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茶余饭后 刘斯奋、刘斯翰:《今文选》为百年文风树典范
查看: 1657|回复: 8
go

刘斯奋、刘斯翰:《今文选》为百年文风树典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181 小时 
威望
11163  
金钱
8927  
最后登录
2017-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343 
精华
积分
11163 
UID
4339 
1#
发表于 2015-8-10 01: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res05_attpic_brief.jpg
刘斯奋

res08_attpic_brief.jpg
刘斯翰

res11_attpic_brief.jpg
刘斯奋、刘斯翰:《今文选》

为百年文风树典范
  □羊城晚报记者 陈桥生 吴小攀
  日前,由刘斯奋任主编,刘斯翰、徐南铁任副主编的十卷本《今文选》出版,入选文章包括从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开始,直到20世纪末的各类文体。十卷本分别为:人文、社科、论争、时评、译作、艺谭、序跋、品鉴、近代政论、今文言。各分卷的主编都是广东著名专家学者。为什么出版这么一个选本?这个选本对于当下文风、学统的纠偏有何启发意义?《今文选》的主编刘斯奋、副主编刘斯翰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对此作出解答。
  有破有立 从南到北好事终成
  羊城晚报:出于什么目的,搞了这么一个选本?
  刘斯奋:2013年1月,我曾经与广东的七位学人一道发表了一个《岭南宣言》,针对文风问题提出比较尖锐的意见,一度引发了广泛的反响。之后,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一阵风就过去了,有破还得有立,既有批判的对象,又要树立可资借鉴的典范。在上世纪白话文运动兴起前后的一百年间,其实产生了大量好文章,有可能也有必要搞一个选本,一方面算是对上世纪的成果作一次归纳,同时也给当代的读者提供一批范文。这些年,各种文学选本不少,但非文学类的文章选本却不多见,所以,我们这套《今文选》,好些选目都是从头做起的,比如《时评卷》和《今文言》,编者甚至要一张张报纸、一本本刊物去翻。正因如此,相信能够引起读者的新鲜感和意外之喜。
  羊城晚报:总名“今文选”是怎么确定的?你们在这些分卷的分类在概念上好像还不是那么清晰,有些分类是交叉的。
  刘斯奋:我们为此专门开了几次会议,有各种提法,既要准确,又要让人容易记住,不能太长,最后就选定《今文选》。因为对近百年白话文作文选还没有人做过,白话文中各种文体事实上也不存在很严格的概念界定,我们的分类的确不无主观,等待读者去评判。
  羊城晚报:这是否受到《昭明文选》的启发?
  刘斯翰:梁朝的萧统当时是组织了一大批人去做,就是想选一批好文章,做个总结,影响当世。我们也有类似想法,就是想从白话文运动以来,选出一批好文章,编辑成书,给当代人做个典范。
  羊城晚报:看你们这次选本人员的组成,好像是一个以刘斯奋兄弟为中心的“小圈子”?
  刘斯奋:我们是“乌合之众”,籍贯也是五湖四海,相同的是大家都有做文化事业的经历和理想。
  刘斯翰:因为我们批评当下文风,提出了“岭南宣言”,所以这次组织人马来编选本,便也在岭南找人。
  刘斯奋:这当然也有操作上方便和思想容易统一的考虑。我一向不迷信权威,不迷信名家,更相信有才华、有干劲、精通专业的人。
  羊城晚报:总编和分主编是怎么分工的?
  刘斯奋:总编是从总体上把握选题、把握方向,同时相信分主编,给他们充分自主权,但主编也统览全稿,作必要的调整。
  刘斯翰:百年的文章如恒河沙数,遗漏是必然和大量的,我们只能力求做到入选的都是好或比较好的文章。这是可以理解的。
  羊城晚报:在论争卷中,有没有收入您当年和余英时论辩的文章?
  刘斯奋:没有。我所坚守的原则是:主编、副主编、分卷主编的文章一律不选入。虽然有人会觉得未免迂执,但为了避免对文选公允性的误解,必须如此。至于各人的文章水平,读者可以通过各卷的前言有所了解。
  羊城晚报:这个选本的出版顺利吗?
  刘斯奋:应该说不是很顺利。从广东到安徽,再到北京,绕了一圈。因为各个地方对这个选本的认识、把握不一样,可以说是好事多磨,选稿编稿完成后,仅出版就耗了一年半的时间,因为每换一个地方出版就要重新审一次稿。
  顺应潮流 碎片化时代当大V
  羊城晚报:现在的时代是碎片化的,无论是文化、文风,都是这样。
  刘斯奋:这个问题我考虑过,每一次文明的转型,整个文化的形态就会发生变化。比如,话语权,原始社会的时候掌握在巫师手里;后来农业社会,话语权就掌握在士的手里;到工业社会,尤其是报纸等媒体发展起来后,群众的话语权就大了;到了现在,每个人都是自媒体……话语权就是这么一个不断平民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去精英化的过程。在一定时期内,整体水平——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不可避免会出现低俗化的倾向。我们认为,面对这种现状,尤其需要坚持和树立一批典范。
  羊城晚报:试图用一套选本、一篇檄文来扭转一个时代的文风,会不会像唐·吉诃德战风车一样,过于过时、迂腐、不自量力?
  刘斯奋:还是需要导向、标杆、榜样,任何时代都是这样。
  刘斯翰:即使在网络时代,也还是有很多文化圈子,有俗的圈子,也有雅的圈子,虽然不再是过去那样的一统天下,但这个圈子和那个圈子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圈子里也有水平高低的问题。我们不敢说我们的选本会像《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那样的影响力,但总要有人去做,昭明太子当时做《文选》的时候,也没想到会对唐宋两朝的士人发生那样巨大的影响。
  刘斯奋:抛砖引玉。
  羊城晚报:当前的文风确实存在问题,但是不是到了一无可取的地步?如果说主流体制内的文风仍有许多让人不满意的地方,但以网络为代表的民间体制里,已经出现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文章、好文风?
  刘斯奋:无论是学术体制下的文风还是互联网的文风,当然都存在高低优劣各不相同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彼此也在互相影响。即使是低俗的文风,它也会对当下的思想产生影响。比如,为了吸引粉丝,要用流行的网络语言才能传播思想,才能当大V。我们观察到,现在主流文风正开始向好的方向转,《今文选》这时候面世,顺应了时代潮流,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
  羊城晚报:文风是表,学术(思想)是里,每一次学术转向的背后,也预示着文风转向的可能?比如,上世纪90年代,从启蒙转向国学。
  刘斯奋:这是双向的,文风的转变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学术思想。
  刘斯翰:按我的观察,现在学界处于新的转折期。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对西方的主流经济学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有人更旗帜鲜明提出,要立足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中国自己的经济学派。这种思想转向不可小觑,它传递出了整个学术界转向的信息。
  文质兼备 让岭南文化更出彩
  羊城晚报:你们现在是十卷本,能不能像《昭明文选》那样,出一本精选本?
  刘斯翰:这是一个好建议。
  羊城晚报:《昭明文选》强调文质兼备,不可偏废,而你们的文选则似乎更倾向于倡质批文,比如,从时评卷选本的选文来看,偏于观点独到的文章,而相对忽略文采。但实际上,观点是会过时的,而文采才会行之更远?
  刘斯奋:其实我们对文风的针砭,既关注内容,也关注文采。白话文的审美,除文学作品之外,学界探讨并不多,我们在阅评中也经历了一个认识的过程。有个别卷由于文体性质,会偏向于质的选择。但就整体来说,还是力求文质彬彬的。
  羊城晚报:这个选本由一帮岭南人做成,这和岭南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
  刘斯奋:有关系,岭南文化就是不定一尊、不拘一格、不守一隅、权威意识不浓、圈子意识也不浓、没有太多人际关系方面的顾忌。某一种文化观念和风气的形成,与环境有很大关系,比如,宋代江西出了很多人才,因为那里是交通要冲,后来京汉铁路修通,湖北、湖南成了交通要冲,那里的人才又多了起来,再后来西风东渐,中西交汇,广东成了人才辈出的地方。岭南文化可以在这个时代有更出彩的表现,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起重要作用。

陈桥生、吴小攀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刘斯奋、刘斯翰:《今文选》为百年文风树典范》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联系电话:020-87133589、87133588)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959 小时 
威望
20784  
金钱
17323  
最后登录
2016-11-9 
阅读权限
帖子
16781 
精华
积分
20784 
UID
114103 
2#
发表于 2015-8-10 13:18 |只看该作者
69届新生 发表于 2015-8-10 01:45
刘斯奋

以前的杂货铺,用大广囗玻漓缸装食杂货,那些下价咸鱼,榄角.咸梅菜,蛋类,顾客可略为自主挑拣.其余的沃不得其政,只能报所需购买的斤両种类.到配给时代,豆类更拨归粮站米铺,人客离开货物5米远,一律先付钱,无选择余地,十足受赈济.自从开啟了超市形式,我们从购物奴隶,对售货员惯性露出胆怯的微笑,嬗变成"上帝",挑挑拣拣摸摸捏捏上下其手,对商品大耍"流氓".那些豆子类,从粮站深闺杂货玻璃"香闺"放到一格格老幼咸宜的木陈列柜上任挑任装.于是手多的小孩-于"百豆齐沟"把红绿黑眉豆加上花生黄豆大兜乱,以致我楼下商场专门安排1个暑期工返拣分类,并立即腾空约100平方安放些电动小座骑引开部分小上帝们.
  中国文坛近70年的折腾,早就把这些文学作品沟成超市杂豆,拣无可拣无从下手.如今努力导人阅读鼓励写作,怎敌得过手机"艾P"这些小三?所以只能活在杂豆文的氛围中.现有人煲大镬"八宝粥"来享受下,真要对复兴抱下期待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876 小时 
威望
13859  
金钱
10550  
最后登录
2017-5-24 
阅读权限
帖子
9075 
精华
积分
13859 
UID
17077 
3#
发表于 2015-8-10 18:46 |只看该作者
刘斯奋、刘斯翰都是我的学兄,刘斯翰与我同一个公社当知青。当年白白胖胖中等身材戴着大眼镜的刘斯翰,十足一个书生模样。他们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大文人刘逸生,子承父业有作为啊!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876 小时 
威望
13859  
金钱
10550  
最后登录
2017-5-24 
阅读权限
帖子
9075 
精华
积分
13859 
UID
17077 
4#
发表于 2015-8-10 18:52 |只看该作者
他们应该送一套给一中图书馆存档。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5#
发表于 2015-8-11 13:4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5-8-11 13:47 编辑

岭南文化滋养出来的“蝙蝠”

2013-12-29 07:52:46   来源:广州日报

刘斯奋艺术研究中心揭牌——

  文、图/记者江粤军
  近日,刘斯奋研究中心在琶洲保利世贸中心正式成立。揭牌仪式后,二十多位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学者、文艺理论工作者接受聘任,成为研究员;同时,王贵忱、刘斯奋、刘斯翰、周晓陆、梁江和张维担任顾问。
  年近杖朝的刘斯奋,在文化建设、学术研究、小说创作、书画创作上,都走出了不同寻常的路,正如他自己所说,“不是一个单纯的作家,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画家,可谓多方位跨界。”因此,也更具备立体研究的价值。
  不研究刘斯奋
  广东就是“走宝”
  刘斯奋研究中心主任徐南铁表示,文化不是空洞的口号,而要有实实在在的大家和真真切切的作品。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讲,刘斯奋都是当之无愧的岭南大家。
  “我们研究刘斯奋,无疑是研究岭南文化一个很好的切入口,通过他可以直接把握当代岭南文化的脉搏。”徐南铁说,中心也将致力于资助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课题,提升岭南文化的社会影响。这次应聘的研究人员,不仅有广东本省的,还有多位来自陕西、河南、北京、江苏等地的文艺理论工作者,他们大部分都是博士,并都对刘斯奋“感兴趣”。郑州大学副教授、博士傅修海说,“十年前我写的有关《白门柳》的硕士论文,最近刚刚获得了河南省优秀社科著作。可见,《白门柳》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会过时。”
  对研究中心的成立,文艺批评家谭天也表示:“作为当代文化名人,刘斯奋在全国是有定评的:首先,他凭借着《白门柳》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是广东首位以长篇文学获奖的人。可见,他是广东文学界的一面旗帜;其次,在古代诗词研究上,他也是广东的一面旗帜;再次,他的书画作中体现了才情与学养的融合与爆发。因此,如果广东不研究他,那就是真正的‘走宝’了。”
  一生四大“角色”皆有成
  而在刘斯奋自己看来,一生中分饰的四种既专业又业余的不同“角色”,大约是可资学界研究的本源。
  从文化官员的角度看,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当分管文艺的副部长时,社会正面临着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尤其是广东先行一步,文艺界很多人感到迷茫,创作出现滑坡。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形势,重新找到文艺的立足点?刘斯奋当机立断召开文艺界研讨会,后来又提出了朝阳文化理论,对统一思想稳定创作队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之后,他又意识到光有思想还不不够,必须有成果,他以电视剧为突破口,用点来带面,主抓了一批反映当代生活的优质电视剧,像《英雄无悔》、《和平年代》等,引领了全国的电视剧风潮。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6#
发表于 2015-8-11 13:5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5-8-11 13:56 编辑

刘斯翰 沉浸古诗文 自学成名家

2015-04-17 04:41:31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刘斯翰《童轩词》。


南方日报记者 陈龙实习生 曾佳敏
  达人候选人
  刘斯翰,号童轩,1947年生,诗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被父亲刘逸生认为“自学能力很强,读书仔细认真,根底很稳固”。兼治诗词与史学,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研究,曾任学术名刊广东《学术研究》主编和广州《诗词报》总编辑。他以高中学历自学中外文史哲知识,尤其经过数十年的自我磨砺,在古文、诗词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造诣。出版有《曲江集校注》、《海绡词笺注》、《汉赋:唯美文学之潮》、《史与诗》、《诗海禅心》,以及唐宋诗人李贺、孟郊、贾岛、温庭筠、杨万里诗选注等共十余种,著有词集《童轩词》一卷。
  自学:高中学历成学术杂志编辑
  刘斯翰的诗词造诣在文化界已享有盛誉,然而就他而言,自己在诗词上的修养是出自内心的喜爱,这种喜爱超越了现实生活的重重“围困”。
  父母对刘斯翰的文学趣味影响不小,母亲从小就教他背诵诗词古文,久而久之,吟诵在口,涵咏在心,诗词便成了刘家兄弟的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还在少年时代,刘斯翰就背诵了相当数量的诗词,还经常与哥哥刘斯奋在家比赛谁背的多,这一“斗背”的习惯持续了很多年。
  父亲刘逸生辛勤的读书写作,尤其是《唐诗小札》的出版,则成为一种无形的“身教”。中学时代,刘氏兄弟先后随父亲居住,看那里丰富的藏书。父亲在办公桌前工作,他就静静地坐在对面读书,父亲则随问随教。后来哥哥刘斯奋考上了大学,刘斯翰却下乡当了七年知青。此后便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自学。
  父亲刘逸生早年失怙,完全靠自学而成为报业的骨干和优秀的古典文学专家,这让刘斯翰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我没有哥哥那么聪明,也没读上大学,但父亲的榜样使我得到极大启发,只要勤勉力学,也一样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在乡下劳动的七年时间里,刘斯翰先后放过牛,晒过谷子,驻过水库工地,最后当了三年赤脚医生,但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读书。在农村,他开始读当时能够找到的一些外国文学名著和哲学书籍。从雨果、罗曼·罗兰到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从马克思到黑格尔等西方哲学,书难得,刘斯翰便用心细读。“那种环境里,每一本书都值得精读和反复品味。我天生就喜欢哲学,那段时间的文学和哲学阅读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而且让我学会了严密的逻辑思辨和掌握用哲学的方式思考,同时我观察到俄罗斯文学中贵族传统的失落过程,后来对我思考中国文学构成了参照。”
  1980年,只有高中学历的刘斯翰进入了《学术研究》杂志社当编辑,这一做就是三十年。当时正遇上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历史机遇,杂志社里活跃浓郁的思想文化环境让刘斯翰有了继续学习各种思想的动力和资源,也让他得以在工作之余的安静时间里研习诗词。
  尽管有父亲的“家学”润泽,刘斯翰却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文学眼光走出了父亲和兄长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写作和研究领域。纵观过去的足迹,刘斯翰认为他始终以学术研究的方法来思考中国文化的命运,同时从历史哲学的眼光和现实环境去判断未来的形势。一言以蔽之,他的思想就是“回归中国文化本位”。
  因为不满足向来文学史多是从外部描述,刘斯翰从深入文学创作的内在线索,以赋体的审美的基本特质及流变作内部描述,写成了《汉赋:唯美文学之潮》。“这也可以算做我为"回到中国文化本位"这一我们当前面临的文化历史使命所作的微薄贡献吧。”
  诗词:由诗入词继承宋词正宗
  虽然出身诗人世家,但刘斯翰的诗词造诣大多是自己阅读、揣摩习得的。就是诗词中的平仄、押韵,也是通过读书,自己琢磨解决的。“其实不少诗词爱好者都是依靠自学。当然,粤语有"九声",里面保留的大量唐宋古音,也为粤人提供了方便。”
  刘斯翰自己说他缺少诗人气质,不属于那种喜欢通过诗词宣泄个人情感的类型。虽然自小喜欢,但写作一直不多,“我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研读和鉴赏为主”,随着年齿渐长,刘斯翰由诗入词,并且更钟情于作词,“因为词能表达的情感更丰富细腻,加上它的词牌多,句子长短变化多,与今人抒情达意更加自由特别的情况匹配。”1996年因妻子去世,刘斯翰填了几首词排遣苦闷,从此一发不可收,2004年遇上诗人徐晋如,更相唱和,渐渐习惯于用词来表达情感。他写作的几十首词作流传到师友之间,引起了许多好评,认为是继承了宋词的正宗家法。后来,刘斯翰便把这些原本留给少数人玩味的词拿去出版。几经周折,他的线装本《童轩词》终于在2012年问世。
  在《童轩词》中,平日唱和往还的作词名家陈永正、徐晋如、李舜华、王晓峰对每首词都做了点评,读来赏心悦目。譬如一首和词《长相思》:“风之魂,雨之魂。并作巫山一段云。翩翩自绝尘。花一痕,月一痕。梦似来时却又分。双蛾淡欲颦。”徐晋如评曰:“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初诵淡雅,再诵则怒潮夜来,寒乌纷坠,茫茫劫海,浩愁无量。”
  文章:写作文言文有汉文风韵
  经过自学,刘斯翰的人文素养已经基本确立起来。从中学时代起,他对散文十分着迷,加上诗词爱好,渐渐对写一手好文章有了执着的追求。三十岁的时候,父亲和哥哥都认为他的白话文已经写得很好了,但他并不满足,想着要把文言文融入到自己的文章里。为此,他开始潜心阅读古书。
  刘斯翰在二十年的时间里,精读先秦两汉古文,尤其将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全汉文》和《全后汉文》反复加以研读,慢慢地把所得融注到写作中去。到了五十岁以后,刘斯翰的文章被认为“雅”,而所作文言文则是具有汉文风韵。“将来有机会把五十岁之后的文章选编一集,当可让读者看到我这些年努力的结果。”
  自学成才固然已是过去的“传奇”,但几十年间将心思和精力投注在一件事、一套书上,这在今天一些年轻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对刘斯翰而言,中国文化里本来就含有一种淡定和宁静的精神。“经常沉浸于古诗文之中,咀味中国人本色的风韵、心境,纷扰烦心之事自然化为乌有,这里面本来就有无穷的乐趣。”

Rank: 9Rank: 9Rank: 9

在线时间
201 小时 
威望
4035  
金钱
681  
最后登录
2022-9-15 
阅读权限
帖子
563 
精华
积分
4035 
UID
28173 
7#
发表于 2015-8-12 00:14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依慈 的帖子

       一阵卖下价咸鱼,榄角.咸梅菜兼双王蛋,一阵卖赤橙黄绿青蓝紫迷彩豆,讲第三句啦。
《今文选》就系新《文心雕龙》.我未睇过《今文选》,试下乱噏。

顺告知:南国书香节在8月14--20日,琶洲会展中心10.2号馆.到时见.

Rank: 9Rank: 9Rank: 9

在线时间
201 小时 
威望
4035  
金钱
681  
最后登录
2022-9-15 
阅读权限
帖子
563 
精华
积分
4035 
UID
28173 
8#
发表于 2015-8-12 00: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平凡人 于 2015-8-12 00:27 编辑

《白门柳》------共3册,是著名作家刘斯奋历时16年潜心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并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的是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中的三大名妓柳如是、李十娘、董小宛以及名士钱谦益与时代、命运奋力抗争的故事。[1]
书    名   《白门柳》
作    者  :刘斯奋
页    数  :1234
定    价  :116.00元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图书简介
        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 》的第一部,描述清军、农民起义军虎视眈眈,内部党争不断,大厦将倾的前一刻,江南士人名流还在为自己的理想、欲望苦苦挣扎。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面貌,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 的历史全景。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959 小时 
威望
20784  
金钱
17323  
最后登录
2016-11-9 
阅读权限
帖子
16781 
精华
积分
20784 
UID
114103 
9#
发表于 2015-8-12 00:39 |只看该作者
今日睇咗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那深厚的举重若轻的文釆,浓缩成百年内白描成钱钟书,钱瑗和杨绛先生三位社会精英的求学留学抗战海归......的日子,看完有种绕樑三日的感觉.世纪老人,国宝呀.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6-21 13:38 , Processed in 0.10272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