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5-16 15:13 编辑
荔枝湾头的西郊泳场(转载)
1930年,广州市西郊游泳场落成典礼
解放前的西郊泳场 一九二八年,陈策、司徒优、关崇志、陈本等创办的广东体育学校开学,但至一九二九年仍无法上好游泳课,只能每月一次从设在西关陈家祠的体校走路到丰宁路(今人民中路龙津路口)搭长途汽车到东山水上体育会游泳场上水上课,其余都是在课室或操场作“纸上谈兵”。这使当时的游泳教练黄丽棠急坏了,他四处奔走呼吁,希望开辟自己学校的游泳场地。后得挚友梁彧农的介绍,在荔枝湾涌口右侧觅得约六亩多的废滩,此地产权属梁彧农的姻亲黎寿彭所有,只因该地附近设有一间牛皮寮,经常流出污水,成了臭水滩,但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适当地点。黄、梁、黎三人努力斡旋,商得牛皮寮的协助,另挖深沟把污水从后侧排出,随即将该滩用竹木拦起来,利用深挖出来的泥土,在靠近陆地的地方筑成堤基。由于这块滩地处在潮汐必经之角端,经过数月之后,这个地方的土质和水质都恢复到未有牛皮寮时的样子了,至一九三○年建成一个简单可用的游泳场。最初全用竹木结构,上盖葵蓬,设有高、中、初三个泳池。一群少年如何培昌、朱志成、苏天膜、叶子由、黄彼得(黄丽棠之子)、吴年等都经常不断地在西郊泳场锻练,被誉为泳场的“泳趸”,正是这个简陋的泳场抚育,除黄彼得早年夭折外,其他几位后来都成为省、市泳界的知名人物。 一九三一年,广州市警察局提出种种指责,企图接收该场,开办水警讲习所,但因梁彧农和黎寿彭是泮塘和西村的望族,且黎拥有该地的产权,后来协商结果,以市警察体育会名义主办,警局水警讲习所免费使用场地。泳场由梁、黎二人负责管理,聘请黄丽棠任义务教练。 西郊泳场最初面积约为三千平方米,场内有初级池一个,窄长的中级池一个,靠河则是高级池,池中央有小浮台一个,台边架设跳板,可供跳水。这个泳场由于交通方便,收费低廉,所以设备虽简,但也颇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 日本侵占广州期间,泳场一度荒废,一九四六年始恢复营业,仍是竹棚形式。那时广州可供游泳的场地极少,所以到西郊泳场游泳的人颇多。 一九四七年,邹殿邦(广东省银行行长)出资在青年泳池地址,建成一个木料结构,松皮盖顶的泳场,取名“荔湾游泳场”。场内有一个四方形的初级池,50×50米高级池一个,池中央靠河那边建一10米高的跳水台,台两侧设跳板,高级池两端建有各长27米六级的观众台,供近千人观看游泳竞赛。高级池四周走廊相通,场内围绕初级池及高级池之间都有宽阔的走廊,中菜部、西菜部、小卖部、粥品部、摄影部等就分设在大走廊上,在当时真是一个颇具规模的游泳场。 荔湾泳场的建成,加上右邻的西郊泳场,与一河相对的海角红楼泳场楼台相望。由荔枝湾往来泳场的交通艇,穿梭似的频繁,河中停泊许多酒舫菜艇,鱼生粥艇,流动的甜食艇,专营虾、蟹的小艇,供游客租留声机唱的小艇,与及乘坐的舢板,“四柱大厅”小艇和装饰华丽的洋板。众多游河的群众,有些在酒菜艇或粥粉艇边进食;有些在泳场旁观看游泳;有些唤船泊在河中乘凉。一到晚上,灯光明亮,整段珠江河热闹非凡,直到深夜。这是荔枝湾鼎盛繁荣的时代。 一九四七年荔湾泳场开幕的当天晚上,不幸在初级池发生溺水事故,加上该泳场缺水上码头,交通较为不便,遂于一九四八年把全部设施让与西郊泳场,其时西郊泳场面积约为一万二千平方米。从此,荔枝湾就剩下一河两岸西郊与红楼两大泳场相对的局面。这是西郊泳场解放前发展的过程。 泳场的人事机构 一九四七年西郊泳场由谢子安、许子珍等成立了董事会。除董事们投资外,还向外招股,投股多者,可安排亲友在泳场工作,当时除救生员公开招考外,其余职工,多是股东亲友。是年董事长为李彦良(市警察局探长),总干事是唐镇汉(广州大学教授)兼任,副总干事陈君玉负责业务,体育股李昌年负责训练工作。由于泳场规模不大,工作人员不多,救生员五人,水陆巡场各一,出纳、会计、总务各一,伙房一人(职工伙食由老板支付)。此外,售票、守门各数人,还有勤什、电工等,总之机构是简化的。 一九四八年西郊泳场合并荔湾泳场后,仍名“西郊游泳场”,董事长仍是李彦良兼任,董事仍是谢子安、许子珍等。总干事则由任伯泉担任,他是长堤珠宝玉器店任玲记的第十“太子爷”,据说用港币伍万元投资于西郊,妻子吴月馨任财务。副总干事则由黄某及谢子安负责。据说当时还招了一些外股,充实了资金。由于规模扩大了,编制也相应扩大,业务也多样化起来,溜冰场也是当年建成的(据说是由谢子安出资承包起来的,建设费为港币二仟元)。该溜冰场在解放后改为有滑梯设备的儿童池。 解放前西郊泳场的体育活动 解放前西郊泳场,搞训练和竞赛,但不是上级的指示或计划,而是一些热爱游泳的人士,受泳场给予优惠办起来的。一来培养一些运动员,传授所学;二来也可作宣传,扩大影响,吸引更多游客,增加泳场收入。对救生员的训练,却是十分重视,救生员的录用,也严格要求。当时在泳场搞训练的,是广州泳团成员吴年、苏天膜、潘炳文、蔡国广、廖绍棉等,他们培训了一些青少年,如何达昌、朱纯倩、陈锡祺、朱诚、冯镜泉等,都曾在竞赛中获奖。那时西郊泳场、东山水上体育会、越秀游泳会曾每周进行三角联赛,节日、假日还邀请好手作高台跳水或特技表演,如多人组成的长人泳、老前辈黄丽棠的风车泳、苏天膜的麻袋脱险更令人惊叹(麻袋脱险是当众让群众用绳分别缚住手足,把人放入麻袋,并放一大石在内,然后扎好袋口,丢入水中)。此外还在节、假日举行群众性的水上游戏,如:“水中捉鸭”(放水鸭在泳池,让群众捕捉)、“空中摘月”(伸一支三米长的木杉,涂上雪油,离水面一米,杉端上空悬一水球或沙田柚,群众可沿木杉走去摘取),这些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此外,一九四六年西郊泳场还举行选举健美小姐活动。一九四八年邀请香港游泳明星“新美人鱼”黄婉贞到场表演,两次活动,盛况空前。
解放后泳场的变化 解放后,西郊泳场归人民政府领导。一九五○年由李卓儒(现市体分会秘书长)接管。初名西郊人民游泳场,以后交广州市体育分会管辖。一九六○年,下放给荔湾区体委会管辖,经过三次的扩大泳场范围,全场面积达二万八千平方米。泳池结构亦已逐步用水泥钢筋代替木料松皮。将原来溜冰场改为儿童池。另建一个八百多平方米的大溜冰场。鉴于近年来河水污染,且受潮水涨退影响,目前已建自来水供应25×50米的储水池三个,河水高级池两个,跳水池一个,沙滩池一个,篮球场、器械场各一个,还有桌球室、饮冰室等设备,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场地。西郊泳场的旧貌变新颜,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对体育事业的重视。
(一)解放初期,要发展水上体育,需要大批体育骨干,西郊泳场由于开办得早,所以就担当起培养骨干的任务。广州许多体育场地的领导干部,不少是由西郊泳场输送的。例如越秀泳场、矿泉泳场、珠江泳场、红楼泳场、沙面泳场等单位的场长,都曾在西郊泳场受训而输送去的。不少体育界知名人士,如省体委副主任梁丽珍、国家跳水队教练梁伯熙等,也都曾在西郊泳场受过较长时间的训练。至于在全国各地的知名运动员、水上运动的著名教练,在西郊泳场受过培训的更不少。据不完全统计,历年输送上级的体育人材有九十五人之多,其中许多人为祖国争取了荣誉,获得运动健将的光荣称号的更不少。当然,这并不完全是西郊泳场的功劳,但它确实起了一个老水上体育基地的摇篮作用。
(二)成为开展游泳普及工作的重要基地。
五十年代初,西郊泳场群体组就在各小学开办游泳训练班。六十年代初更创造了“初级游泳速成法”,得到省、市、区体委大力支持,全面推广,使我市每年有近二千人学会游泳。西郊泳场还为许多小学建立了游泳代表队。由于西郊泳场积极开展水上体育活动,为荔湾区被评为全国“新游泳之乡”的光荣称号作出了贡献。
(三)是广州最早成立坚持冬泳队伍的泳场。
一九五○年游泳爱好者高宜忠、陈元、梁沛、萧观串、吴展泉、李源等六人,在西郊泳场坚持冬泳。后来西郊泳场群体组把他们组织起来,加入其他坚持冬泳的人,成为一支冬泳队伍。这支队伍不断扩大,六十年代已拥有一百多人,七十年代达到二百多人,八十年代更增至三百多人。在这支队伍带动下,掀起了广大群众参加早泳的热潮。目前每年泳季到西郊早泳的人数,每天大约有二千人之多。
(四)成为广州畅游珠江队伍的先行者。早在五十年代,西郊泳场就经常组织队伍作长途游泳,由西郊至沙贝、由西郊至华侨糖厂、由西郊至石门、由西郊至里水、佛山至广州、横渡珠江等。以后差不多每年都组织过类似活动。
我们喜看西郊泳场在党的关怀下,不断改建,日趋完善,将会更好地为促进人民健康,培养更多的水上运动人材,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章载于《广州文史》,作者:潘伯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