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茶余饭后 毛泽东的读书与学习生涯
查看: 1196|回复: 1
go

毛泽东的读书与学习生涯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308 小时 
威望
1558  
金钱
1134  
最后登录
2019-5-23 
阅读权限
帖子
499 
精华
积分
1558 
UID
43 
1#
发表于 2011-4-4 15: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大洋新闻 时间: 2011-04-04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谭敏]
3月29日,在由广州市委办公厅、市委政研室、市直机关工委主办的第9期“读书讲坛”中,中国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江英教授充满激情地回顾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读书历程,对毛泽东的读书方法、精神境界,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的工作方式进行了内容生动、见解独到的阐述。这是迎接建党9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
  文/记者 谭敏
  手不释卷 读至生命最后一刻
  “学习是毛主席毕生的追求,奋斗到底学习到底,在他身上,表现出了生命的顽强和学习的顽强。”江英说,毛主席一生从未中断过学习。他到各地视察或开会时,都是随身带着几个书箱。走到哪里,读到哪里。
  1976年9月8日,毛泽东去世前一天,弥留之际仍在坚持看文件、看书。从医疗档案的记载来看,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仍躺在病床上看文件达11次,累计2小时15分。正是因为努力学习,毛泽东才能成为一代伟人。
  涉猎广泛 眉批记录阅读思考
  毛泽东有一个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毛泽东通读了四千多万字的《二十四史》,做满批注。有的部分还不只读了一遍。
  江英介绍说,从毛泽东的借书条可以看出,毛泽东阅读范围很广,文史类的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甲申三百年记》、《楚辞》、《诗经》、《水浒》、《红楼梦》、《韩昌黎全集》、《红与黑》、《简·爱》,政治经济理论方面,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宁论》、《社会学大纲》,还有军事、科技、宗教各方面的。到七十多岁,毛主席虽然得了白内障,阅读不便,但还是刻苦读书。他的半边床都堆满了书。会见基辛格等外国领导人,通常也是在书房里。
  以诗言志 从小就表现出很大的志向
  毛泽东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祖祖辈辈种地。他从小在农村里接触到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同时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虽然生活在一个闭塞的小山村中,但毛泽东从小热爱学习,且有自己的思想,从小就表现出了很大的志向。他在韶山读了六年的私塾,有一次老师要求大家以动物为题写一首诗,毛泽东选择的是一个很小的动物——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江英评价说,“明明是一个很小的动物,但毛泽东却写出了老虎的神气和霸气,整首诗很大气,表现出了毛泽东内心世界的强大。”
  1909年毛泽东走出韶山,写了一首诗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以诗言志,可见其志向之高远。
  毛泽东后来进入长沙的一所中学。老师让大家写一篇评论商鞅变法的作文。毛泽东写了一篇五百字的短文《商鞅徙木立法论》。文中指出,国家的变法怎么能靠小伎俩。变法能不能得到拥护,要看内容符不符合大家的需要,如果符合大家的需要,自然能得到支持,如果内容得不到大家的拥护,只靠小伎俩,势必无法成功。“一个中学生的作文,能够指出变法的实质在于其内容,而不是形式,着实难得。这篇文章得到老师高度赞扬,认为其观点独到,具‘伟大之气’。”
  继承国学 用《西游记》解读理论问题
  江英指出,毛泽东的学习不仅仅是从书房中学,而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使毛泽东意识到人民的力量。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以愚公移山为例,“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大山,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不断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这个‘上帝’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中国人民与我们一起挖山,有什么挖不掉的呢。”
  他意识到,革命要组织队伍,要肯定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也是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改变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也一直强调要依靠人民来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现状。
  毛泽东在讲述自己的思想时,也非常注重方法。“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办学方针。毛泽东用《西游记》形象地向党的主要干部解读这一办学方针。他说:“唐僧就代表坚定正确的方向,百折不回;猪八戒不讲究吃穿,就是艰苦朴素的作风;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就是灵活机动。再加上沙和尚、白龙马等实干家,所以能取得真经。我们有了这三条,就能获得全中国。”江英指出,这也体现了毛主席对国学的继承和理解。
专家介绍
  江英,中国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毛泽东军事思想、战略学、领导学、管理学。科研成果主要有《世纪伟人毛泽东》、《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十年》、《从对峙走向缓和》等。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2#
发表于 2011-4-7 15: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4-7 15:17 编辑
hxd 发表于 2011-4-4 15:08
 1976年9月8日,毛泽东去世前一天,弥留之际仍在坚持看文件、看书。...


毛泽东病危时最想读完的书 临终前坚持读了7分钟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到1976年,他更加憔悴、苍老,说话很吃力,只能从喉咙里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词语,肺心病也在困扰着他,他已完全不能自己进食,只能在鼻子下面插着氧气管和鼻饲管,以此维持着生命的最后一丝绿色。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读书的精神也丝毫未减,追求知识的愿望也不见低落,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天天读书。1976年的毛泽东读书、办公基本上都卧床进行。他让工作人员找出他平时喜欢读的书,放在大木床上。一堆堆散发着阵阵墨香的书籍,陪伴着他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就这样,他卧床重读了部分《二十四史》、《鲁迅全集》以及其他书刊,如《考古学报》、《历史研究》、《自然辩证法》等杂志。
  1976年8月底,也就是毛泽东辞世前半个月,他突然向工作人员提出要看《容斋随笔》。但书架刚刚调整过,工作人员一时找不到,只好向北京图书馆特借室求助。
  北京图书馆特借室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专门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查找图书成立的办事小组。35分钟后,北京图书馆特借室传来了好消息:已从柏林寺书库找到大字本《容斋随笔》。柏林寺书库在北京东城区北桥附近孔庙东侧,距中南海约8公里。10点50分,大字本的《容斋随笔》就送到了毛泽东病床前。
  然而当时毛泽东已无法独自阅读这本书,他的手颤抖得厉害,没有了力气,但还是想自己捧着书来看。此情此景,令工作人员不禁热泪长流。最后,还是由工作人员坐在床头,捧着这本书,为毛泽东一页一页地读着书中那无数精彩的篇章。同年8月30日,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容斋随笔》大字本也赶印了出来。8月31日,这本书就送到了毛泽东的住地。此时的毛泽东已经病情危重,再也不能读这部还散发着油墨香的书了。
  根据当时为毛泽东管理图书的徐中远记载,毛泽东生前要的最后一本书就是《容斋随笔》(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比较喜欢读的一部有较高价值的笔记书),时间是1976年8月26日。他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1976年9月8日,也就是临终前的那一天的5时50分,是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的,共读了7分钟。
       毛泽东最初从什么时候开始读《容斋随笔》还不太清楚,但从他1944年7月28日给谢觉哉的信里可以知道,他当时手里已经有一本《容斋随笔》了。当时信中这样写道:“《明季南北略》及其他明代杂史我处均无,范文澜同志处或可找得,你可去问讯看。《容斋随笔》换一函送上。其他笔记性小说我处还有,如需要,可寄送。”{1}谢觉哉是湖南宁乡人,与毛泽东是老乡,在延安的中共高层领导人物中,他属于中国古代文学修养最高的干部之一。范文澜则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当时正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主要是从事著述工作。两个人都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朋友。
  信中提到的《容斋随笔》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撰写的一本涉及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及当时掌故、人物、世风等的笔记,实际上是“随笔”汇集。该书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集。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有价值的掌故、读书时受到的启发或产生的灵感随手记下,时而还品头论足、议论风生,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炉,读起来令人轻松愉快,毛泽东一生对此书爱不释手。在战争年代毛泽东丢失了不少书籍,但这本书同他读过的马列著作、哲学书籍、鲁迅全集等书刊一直带在身边,后来辗转到了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也不忘带上心爱的《容斋随笔》。如前面提到的1959年10月23日外出带书目录中就有《容斋随笔》、《梦溪笔谈》等自宋以来的多种笔记小说。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先后两次要过《容斋随笔》。一次是1966年11月,这次是让把他以前看过的那部《容斋随笔》两函14册全部送上。一次是1967年9月23日,这一次要的不是全书,只要了《五笔》两册。到了20世纪70年代,他还几次看过《容斋随笔》。
  看到他老人家留下的单腿眼镜、放大镜、大本书,我们会想起他在延安的一段演说:“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么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他以自己的实践,实现了五十多年前的诺言,直到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永远地告别了孜孜不倦的读书生涯……
  (摘自《走进毛泽东的遗物馆》 夏佑新 著 湘潭大学出版社)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7-1 03:18 , Processed in 0.422653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