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论坛原创区 伍卓生——德高望重的侨领
查看: 5087|回复: 3
go

伍卓生——德高望重的侨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1#
发表于 2010-11-5 10: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0-11-5 10:37 编辑

伍卓生——高望重的侨领


伍卓生,1927年出生于台山市海宴镇那马村,初中时代在香港度过,后回广州市第一中学读高中(47届),高中毕业后进入广州大学外文系。1948年读到大学二年级时,按当时的规定移民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读书。1949年秋回到中国与在一中相识的恋人结婚并寻回了失散十多年的大哥赵斌(北京体育学院院长)。1950年12月重回加拿大后帮助父亲打理餐馆生意,1957年于多伦多怀雅逊大学(RyesonUniversity)读书,攻读出版管理。1959年以优异成绩取得毕业证书,随后进入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工作,成为多伦多大学出版社有史以来第一位华人职员。从最开始的作价评估,质量监督、到印刷厂厂长,后来担任多大出版社负责发行和印刷的总经理,主持出版了大批书籍,还分管与行业工会的谈判,一直干了二十八年。长期致力于华人社区工作,活跃于华人社团与主流社会之间,团结华侨,沟通侨情,无私奉献几十年。退休后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的活动中去,曾经担任了多伦多华人团体联合会主席、全加华人联会共同主席、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副主席等职务,带领社区融入主流社会之中,成为德高望重的侨领,受到社会的敬重。2006年12月获加拿大国安大略省最高荣誉的安省勋章。他一贯爱国爱乡,长期以来为促进中国发展建设、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业和发展中加友好做出了突出贡献。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2#
发表于 2010-11-5 10:52 |只看该作者

加拿大华裔伍卓生

一家三代移民的创业史

来源: 国际在线   编辑: 熊瑛
2004-04-26

国际在线报道:在加拿大多伦多华人社区,无人不识德高望重的老侨领伍卓生先生,他长期活跃于加拿大华人社团与加拿大主流社会之间,声望显赫。

    伍先生现在身兼多伦多华人团体联合总会主席、全加华人联会共同主席、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副主任等职务。在采访前,伍先生与我约定:我们闲聊一下旧时候(以前)的事情,至于在社区服务的那些事就不用多说了,服务社区是份内的事情,不值得写的。

  伍先生所说的“旧时候”的事情,要从上个再上个世纪讲起……

  爷爷的故事

  伍先生祖籍广东台山海宴。据他介绍,他爷爷原来在海宴靠杀猪为生,这个行业在当时乡间来说,收入算不错,但工作很辛苦。“每天半夜三更就到各家各户为需要者屠宰,所有工作必须在天亮前弄好,因为农户一早要拿猪肉到市场去卖。”

  伍先生说他爷爷很有冒险精神。“那时杀一晚猪有两毫双纹钱的收入,但他却极不满足,觉得一个年青人,如果满足于这种不富不贫的生活,终究没有出息。“

  19世纪末,广东台山有不少人漂洋过海到北美这边闯世界,俗称“放洋”,伍先生决意“放洋”的爷爷其时也加入到这个行列里。

  伍先生说:“爷爷1895年离开广东台山时已经结婚,育有二子一女。开始我还以为爷爷来到加拿大后也如其它华裔一样修铁路,后来详细了解后获知,那时铁路基本已经修好。由于爷爷在乡间有杀猪的经验,所以当他落脚在温沙(Windsor)后,很快在一间酒店的厨房找到了工作。”

  伍家在加拿大的第一代就是这样开始的。伍先生讲起家族故事时,尽管人事久远,但敬佩之情溢于言表。“那年代的华侨,只把北美当作是谋生的地方,从来没想过会在这里生存下去。不像现在的移民,一来到就买房子安家立业。老一代的华侨,包括我的父亲,他们开始时都想着落叶归根。所以以前的老华侨,没有人买房子,大多是靠租房子生活,等赚了钱,就回家乡买土地建房子。”

  谈到房子,伍先生说现在家乡的房子是爷爷和父亲当年回乡联手建立的,两层的房子,每层大概有6间房,楼顶有广东人所说的“天棚”(露天阳台),夏日可以在上面小歇纳凉。“家乡的房子格式明显受到西化的影响,像屋边建有一吊楼,上面有枪眼可作‘嘹望口’,居高临下,房屋四周的动静可尽收眼前。还有印象最深的是屋旁建有一水井,通过人力作用可将水泵到楼顶储存,家里要用水打开水笼头,水就自楼顶流下来,很方便。”

  伍先生说他爷爷不但是个有志向的人,而且充满着智能。“1904年,我父亲来到加拿大后,爷爷亲自安排他学习英语,等他过了语言关,也找到了工作后,爷爷就只身回香港做生意。他在靠海边的地方租下一栋四层楼的唐楼,改装成旅店,大概有60多间房子,利用他熟悉华侨的关系,从事接待从南洋归乡探亲的华侨。那些在东南亚生活的华侨,因为来往中国方便,所以经常成批成批地出入,而爷爷的旅店收费极便宜,大概是一元几毫一晚,相当划算,所以颇受欢迎。”

  伍先生说他爷爷晚年与许多老华侨一样告老还乡,享受家乡的田园生活,这种结局是老一代移民最乐意选择的道路。

父亲的故事

  伍先生的父亲伍俭于生于1890年,在伍俭于5岁时,他父亲已经离开家乡“放洋”去了。1902年,年仅12岁的伍俭于因渴望见到父亲,藏身于一艘轮船的水箱里漂洋过海,结果在日本的横滨被海关发现,之后被遣返香港。这样又等了两年,伍先生的爷爷在加拿大替他缴交了500加元的人头税,于是伍俭于得已合法进入加拿大。

  关于伍俭于当年来加时的航程,伍先生说当时他父亲是乘“日本国王号”船,大概要走5个多星期的航程才抵达旧金山市,由旧金山市再乘7天7夜火车才到温莎市。

  刚刚抵达加拿大的伍俭于,与现在许多新移民一样,在语言上同样存在着沟通的困难。他一方面在父亲的督促下勤奋学习英语,另方面则在酒店里找了份行李员的工作,经过一年的学习,他的英语顺利过关,且在酒店很快就做到了领班,生活完全可以自立。

  1911年,伍俭于21岁,他父亲眼看他无论在语言在工作都已走进坦途,生活上也完全可以独立,遂决定回归故里。而伍俭于在陪同父亲回乡时,顺便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赢得不少同乡的羡慕。婚后,由于加国已停止交人头税即可入籍的政策,加上当时台山乡村的习俗,年青的伍俭于只有拜别父老乡亲与新婚的妻子,独自踏上返加的旅途。

  伍先生说台山人“放洋”,大都是这样。女人大都是留在家里照顾家庭,生儿育女和看管田地,而男人则出去闯,大概五六年回来一次,原因是当时的旅费相当贵,来回一次要数百元,在餐馆的厨师,一年也就收入1000元左右。所以,伍先生说他的大哥年纪比姐姐大6年,而姐姐又比他大6年,这是典型的华侨家庭。

  讲起父亲在加拿大的奋斗历程,伍先生很感慨地说:“父亲继承了阿爷的勤劳和聪明。他来加拿大仅一年就过了语言班,后来不满足在酒店里打工,就跑到多伦多来与兄弟一起开餐馆,后期他愈做愈大,共开了3间餐馆,都请同家族的人打理。”

  伍先生的父亲是在1998年2月25日仙逝的,享年108岁。据了解,伍俭于老人一向很向往祖国。早在辛亥革命时期,他就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还曾在多伦多面见孙中山先生,协助筹款讨袁。就算到了90年代,他还多次捐款给台山家乡的英甲小学,支持乡村普及教育。伍先生说:“父亲是个很开明的人,他不会要求儿女整天围在身边,晚年他很享受在养老院的生活,他的心态很轻松,所以很长寿,当时应该是在加拿大最长寿的华侨吧。”

  谈到父亲的去世,伍先生介绍道:“他真的是很安然地离去。那天下午他吃过午饭后,一位侄女陪他聊了一下,3点多钟时他说他要休息,到5点钟发现他在睡梦中离去。”走完了他108年的人生路。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3#
发表于 2010-11-5 11:36 |只看该作者
(续上)

大哥赵斌的故事


  伍先生的大哥叫伍卓智。采访中我曾问伍先生,既然你父母及姐姐都在加拿大,为何单独留你大哥一人在大陆呢?伍先生听我这么说,笑眯眯地回答:“我大哥很小就离开家庭,解放后在北京体育学院当院长……”

  听伍先生这么说,我忽然想起曾认识一位出生广东叫赵斌的老人,他毕业于岭南附中,后改名换姓投身延安参加革命,在一野贺龙手下转战南北,解放后也在北京体育学院任院长,20世纪80年代初他曾回原岭南大学旧址访问。我问伍先生,难道你哥哥就是赵斌?

  伍先生听我这么说,忍不住哈哈大笑地说:“呵呵,世界真小,也真是有缘。赵斌就是我大哥。因为我母亲姓赵,赵斌是他参加革命后改的姓名。大哥在岭大中学毕业后到了南京金陵大学读书,南京发生大屠杀后,一位教授带领一班学生到西北,后来在一野政治部工作,1938年辗转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读书。解放后,因为贺龙分管体育,所以他被安排在北京体育学院工作。”

  伍先生说大哥很小就离家到外地去,他离开南京金陵大学后有15年没有和家里联系。当时父亲以为他已经不在世上了。直到1949年底,心有不甘的伍先生从加拿大回国找他,在家乡收到了他发自太原的信。伍先生马上提出要去太原见他,赵斌接信后说北方太冷,于是相约在乡间相见。此次见面后,到1950年底伍先生再回加国,一别又是20多年。

  到了70年代初,加拿大不顾美国的反对,率先与中国建交,加中关系步入正常化。1973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华,刚复出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陪他参观北京体育学院,伍先生在电视上发现代表院方参加接待的就是大哥赵斌,从此多伦多与北京之间有了另种的情感联系。

  伍先生说70年代初,当时中国的政治气候不如现在这么宽松,他们与大哥的联系都很谨慎。“记得70年代中,大哥带领中国青年男、女排球队去巴西比赛,途径多伦多,当时社区召开欢迎会,我在会上还不敢告诉别人这是我大哥。会后我想接他回家看看家人,大哥听说要离开酒店就婉拒了,他说如果亲戚朋友方便,就到我住的酒店来见见吧。”

  对于中国其时的气候,相信如今已届中年的人,一定能理解伍先生所说的故事。伍先生说改革开放后,大哥先后在父亲100岁与103岁寿辰时两次来加。“那次,我告诉他父亲想捐点钱资助国内乡村教育,请他指点几个地方,大哥当时写下了他参加革命时曾在那里工作过的村庄。”

  1998年,伍俭于仙逝后多伦多各界捐赠了1万多加元帛金奠仪,全部被汇到北京中国银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捐款的专门账号上,用于资助3所在山西兴县的小学,这3所学校其中有两所就是由赵斌指定的:原贺龙元帅司令部所在地的蔡家崖小学;原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所在地的李家湾小学。

  伍先生说大哥赵斌如今仍生活在北京,已经80多岁了,身体很好,精神也很好,伍先生每年都会选择时机回国与大哥叙叙旧。



  伍先生自己的故事


  讲完伍先生家族的故事后,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伍先生本人的故事。

  1948年,伍先生年满21岁,经父亲申请,他与母亲一起从广州经香港踏上了移民加拿大的路程。他们是加拿大自1923年后,经历过二次大战,第一批获准移民加国的申请者。

  谈到移民前的生活,伍先生说他的初中时代在香港度过,之后回广州市第一中学读高中,伍先生的太太就是在广州读高中时认识的。“现在我还记得广州市一中的位置是在荔枝湾。高中毕业后,我进入广州大学读外文系,读到大学二年级时,父亲说按照加拿大规定,假若我过了21岁,他就不能申请我过去了,当时我姐姐也在国内,大哥失去音信也十多年了,父亲当然希望我能到他身边去帮他的忙。”

  伍先生说当时移民也要见官,他是在香港见的官,获得签证批准后,还要买船票。“我乘坐的轮船是用来运士兵的,要290多元加币一张,是统仓,满满的一仓人,床是那种布吊床,吃饭有点像部队分饭那样,每个人拿个盘去取。这样大概走3个星期到达旧金山市(比他父亲那时候要快些),然后坐3天火车到温哥华,从温哥华再坐3天的火车才到多伦多。”

  与父亲伍俭于所不同的,伍先生移民加国,因为父亲在生意上已打开一片天地,所以他在到达加国后,没有居住、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一到达多伦多,我就申请到多大读书,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划分学科,进去先读全科。”

  伍先生在“多大”读了一年多的书后,于1949年秋暮,离开加国回国。据伍先生介绍,当时回国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与中学相识的恋人结婚;还有就是趁祖国解放,看能不能打听到大哥伍卓智(赵斌)的音信。结果,两个目的他都达到了。

  婚后的伍先生,于1950年12月重回加拿大,此时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长子伍思聪刚满月。

  回到加国后的伍先生,由于家族餐馆生意蓬勃发展,父亲希望他能加入其中参与,于是他放下行装就到父亲的餐馆工作。这个餐馆距多伦多200英里,在一个主要以产矿为主的、名为Sudbury的小镇上。谈起那段经历,伍先生说:“那时候蛮锻炼人的,什么都做,从伺应到厨房杂工炒锅都做。”

  1957年,伍家所经营的餐馆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此时伍先生想自己出来闯一下,此举得到父亲的同意,回到多伦多的他此时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第四个孩子还没出生。经历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工作后,他忽然觉得自己应该进入大学去重新学习。“那时感觉做餐馆的空间很窄,还有打餐饮工的收入也不好,伺应周薪是20元,厨师稍高点,每周也不过是25到30元。”

  伍先生回到多伦多后重回怀雅逊大学读书,他选择的专业是出版管理。1959年伍先生大学毕业后,面临选择工作。“那些年工作很好找,我们班刚开始有20人选读,能读到毕业的只有7人,却有35间公司来挑人,我们7人很合作,每人平分5间公司见,这样谁都不用争。”最终,伍先生选择了多大出版社。用伍先生的话说,在选择公司时,主要考虑工作的稳定性。

  伍先生从1959年开始一直干到1987年,整整在多大出版社工作了28年。开始周薪是70元,一步一步地走过来。期间他在多大出版社内做过很多种职务,像在印刷厂当过厂长,后来担任多大出版社负责发行和印刷的总经理,主持出版了大批书籍,还分管与行业工会的谈判。

  问起伍先生,在多大出版社工作了这么长时间,有哪些故事给他留下深刻记忆?伍先生想了一下说。“刚进去那时,我是唯一的一个华裔,我的经理对所有员工说,伍先生将会与我们一起工作,我不希望有任何人有任何歧视的行为,否则我会严厉追究。这件事情给我印象很深,后来这名经理退休,我接替了他的工作,我也同样以这个原则与同事相处,互相尊重。”

  讲起与工会谈判,伍先生说那是很费脑筋的事。“出版社有4个工会,印刷工会、排字工会、装订工会和总务工会,每个工会就工资,个人保障,工时,工作强度,福利等都有不同的意见,我们的工作是与整个行业工会谈,有些要求,按常规道理来看是很不合理的。比如以前是用铅字排版,出现电子排版后,当然就省了些人,但排字工会就有意见,为了保证工人有工做,他们提出当一些客户的电子版到达时(比如广告版),除了用新方法排版,公司应该安排工人照样用铅字按版排一次,照样校对,完了后把排好的版拆掉,他们说这样可以保证工人不失业。这个做法明显不合理,就需要我们和行业谈,要找出个保证不减少人,又确实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是我要做的工作。”

  伍先生说1973年,多大出版社第一个采用电脑排字系统进行作业,这在多伦多是第一间,所以面临的压力很大。听伍先生这么说,我忽然醒悟:“难怪你退休后在处理社区一些事情上,总能得到各方面的赞赏和支持,这种人缘和能力,应该是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吧?”

  伍先生听我这么说,轻轻地笑了一下,他告诉我:“问心无愧,珍惜友情,比能力更重要。”

  本来我还想问问伍先生退休后的故事,但既然我们有言在先是讲“旧时候”的故事,那么伍先生热心社区的其它故事,还是留待读者慢慢去感觉吧。(木然)


  来源:星星生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4#
发表于 2010-11-6 09:4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0-11-6 09:48 编辑

去国不忘故里牵两地情

——记安省勋章获得者著名社会活动家伍卓生

加拿大江佛世纪协会网站   人物要闻


    2006年12月20日下午,闪光灯聚集在安大略省议会,安省省督巴特曼将代表着安省最高荣誉的安省勋章颁给28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其中唯一的华裔伍卓生更是引人注目。当他佩戴勋章的瞬间,闪闪爍爍的灯光织出他绚丽人生的彩虹。


  
    伍卓生在社区享有盛誉,人们总喜欢将他的名字与德高望重连在一起,以示对他的敬重。他活跃于华人社团与主流社会之间,无私奉献几十年,却淡泊名利。然而,对这次获得的殊荣他却深感欣慰。他说,在获得勋章的28位人中,他是唯一被强调在促进加中两国友好中所发挥的桥梁作用。受勋仪式结束后,很多人特意走过来,羡慕地向他询问中国的事情,托他帮助介绍与中国的关系。伍先生表示,华人在海外生活,与祖裔国千丝万缕的联系,生生息息割舍不断,发展所居国与祖裔国的友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伍卓生是第三代移民,他一家三代的移民奋斗史,是华人移居北美生活的典型缩影。伍先生祖籍广东台山海晏,他的祖父伍颐鹤是第一代移民。伍颐鹤在家乡做屠夫,每天披星戴月赶路,走乡串户去杀猪,只赚两毛钱,他不满足这种不贫不富的生活,交了50元的人头税,告别妻小,随着到北美“金山”淘金的队伍,来到加拿大。那时候,北美铁路已经竣工,祖父因为会杀猪,很快在落脚的温莎(Windsor)找了份杀猪的工作,每天挣一块钱加币。

  伍先生的父亲伍俭于是第二代移民。1902年他12岁时,藏身在一艘轮船的水箱里,漂洋过海来加拿大和父亲团聚,但是在日本横滨码头被当偷渡客抓起来送回家乡。
  两年后,伍颐鹤替14岁的儿子交了500元的人头税,办了正式的手续来到加拿大。伍俭于在父亲工作的酒店,当了名送行李的小童。伍颐鹤从自己的经历中感到,若想在这个社会立足,一定要语言过关,他敦促儿子一边干活,一边上学。两年以后,伍俭于就可以跟当地的孩子一起读书了,并当上了酒店的领班。那时候,住在温莎的华人只有12个,多伦多也只有100左右的华人。华人在当时的社会微不足道,备受歧视,他们只把这里当作谋生的地方,想着落叶归根,等赚了钱就回家乡买地建房子。

  伍颐鹤看到儿子伍俭于在加拿大能够自立地生活了,于1920年带着儿子回到阔别十几年的家乡,在为儿子主持了婚礼后,坚持留在家乡不再回来。

  伍俭于离开父亲独自挑摊创业,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单薄,于是和几个堂兄弟一起开饭馆。堂兄弟们的英语不好,英语非常流利的伍俭于就负责打头阵,开一间新饭馆将堂兄弟培养出来,能独立挑摊儿撑起门面后,他就又到其他地方去开新店,那时候在温莎、多伦多、哈密尔顿、Sudbury等北部几个城市,伍氏兄弟经营的饭店很有名气。

  华人在海外受欺负,不仅仅是自身的力量薄弱,祖国贫瘠混战,列强宰割丧失主权,华人哪有尊严可言。华人要在海外有地位,祖国一定要强大。

  伍俭于身在海外,时时关注祖国的命运。早在1907年他17岁时,在多伦多聆听孙 的演讲,年轻富有朝气的伍俭于,抱着一腔爱国热情,要跟孙中山一起回国革命,帮助祖国强大起来。孙中山看他年纪尚小,就鼓励他留下来多读一点书。人未归国,他留在这里协助孙中山筹款讨袁;中国抗战打日本时期,他将日本人残害中国人民的事实告诉这里的洋人朋友,筹款支援中国抗日;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辛苦劳作的积蓄捐给家乡,修建英甲学校;1998年仙逝时,他留下遗愿节俭办丧葬,将各界捐赠的一万多加元的帛金奠仪,全部捐给中国的希望工程,资助山西兴县的三所小学。

  父辈们爱国爱乡的传统,对伍卓生先生的影响至深。1947年加拿大政府取消歧视华人的排华法案后,伍俭于申请最小的儿子伍卓生来加拿大。这时候,20岁的伍卓生已经在广州大学读了两年的外文。

  比较父辈的移民生涯,作为第三代的伍卓生出来后,没有居住、生活与语言的压力。父亲告诉他说,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赚钱,做餐馆赚点小钱,衣食可以无忧,对家乡来的人也有些帮助,但是对社会不会有什么贡献。他鼓励儿子去读书,他说年轻人活着应该有些抱负,不要只自私地想到自己,有机会要去帮帮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在父亲的鼓励下,伍卓生落地后就申请到多伦多大学读书。书读了没一年,新中国成立了,领导新中国的是什么样的政府?人民的生活究竟怎么样?揣着这些疑问,带着两代人对故乡的关切,伍卓生又踏上了回乡的路。他在家乡结婚生子,找到失散多年的大哥。一年后,他和夫人带着刚刚满月的儿子伍思聪,再次回到加拿大和父亲团聚。要担起养家的责任,伍卓生留在了父亲的餐馆,从侍应到厨房杂工、厨师什么都做。这样的生活持续了6、7年,伍卓生想起父亲当年的嘱托,要干对社会有意义的工作,于是他和父亲商量,回到多伦多在怀雅逊大学读出版管理专业。

  1959年大学毕业,伍先生选择了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当时他29岁,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当时他不知道多大出版社是加拿大第一大出版社,只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在这里他一做就是28年,直到1987年退休,从最开始的作价评估,到质量监督、印刷厂,最后做了出版社的总经理。

  多伦多当时所有的印刷、出版界中只有伍卓生一个华人,他很幸运没有遇见歧视的行为,他专注工作,像一个加拿大人那样在主流社会生活。

  生活远离唐人街,但是伍卓生没有离开同宗同族的故乡人。他一来加拿大就参加了伍氏公所,父亲当时是伍氏公所的主席,后来父亲年岁大了,很少出来参加公所活动,他就代替父亲参加,有什么事回来告诉他。那时候他在社区的活动仅限于同族人之间。

  70年代未,当时的市议员伊高顿(Arthur Eggleton)要竞选多伦多市长,伍卓生的一位同事要通过他找些华人支持,当时多伦多市还没有合并,七、八十万人口中华人仅有几万人。伊顿赢得了选举,连续当了13年的市长,其中经历的四次竞选,伍卓生都是鼎力相助,从此以后他真正走向了社区,担当起华人社区与主流社会沟通的“大使”

  伍先生说,帮助伊高顿竞选对我个人作用不大,只想到他当选后对促进加中两国友谊能起些作用。那时没想到他会参加联邦大选,但是多伦多和重庆市结成姐妹市肯定是受我的影响。伊高顿当选市长后,伍卓生积极促进多伦多市与重庆市结成姐妹市。1984年,伍卓生参加多伦多市代表团,随同伊高顿市长到重庆签署姐妹城市的协议;请来珍贵的大熊猫到加拿大展出······

  之后,伍卓生又帮助黄景培竞选成为安省首位华裔议员,在黄景培当上能源厅长到北京访问时,伍卓生以厅长顾问的名义随团访问,积极促进安省与江苏省结成姐妹省。

  就这样,伍卓生工作之余在社区里义务奉献。他说,这样做的切入点就是寻求加中两国之间的交往,两国友好能有实质性的互动,是我们华裔应该做的,感到有这样一种责任。我们生活在这里,就要以这里为家,主动去关心她、爱护她,要通过更多的活动,让更多的华人出来参政议政,走入主流社会中来,我就是有这个愿望。做这些我没有什么个人企图,我不需要通过这些去赚钱,名利都是过眼云烟,我从不看重这些,能为社会尽些力,能够做得到的事就努力去做。

  正是这一信念的支撑,伍卓生退休后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的活动中去,曾经担任了多伦多华人团体联合会主席、全加华人联会共同主席、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副主席等多个社团的领导人,带领社区融入主流社会之中,成为德高望重的侨领,受到社会的敬重。

    在加国生活五十多年,如今伍卓生先生也做了祖父,儿孙们生活在主流社会,对故乡依然向父辈那样充满感情。经历了父辈的落叶归根,到如今一代的落叶生根,伍先生动情地说,无论我们在哪里生活,促进居住国与我们祖家——中国的友好往来,是我们每一个海外华人的责任。两国友好,才有我们海外华人真正的幸福。




(作者:王燕雲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5-2 11:04 , Processed in 0.113821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