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12-28 20:16 编辑
六榕寺和花塔 越秀区六榕路上有一座古佛寺 , 山门上悬着 " 六榕 " 两字的横匾 , 那就是六榕寺 ; 中央耸立着一色彩斑斓的浮屠 , 从远处望 去朱栏碧瓦、丹柱粉墙交相辉映 , 宛似莲花朵朵砌叠而成的花柱,人们称之为花塔。两者皆有悠久历史 , 是佛教文物古迹胜地 , 也是人们旅游的好去处。 1989 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六榕寺和花塔 , 是南朝梁大同三年 (537 年 ) 梁武帝萧衍的母舅昙裕法师奉命前往西域 ( 今柬埔寨 ) 求得佛舍利回来后 , 广州刺史萧裕特建此寺 , 赐名宝庄严寺 , 并造木塔以藏舍利其中 ,名宝庄严舍利塔 , 至今已有 1400多年历史。南汉时后主崇尚佛教 , 每有宗室妇女出家为尼 , 辄居此寺中 , 更名为长寿寺。宋端拱二年 (989 年 ) 崇奉六祖以修净业 , 按六祖真身铸重千余斤之紫铜坐像 , 双目微闭 , 神态安详 , 眉骨稍凸 , 合闭双唇 , 显示出 一位圣僧的睿智、明慧和超然脱俗的姿态 ; 其衣裙流畅、质感鲜 明 , 实为宋代雕铸之杰作 , 佛门艺术之珍品 , 现存放六祖堂中 ,遂改名为净慧寺。当时寺院面积广阔、伸展至今天之净慧路一带。宋元符三年 (1100年), 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流寓岭 南时住于天庆观 , 来游净慧寺、览舍利塔 , 住持道琼请他题字。 他见寺内六株榕树 , 郁郁苍苍 , 古趣盎然 , 颇具岭南特色 , 甚为喜爱 , 遂奋笔写下 " 六榕 " 二字。道琼命人刻石以供游赏 ," 六榕 " 之名渐在人们中留下深刻印象。洪武六年 (1373 年 ) 官府毁其殿庞一半以建永丰仓 ( 仓前街之名也由是而来 ), 唯存塔及观音殿。越二年 (1375 年 ) 僧人道坚 " 乃于塔之东偏另建觉皇 殿 , 启门东向 , 局式卑隘 , 无复堂皇旧制矣 " 。洪武二十八年 (1395 年 ) 并人西禅寺 , 至永乐九年 (1411 年 ) 复还本寺 , 乃从石刻中描摹出 " 六榕 " 二字刻木匾悬于寺门正式改为六榕寺 , 一直沿用至今。故清人杭世骏有诗句云 :" 清晨到寺恰闻钟 , 翘首坡书见六榕 " 。清初两藩入粤时 , 寺为平南王藩下所占 , 幸 主持僧今湛与平南王有交情 , 力乞于王 , 乃逐军人以寺还 , 并给券牒 , 上盖平南王印 , 寺遂免一劫难。
清末民初 , 铁禅和尚主持六榕寺期间 , 补种榕树及建补榕 亭、六祖堂和东坡精舍。孙中山因铁禅是同盟会员关系 , 曾在寺内召开秘密会议。著名文学团体 " 南社 " 广东分社 , 也曾以六榕寺为社址。陈济棠也曾在寺内开设榕荫园高级斋菜馆。所以近人胡子晋有《竹枝词》讽之 :" 左便西园都统衙 , 点心款式竞相夸。 六榕寺内榕亭上 , 和尚居然学卖茶。 "
解放后 , 政府很重视宗教工作 , 于 1983 年至 1987 年先后重建水泥结构仿古式、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的大雄宝殿和观音阁。近年又移来原大佛寺巨型铜佛三尊 ( 各尊高 6 米重 10 吨 ) 和观 音像一尊 ( 高 4 米重 5 吨 ), 均为清康熙二年 (1663 年 ) 以黄铜 精铸 , 是广东最大的古代铜像。六祖堂前植有菩提树 , 寺僧向来 采叶制纱 , 作屏、灯帷 , 写书画以供香客。故宋代辛弃疾曾有词云 :" 观灯原是菩提叶 , 依然会说菩提法。法似一灯明 , 须央千万灯。 " 清代翁方纲也有诗云 :" 树底出纱持赠客 , 流云障日如不 隔。大作屏帷小灯帷谁知作书更受墨。 " 是故菩提纱历来成为六榕寺特色之传统工艺品而称著。比之 " 光孝菩提 " 既具历史价值外 , 更具经济效益 , 亟宜发展。
六榕寺可供人们的游赏 , 除本身历史文物外 , 当然要数花塔了。国内外不少游客是慕花塔之名而来。塔初建于南朝 , 原不是现时形态。据唐初著名文学家王勃所作《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记载 : 当时塔为方形 , 六级 , 内绘壁画。这塔基很独特 , 建塔时因地近珠江滨 , 地下水位高 , 挖其才一米 , 就有大量地下水涌出 , 无法打埋塔基 , 然而工匠们巧用 " 梅花桩法 ", 先在塔基周围筑 九个水井 , 然后九井连环 , 互相依托 , 形成九环石井基 , 最后才在井基上建造起一座华丽木质舍利塔。这既显示出古匠人之智慧 , 更为后来重建时提供了重要线索。因为北宋时寺塔俱毁于火 , 至元裕元年 (1086 年 ) 南海人宝鸡县主簿林修议建复之 , 求其故址不可得 ," 梦神告以在子城朝天门外 , 四环有九古井者 即塔址也 (见樊封《南海百咏续编)。"(此乃伪托之言 , 实不足信 , 因寺塔俱毁在百年间 , 实为当地老居民指点) 掘之确有九口古井环列基外 , 其中置一大鼎 , 内藏三剑、一镜和佛舍利。林修重建时诸物依旧 , 至绍圣四年 (1097 年 ) 塔成藏贤劫千佛像其中 , 故易名 " 千佛塔 " 。赵叔盎有记 : 塔高二十七丈 ,八棱九层 , 广六丈多。清陈坤有诗咏之 :" 庄严遥溯大同寺 , 千佛宏修矗接天。九井犹闻遗碧甃 , 六榕不见起苍烟。 " 塔内结构也极巧妙 , 外观为九级 , 然每级皆有暗层 , 合九级则 17 层 , 沿梯级右上左 下。即佛门所称九级浮屠。元至正十八年 (1358 年 ) 铸造千佛 铜柱 , 柱身密布 1023 尊浮雕佛像 , 从第九层直贯塔顶 , 突出九米多。塔顶柱身套以铜铸九霄宝盆三层 , 九霄宝轮九层 , 双龙宝 盆一层 , 顶端镶一金属宝珠 , 用人条钢链和八道钢箍连锁牵绷 , 与下面的双龙宝盆紧连。称为 " 塔刹 ", 重达五吨。清汪兆铨《记六榕寺塔》云 :" 晓日初上 , 光彩炫然 ; 火珠荧荧 , 若木争色。丹霞 晚,人间暝烟; 仰视上方 , 残阳烛明,光半鸦背 , 用以研朝媚夕 , 幻成奇观。 " 怪不得有书籍载之 : 万历四十一年 (1614 年 ) 和天启元年 (l621 年 ) 塔于黎明前尝放佛光 ; 清咸丰 六年 (1856 年 ) 七月 " 塔内忽红光施然如火 , 上下通明,俄顷遂熄 , 继又复然。如是者三。 " 这是不足为怪的。因 " 南汉时上 元中秋辄登塔燃灯以兆丰年稔, 号曰赛月灯。各巷里亦垒瓦为塔 , 集薪婚之 , 火遍三城 , 亦奇观也 , 至今其俗尚存 ", 于此可见一斑。古代广州高层建筑不多 , 千层塔除为登眺胜地外 , 也是珠江航道之重要标志。故宋时方信部《南海百咏》中有诗咏之 : " 九井神光射斗牛 , 天井宝级镇南州。 客船江上东西路 , 常识嶙峋云外浮。 "
以后 , 寺塔因风雨剥蚀 , 兵焚摧残 , 屡有修缮 , 特别是清咸丰六年(1856年)受台风侵袭 , 塔顶毁坠于地。是以同治十三 年秋宫廷从海防经费中拨出巨款 , 动用各类工匠 19900余工 , 历时 10 月始完工 , 可见工程之浩大。
解放后 , 政府于1979 年至1980 年对寺塔进行大修。塔上栏杆为宋式,用东京木、坤甸制成 , 角柱顶增设莲花蓓蕾为饰 , 也经历一年时间。 (邵慕鎏) 出处《越秀名胜古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