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论坛原创区 60年代广州一中十轶事[摘自校刊2016]
查看: 3468|回复: 0
go

60年代广州一中十轶事[摘自校刊2016]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544 小时 
威望
4262  
金钱
3288  
最后登录
2019-5-20 
阅读权限
帖子
2148 
精华
积分
4262 
UID
17748 
1#
发表于 2016-11-17 07: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60年代广州一中十轶事

66届高三(2)
胡向东


其一

那时的一中学生,没有几个不会游泳的,我记得我们寄宿生就常去如意坊江边游泳,如意坊江边有个由十几根杉木联成的小码头,下面江水很清,很平缓,我们在江水中嬉戏,很享受。体育课常到“海角红楼”、“西郊泳场”游泳。我参加过几次市组织的横渡珠江,其中一中师生方队就有很多人,浩浩荡荡。最难忘的是古大林带队,黄承炬、史长缨、肖海涛、李锦荣、我以及已故的麦炽南七个人一起从如意坊下水畅游珠江,衣服用塑料袋包好拖在身后,一直游过海珠矫,直到天字码头上岸,实在太刺激。


其二

一中的文工团可是颇有名气的。黄虹坚,周郁、陈媚媚都是很厉害的,黄搞创作,周搞话剧,陈搞舞蹈。我初一就参加了校文工团,跟着高二高三的大姐姐大哥哥去跳舞排话剧,我记得周郁编的关于杨靖宇将军的话剧我也参演了。我人生第一次踏足文化公园中心台向观众演出,就是一中文工团的舞蹈演出。正是这些第二课堂锻练,给了我许多胆识。


其三

一中的海军连在当年广州的中学中的确响当当!有轮机班,手旗通讯班,航海多项班,航海模型班。我们班孔庆照同学还到青岛参加比赛,获得全国中学生轮机知识比赛第二名。当年我参加的是手旗通讯班,在广州航海倶乐部上课,还经常上舰艇实习,我还记得手旗通讯的“哎呀玻璃瓷器”分别代表字母ABC。既学习了军事,也开阔视野。


其四

当年一中的管乐队可是威遍广州教肓界。60年刚进一中,学校的管乐队已经很大规模,各种设备乐器齐全。用现在的眼光看,光这些设备乐器就要花很多很多钱,在当年这么贫困的日子,一中有这么多家当,简直令人难以想像,也足见市教育局和一中领导对管乐队的重视。我妹胡美珍和我班的刘巧华就是吹黑管的。要说一中长脸的项目,少不了管乐队;大凡广州市的重大活动,学校的重大活动,同样少不了管乐队。


其五

当年一中的各类运动队在广州中学界都是一流的。现今的年轻人大都讲追星,而当年的我们在一中也有“追星族”,只不过没有现在这么狂热罢了。我当年的偶象是麦时峰同学和余镇冰老师,麦时峰在跳高,跳远,跑步,打篮球绝对吸引眼球,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以及各篮球比赛,我们都是麦的粉丝,有他出场的比赛,一定是围满了人。因为我见过的学生中,麦时峰确实太超人!而当时学校教工篮球队的余镇冰老师投篮实在太准了,几十年过去后,他的外线投篮还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


其六

一中的棋文化历史久远。早在五十多年前,象棋在一中就很流行,虽然校运会未把棋类作正式比赛项目,但班与班,级与级之间的自发比赛就常有之。我原名胡学贵,皆因父亲大学毕业,深知学习好才可以贵,因此从小就培养我下棋,常带我去找朋友练棋。下赢了奖励条冰棍,更刺激是输棋要钻枱底,我是小朋友钻枱底无所谓,但大人钻枱底就很刺激。我下棋的兴趣很大。进一中后,文化公园、市少年宫象棋班招生,我和同班的梁强华进去学了几年,得市甲组冠军、《象棋》月刊主编彭树荣执教,使我们的棋力日长。有次去石井农忙劳动,我和梁强华二人下“盲棋”,杀得难分难解,以和局收场,留下终生难忘记忆。我和梁同班且师出同门,经常交手,知根知底,互有输赢,棋力差不多。但论知名度,我比梁强华要响很多。主要得益于我参加过全市少年儿童象棋赛,获得第六名。那时广州顶尖的少年棋手李广存,林清华,梁国友也参赛,淘汰赛我输给梁国友的棋局,还登在《羊城晚报》上,之后几年六一节,棋社都找我在公园参加表演赛,还受过杨康华副省长接见。在一中与学生中的高手陈披、黄承炬等过招,我还是略胜一筹。五十多年过去了。棋文化对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作用甚大。


其七

一中有着一支充满爰心的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我家有4个兄妹是一中学生。相信各位一中校友都是冲着这个教学团队的美誉而来到一中的。相比现在为读名校而不惜重金花几万元一平方买学位房的人来说,我们有幸入读名校一中实在太幸福了!

一中教学团队的高素质是名符其实的。敎过我的校长有万骥、张克、曾启泰、李史天、卢呜本、陈平、傅宗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离开一中就当上市教育局的领导,可见一中领导班子之强劲。

初高中,教我语文的是陈克吾(中学语文界权威)、梁怀德;教数学的是傅宗坚(中学数学界“四大天王”之一,古诗词及书法了得)、梁燕燕、王谦和、冼其正等老师;教我英语的是张国馥、黎耀东老师;教我物理的是何朋星、黄稼昌老师;教我化学的是王叙倫(全国人大代表,广州中学化学界权威,曾受陈毅副总理接见)、刘治瑜老师;教我政治的是霍景权、刘秉厚老师;教我历史的是林宪老师;教我地理的是宋幸芬老师;教我体育的是向勤、黎心祥、朱文富老师。教导主任潘永康、梁燕燕,少先队辅导员严幸卿、曾少芬,团委书记刘道柳、黄定鎏……这是一支超强的教学团队,创造了一中在广州中学排名第三(华附,广雅排前二名)的历史辉煌。半个世纪过去了,一中老师留给我最深印象是满脸笑容,充满爰心,总是那么谦和慈祥。最具代表性的是陈平老校长了。陈校长是抗战老战士,老革命,但在我们面前就象慈母一样,贵为校长却带头和我们学生一起做公益劳动洗厕所,和我们学生一起农忙下田割禾,更难得的是经历“文革”磨难,受到过一些学生误会和冲击后,仍一笑置之。离校后仍一直关心校友的情况,真令人感动。

满脸笑容是一中几十位老师留给我的美好记忆,唯一例外的是潘永康教导主任,不少学生都觉得他恶,内心怕怕的,但离开母校后,换位思考下,这完全是种角色需要,有人唱红脸,有人唱黑脸,教育嘛,总得有人做“丑人”。明白此道理,对潘主任就会理解、尊重、肃然起敬。


其八

一中优良的传统校风。当年一中的校风可归纳成“全人教育,生动活泼”八个字。这与校训“勤、诚、勇、毅”是一脉相承的。

当年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实施要求教学生动活泼。学校每年都评选三好学生。各项活动都按照这个目标来安排。当年的学习,没有什么课外辅导书,作业也不多,教学内容基本上在课堂里就能消化,学习负担不重,课外空间弹性很大,下午上二节课后就自由活动:打球,长跑,体操,文工团,管乐队,海军连等课外活动自便。在德育教育多面,党团少先队活动很活跃,我就当过一中的少先队大队委,班团支部书记(团支部在1965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团支部);我历年都是三好学生。由于我就读的中学都是老革命任正校长,他们的言传身教为净化学生的心灵起了很大作用。当年向雷锋同志学习,司徒颜好同学默默地做了许多好事,被树为一中学雷锋标兵,至今印象深刻。


其九

一中校园的变迁。我是19609月入学的一中历史上第一届五年一贯制学生,也是一中历史上学龄最长的80个学生(原66届高三1和高三2两个班)之一,原来想读五年就可以考大学,结果在一中读了八年都不能考大学。真成了“胡子生”!

五十五年过去了,一中校园变化最小的依次是篮球场,足球场,“总统府”(主楼)。一中黄沙校区东到蓬莱路,版图足足少了三分之一。一中校门有四个,正门在主楼东侧,西侧边角处小工厂旁边有个专门运建筑材料的不常开的侧门,一个后门靠近蓬莱路,一个后门靠近昌华街,操场围墙对开的多是铁路宿舍,球场上的足球不小心就会踢出围墙外。正门校道东侧是一排排的课室,从初一到高三的课室全在那些平房中。“总统府”最初是唯一的楼房,一楼有化学实验室、医务室、总务处、校长室、教导处、教导主任室、人事科、礼堂;二楼有物理实验室、教研窒、图书錧;三楼是各科教研室。而最初的少先队、团委、学生会办公室在学校操场西侧的平房中。而校园西侧是厕所、小工厂,操场西侧是一排排的宿舍。而西北侧有一排教工宿舍。体育科室就在篮球场西侧,借用篮球足球很方便,而乒乓球和体操室在“总统府”西侧,乒乓球台常是抢手货,打乒乓球常要排队。校园西南角小工厂旁边有个小植物园,教工宿舍附近有一个由校工“花王”管理的小苗圃。位于校园西北角是冲凉房,而东北角是厨房和大飯堂,旁边又有冲凉房和教工宿舍。后来,在校园西北角建了两幢教学楼,学生也转到这二幢大楼上课。一中布局大致如此。几十年转眼过去了。每次回母校,睹物思人,感概万千。


其十

磨难,我们曾经一起走过。曾记否,经济困难时间,我们在一中饭堂啃的是甘蔗渣提取的“小球藻”,一些同学营养不良得了水肿或肝炎,但一中奋发向上精神鼓舞着我们熬过来了。

在学校寄宿,二十人挤在一间宿舍里,早上六点起床晨运,接着早餐,然后早读,上两节课,接着课间操,再上两节课,午饭后午睡,下午再上两节课,晚餐洗澡后晚自习,最后晚十点睡觉,一切都很有规律,也很清苦,但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曾记否,尽管我们玩得很疯狂,课外活动特别多,但我们听课做笔记做作业却很认真,特别是考试测验大家都很努力,不甘人后。我记得有次对全市重点学校统一测评,一中成绩排在前列。一中的光荣也有我们的汗水。曾记否,每次国庆大型团体操排字,一中都受到表扬,我们排出来的字整齐划一,非常好看。大家都想为一中争光。曾记否,文革中我们一些人被谣言及愚忠迷惑,误解并冲击了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但一中的领导和老师以大海一样的胸怀,教育帮助迷途的孩子们,共同开创未来。这段没齿难忘的经历,我们一起曾经走过。

一中是一种缘份,一中是一种光荣,没有一,何来二,因此一就是基础。而一代表第一,代表领先。在一中校庆之际,仅以此点滴记忆表达我的感恩之心,祝愿一中能发扬光荣传统,更上一层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11-1 13:41 , Processed in 0.069694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