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校友活动园地 当年化学差生 今日光纤泰斗
查看: 2989|回复: 0
go

当年化学差生 今日光纤泰斗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发表于 2018-10-22 13:46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8-10-22 14:01 编辑

当年化学差生 今日光纤泰斗 姜中宏院士谈科研与产业:不仅要"种"出小麦 还要"酿"成酒








姜中宏近照。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摄

广州院士逐个访

院士小传:姜中宏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广东广州人,1930年生。195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化工系。曾先后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工作。2001年3月至今,于华南理工大学任双聘院士、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光通信材料研究所创办者。

长期从事光学材料领域研究。先后研制成功三种强激光用钕玻璃材料,分别为:高能激光系统用的硅酸盐钕玻璃高功率激光系统“神光Ⅱ”和“神光Ⅲ”预研装置用的Ⅱ型和Ⅲ型磷酸盐钕玻璃。同时,将光学玻璃转化为生产力,推广到全国,建立起了我国的光学玻璃工业,创下许多个第一。还将高新技术材料应用于国防建设,为国防现代化服务。曾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国家进步一等奖、200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 记者申卉 通讯员黄兰


超宽带光纤、钕玻璃、高重频飞秒光纤激光器……这些高深莫测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名词,是中科院院士姜中宏一生为之探索的目标。

从不爱化学的后进生,到为祖国工业建设贡献青春的研究者,再到如今我国著名的光学材料专家,在化学这座高峰的攀登之路,姜中宏从来没有懈怠。

化学曾考过21分

姜中宏院士坦言,他起初对化学一点儿兴趣也没有。他还记得,当念到初二时,因为抗日战争他家迁到了连县(现名连州)。“那时候刚开始学化学,我是没一点兴趣。”第一次化学测验时,老师按照分数,从高到低一个个念名字发试卷。“我是最后一个,考了21分,觉得很不好意思。”这让姜中宏倍感窘迫。下课后,老师把他留了下来,他原以为要挨批评,不想老师却夸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你知道中国为什么落后,为什么被人欺压?就是因为没有钢铁,没有石油,没有炸药,这些都是从化学里研究出来的,你应该学好化学,我相信你以后化学一定能拿到全班第一!纵然过去了70多年,回忆起这段经历,姜中宏依然记得几乎一字不差。

“我一回到家就开始学化学、做习题,不知不觉化学成了我最大的爱好。”

到高中时,姜中宏已经成为班里化学成绩最好的一个。从对化学丝毫提不起兴趣的学生到化学优等生,当中到底有什么秘诀?院士摆摆手说:“其实没什么,有了兴趣自然想学,开学之前,一发化学书,我就从头到尾自学一遍。”

投身漫漫学术路

1953年从华工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工作。上世纪60年代,姜中宏到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工作。2001年,他选择回到广州,到华南理工大学筹建光通信材料研究所,成为一名上海、广州两地跑的“双聘院士”。

“刚回来时,华工的院士不多,学校对我的要求是开拓国内科研中没有涉及到的领域,当时我想了两个方向,一是借助于广东发达的瓷砖产业,进行地砖釉研究,二是用玻璃做光纤,对光通信和国防都有好处。”最终,学校选择了后者,于是成立了光通信材料研究所。

最让姜中宏自豪的是,他为学校“筑巢引凤”建起的研究所,如今结出了累累硕果。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学生张勤远、杨中民也跟随他来到了广州,如今他们都成长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不是我有多好,而是我带领的这批人很优秀,我们的团队很优秀。”姜中宏始终将团队放在自己的前面。

2011年,姜中宏领导的光纤所与华工另一位院士曹镛带领的光电所共同组建了“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建设,成为华工为数不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心路历程:

从科研到产业化就像酿茅台酒

虽然在光学材料的研究中,有着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但姜中宏院士却能够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

他坦言,研究不仅有能上天的“高精尖”,而且还有“接地气”的民生科研。

高精尖:一个“0”与三代人

姜中宏说,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一个看似小小的差距可能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2014年,姜中宏团队的杨中民教授带队完成的“高增益玻璃光纤与单频光纤激光器”获得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也为重大民用和军用系统提供了“中国芯”保障。这项技术大大提高了高精度时间频率标准,并应用在负责产生我国标准时间的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相关研究中,对卫星导航和火箭发射的计时都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光纤传输,时间精度从原来的16万年不差一秒到如今160万年不差一秒。

他坦言,16万年到160万年,普通人看似只有一个“0”的差距,却有近三代光纤科研工作者为之前仆后继。“如今研究这个的,两代人都已经退休,现在是第三代人在研制,当中仅仅是零件如何匹配,就需要四五年才能做出来。”

接地气:电缆不怕“冻”

姜中宏院士介绍,除了能“上天”的高精尖科技,光纤研究也能应用到接地气的民生科研。例如在互联网建设方面,28克光纤的通信量与30吨铜线的通信量相当。

随着电网的光纤化,广东、云南、贵州各地的电缆线都逐渐加有光纤传感材料。光纤的好处还不止如此,2008年的雪灾,令广东北部山区的不少高压电线,被积雪积冰压断倒塌。把光纤加入高压电线后,通过光纤传感,可以测量电线受到的压力或产生的形变,从而计算其负荷,一旦积压冰雪达到风险值,就会提示什么时候应该除冰。

姜中宏还不满足停留于光纤的科研工作,他十分重视从科研到产业的推动,进一步将光纤材料做成零件、元件、器件及仪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再到开发和产业化,实现全链条构建模式。“我们不光只是种小麦,还要将小麦做成面粉,再酿成高粱酒、茅台酒,这样价值就大不一样了。”

如今,单频光纤激光器已经产业化,在将专利技术转让给广东深圳的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相关设备后,该企业三年新增销售额逾7000万元。

院士印象:

讲证据的严谨“理科男”

采访伊始,姜中宏院士提醒,最重要的是不要“夸大”他的成绩。原来,作为主要负责人,姜中宏曾带团队先后研制成功三种强激光用的钕玻璃材料,为国防科研解决了国外禁运材料的问题,有人据此称“没有钕玻璃就没有激光”,他却直言:“我们的研制的确让钕玻璃的成本降低了,质量、产量都有所提升,这是很大的进步,但不能说没有钕玻璃就没有激光,这样的说法是非常外行的。”

他的严谨也体现在他向记者展示的团队及科研成果介绍,都是用数据说话,采用的案例都附有盖上红章的证明,所有的评价也都引自国外专家教授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言论。对于记者的每一个问题,他都细心作答,既不妄言,也不轻易下结论,而是从自己的研究说起,有时候因为担心回答过于专业,他又会深入浅出地用接地气的例子来讲述自己的科研。

平实,严谨,却不失专业,这似乎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治学态度,更是他为人处世、一以贯之的准则。

谈广州:

很多广东籍院士愿意回来

2001年,他带着自己的团队回到广州。如今,广东提出要建人才高地,广州也希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吸引“高精尖缺”人才。他坦言,广东和广州首先要吸引本地专家回巢。“其实很多广东籍院士愿意回广东,在这当中,广东院士联谊会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从他所在的行业来看,他坦言,如今需要做的是搭建好平台,吸引更多人才。“我很庆幸,我们的研究所发展成一个很好的平台,不是烂摊子,现在的新技术要靠年轻人,后生可畏。”他建议,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应急功近利,而应该将眼光放长远。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3-28 22:35 , Processed in 0.065965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