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校友活动园地 刘斯奋谈《白门柳》、余英时、文人画
查看: 3970|回复: 3
go

刘斯奋谈《白门柳》、余英时、文人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发表于 2015-10-2 09:19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5-10-2 14:24 编辑

360截图-2438781.jpg


360截图-2518968.jpg


360截图-2547203.jpg


360截图-2574828.jpg


360截图-2609218.jpg


360截图-2636000.jpg


360截图-2670593.jpg


360截图-2701625.jpg


360截图-2729343.jpg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959 小时 
威望
20784  
金钱
17323  
最后登录
2016-11-9 
阅读权限
帖子
16781 
精华
积分
20784 
UID
114103 
发表于 2015-10-2 13:55 |显示全部帖子
"人生最快意莫过于自身濳能得到充分发挥."倘时也运也命也相配合又名利双收,隼合人过留名的最佳济遇,乜都值了.就算是煲咗无米粥,娱人娱己但不能经天纬地,也不负人生路途1场.
                                                                          _________我之愚见.

Rank: 9Rank: 9Rank: 9

在线时间
201 小时 
威望
4035  
金钱
681  
最后登录
2022-9-15 
阅读权限
帖子
563 
精华
积分
4035 
UID
28173 
发表于 2015-10-9 11:48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依慈 的帖子

关于陈寅恪晚年心境的讨论

这文是网上翻出来的,作者可能是:孔庆东
       

  ——冯衣北《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
  
  陈寅恪先生逝世十四后的1983年初,海外学者余英时先生在香港《明报月刊》上发表《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一文,从分析陈先生诗文入手,对其晚年心境作了一番剖析,并得出“陈先生晚年遭遇之沉重实有非局外人所能想象于万一者”——深悔留在大陆,没有跟随国民党去台湾——的结论(p74)。
  
  次年,《明报月刊》刊出冯衣北先生的《也谈陈寅恪先生的晚年心境——与余英时先生商榷》一文,开始反驳余先生的看法。
  
  此后,冯、余二先生你来我往,发表了数篇文章,展开一轮论战。表面看来,双方力求以理服人,都很有风度,但字里行间却布满剑拔弩张、针尖对麦芒的紧张气氛。
  
  余英时先生断言:“冯衣北”代表着中共官方学术机构,是一个写作班子。冯先生则认为,自己著文乃是个人行为,与中共官方学术无涉,并指出:“余先生一口咬定我不是一个‘个人’,而是中共的一个‘部门’……说实在,同余先生论辩,似乎还不至于只有中共的‘部门’才有资格,更完全无须‘兴师动众’……区区一只秃笔,竟让余先生产生‘某个部门’的错觉,则笔者倒真有点‘受宠若惊’了。”(《跋》)
  
  如果冯先生是个有名的学术界人士,我至少应该听说过吧,但此前我确实不知道他是何许人。因此,余先生的猜测是有一定道理的,而陆键东更是坐实了余先生的猜测:“‘冯衣北’的反驳是在当时任中共政治局委员的胡乔木的指示下及广东省委文教战线负责人的布置下进行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p501)看来,即使文章确由一个人执笔,但‘冯衣北’代表着一个组织、一个集体的意志应是毫无疑义的了。
  
  中共居然动用一个政治局委员,组织一个班子来对付余先生,原因何在?当然是为了中共自己的利益。
  
  陈先生被喻为中国学术界的“泰山北斗”,其一言一行之影响,莫不及于海内外。当余先生断言,晚年的陈先生对留在大陆感到痛悔不已,因而在精神上倒向国民党时,中共当然要尽量挽回颜面——这也是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陈先生在世时,连合格的稿纸都不可多得,还要自费油印新著,没想到死后极尽哀荣,成了中共及其对手共同争夺的“香饽饽”。陈先生若在天有知,当含笑九泉了。
  
  那么,论战双方到底谁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呢?这恐怕不是个简单问题。陆键东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认为他们俩都失之偏激:“论辩双方或许都无法抹掉‘弦箭文章’的色彩。以自己之‘杯中物’,浇他人之块垒……”然而,“剔除其浓烈的政治倾向,余英时对陈寅恪生平学术的理解大致不差。”(《陈寅恪的最后20年》p501)
  
  1987年花城出版社出版《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一书,收录了冯衣北的两篇文章,并附录了余英时的文章,只是,附录的篇幅远远长于正文。1998年2月,“陈寅恪热”令花城出版社重印该书,我是这年4月购置的,原来翻看过,近日则参考其他相关书籍仔细看了一遍。
  
  全书目录如下:
  
  冯衣北:《序》
  
  冯衣北:《也谈陈寅恪先生的晚年心境》
  北衣北:《陈寅恪晚年心境的再商榷》
  
  余英时:《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
  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
  余英时:《陈寅恪晚年心境新证》
  余英时:《“弦箭文章那日休”?》
  
  冯衣北:《跋》
  
  接下来,我想对冯、余二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几首关键的诗作些分析、甄别。不过,陈寅恪的诗文引用“古典”太多,不易理解;又采用春秋笔法(“今典”)来表达其思想感情,因此,要搞清其“徵言大义”,并非我力所能及。我只是试试而已。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959 小时 
威望
20784  
金钱
17323  
最后登录
2016-11-9 
阅读权限
帖子
16781 
精华
积分
20784 
UID
114103 
发表于 2015-10-9 13:31 |显示全部帖子
平凡人 发表于 2015-10-9 11:48
回复 依慈 的帖子

关于陈寅恪晚年心境的讨论

名人身后遗是非,并不罕有不奇怪.

可怜"杭州"与"汴州".生前多人选不定.

疑人不用心尚坚,睇得真时无回头.

何必辩明来示众,几多荣辱不言中.

外界仍用文革思维判断大是大非,自己内部何尝不是?只是懒开囗罢了.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3-29 01:42 , Processed in 0.09768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