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论坛原创区 “西关遗少”梁基永
查看: 4201|回复: 7
go

“西关遗少”梁基永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44 小时 
威望
1056  
金钱
753  
最后登录
2022-5-29 
阅读权限
帖子
404 
精华
积分
1056 
UID
24 
1#
发表于 2011-3-24 21: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如梦令 于 2011-3-29 09:18 编辑

        广州东湖两路一幢普通住宅的一楼,小庭院别致雅静,池鱼戏水,屋内有满洲格窗,堆满古籍字画的酸枝木桌椅,还有一架看似经常被主人摩挲的钢琴……这里远离西关的麻石小巷却也显出一些西关大屋的味道来。回忆当年祖辈一掷千金豪气十足地在两关盖起连片大屋,他平静如常。

                                                   陶瓷梁,永远的传说
  梁基永是广州晒关名噪一时的“瓷器梁”梁大镛的第七代孙。
  当年梁大镛在两关做了两年轰动的大事,一是清代道光年间,邻居家一场大火,将英国商人暂存在粱家仓库里的陶瓷烧毁。梁家慷慨赔偿了全部损失,店主梁大镛的仁义,征服了外国商人,“陶瓷梁”从此响彻西关;二是梁大镛发家后,在两关为每个儿子都买地盖了一间大屋,而他自己住的是最大的一间,被称为“梁资政第”,超过2000平方米。
  梁大镛所设的“五常”、“缙成”两商号,是当时两关最大的陶瓷店,积资过百万两白银,成为广州巨富。
    家族的荣誉和光辉最后变为家谱上的名字,当年轰动的大事也只剩坊间留下的一串惊叹,住了七代人的祖屋20世纪80年代拆除了,2000多平方米的大屋定格成为模型陈列在荔湾博物馆。
      到了梁大镛的第七代孙梁基永手上,也只有唯一一件当年刻着“五常”商号标识的瓷器——一对莲子罐还证明着“陶瓷梁”曾经存在过。而这,还是梁基永从其它地方寻得来的。   
                                                                                   

                                                      大家庭的幸福感
  梁大镛在广州和香港购置了很多地产,靠着租金,子孙们生活得富足安逸。他生前并不主张子孙从商,反而鼓励他们读书。
到梁基永的祖父时,家族中经商的入已极少。用梁基永的话说,不做生意,靠着家底,舞文弄墨却也生活得很好。所以他的祖父梁建志当年就酷爱音乐,家里有两位白俄罗斯钢琴老师。梁建志后在香港学习西洋音乐,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甚至还和亲朋戚友在西关成立了岭南轻音乐团。梁基永从小跟姑婆学习钢琴,如果不是最后转而研习古典文献,一定是一位很好的钢琴家。
  梁基永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并没有住过西关大屋,记忆中的西关有的是父亲的温和儒雅,满屋酸枝家具和古玩。印象最深的是家中的一位保姆:她永远穿着一条肩带交叉的围裙,扎着麻花辫在校门口接他放学。
  梁基永还记得。西关人家保姆其实很多是当时有钱人家从顺德请回来的厨娘,因为大户人家对吃都比较挑剔。特意去请顺德的做菜师傅,他们有的是世代跟随主人家,俨然一分子,却又从不会僭越主人家一步。
  梁基永说,如今,西关留给人们的似乎就只有美食了。这也难怪,当年西关大户人家90%以上都从顺德请厨娘,如果在西关做餐饮不好,肯定是难以为继的,这也是为什么西关至今还保留着那么多老字号的原因了。梁基永笑言自己才三十几岁却已开始怀旧的,但怀旧不是守旧,而是回味一种幸福,这种幸福也来自于大家庭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大少的诗人情怀
  如今,梁基永在广东卫视“盛世话收藏”栏目做主持,并在中山大学文献所攻读博士。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在电视台做主持谈笑风生,他与社会名流鸿儒大家高谈阔论,他对于岭南文化藏品的收藏已在广东地区顶尖,但他拒绝被称为收藏家,他说自己不想成名成家。“那你喜欢别人叫你西关大少?”梁基永想想笑了:“我本来就是西关遗少啊!” i
  也许是天性,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梁基永从小就表现出对古玩字画的极大兴趣,读高中时,他就常到天光墟(现在的文昌路一带)去淘宝,天亮了集市散了就去上学。当时最大一宗买卖是他拿着父亲给的零花钱,买了一件400多元的古玩,作为世家子弟,自小所见不少古玩,鉴赏能力自然起点较高。
       虽然出身大户,自小家教甚严,梁基永坦言,家教对一些很细微的东西都很注意。比如从小都要学习怎么规范地拿筷子,把手握成拳头是不让上饭桌的。“那你会对你的孩子有要求吗?”“当然不会,两关人家原本就非常开明开化,但可能跟我们祖辈一样,在个人修为上我会要求得比较高些。”
    或许“瓷器梁”梁大镛当年期望子孙不为利往做个读书人的理想在梁基永身上得到很好的践行,今天,梁基永收藏了一屋子的陶瓷、扇面、地图,他还写诗作画,出书立说,生活中保持着西关少爷的倜傥雅致,也许,这正是当年梁大镛那位西关老爷向往的理想生活吧


梁基永先生是90年代1中毕业生,具体年份不详。我是从赖润华老师口中得知的。这是梁基永先生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liangjiyong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3607 小时 
威望
40090  
金钱
37569  
最后登录
2016-1-14 
阅读权限
帖子
30859 
精华
积分
40090 
UID
4298 
2#
发表于 2011-3-24 22:06 |只看该作者
哇,一中又有猛人{:4_103:}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177 小时 
威望
10510  
金钱
10346  
最后登录
2017-7-11 
阅读权限
帖子
7107 
精华
积分
10510 
UID
32 
3#
发表于 2011-3-24 22:14 |只看该作者
            广州一中棒!  {:4_104:}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196 小时 
威望
1155  
金钱
2857  
最后登录
2012-1-23 
阅读权限
帖子
1709 
精华
积分
1155 
UID
6902 
4#
发表于 2011-3-25 08:30 |只看该作者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5#
发表于 2011-3-25 12:0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3-27 09:54 编辑

(转载)【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

“无巧不成书”的收藏情缘
     谈到自己的收藏经历,梁基永非常快乐,他完全陶醉在对这些东西的热爱里,  称其为“另类的收藏家”并不为过,而且,他在收藏这些古玩的过程中充满了种种难忘的机缘巧合。在粤西罗定,经研究所一位老师介绍,他去一位出自书香门第老先生家里去收购古玩。应老师尽量照顾的要求,高价收购了一些字画。买后,那位八十余岁的老先生另赠送两份祖先诗集的复印件。梁基永回去之后经过整理,出资刊印,不但聘请名师为之写序宣传,送到各图书馆,而且还回寄给老人一份,让其深受感动,于是与他建立了长期的真挚友谊。有一次,那位老人写信邀请他去观看家里的一把古琴。因酷爱古琴,梁基永甚是激动,马不停蹄地赶了过去。老人从阁楼里取出一把很破旧的古琴,上面还沾满了泥巴,梁基永掏出身上仅带的万余元立刻买了下来。回到旅馆,经过擦洗干净,他发现这张古琴与广州有不寻常的渊源,是在同治年间重修“六榕塔”时取塔上一段北宋时期的木头精制而成,非常有意义,跟广州很有缘分。后来,他从那位老先生口里得知,这张琴是由当时广州有名的古琴家李息斋做的,经六榕寺的住持勤安和尚转送给老先生的曾祖父,并且一直保留在那个小县城里。巧合的是,后来研究所的老师主编了广东清代学者的陈醴的文集,在里面的一篇文章中梁基永居然发现,中山大学也收藏了一张同样出自李息斋之手的古琴。真可谓“无巧不成书”。他去找图书馆的师姐帮助借琴,找来之后,竟发现中山大学收藏的那张琴后刻字记载重修六榕塔的事,大意说当时拆下来的木头至少做了两张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经过一百多年的漫长等待,同一段古木制作的琴居然先后在不同的地方,由梁基永的“无巧不成书”的收藏机缘—冥冥之中的一种不可思议的缘分—重新聚合在一起。

   这次百年难遇的收藏情缘,使梁基永铭记于心,甚至准备写论文把这个故事记录。他说古琴的价值贵重,约十万以上,但收藏的意义更深远,因为广东历史上由本土人做的古琴保存下来的很少很少,远不像江南那么多,并且古人公认的做琴最好的材料是寺院里的树木,因为这些木头天天亲近袅袅香烟,听尽钟鼓纯净之声,并与之遥遥相应,弹奏出来深有韵味。他收购的这把古琴已经变成了暗红色,略显沧桑感,但难得之处在于其音质完好。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6#
发表于 2011-3-27 09:4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7-15 08:18 编辑



链接本论坛2012-2-22 主题:


梁基永校友赠送画作给日本鸟取县厅



"西关遗少"凝神抚琴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99 小时 
威望
553  
金钱
603  
最后登录
2012-10-29 
阅读权限
帖子
409 
精华
积分
553 
UID
6731 
7#
发表于 2011-3-29 08:2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黑衣 于 2011-3-29 08:31 编辑

文章拜读了,可惜字太小,看得俺老人家有点头晕眼花。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8#
发表于 2011-3-29 11:5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3-4 21:14 编辑

广东卫视“盛世话收藏”节目主持人 —梁基永与你面对面(节录)

       ┉┉他收藏明清扇子的兴致,缘于小时爱看孔尚任的《桃花扇》,对其中描述的桃花扇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引发了他研究扇的兴致。
  
    爱扇缘于爱上《桃花扇》
    还在上中学,梁基永逛北京路时偶尔在旧货摊上看到两柄清代成扇,一把是漆骨镶螺钿成扇,一把是绢本成扇,书画水平虽不低,但是没有名气。当时,他就用两个月的零用钱买回了两把扇子,当做宝贝一样赏玩,爱不释手。
    从此以后,他一边读书,一边注意收藏这些古董,直到工作了还保持这个雅兴。为了收藏这些宝贝,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到一些古玩市场、旧货摊,千方百计地收回一些明清的扇子、瓷器等。他对扇子特别感兴趣,收藏的欲望和行动可谓一发不可收拾,除了自己亲自搜罗外,他还向亲朋好友打听,请他们帮忙收集,至今已收藏了23位状元的“作品”,这其中就有不少是成扇、扇面等。有的扇面上已经有了那些文人的字画,有些没有字画,梁基永就发挥自己的才能,一有闲暇,他就铺开扇面,进行创作,在不断地练习中技术不断提高,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当然他的创作是为了研究之余的怡情养性。

        ┉┉我从明清的扇子艺术中了解到了我感兴趣的明清时代的历史,也顺带地研究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我在惊叹当时扇子艺术高超的同时,自己也从那些书画艺术中学到了一些东西,比如我的临摹作品,不少就是得益于明清的扇面作品。我从中自得其乐,这对我研究学术也有很大的帮助。

      团扇难求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意思是绢的寿命比纸要短,所以说纸扇比团扇容易收藏。团扇在上了年纪之后,最经不得摔打,掉在地上可能就会损坏,所以古人收藏团扇的办法还是在用过一段时间后就把它卸下来装裱收藏,这也是我们现在为什么很少见到团扇的成扇的原因。
  
    淘宝故事
    “求之不得,哭了”
    还在读高中一年级的时候,梁基永在逛北京路的途中,发现了一个古玩字画店集雅斋正为一个外地收藏家办展览,一向对古董好奇的梁基永走进去后,对一张清末的山水扇面情有独钟,这张扇面上有任预的题字,他想买下来,可一问价钱,要800多元,这对当时身为学生的梁基永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怎么办?由于他平时有集邮的习惯,于是,梁基永就想了个办法,回家向爷爷求救,希望把邮票卖掉后再还钱。爷爷很理解孙子的癖好,同时也考虑到扇面不菲的价格,觉得应找人鉴别一下扇子的真伪,于是,祖孙俩又回到展览现场,经集雅斋店面经理检验扇面,证明确实是真迹。但是爷爷手头也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小基永又写信向在远方工作的爸爸求援,希望得到爸爸的支持,可爸爸觉得一个学生没有必要花那么多的钱去收集古董,并且担心他因此兴趣而荒废学业而不同意。没有买到心仪的宝贝的小基永忍不住大哭了一场。直到上大学,梁基永对这把扇子依旧念念不忘,准备有机会买下来。
    
    “黎雄才的扇子”
    梁基永与黎雄才的相识,完全是忘年之交。1998年梁基永跟朋友去了黎雄才家,本来是想请教一下绘画技巧,没想到,老人家马上拿过画笔,在梁基永送去的画作上修改。从那天开始,每周三的下午,梁基永就跟着老人学画。老人精神好的时候,也作画,《九芝图》就是他画了送给梁基永的。“那天,我拿了一张光绪年间的金纸请黎老师作画,老人很高兴,提笔只用了五分钟一挥而就。”
    梁基永收藏的扇子包括扇面、成扇、扇骨,其中黎雄才画的几幅扇子他特别珍爱,而每次与圈中好友吃饭,梁基永也乐于把好东西拿出来与有兴趣的人共享,特别喜欢请高人鉴赏,由于有段时间他经常会“秀”黎雄才的扇子,以至于有个女孩子见到他不呼其名,而是兴奋地叫:“黎雄才的扇子又来了。”


     “走眼”
    收藏的路一步步走来,以捡到宝的时候居多,但也有走眼的时候。
    以研究为主要方向的收藏来说,梁基永对扇子的鉴赏能力是相当高的,但是再高明的猎人,也有走眼的时候。对于在苏州花高价买的一个折扇,现在想起来,梁基永依旧懊丧不已。那是一枚两面泥金成扇,一面是张子祥画的牡丹,另一面是虚谷的山水画,初见之下,梁基永爱不释手,可等迫不及待地拿回酒店在灯下细看,才发现印泥尚未干:原来虚谷的山水画是仿的,竟是旧画作伪。
    
    “趁天光墟”
    上世纪90年代中,天光墟是广州搞收藏的人交流、寻宝的好地方,而天光墟并无地图上的实指,乃是圈中人叫出来的一条街而已(今带河路一带)。有一天早上,一个北方人拿了四把扇子,铺了一块旧蓝布就开始叫卖,虽然“赶集”的人很多,但识货的不多,而梁基永因为正研究明代用扇文化,马上看出来这是珍贵的金扇,于是花300元购得其中两把品相好的。回去后对照文物杂志,确认是明代正品无疑,心中自是一阵狂喜,第二天一大早,梁基永又赶去天光墟,那个北方人还在,于是他花100元把剩下的两把也收入囊中。
    记者拿起这把明代的扇子,觉得它做工精致,手感轻盈,与清代重装饰轻扇质的制扇手法相比,确实要高明许多。尤其可贵的是在如此轻的质量下,扇骨之间竟然还镶嵌了纸剪的花,“明代人重扇,许多人夏天要备81把扇,每天出门一把,而扇中嵌花,也是明代人的雅致所在,因为拿着扇子遮太阳时,透过光线还能欣赏到藏在扇中的花朵。”梁基永说。


藏主语录
    关于明清时期扇子的区别
    “明清时期的扇子在扇面与扇骨等方面各有不同,最明显的区别是在材质与制作工艺方面。明清时代的扇子可分为折扇与团扇两种,折扇的扇面品种及工艺较复杂,同为折扇,明清两代又各有千秋。折扇的种类有纸质折扇、绢质折扇,到了清代又出现了绢本折扇。而纸质折扇在两代最为流行。明清两代扇子的不同可以从金笺上看出来。大体说来,明扇较清扇做工要精细些,耐用牢固些,手感轻盈些。明代金笺多用夹刻纸,制作过程是:第一层用丝棉纸,第二层粘贴上各式剪纸工艺,第三层再覆以丝棉纸。这样,剪纸图案就夹于两层丝棉纸之间,扇面上再施以几何图案的洒金片。由于表面的纸是黑色的,剪纸在平面上并不会呈现,但当夏季使用时,以此扇遮阳,在阳光的照射下,图案就历历在目,令人叫绝。古人在发挥扇子用途的同时,又用心来享受夏日生活的乐趣。可见,古人赋予了扇子多少的灵性与雅致。”
    
    关于扇子的人性意味
    “扇子是有人性的、有灵性的,今天,我们研究明清的扇子是了解那时的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的一个入口。古人爱扇,扇子常为人们随身携带,扇子在明清时代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那时,人们常以扇会友,扇子成为人们夏天出行社交的话题,因此扇面书画也是当时一种文学形式,扇子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品位,文人对扇子的讲究给扇子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人性。而一个人生前用过的扇子在主人死后是要陪同殉葬的,因此,扇子也成了出土文物,人们可以从扇子来考查其主人及那个时代。扇子在明代的广泛流行体现了那个时代追求自我个性解放的风气。”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5-5 18:41 , Processed in 0.092205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