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茶余饭后 羊城路街名溯源
楼主: 62桃李
go

羊城路街名溯源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31#
发表于 2011-8-17 15:0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8-17 15:06 编辑

                   趣谈广州地名(组图)                                                                 
                                   2009-03-15                          来源: 广州日报

寺贝通津街景。

芳草街一景。

小东营街上的雕像。

  广州建城历史始于公元前214年,其后历经沧桑不断拓展,到清朝初期,形成北倚越秀山镇海楼,南临五仙门靖海门,东抵大东门、西达西门口的格局。直到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后,实施拆城墙筑马路,开始了广州大规模的市政建设。两千年来广州中心城址一直不变,成就了众多纵横交错、寻古访幽的街巷。

  这些街巷的得名无不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了解它们就是了解广州的历史。

  担杆巷

  此巷附近有番禺书院,亦即现在农讲所,过去从省内四面八方投学的人,挑着担子先安顿在担杆巷,这就是担杆巷的来由。现在是居民区。

  地点:越秀区德政中路

  小东营街

  明朝成化年间,两广的民族矛盾尖锐万分,两广总督韩雍出于军事需要,从南京调派大量军队来广州,其中包括当时驻扎在南京的1000多名由回民组成的军队。回民军队来广州后,分设大东、小东、西营、竹筒四营,分别驻防在广州城内外。今天的小东营街就是昔日小东营的旧址,由此而得名。

  地点:越华路小东营街

  卖麻街

  历史上的商业旺地,经营油、米、扁担、木头、竹器、纸、绒线、梳篦等,所以这一带的街名都沿袭旧的名字。卖麻街是一条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街道,宋朝起就已被称为“卖麻街”。清朝时期这里曾是两广总督部衙门所在地。卖麻的麻,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麦芽糖,以前这里整条街都是卖麦芽糖的,附近有著名的耶稣圣心堂——石室。

  地点:越秀区靖海路及一德路一带

  芳草街

  农讲所附近的芳草街一带,过去是明清年间有钱人聚居的区域。鲁迅先生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也在芳草街44号开办“北新书屋”,传播先进文化和结识进步青年。

  地点:越秀区农讲所附近

  福地巷

  在擢甲里的西侧,还有一条福地巷,因明代居住此地的伦文叙中了状元,其子伦以谅、伦以训先后为探花、榜眼,故取名“福地”,寓人杰地灵之意。《广州城坊志》中记载说“福地巷在西门擢甲里内”,而传说中的伦文叙故居——福地巷1号就地处擢甲里的中段,两者构成一个“丁”字形状。

  地点:越秀区海珠中路和纸行路间内街

  飞来对面巷

  一种传说认为和广东才子伦文叙有关,另一种认为和当年附近的一座“飞来庙”有关。据说,在明代,“飞来对面巷”本来是一条穷苦人家聚居的无名小街,由于住在对面小石街的都是一些财主,他们把小石街更名为“福来街”,这些财主们自以为是,很看不起住在对面无名街的穷人们。因此,伦文叙决心替穷人出气,便把无名街起名为“飞来对面巷”。意思是说,要使财主的“福”气统统从福来街飞过来。巷名的真正来历还要追溯到清代,当地百姓集资兴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庙宇。因为庙中的观音菩萨是“飞来”的,所以这座庙就叫“飞来庙”。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到庙对面的空地定居,逐渐形成了一条小巷,由于这条小巷在“飞来庙”对面,人们便把它命名为“飞来对面巷”。

  地址:越秀区小北路小学附近

  寺贝通津

  “津”是码头的意思,在广州,以前特指珠江旁的码头,不少在江边的小路都被冠以“通津”的名字,而东山原有一东山寺,“贝”就是“背”的意思,则据广州市地名志的解释是:东山庙(俗称太监寺)背后,且曾为寺贝底村居民出入的通道。此街42号的隅园为1930年由广州早期留英、美学生伍景英自行设计、自行出资、自行建造,历时两年多建成。房子保留了进口英国的铺地砖、壁炉和洗漱室洁具等。1980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在此拍摄电影《刑场上的婚礼》。

  地址:原东山区新河浦路附近

  东约大街

  汉代的杨孚井在新港路下渡村东约一巷。相传为东汉议郎、《岭南异物志》作者杨孚故宅后花园的水井。杨孚辞官回乡后,带了河南洛阳的松柏,亲手植于宅前,传说一年冬天,竟大雪盈树,人们感到诧异,便称他居住的地方为“河南”,故今珠江南岸又叫“河南”,故有人认为广州城珠江南岸河南之得名自杨孚始。

  地址:海珠区新港西下渡路附近

  芦荻巷

  宋初,中山六路西门口以西的地方,仍未成陆,波浪滔滔。古代广州三石之一浮丘石(位于中山七路东侧),还是一块微微露出水面的礁石。浮丘石的地理位置正好在芦荻巷的附近,因此,这一带成陆之前,完全有可能是芦苇丛生的江岸,那么芦荻巷当是名副其实的了。

  地址:荔湾区西华路中山七路附近

  (文字、图片整理:梁婵)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32#
发表于 2011-8-20 15:56 |只看该作者
古今建置 - 仓边路因何得名

来源:广州地名古今谈        作者:廖汝忠

  有人很忌在广州仓边路的酒店举行喜庆宴席,说是仓边路因监仓(监狱)得名。其实,“仓边路”的“仓”并非监仓。
  仓边路在宋代之前是甘溪的一段。甘溪源于白云山菖蒲涧,它顺着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广州古城而注入珠江。今麓湖——上、下塘——小北路——仓边路——大塘街和长塘街就是甘溪故道(仓边路——大塘街、长塘街是甘溪东支流故道。甘溪西支流则流经今吉祥路、教育路)。
  古代,广州的珠江河段因受海潮影响,水质咸苦,不能饮用。白云山流来的溪水向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淡水,清甘可口,故被称为甘溪。正是这些淡水的魅力,吸引羊城的先民在甘溪河畔聚居。也正是这些淡水的魅力,使秦朝大将任嚣在平定岭南后,选择甘溪东、西支流之间的高地(即今仓边路以西的儿童公园、市文化局,省财厅一带)作为番禺城的城址。番禺城是今广州市之前身。看来,羊城这一岭南重镇的建立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还依仗甘溪哩!
  唐宋时,甘溪还是广州古城的重要水上交通运输线。居民所需的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就是从四乡经由珠江、甘溪,源源不绝运入城内。因为运盐靠河,囤盐忌潮,所以盐仓应选在近河坡地。今仓边路西邻的旧仓巷一带,当时是甘溪河畔坡地,在此兴建盐仓,再合适不过。宋代一个叫方信孺的广州官员所写的《南海百咏》就有此地是盐仓的记载。后来,甘溪上游改道,下游逐渐淤塞,形成居民点后,人们约定俗成,把旧日盐仓所在地称为旧仓巷,其邻的街便叫仓边街(二十年代后期扩建为马路后叫仓边路)。
  仓边街这一地名宋代中期已出现。根据新会县谭姓族谱记载。一个姓谭名乾的人,在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任广州判官时,就居住在城仓边街。后来,他和家人迁徒到新会县,仍眷念广州的仓边街。于是,把新建的村落称为仓边村。这则史料表明,广州有仓边街这一地名,少说也有860多年。此外,根据明、清史料的记载,纪念清官海瑞的“盛世直臣”牌坊和表彰一个姓殷妇女的“贞节坊”,以及清代铸造钱币的“宝广钱局”都位于仓边街。而清宣统2年(1910年)在仓边街设审判厅以及后来在仓边路设“广州地方法院”、“广州看守所”、“广州监狱”都是上述史料出现后的事。“仓边”的含义和来历,与监仓无关,不言自明。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33#
发表于 2011-8-20 16:04 |只看该作者
古今建置 - 小北路地名的来历

来源:广州地名古今谈    作者:邓端本

  小北路是因小北城门而得名的。古代的小北门地处越秀山麓,游人如鲫,因此,酒楼茶室应运而生,逐渐地便形成为一条热闹的街道了。
  当此地还没有纳入城区之前,它曾经是广州的古河道,文溪的下游。文溪发源于白云山东麓的菖蒲涧,水流经上塘、下塘后,在今小北花圈分作两支:一支流过今天的仓边路注入清水濠出珠江;一支则经今天的大石街、华宁里,流入古西湖后再出珠江。三国时,吴刺史陆允曾在这里筑甘泉池,把水贮存起来,以解决城内居民的吃水问题。唐会昌中(843-844)节度使卢钧疏浚了这一带的河道,保持船舶的畅通。还在河岸种上木棉和刺桐,美化环境。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木棉、刺桐花开,十里相望,殷红一片,如火如荼,成了当时的市民踏青去处。正由于风景幽雅,所以南汉小朝廷曾在这里建离宫,命名“甘泉苑”。
  明初,将宋代的东、西、中三城合而为一,城墙筑到这里,当时的文溪尚穿城而过,因此每逢白云山水暴涨时,排水不及,常使小北门一带泛滥成灾。所以到了明成化三年(1467年)便在今朱紫岗附近凿渠,把文溪水斜引入东濠涌,不再让河水流经城内。古河道日久淤塞,仓边街成陆,古西湖也就在城内消失了。然这一带地势低洼水浸,仍然是不可避免。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广州连降大雨,引起山洪暴发,小北门一带顿成泽国,大水一直淹至芳草街、东华里一带,许多民房都被大水冲塌,居民驾筏逃生,逃不出去者,都被大水淹死。小北路上一片荒凉,形成“红颜白发填沟渠,死作游魂生饿口”的悲惨景况。
  在古代,这里还有许多湖泊散布其间,屈大均《广东新语》认为古之菊湖就在此地。从清代的广州城图所描绘,大石街以北尚有挞子鱼塘。按照《白云粤秀二山合志》的介绍,这鱼塘占地辽阔,“烟波浩渺,藻荇交错”,一片青绿。鱼塘产鱼不少,收入可观,其收益归将军衙门所有,故老百姓称它为“挞子鱼塘”。至今小北路附近仍留下有一条叫挞子大街的街道。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34#
发表于 2011-8-20 16:22 |只看该作者
历史人物 - 多宝大街与太子少保邓华熙

来源:广州地名古今谈  作者:潘广庆

    广州西关“三宝”,是前辈粤人对与荔枝湾为邻之多宝、宝华、宝源三条自然街街名的统称,曾饮誉海外,在现代广州人中,所知者已不多了。
  提起西关三宝,必然涉及多宝街之得名。在清代咸丰年间,西关多宝路今愉园酒家左邻有一间七便过的大屋(即七个开间连接的大屋),其正间入门为四柱大厅,接连三间均为起居室,另三个开间分别为花园、祖仙厅、会客厅、大屋主人邓华熙,字筱赤,广东顺德龙山人氏。当年屋前石阶宽广,左右均有邻屋,初步形成了街巷,但尚未取名。坊众相议以邓氏名望为最高,邓华熙咸丰六年中举,治事干练,参与顺德团练局事务,因筹响得力,议叙刑部员外郎。1880年,英法军队进逼北京,邓华熙充任京师巡防处办事员,条陈拒敌方略数千字,为恭亲王所重视,提拨郎中,转监察御史,光绪十三年升云按察使,历升安徽、山西、贵州巡抚,署漕运总督,1902年退休回穗,坊众一致推举他为街道起名,邓氏欣然命笔,题多宝大街,获一致赞同,自始多宝大街、多宝南横、多宝坊、多宝街等名字名扬四海。
  多宝为三宝之首,昔日西关三宝地段,汇集了广州名筑,“西关大屋”之精华,且街道通达宽广、笔直而整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气势不凡,在住宅群中,名人荟萃。早年在多宝坊之泰华楼,时至今日,尚有海外来鸿,封面上书:多宝坊27号探花第收等字样,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多宝、宝华、宝源等街名早已成为了西关象征,而在五洲传播。1912年,孙中山先生回到广州拜候广东仕绅。第一个是到多宝大街18号邓华熙住处。邓氏在西客厅设西餐款待了孙文大总统,至今尚为邓氏后人所乐道。
  说来有巧,邓华熙的孙子邓又同与邓祈同先生等,解放后三次回国献宝,1951年向文化部门献出御赐监察御史,御赐头品顶戴木刻高脚牌两面。1956年7月5日向文物部门献出建威将军盔甲一箱18件,净重达80司斤,文革后又献出文物260件,有康有为为丁已事件手扎卷,和朱九江、翁同和、俞曲圆、李鸿章、张之洞、袁昶、黄公度、陈散原、陈宝琛、陈述叔、黄节、梁鼎等名人手扎,以及清光绪帝硃批有关广东历史事件奏章等,邓氏后人三次献宝,均荣获政府的奖励,发给了奖状和奖金,以表彰其爱国之举,同时也获得社会的赞誉,正是:太子少保、题名多宝,相连街道、汇成三宝、流芳后世、邓氏献宝,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9-19 17:48 , Processed in 0.068891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