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茶余饭后 羊城路街名溯源
楼主: 62桃李
go

羊城路街名溯源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16#
发表于 2011-7-31 21:0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7-31 21:17 编辑

广州城标镇海楼风云六百年
                              2011-01-25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卜松竹


1860年镇海楼

五十年代镇海楼

  “五岭以南第一楼”寓意雄镇海疆
  镇海楼坐落于越秀山巅,是广州现存最完好、最具气势和最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筑。目前也是广州博物馆的一部分。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镇海楼最初建于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守将永嘉侯朱亮祖将宋代子三城联为一城,后扩筑北城八百余丈,同时在其最高处修建五层高楼。“五岭以南第一楼”从此诞生。按农历纪年算,到今年正好630年。

                 在此点击观看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17#
发表于 2011-8-1 14:3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8-1 14:37 编辑

光塔原为“大食” 诗书意指“狮子”
                                                               2010-12-23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卜松竹
   

诗书西街

惠福路骑楼古树

      阿拉伯语音译地名见证广州海外商贸文化交往史。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广州早自2000多年前便与海外各国开始了频繁的航运贸易。外来的语言、风俗和本土文化互相融合,产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在老广州的地名中,便有不少这样的外来词,如“诗书路”、“纸行街”、“擢甲里”等。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司徒尚纪告诉记者,这些地名从源头上考证,其实都来自古代阿拉伯语,是中外文化和商贸交流的精神反映和历史遗物。


在此点击观看


广州主要阿拉伯语地名解读

光塔路:原名大食巷,曾经是伊斯兰世界商人云集之所。大食二字是波斯语的音译,原为一伊朗部族之称。

惠福路:原名大市街,是“大食街”的音译。但也有说惠福路得名与广州民间节庆中的“金花诞”有关,传说“金花菩萨”就出生在惠福路。

诗书路——明代诗人张诩传道之地:

是“狮子”的音译转变而来。“狮子国”即斯里兰卡。但这里也的确住过一位著名的诗人——明代广东名诗人张诩,他是大学者陈白沙的学生,成化年间就先后中了举人和进士。但他为人清高,不愿当官,讹称母亲患病回到老家广州。当时的诗书路一带还属于城郊,张诩买下了仁王寺旧址的西圃为居所,命名“竹坞”,在此隐居二十多年,除了从事文学创作,其他时间都用来传道授业,普及文化,教育乡里。因此由“狮子”转为“诗书”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朝天路:得名一说由于唐宋时期,此处属于广州的蕃坊,有大量阿拉伯人聚居,而朝天来自于穆斯林用语“朝天房”(即朝觐)。而在朝天街一端,曾设有古城门朝天门。按《永乐大典》“广州府南海县之图”所示,明初南海、番禺分界在新店街、米市街、朝天街,北道就日门(即朝天门),可见明代甚至更早以来,朝天路一线曾是南海县与番禺县之分界。1934年,政府扩展朝天街,成朝天路。

甜水巷:很多人认为甜水巷之名是因为此处水井众多,水清而甘甜。这里短短的两百多米有8口井,在广州城内非常少有。不过专家考证,这条小巷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甜水”即阿拉伯语“中国山冈之意”。甜水巷东侧有坡山巷地名及坡山古渡遗址可以证明这里在古时的确曾经有山冈存在。

擢甲里:“擢甲”是阿拉伯语“小巷”之意。同时根据《广州地名志》记载,曾经居此的宋代进士黄勋高中后重修故居,因此定巷名为擢甲。可见这又是一个音译加意译,本土文化加外来文化混合而成的地名。此外这附近还是著名的状元伦文叙的居所,因此声名远播。

海珠中路——唐代送别之地:

其南段原来叫“鲜洋”街,即阿拉伯语“送别”之意。唐代时这里还是古珠江河道岸线所在。唐朝曾要求广东地方官府对离港回国的外国商人一律举行宴会饯行,此处便是饯行处之一。随后外商登船,从此踏上漫漫回程。

仙邻巷:在广州市惠福西路,“仙邻”是阿拉伯语“中国”的音译。但这里因与五仙观古迹为邻,因此在地名演变过程中,人们选择了这个既是音译,又是意译的精彩译名,承载历史信息之余,又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18#
发表于 2011-8-2 14:3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8-2 14:47 编辑

  从一到十以数为路名找“好意头”
                                                     2010-12-09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卜松竹

六榕壁画

四牌楼旧景

二沙岛

八旗二马路

        “一德路、二沙头、三元里、四牌楼、五仙观、六榕路、七株榕、八旗二马路、九曲巷、十甫路”就是广州人按照从一到十十个基本数打头的路名编成的顺口溜。


        一德路

  清代是广州南城墙的一段,1920年拆建马路。因路旁有明、清时代一德学社得名。也有说法称原先这里的街道十分杂乱,清末重新规划,把相邻几条横街打通一路,取古语“一德立而百善从”之意取名“一德路”。
  二沙头
  过去的二沙头经过泥沙的进一步堆积,就形成了今天的二沙岛,原址大致位于今天岛上的广东省体育馆附近。这里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源地之一,当年的二沙头水上机场就位于广州市珠江北河道二沙头附近河段,以水面做跑道,一座浮码头就是候机室。
  三元里
  据村中老人称,三元里的始祖们南迁至目前村里的地界时,觉得这里是一块福地,希望村里后人在“天、地、人”这“三元”境界中能福寿绵长,因而将村子命名为“三元”。宋代,尚无“三元里”一说,而是叫“三元市”,直到明代以后,才慢慢地被人称作“三元里”。
        四牌楼
        “四牌楼”既是地名也是街名,曾是明、清时期广州城一条主干道,1929年扩建为中华中路,1947年拆除牌坊,1951年更名为解放中路。
  五山路
  此地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所在地被五个山头环绕,中间形成盆地山塘,人们喻为“五马饮泉”,因此地形得名“五山”。另一说此地多山,以“五山”泛指多山而得名。目前这一带是全国最大的电脑商业黄金圈的发源之地,附近也是华南理工等高校汇聚之地。
  六榕路
  因名刹六榕寺得名。六榕寺与海幢寺、光孝寺、华林寺并称为广州“四大丛林”,建于梁大同三年(537),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宋朝元符三年(1100),苏东坡被贬海南,奉命北归,途经广州,慕名到寺内一游。他被寺内六棵苍劲如虬龙的榕树所吸引,欣然挥笔题“六榕”两字。这座寺庙自此俗称六榕寺。
  七株榕
  街内因清代时原有七株古榕而得名,现不存。街内有一石牌记录街名的来源。
  八旗二马路
  名为八旗,却与满清八旗无关。因此路得名来自此处的“八旗会馆”但所谓“八旗会馆”的“真身”是当年北洋官督商办的工矿企业——北方开平矿务局旗下“开平粤局”的物业,粤人称“开平官煤局”。1907年由德国印制出版、德国工程师舒乐测绘制作、中英文对照的《广东省城内外全图》标示此处为“八旗会馆”。
  九曜坊
  九曜坊在广州教育路的南段,因一千多年前的南汉御园而得名。御园园景的布局以西湖为中心,湖心有“药洲”,环湖有奇花异卉怪石点缀,绿树丛中则亭台楼阁、离宫别殿隐现。从各地搜罗来大批奇石被点缀在湖滨,其中九曜石最为精彩。这九块奇石“瘦”、“透”、“皱”具备,形状大小色泽各异,屹立于湖中,亦真亦幻。宋代著名书画家和诗人米芾在熙宁6年(1073年)泛舟西湖时就写下了《九曜石》诗。
  十甫路
  与宝华路、恩宁路、下九路相接,是老西关地区一条著名的老街道。
  百子横路
  旧时羊城婚俗,迎新娘时彩车必经过此地,取“百子千孙”的吉兆,直到现代很多人仍然遵从这种习俗。

              在此点击观看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19#
发表于 2011-8-3 10:0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8-3 10:04 编辑

        千年南汉皇家园林
            药洲遗址大隐于市

                             2010-08-11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廖靖文

位于教育路的药洲遗址已有千年历史。

药洲九曜石曾引无数文人名士慕名前来。


  话说一千多年前的南汉,穷奢极侈的开国皇帝刘龑(889年-942年)选址在现今西湖路一带大兴土木,建造他的御花园。那时候,西湖路以西是天然水道流经的区域,刘龑下令将水道扩建拓宽,开凿成五百余丈的湖区,这就是西湖,当时湖区的范围据后人记载:“其南九曜坊,北为观莲街,东为兴隆街,西为朝观街”,即现在教育路、西湖路一带。
  “药洲春晓”曾名列明代羊城八景
  园林的布局以西湖为中心,湖心有一个小沙洲,环湖有奇花异卉怪石点缀,绿树丛中则亭台楼阁、离宫别殿隐现。迷信的刘龑聚集方士在洲上炼丹药,因此这个小沙洲又得名药洲。过了几十年,南汉王朝土崩瓦解,但这个花园就保存了下来。宋初统一了岭南,药洲成为士大夫泛舟觞咏、游览避暑胜地。从宋、元直至明清,药洲一直是岭南著名的庭园,“药洲春晓”名列明代羊城八景之一。

               在此点击观看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196 小时 
威望
1155  
金钱
2857  
最后登录
2012-1-23 
阅读权限
帖子
1709 
精华
积分
1155 
UID
6902 
20#
发表于 2011-8-4 13:53 |只看该作者
和平路數度易名,之前稱抗日路,再前叫拱日路。抗戰時鞏日路有個日本
的憲兵總部,叫“西憲兵”的,很多中國人被拉進去毒打,手段極殘忍,聽大
人講,灌辣椒水......那時我才幾歲大,這對我是抗日、愛國的好教材。叫抗
日路不是很好嗎,為什麼又改和平路?


“孩时我就生长在这个地方呵”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21#
发表于 2011-8-5 14:3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8-5 14:37 编辑

东较场的前世今生

时间: 2010-09-10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张喆


  1906年初,由两广学务处发起的广东省第1届运动大会在东较场举行

  在东较场举行的广东省第1届运动大会,仅广州市就有47所学校参赛。

 

  省体育场主席台上新立起了一块浮雕,上书:“1906,广东近代体育在这里启航。”

  修缮一新的省体育场。



                 在此点击观看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22#
发表于 2011-8-6 08: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8-6 08:36 编辑

千年商都的大地名片

                                                    2010-10-20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卜松竹

甫、埔、浦、埠、步、、布都是岭南古越语音译词

其义与“商贸”密切相关


甫、埔、浦、埠、步、、布……这些乍一看没有什么相似之处的字,其实都是一家人。在广州本地语言中,它们有着相似的读音,而如果追究词源的话,它们也有着相同的意义——根据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司徒尚纪的说法,这些字都是来源于岭南古越族语言的音译词,其核心含义与“商贸”密切相关。在广州,以这些字为名的地名基本上沿着作为商业运输通道的珠江岸线排开,主要在传统的西关,也就是旧时的商业区范围。至于黄埔,大抵也是因为属于江中岛屿,为商船停泊贸易之地而得名。

                             

                                              豆栏街

                             

                                             桨栏路

                             

                                            黄埔古港

                             

                                          黄埔古港现状

                             

                                             十甫

                  



               在此点击观看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23#
发表于 2011-8-10 22:5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8-10 22:56 编辑

    六二三路 勿忘国耻                                            


                                      2010-09-30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廖靖文

  沙基惨案纪念碑。

    六二三路是广州市唯一由数字命名的道路,它是纪念一个曾令中华民族遭受耻辱的日子——1925年6月23日,震惊中外的沙基惨案。

  85年前的那一天,省港罢工工人、广州工、农、商、学、兵和黄埔军校学生共10万人,为抗议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举行了****游行。当队伍到达沙基时,沙面租界的英、法军队竟然向游行群众开枪射击,死伤200多人。为了纪念沙基惨案,1926年,当时的广州市政府决定将沙基改筑马路,定名为“六月二三路”,后简为“六二三路”,并竖立纪念碑,如今,铭刻着“勿忘此日”的纪念碑伫立在广州人民桥畔,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在此点击观看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24#
发表于 2011-8-12 08: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8-12 08:23 编辑

  广州宾馆 为接待广交会外宾羊城建起中华第一楼
                               2010-09-08                       来源: 广州日报
                                 
                                                 1968年,广州宾馆的主要施工人员在新建成的宾馆前留影。廖靖雯提供
                                                                         
                                                                                               如今的广州宾馆。
 

     广州有段古


        近现代以来,广州一直是引领全国潮流、开启风气之先的城市,在建筑的高度上,就是一个体现。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州屡屡有建筑成为全国最高楼,其中,最让市民难忘的莫过于位于传统中轴线,海珠广场边上的广州宾馆,广州人亲切地将它称呼为“27层”,是1968-1976年间全国最高建筑,被称为“中华第一楼”。广州宾馆是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建设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它的建成经历了重重考验,在广州人心目中特别具有分量。
  文/ 记者廖靖文
  图/ 记者邱伟荣



       广州宾馆的诞生,不得不提广交会。自1957年首届广交会在广州举办以来,规模逐年增大,来穗客商成倍增加,广州市内的涉外旅馆根本没有足够能力接待外宾,客商们甚至不得不舍近求远,投宿佛山等地。
  在这种情势下,新建一家涉外宾馆的想法应运而生。在周总理亲自关怀下,1966年9月,“广州外宾旅馆筹建处”正式成立,600万元专款划拨到广州,而且规模还是非常超前的27层,宾馆开始立项筹建。
  在此之前,国内最高建筑由“远东第一楼”上海国际饭店保持了30多年之久(高83.8米,在1934年-1968年间是中国最高建筑)。而新筹建的广州外宾旅馆决心要超越前人,建成由中国人独立设计、建造的超高层宾馆。


  “土法”竹棚建成能抗强震

  除了是全国最高的建筑外,27层更被引以为傲的是,它的设计施工全部由中国人自己完成。兴建27层大厦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先例,也没有现成的经验与技术可借鉴,故施工中采用的是“土法”,施工人员设计出用一层一层搭起竹棚的简易、传统建筑方式,让国外建筑界人士大跌眼镜,称之为“不可思议的事情”。
  27层选址于珠江之滨,受珠江影响,地基十分难打。众多奋战在一线的施工人员硬是克服困难,创造出妥善的施工手段,使得27层具备了“抗7级地震+12级台风”的标准。据后来27层的工作人员介绍,建筑主墙体非常坚固,就连往墙上钉个钉子都很困难。
  1968年,在周总理的亲自保护下,27层突破困难完成建设,定名为“广州宾馆”,楼高27层,高86.51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


  广州人梦寐以求登上“27层”


  虽然在1976年以后,广州又新建了其他高层建筑,但广州宾馆的影响力几十年来却未被动摇。笔者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每当有外地亲戚来探亲,最高享受就是去广州宾馆饮茶。但醉翁之意不在茶,而是在饮完茶后,乘坐观光电梯登上位于顶层的“得云宫”,哪怕不能进去餐厅里面,但有机会乘坐一次观光电梯,登上23楼,饱览海珠广场和珠江两岸美景,已经让人兴奋不已。
  上了年纪的广州人更加会记得,27层楼顶有一个“小太阳”,是当时的科技创新产品,夜晚时把整个海珠广场照得如同白昼,据说坐在广场上看报纸都不成问题,成为一时城中盛事。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25#
发表于 2011-8-13 11:5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8-13 11:58 编辑

              流水井上庐江书院
        广州现存唯一四合院

      2010-08-18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廖靖文

  庐江书院始建于嘉庆年间,比大名鼎鼎的“陈家祠”历史还要久远

       广州有段古  

    北京路一带现存7间古书院
  流水井两侧的庐江书院、考亭书院、冠英家塾,小马站的濂溪书院、见大书院、曾家祠,起义路的青云书院
  文/ 记者廖靖文
  图/ 记者邱伟荣

      中举可免赋税徭役
  催生越秀古书院群
  越秀古书院群始建于清初,一度云集了当时两省(广东、广西)3个学宫,5所省级书院,一所府级书院,两所县级书院以及大量的民间宗族书院,还有3条著名的书坊街。据《广州越秀古书院》记载:清代广州书院在数量上居全国之首。
  自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是广东科举考试日渐繁盛的时期。加上清朝中叶,广州成为全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集中了大量的各地商人及商业资本。通过应试中举,进入仕途,就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从而提高本宗族的社会地位。所以,省内各宗族纷纷在省城建造作为本族子弟或合族子弟进修、应试之所的宗族书院。
  当时,在现在西湖路为中心的三平方公里范围内,云集了数百家宗族书院,如庐江书院(何家祠)、平所书院(赵家祠)、三益书院(江、何、黎三姓合族祠)、濂溪书院(周家祠)等。
  据史籍记载,合族祠书院管理非常严格,对到省城应考的宗人子弟要持有“斋集牌”始准入住,并规定考完出案后十日,一律搬清。
  古时的广州虽然远离中原文化中心,却有着全国最多的清代书院,这和广州繁华的商业息息相关。千年商都书香味浓,宁静的古书院群与喧嚣的北京路一巷之隔,成为广州独特的人文景观。
  “龙藏流水井,马站清水桥”,这副对联巧妙地镶嵌了西湖路附近的几个地名:龙藏街,流水井,大、小马站……毗邻北京路的这几条街巷组成的约三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形成了一个全国罕见的书院群。
  如今,越秀区在流水井修缮了书院文化街,用壁画文字等形式介绍书院群,市民游客在逛北京路之余可以去探古寻幽,品味百年书香。
  由喧闹的商业街走进幽静的古书院群,不过是咫尺距离,却恍如两个世界。现在保持最完好的庐江书院就在流水井上,这座始建于嘉庆年间的书院,比大名鼎鼎的“陈家祠”历史还要久远,是市级文保单位。
  仔细观察,会发现庐江书院竟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没错,就是北京的那种四合院,在广州,唯一一处保存下来的就是这里。据了解,由于广州一带用地紧张,为了节省地方,四合院来到岭南就改成“三合院”——将前面的厢房改成围墙,一般为三间两廊形式,像庐江书院这样完整保留四合院元素的,在广州仅此一处。
  踏着麻石铺就的地面,在院落的天井里,能够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洗衣晾被淘米的街坊与古书院融为一体。虽然有一点破旧,却保存着浓浓的古朴和沧桑感。听着街坊屋里的乐曲声,再加上彼此拉家常的谈话,很容易被那种生活的和谐所感染。
  如今,最外面的“何氏祠道”门楼保存完好,祠堂沿中轴线上自南向北有照壁、正祠,两侧有东西试舍,东北还有一座魁星楼。在2007年之前,正祠一直作为流水井幼儿园用房,常常传出欢笑声和读书声。后来经街道修复后,作为文化站和考试博物馆免费开放,成为向市民游客介绍古书院历史的窗口。
  重修使书院内很多文物得以“重见天日”。如“庐江书院碑记”、“房份次序碑记”等,记载了书院鼎建、重修的经过,其中一石碑上还刻了书院初建时的结构图,是书院最原始、真实的记载。市民游客在逛北京路之余可以去探古寻幽,品味百年书香。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26#
发表于 2011-8-15 08:39 |只看该作者
   康王路的“康王”原是宋朝爱国将领康保裔

2010-04-01         来源: 广州日报

整体平移到康王路的锦纶会馆是广州织造业发达和对外贸易的活化石。 实习生卢奕诚摄

文/ 记者廖靖文

  广州荔湾区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康王路,这条贯穿古老西关的主干道全线通车还不到十年,对于它的名字“康王”,甚至很多老广州都摸不着头脑,“康王”到底是何许人也?原来,“康王”就是北宋抗辽名将康保裔,他并非广州人,甚至没有到过广州,却在广州留下了许多传说,过去在广州,有纪念他的“康公庙”“康王祠”,其中一间就在如今的康王路上。
  康保裔从没到过广州
  在扩建成马路之前,康王路的北段有康王直街、康王上街、康王下街等街巷,源自清代就有的康王祠,祠中供奉的“康王”,相传是宋代著名将领康保裔,也被称为“康公”。后来康王祠虽然不复存在了,但它附近的街巷却承继了“康王”这个名字。
  除了西关,广州的河南、番禺等地都有康王庙、康公庙,如今在番禺钟村、海珠大塘,还有纪念康公的大型活动。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康保裔却并非广州人,甚至从没在广州留下足迹,他的忠义却让广州人永远纪念

  忠心为主 奋勇抗敌
  据文籍记载,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出身将门,祖父与父亲都战死在沙场上。康保裔精于骑射,赵匡胤打天下建宋朝之初,他已战功显赫。宋真宗时期,辽兵入侵中原,年过花甲的康保裔一腔热血奋勇出征,与辽兵交战于石岭关时,更是所向披靡,大振军威。
  后来在一次大战中,因别的部队主将不配合,康保裔与部属身陷重围。部下愿拼死掩护他突围,但他却不愿苟且偷生,最终英勇捐躯!

  中原名将“落户”广州
  消息传回朝廷,上下一片慨叹,宋真宗为悼念他停止上朝两日。康保裔的事迹很快就在老百姓中传开了,并不断将其神化,逐渐就成了“康公”、“康王”。
  中原的“康公”又是怎样到了广州的呢?原来从北宋开始,国力渐弱,人口不断向南方迁移,中原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把关帝、康公这些“神灵”人物引入南方。随着时间推移,供奉康公逐渐成为岭南民间传承的风俗。
  纪念康公
  七月初七不吃鸭肉鸭蛋
  如今,在广州民间还流传着不少关于康公的传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康公被困时有一群鸭群踩乱脚印,蒙蔽敌人逃过劫难的故事。
  传说当年康公被敌兵追赶,南下广东,眼看即将被追上,就躲进一间庙中。只见里面有匹马,康公不管三七二十一匆匆骑了上去。谁知这匹马如有神助,跑出庙门,一溜烟把追兵甩得老远,很快淌过了河,来到一片水田旁边。
  眼看敌兵远远落在后边,康公这才松了口气,醒过神来,竟发现自己骑着的是匹土马,瞬间便溶塌到田里去了。此时追兵渐近,康公不容多想就往水田深处奔跑,等他跑到对面土坡上时,转过头来一看,只见田里留下了一长串的脚印。康公心里暗暗叫苦,这时忽然冒出一群鸭子,悠悠然从这片水田走过,把康公的脚印踩乱了,敌兵追到这里,完全找不到线索,康公顺利脱险。
  从此,为了答谢救了康公的鸭子,老百姓在七月初七康公诞辰这天,都不会吃鸭肉或鸭蛋,而这个习俗今天仍保存下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3607 小时 
威望
40090  
金钱
37569  
最后登录
2016-1-14 
阅读权限
帖子
30859 
精华
积分
40090 
UID
4298 
27#
发表于 2011-8-15 12:26 |只看该作者
62桃李 发表于 2011-8-13 11:56
流水井上庐江书院
        广州现存唯一四合院
      2010-08-18           来源: 广州日 ...

是不是在北京路跟教育路之间那一片小巷?找个时间去看看,感受一下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28#
发表于 2011-8-16 10: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8-16 10:17 编辑
如梦令 发表于 2011-8-15 12:26
是不是在北京路跟教育路之间那一片小巷?



      西湖路上紧邻广百新翼的商城,专营潮流服饰和模特道具。逛街经过的人们很少会知道,这栋生着现代面孔的大楼背面,铭刻着一个已有千年历史的名字——流水井。
  流水井不是一口井,相邻的小马站大马站也不是驿站,它们都是小巷的名字这三条小巷藏身喧嚣的北京路,曾经矗立着自清末以来广州最大的古书院群。越秀古书院群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一度云集了当时两省的总督部堂、抚 院、府衙、布政司等政治中心,三个学宫,五所省级书院,一所府级书院,两所县级书院以及大量的民间宗族书院,还有三条著名的书坊街。2002年,这里被市政府列为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从流水井牌坊进入,是在闹市中更显幽静的麻石街。走到街道尽处,只见一片断壁残垣,与中山五路五月花商厦隔着墙头野草相望。这一带是著名的大小马站书院群。然后他指向身后的流水井街说,那里还剩下三间书院,但早已和学堂无关,如今总共住着一百多户人家。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29#
发表于 2011-8-16 10:2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8-16 11:20 编辑

艰难存活和永远逝去的人文景观

                   作者: 张丹萍 吴伟洪 黄泳添 来源: 南方都市报 时间: 2002-12-09

                             
   从广州现存最完整的书院—— 庐江书院(现为流水井幼儿园)屋顶鸟瞰,清代书院的三进式中庭、奎楼(左高起处)及两侧厢房的结构完整清晰,可以窥见当初越秀古书院群落的辉煌气势。


建筑之美

  南方网讯  从大小马站和流水井巷走过,寻找越秀古书院群落的影子,大马站的书院已经荡然无存了,建筑的关键部分被拆零锁进仓库,期待有一天能够重建。为那些老建筑拍照时,很多居民问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搬迁吗?曾经这个城市中最富裕、最有书卷气的地方,已经落后于这个城市了。
  庐江书院:现存结构最完整的书院
  庐江书院又名何家祠,位于流水井29号,是何氏宗族出资合建的书院,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是书院群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现在书院的主体建筑是流水井幼儿园。
  现存庐江书院的布局相当完整,流水井巷的门楼坐西朝东,两层,高约10米,“青砖砌筑,镬盖耳,风火山墙,绿简瓦,灰塑瓦脊,绿琉璃瓦剪边”,门上有石额“何家祠道”,过门楼有一庭园,面积有140平方米。现在庭院中有一小亭,幼儿园小朋友在这里嬉戏。《书院研究》主编邓洪波先生介绍说,这样的庭院是用来习武健身的,也体现了宗族对子弟的希望。
  由庭院北进,整个祠堂是三进式的,尽管内部已经装修成为幼儿园,但这样的布局还是可以看得相当清楚,进两米后至大门,花岗岩门额上书“庐江书院”。头门后是天井,两侧的廊庑已经被修成教室,但是从木梁还可以看出廊庑的影子。
  二座中堂和后座中堂都已经改建成小朋友活动的场所,据说两边廊庑嵌有南宋到清代广东何氏宗族世系及鼎建、重修庐江书院的碑刻,现在这些已经被瓷片挡住。老师指着一排小朋友的绘画作品说,在这后面,就是那些碑刻。很有趣,历史的东西被盖起来了,但也随时可以恢复。

    广州现存最高、最完整的奎楼——朱熹后人所建的考亭书院奎楼。奎楼是书院建筑群中比较有趣的一个视点,寓意“魁星高照”,为整个建筑制造视觉高峰。
 考亭书院:现存最高、最完整的奎楼
  考亭书院渊源于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为朱家后人所建,位置在流水井35号,现存的考亭书院有1500多平方米,原有的建筑保存不多,但整体格局变化不大,最为吸引人的是书院的奎楼,为庐江书院所无,是现存最高的和最完整的奎楼。
  书院的大门建在奎楼之下,高檐高达五米,后面是奎楼二楼的耳窗,上方有一小石牌,刻有“奎阁”二字,楼高十几米,表砖墙,楼顶两侧为镬耳。
  濂溪书院:因周敦颐得名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曾在广州做官,晚年筑室于庐山莲花峰下,因故里(湖南道县)有水名濂溪,而取名为“濂溪书院”,各地因为敬重周敦颐,纷纷修建以“濂溪”命名的书院。南宋的时候,广州的濂溪书院位于“府城春风桥转运司旧址”,也就是今天的起义路一带。康熙年间,周姓后人在小马站重建濂溪书院、仙湖路建周公祠。
  据说周敦颐后人也曾到广东境内做官,因此有很多后人在广东。周敦颐的第三十代裔孙周中介绍,周家家谱上有关于书院的记载,一直以来,他们以为书院已经被毁,直到近两年,在小马站19号发现了一丝线索,才逐渐了解了当年书院的全貌。
  在小马站19号见到大书院附近的外墙,离地二米嵌着麻石界碑一块,上书“周濂溪地墙界”,不仔细看,几乎无法辨认。这两块小小的界碑可以让我们基本上确定当年濂溪书院的位置,后墙紧靠今天仍在的见大书院。这就是广州最早的书院———濂溪书院的最后线索。
官办书院代表粤秀书院结构图
  民间记忆
  周敦颐后裔周中:最好建个纪念馆
  周敦颐的第三十代后裔周中是岭南书院古建筑的热心维护者,据说他是第一个找到濂溪书院遗迹的人。据周中介绍,解放前,广东境内的周氏子弟到广州考试都是住在濂溪书院,现在在广东的周家后人很多,单是在白云区就有几万人,广州龙归镇南村周敦颐后人聚居地还有周敦颐塑像。周中的理想,是在小马站19号的位置恢复书院原貌,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修建一个“周敦颐纪念馆”。
  余家三婶:等待小马站的拆迁
  紧邻周家祠的小马站21号,是见大书院,又叫“余家祠”,为余氏子弟读书备考之地。被家人称作“三婶”的人为我们介绍了院子的结构。余家祠的头门基本上还保持了原貌,祠的后部曾经被日本飞机轰炸过,都是重修的。小小院落住着四十几户人家,原来书院的格局已经基本被破坏了,房子高大但潮湿。她希望能早点搬迁,住上新房。
    庐江书院的天井,古老的屋檐下是幼儿园孩子们的鲜艳绘画。
  流水井幼儿园杨老师:瓷砖背后是碑文

  流水井幼儿园的杨老师已经在这里工作了近二十年,对幼儿园的结构了如指掌,比如学生教室墙上贴的瓷片,背后原来有很多碑文,好像是表彰族里的读书人的成绩,要想恢复原貌,都并不太难。在杨老师记忆中,当年的奎楼非常漂亮,窗玻璃和西方教堂的那种窗子差不多,色彩斑斓。奎楼是九十年代初拆的,加盖了几层小楼,以后如果需要恢复,只能重建。
    专家视角
  古书院建筑群的价值及改建问题
  广州名城办公室赵清木:赵清木先生用“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来形容修复的难度。广州市的打算是将大马站拆迁的部分书院整体搬迁到小马站,他说,现在的小马站流水井一带,建筑标高和市政标高差别很大,无法排水,生活环境极差,因此整个改建过程是文化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结合的一个项目。
    “见大书院”门额犹存,屋檐下是拥挤的住户和小吃铺。
  华工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郑力勇:由于破坏严重,使现存的大部分书院作为文物的价值受到一定影响。但书院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这个角度看,又一定要保护。至于如何保护,郑先生认为,大小马站和流水井的位置处于市中心,因此他建议能够立体运用,地面恢复书院原貌,同时充分利用地下资源,修建停车场等,这样就比较经济。

  《中国书院》编辑邓洪波:长沙的邓洪波先生是《中国书院》的编辑,做书院研究已经十几年了,在这个领域也颇有建树。他介绍说,一直以来,学者研究把关注重点放在了陈氏书院(陈家祠)和应元书院等官办书院上了,对一些小的宗族书院研究不够,其实广州的宗祠书院颇有价值。书院的研究,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建筑研究和意义,更多的是对一个时代经济、文化风貌的认识。
  重现的辉煌
  清初至康熙前期,广东学子参与会试,连场尽墨,朝廷派人寻乡土楷模能之士,亦无所得。广东文坛,凋零若此。
  然经创办粤秀书院、雍正设官办省会书院,调整书院政策,到乾隆朝积极推动官员兴办书院,在康雍乾盛世背景下,先后创办越华书院(省级)、羊城书院(府级)、禺山书院(县级)和西湖书院(县级),逐渐形成一个以粤秀书院为龙头的庞大教育群体,为岭南培育出大批人才,并为清后期岭南文化教育与学术研究蓬勃兴起,打下良好基础。其后,道光,同治年间创办的学海堂、菊坡精舍和应元书院,更将广东省发展到顶峰。应元书院是举人的研究生院,培养出状元、榜眼和数十位进干;学海堂和菊坡精舍则是博士导的专业研究生院,培养出大批学术名家(如张维、陈澧)和晚清政坛众多的风云人物(如梁鼎芬、谭宗浚、梁启超等),不但一扫清初广东文坛颓势,而且,为岭南文化史和中国教育史,写下绚烂的一章。
  在与官办书院创办的同时,康熙五十七年(1718)、周氏族人在小马站捐建濂溪书院(周家祠)起,至光绪的近二百年间,围绕这些官办书院约三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逐渐建起了数百间宗族祠书院。这些宗族祠书院不但为广东各地本宗族子弟到省城参加各类考试提供一个研目、进修的住处,而且平日也可租赁为教书、读书场所,这样,就在广州越秀范围内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层级教育网络。塔的底层是数百所宗族祠书院,中层则是粤秀、越华、羊城、禺山、西湖各官办书院和一府两县学宫,高层则是学海堂、菊坡精舍和应远书院,这种独特的、高度集中的、成效彪炳的教育群体网络,在国内是十分罕见的。
  然而,在经历二十世纪百年沧桑,官学除番禺学宫因办农讲所而得以保留外,这些官办书院亦荡然无存了,而数百家宗族祠书院,也因城市日新月异的建设,至今仅存大、小马站,流水井那几所古书院了。就是这几所宗族祠书院,目睹清代广州文化教育从衰转盛乃至辉煌灿烂的全过程,作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一个时代的见证。希望市、区各级政府在抢救性保护这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时,善待这几所宗族祠书院,并在规划复建中,展示出清代越秀书院的教育、繁荣和岭南文化的辉煌成就。这也是市委书记、市长林树森最近对广州城建发展中注重提高历史文化内涵的要求。
  最近,我造访了湖南岳麓书院,向《中国书院》主编朱汉民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研究室主任邓洪波教授介绍了广州古城越秀清代书院群的独特教育环境状况和成就,引起两位专家学者的关注,打算在岳麓书院旁创建中国书院博物馆中,留出位置展示清代越古书院群和广州市、区政府,复建大、小马站、流水井古书院群的现状。
  越秀古书院保护进程
  为保护好古书院的原部(构)件,保证复建后的书院保持原有的风貌,在拆除大马站的书院时,有关单位和专家对古书院进行了现场测绘,对需保留的原构件列出清单登记,把有历史价值的构件做上标号,派驻工程人员进行保护性拆卸,目前已拆卸5间书院的金字架横梁80多根,木桁520条,青砖9万多块,瓦筒10万多块,石柱、木柱、石砖、石板一批。
  拍摄手记:
  在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何家道祠转悠了几回后,我知道要把整个书院拍下来,非得上一高处不可。于是我守在旁边一幢宿舍大楼的大门外,待机登顶。
  向一买菜回家的老太太说明来意后,我终于站在了该大楼的天棚,眼前一幅不大谐和的画面,远处的高楼层层叠,眼下的老屋稀稀落落,中间是高低参差的民宅。现代文明似乎是以老屋为圆心,一圈圈地向外辐射,最终是无边的高楼广厦;而现代文明又向老屋渗透,于是就有了七零八落,物是人非的老屋群。沧海桑田,在此刻是如此准确。
  下楼时,又见到了那位善良的老太太,她问,拍好了吗?是拍摄好榜样吧?好榜样,在本就复杂的心情上,又添上了一丝难以言说的情绪
(编辑:曾义)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3607 小时 
威望
40090  
金钱
37569  
最后登录
2016-1-14 
阅读权限
帖子
30859 
精华
积分
40090 
UID
4298 
30#
发表于 2011-8-16 13:28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2桃李 的帖子

谢谢,看什么时候有时间过去看看。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9-20 01:49 , Processed in 0.119436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