    对于这个市长,现在的广州市民几乎已经淡忘,但孙中山对于林云陔评价很高,说他是“吾党革命德行之神圣”,可见他的操守很清廉。难得的是林云陔主持广州市政建设,给广州市民留下的成就沿用至今,从海珠桥、中央公园到长途电话,种种近代意义上的市政设施都是他任内开建的。现在广州市政府所在地市府合署也是他任内建议动工的,负责设计者是林云陔的侄子、著名建筑师林克明。
    林云陔的清廉在国民党内也是有名的。据说他担任孙中山的金库长时,适逢陈炯明叛变,他将金库所存三十万港元缝在布袍内,躲过叛军岗哨带到孙的军营。他虽任市长和省长,家里却只请一名男仆,其余家务均由夫人操劳。
    林部长于1948年病故,其家人将其安葬于广州龙洞,墓地选择于一方巨石之下,与东莞探花陈伯陶墓为邻,由于地方偏僻,一直不为人所知,近年由于当地被别墅群征用,才重见天日,并经家属同意迁到山坡顶上,墓地形制也非常朴素,与近旁探花墓地的精雕细琢颇有反差。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36#
发表于 2012-3-22 14:4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3-22 14:44 编辑

泪痕何价   
                                                                                2011-10-12
                                                                              作者:梁基永
                                                       dcrb161201.jpg
                                                           这种密集而纹路清晰的湘妃扇骨也是上品。

■藏家·藏品  
    斑竹不是版主的谐音,说的是一种名贵的竹子。斑竹确实是一种竹,以生长在九嶷山附近的最为高级,她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湘妃竹”。故事说的是尧有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后来舜在南巡途中死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思念夫君,跑到湘江边伤心恫哭,珠泪飞上岸边的竹子,竹尽染斑,遂有了湘妃竹。掌故确实香艳,文人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美好的一桩韵事,它包含了国人对于完美故事的所有元素:皇帝,美人,悲剧。
    传说很哀感顽艳,而植物学家说,湘妃竹上的斑点其实是竹子受真菌腐蚀导致。竹笋刚萌发的时候,真菌在土壤中已经侵蚀,随着竹子长高,形成状似斑斑泪痕的花纹,成为一种随形随性的天然风致。用湘妃作文房玩意的习俗,最早见于文献如北宋陶谷的《清异录·文用》:“宝相枝,斑竹笔管也,花点匀密,纹如兔毫。”这里的宝相笔,花点匀密,却并不算是顶好的湘妃。斑竹原也分为很多品种,普通的底色发灰,斑点匀而密,这种只能称为“鹿目”,意思是斑点样子像鹿的眼睛。最好的斑竹,底色黄净,玩久了起包浆发红,斑点细看有一圈一圈的纹理,才称为“湘妃”。湘妃的品级也很有讲究,最上乘的湘妃,应该是除了明显的大块斑点之外,不带小点和杂质,这就要求那些捣蛋的真菌要吃得颇集中,还得吃上长时间(斑点块才明显和有足够面积),曾经见过顶级的湘妃扇骨,整把骨只有一块大如一元硬币的瘢,刚好左右对称,这种稀罕物万中无一。

    湘妃扇骨在清代就有仿品,我曾收集过不少仿造的骨子,其方法很简单,用火烧了烙铁,在竹皮上烙出貌似湘妃斑点,然后再以颜色描出细纹。这种造假并不难分别,在自然光线下细看,真湘妃的纹理是天然生成如年轮一般,再细的画笔都描不出来。另外湘妃扇骨一般不加雕刻,雕刻反而会破坏欣赏瘢痕的效果。
    民国初年,湘妃竹的扇骨依然比象牙贵,抗战之后,湘妃竹的产地很受破坏,一度消失在市场上。湘妃扇骨在十余年前,完全没有藏家注视,买家只注重画面的内容,湘妃与普通竹子完全没有区别。近年来因着老一辈玩家们的教诲,湘妃扇骨价格也不断攀升,唐云旧藏的两把上等的扇骨,叫价已达数万元,有心的炒家,还悄悄放出风声 ,说因为三峡水库放水,把九嶷山的种植地淹了,以后再也没有湘妃竹云云。想想没有美人眼泪的日子,好事者们的大掏腰包,也就可以理解了。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35#
发表于 2012-3-21 10:4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3-21 10:50 编辑

                南音之王
                                                               2012-03-21
                                                                         dcrb162103.jpg

                           
   ■藏品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听到这开篇八字,广府人会马上想到这是《客途秋恨》的句子。随着近年影视剧的推广,这首南音不胫而走。
    《客途秋恨》的曲本,原来有长本和短本之分。故事大意,说佳人与才子原本相爱,因为战乱分开,佳人不知流落何处,才子思念女友,写了这首咏叹调。曲辞中主人公叫缪艮,字莲仙,以往有些研究者以为他便是真正作者,在《岭南文学史》中就沿用了这种误传。其实这部曲辞的真正作者是叶茗孙,南海人,清末秀才。长版的秋恨唱足约70分钟。现在流行的录音都是短版,笔者听过的如白驹荣、杜焕、区君祥等老辈的版本都大同小异。
    不过在晚清时期,秋恨的版本比现在更短,笔者藏光绪末的以文堂版,一开头就是“孤舟沉寂,晚景凉天”。清末的南音和龙舟区分不大,封面写的是“新出龙舟歌”,这也验证了作者不可能是乾隆的缪艮。比较奇怪的是,《客途秋恨》被称为南音之王,然而坊间能搜集的旧版非常少见。这种封面上还写有“杨洲调”三字,据今人考证,并非指北方的扬州,而是“高扬曲调”之意。
    有关《客途秋恨》,笔者还发现一个有趣插曲,曲中说道,“记得我填词偶写胭脂井,你问我曲中何故事,我就把陈后主那段风流,讲过你闻”随后讲述陈后主胭脂井的故事。这与郁达夫名作《迷羊》中的一段非常吻合,郁达夫在上世纪30年代到过广东,必定听过这首家喻户晓的南音,这段南音与文豪的佳话应该载入广东文学史上去。           
                                                                                                                                          □梁基永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11-16 23:12 , Processed in 0.10144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