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校友活动园地 学问要“横通”,书要读得宽
查看: 3158|回复: 0
go

学问要“横通”,书要读得宽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44 小时 
威望
1056  
金钱
753  
最后登录
2022-5-29 
阅读权限
帖子
404 
精华
积分
1056 
UID
24 
1#
发表于 2014-5-11 21:18 |显示全部帖子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misschan 于 2014-5-11 21:20 编辑

●开栏语

    关于读书,你应该自得其乐,你更应该与大家分享。分享你的读书故事,你的读书方式,你的读书经验,还有你认为的、书中最宝贵的东西。如果你有这样的经验,你就是读书达人。

    所以,从今天起,我们会在这里跟你分享一些读书和读书人的故事。希望更多阅读达人,向大家推荐你认为的书海之中最耀眼的那些好书。

    候选达人:梁基永专栏作家、文化学者,70后。

    他和书籍有着很深的渊源,是名副其实的“书虫”。从中学时期,他就开始收藏古代书籍、明清扇子、瓷器等,其一为个人兴趣爱好,二为学术研究需要。

    梁基永总会感慨中国的书足够多,“这是我们崇拜文字的结果”。一谈起藏书便是眉飞色舞的梁基永,手捧着爱书,向南方日报记者娓娓道来他与书的缘分故事。

    梁基永是土生土长的广州“西关少爷”,还是人们熟知的青年收藏家,除此之外,他还是广东文献研究者、专栏作家、书画家和电视电台主持人。他有着旧时翩翩君子的雅气,为人低调内敛。

    梁基永的读书经历也是别有一番情趣,他买书挑书专选有掌故的有趣的买。“近年来,不时有读者问我如何在旧书中捡漏、淘金,我只是回答,淘书看的是乐趣,看到书里面我喜欢的人、感动的故事,那就是我拾的漏、我淘的金。”梁基永说。

    阅读理念▷▷“阅读的时候需要全身心投入,营造想象的空间”

    灯下读书,翻看墨书题跋,梁基永总有着重晤故人的感觉。读书在他心目中,有着丰富的意味。

    “我觉得阅读跟吃饭一样。分两种,第一是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获得各种资讯,看报纸就属于这种阅读;但是就像你会选择更好的地方去吃饭一样,因为这是生活的另一种需求。我在夜深人静也会拿出很贵的书出来,在昏黄的灯光下面慢慢阅读,这种近乎仪式感的方式也是一种乐趣。我觉得两种阅读方式都是需要的。”梁基永说。

    梁基永有着丰富的国外游历经验,他会关注外国人的阅读习惯和行为,再与国人相较,对比思考。他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广州地铁上几乎没有人看书,阅读率之低可以反映大家对阅读的轻视。“日本的地铁上总能看到手捧书籍的人们,我看过资料,日本每人一年下来的平均阅读量都在5本以上。在欧洲的公园里,看书的人数更是不在少数,阅读对于他们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似乎阅读的机会增加了,但是阅读的内容却是很浮躁的。我们觉得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已经没有时间去阅读很长的书籍了。”梁基永对此深有感触。梁基永小的时候也曾喜欢看名著的连环画版本,“我小时候看长篇名著比如《罪与罚》、《红与黑》,都是看的连环画版本,看完就算。那时我觉得这种形式很好,省时省精力,把故事梗概了解即可。后来发现,这样是完全没有收获的。阅读的时候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自己营造想象的空间,这才是最大的收获。而不是只满足于你知道这本书的内容,将此变为朋友间的谈资。”

    阅读缘起▷▷“我对古籍有着特殊感情”

    梁基永和书的结缘特别早,孩提时代的他就对书有着特殊的感情,是大家眼中阅读量惊人的“小学霸”,他对阅读的着迷甚至传为佳话。梁基永不仅爱读书,还特别爱古书。小学时候他最感兴趣的是古典小说。“读小学的时候就把爸爸收藏的古典小说都读完了,后来开始对历史感兴趣,也就开始拓宽自己的阅读范围。”

    在梁基永脑海里一直存在一个场景,这难忘的一幕让他明确了自己对古书的热爱。“我在广州一中读的高中,高一的时候,学校图书馆刚好在晾线装书,我很惊讶也很高兴,站在旁边久久不愿离去,只觉得这些书特别吸引我,后来我请求老师给我看那些书。这个经历给我的印象很深,一直难以忘怀。也是那次偶然的机会影响了我后来的人生选择。虽然我家里也有这种旧书,但是很少。那时见了那么多古籍很震撼。一般小孩子不会去看这些书,因为不感兴趣。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比较特别。”梁基永回忆。

    从此之后,阅读就成为梁基永最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如果你能从一本书或者一系列的书里面梳理出东西,并且能为自己所用,这就说明你在阅读方面有成就了,你不再是简单地去阅读。我是那种容易胡思乱想,看完书以后会写下自己的心得。这个因人而异,但我认为,如果阅读之后不能有自己的心得,就说明看得还不够。”

    同时身为一名老师的梁基永,还经常鼓励自己的学生去看自己喜欢、熟悉的书,这样才有兴趣深入某个领域,用心去思考和经营,得到平和的心境。“在你身处逆境时,阅读往往会帮你寻找到安静。其实安安静静就很好。岁月静好就是那一刹那的感觉。”

    阅读体会▷▷“阅读不是为了炫耀、彰显优越感”

    随着阅读的深入,梁基永关注的领域也越来越丰富、多样。“阅读就像打开一扇扇门,走进去你发现世界虽然很大,但都是相通的。”梁基永告诉记者。

    谈起对其影响最深的书籍,梁基永脱口而出:“中国的古籍方面是《庄子》,常看常新,还有《时间简史》,这实在是一本了不起的书!《时间简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近几年的人生观。之前我看过一些哲学书,但是在看完《时间简史》以后,我对整个宇宙有了通透的理解。”

    尽管总是强调兴趣的重要,但是梁基永深知,要让阅读坚持下去,少不了将其转变成习惯的毅力。“我早上会花半个小时去看需要背诵的东西,包括诗词和外语(法语、日语,每隔一天看一种语言);工作的时候,如果有需要就看看书。晚上睡觉前会拿出半个小时看书。一天大概一个小时,每天都坚持,一定不能中断。”梁基永如是说。

    除此之外,梁基永是一个几乎不看“新书”的人。“我只会看以前的书,不会再看新出版的书籍,比如《源氏物语》,就是我经常重看的书。重温自己看过的书,结合自己的感悟,能让自己有更大的变化,尤其是生活经验增加了,看书的感觉会很不一样,这种状态很好。我以前觉得《源氏物语》的内容稀稀落落的,当我去日本体察生活以后重温该书。感觉非常奇妙,收获也很大。”

    现代社会的社交生活越来越丰富,阅读开始成为人们交际话题,对此,梁基永并不认同。“我曾经看过有个人说:如果一年以内你能认真地去看一本书,那就足够了。这并不是要求低,反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你能把一本书的内容、道理理解得很透彻,并为自己所用,一年一本书足矣。实际上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现代社会的人恨不得一夜把所有张爱玲的书全部看完,然后拿去交朋友,这种想法并不好,阅读不是为了炫耀,彰显优越感的。”

    南方日报记者 钟琳

    实习生 桑显洁

    ▶▶读书笔记   书越读越宽文/梁基永

    这个题目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一位老前辈,他曾经告诉我说,做学问的一个境界就是“横通”,还用手比画了一下,一个纵向的线条,下面在横着一比画:“从多角度贯通了,你看书就越舒服。”

    读中学时期,是我看书驳杂的开始。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我们中学在广州也是颇有名气的一所老牌学校,可是图书馆里头,能引起我兴趣的书不多,除了杂志,新书尤其少。那时候,大概还远远没有“民国控”这种概念,朦胧之中的一种反叛意识,使我对上世纪初的历史和人物充满了好奇。图书馆里面,能够轻易找到的“民国书(不是民国时期的书,只是有关民国的书籍)也许只有鲁迅的散文杂文全集,记得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本子。我全部借出来,翻来覆去地读。开始的时候,同学也觉得奇怪,不就是个鲁迅么,语文课已经被他折磨得够呛,还要去图书馆借来看?

    如同许多人日渐消磨的读书兴趣一样,往往在开始的时候也许想看点书,慢慢看了几页,发现陌生人越来越多,陌生事物,名词一个个出现,也就合上了封皮。看鲁迅正是这样一个奇幻的过程。开始读的时候,除了课本上老师讲过的几个人物以外(我们学校毕竟还是老牌,老师除了讲鲁迅,也会讲一下曹聚仁、许寿堂,内山丸造之类),其他人物事物,几乎全是陌生的。好在我记性还不坏,看到陌生人的人名,一次记不住,两次倒是脸熟了。这样下来,一年功夫,鲁迅文集里面的人物和情节,居然留住了大半在脑子里。

    鲁迅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开始,晚清遗民,民初豪杰,新文学先驱,政界大佬,乃至像金文泰这样的外国汉学家,都出现在他的笔下,或者注脚之中。慢慢的,中学读完了,上了大学,开始工作,有了点工资,可以自己去无拘无束地买书看,这时候,书也便渐渐种类多了起来。从书店里面,开始看到一些鲁迅身边文学家的名字出现了。郁达夫、冰心、茅盾、朱自清、俞平伯......初次从书架上看到他们的名字,那种似曾相识的高兴,是现在走进书店满架书多得找不着北的年轻读者想象不到的。

    随着社会越来越多元,连鲁迅昔日蔑视的一班文化人的作品,也轻易地在书架上能够找到了,这时候我终于读到了胡适,读到了邵洵美,甚至读到了施蛰存、曹聚仁这种当年边缘的小名家作品。

    当年读鲁迅,心无旁骛,又没有其他想法,也没有“课题”和“论文”的牵挂,纯粹是一种消磨时光,却想不到,从单线的鲁迅,逐渐读出了一个晚清民国社会的面来。这也要感谢鲁迅,给我揭开了“民国控”的萌芽。走上学术的道路以后,鲁迅离我越行越远了。不过我关注的人物,却又时时在鲁迅的作品中能浮现一鳞半爪,例如晚清翰林赖际熙,晚年在香港创办学海书楼,传播国学,其影响至今不衰。没想到在鲁迅的杂文里面,却对他挖苦了一番。这种有趣的观点角度,对于研究民初文化人眼里的遗民,又是一个绝好的例证,看到这里,不由得感谢起当年图书馆里面的那堆鲁迅全集来。

    读书的状态,古人形容说有若干境界,对于我而言,大概没有那么诗意而分层次,但从鲁迅作品中,却体会到一种从窄到宽,一条路越走越纵横而交织成网的感觉。当代学术,受西方影响,往往强调专业,西方喜欢说specialist,说expert,这种体系下,培养出来的都是某行业很专的人才,而不及其他。中国古代文化人往往不然,以鲁迅为例,他不仅是文学家,还是翻译家,是雕版迷,毛边控,还是金石古董行家,他的夫人许家,又是广州第一有名的望族,牵涉到晚清民国政坛的风云变幻。这样的人物,如果没有通才式的学者去做研究,其成效可想而知。不过古人的治学,往往牵涉种种趣味在其中,既为才人,亦见佳趣。今人治学,往往动机先不纯,遑论其他,当然这又是读书以外的话题了。
res01_attpic_brief.jpg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5-8 05:21 , Processed in 0.08363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