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位院士姗姗来迟,广州一中这下可召唤神龙了!
10月18日,广州一中校友会官方微博发出公告:在《南方周末》2015年8月上旬的一期报纸中,刊登了陈晓平著的《抗战胜利纪功碑设计师黎抡杰》一文。文中提到一中第二届《毕业同学录》、《市一中学生》相关信息作为莫伯治先生、黎抡杰先生是一中校友的佐证。但因年代久远,无法确认出现的名字确是其本人。希望广大网友继续提供线索。 11月5日,广州一中校长吴海洋在朋友圈兴奋宣告:特大喜讯,经校友会多方寻找及家属确认,广州一中再增一名院士校友:莫伯治,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一中“一校七院士,英才遍寰宇!” 广州一中原有余国琮、梁栋材、蔡睿贤、刘颂豪、姜中宏、林秉南六位院士,再加上“姗姗来迟”的莫伯治院士,广州一中共培养了七位院士。作为“院士摇篮”的一中,早已在数年前创办起院士班。“我们希望研究院士的成长之路、提炼院士的成功元素,分解院士青少年时期的特点,甚至探索小院士到大院士的培养机制。”一中校长吴海洋说。 那么,院士们在广州一中求学时又有哪些值得可圈可点的故事呢?
“要做一个为社会加分的人”
刘颂豪在1944年时入读广州一中。入学后,爱好运动的他在上课之余练习举重、单杠,还结识了一批对科研抱有热情也喜爱运动的同学兼好友。后来,刘颂豪还成了一名业余举重运动员。“每天倒立的习惯也是那个时候养成的。”今年85岁的刘颂豪说,倒立的运动习惯一直保持到80岁。“后来家里人说年纪大了,劝我不要倒立,我才停止。”
1947年,刘颂豪从市一中高中毕业,考入中山大学。在大学班级里,他和12个关系好的同窗组了个小团体叫“十三兄弟”,其中一大半成员都是他当年在市一中的同学。“十三兄弟”的友情延续至今。刘颂豪说,兄弟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有所建树,有人现在是加拿大华人领袖,有的曾是军舰舰长。“大部分人身体还挺好,跟我们在广州一中学校里养成的坚持运动的习惯密不可分呀!”“要做一个为社会加分的人。”刘颂豪老先生说,这是当年班主任对他的寄语,一直鞭策着自己。
是科学家也是体育健将
同为一中七院士的梁栋材与刘颂豪有着惊人相似的经历。1932 年5月29日,梁栋材生于广东广州。母亲早逝,留下梁栋材姐弟七人靠祖母照料,家境十分清贫。据了解,瘦小的梁栋材利用假期到米店打工维持到完成小学和中学的学业。1951 年梁栋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山大学化学系。梁栋材在中山大学念书时是足球队队长,还是游泳运动员,参加过畅游珠江。他说:“我没有什么文艺细胞,就是喜好体育,体育培养了我的毅力。搞科研非常重要的是要有毅力,绝对要锲而不舍。”
因抗日而努力学习英语
七院士之一的林秉南,在1934年就读于广州第一中学。林秉南看到国家受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深痛国家的积弱,认为救国要有实力,要富国强兵,因而立志走“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道路。但因他原先由于鄙视买办,对英文不感兴趣,高中时才开始重视数理化。
也因为当时好的数理化课本都是英文的,所以林秉南也狠下工夫学习英文。在高中时,利用暑期自学了数理化英美教科书。在6年的中学期间,林秉南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不但学习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还从学校、社会和长辈那里受到了爱国思想的熏陶,为以后的求学做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学时期便对科普着迷
1938年,余国琮院士在广州一中读高三时,因为日军侵占广州,父母带他逃离到香港。据悉,在中学阶段,余国琮对数理化十分有兴趣,对英语也很重视。除课本外,他还非常喜爱课外读物,有时简直著了迷。买不起书,便到书店看,读的大都是科普书籍。此外,余国琮也对哲学方面的书感兴趣,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就曾是他最爱的一本书。中学阶段的爱好为余国琮日后成为科学家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