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s Archiver

经历 发表于 2013-5-6 08:00

[i=s] 本帖最后由 经历 于 2013-5-7 03:10 编辑 [/i]

[b]回复 [url=http://www.gzyzxyh.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9105&ptid=12618][color=olive]chenxiaoshan[/color] 的帖子[/url][/b]

       打不打是出自利益考量的。整个非洲大陆都被西方列强殖民过,唯独埃塞俄比亚没有,因为它自然资源不丰富,尤其是战略资源。而中国落后就一定要挨打的,这已经有极其充分的历史事实作为证据了。即使在今天,咱们依旧被周围的邻国虎视眈眈。不要说北极熊、萝卜头了,连摩罗差、安南佬、菲佣都在蠢蠢欲动,还有藏独疆独呢。如果咱们不长进、不发展,咱们的处境可能是北面就退回到长城后面,南面放弃蓝色国土,西面败走嘉峪关,东面死守山海关,那咱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败家子,愧对列祖列宗。

LiDeJi 发表于 2013-5-6 10:27

[align=left][b][color=maroon][font=宋体][size=16pt]站长和经历两位仁兄你们长期生活在比较富裕的南方城市,不了解西北、西南地区民众的生活情况,讨论国民贫富问题就不够全面。[/size][/font][/color][/b][b][color=maroon][/color][/b][/align][align=left][b][color=maroon][font=宋体][size=16pt]从一份贵州省今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文件(黔人社厅发[/size][/font][/color][/b][b][color=maroon][size=16pt][font=Times New Roman][2013]6[/font][/size][/color][/b][b][color=maroon][font=宋体][size=16pt]号)看出,贵州今年增加养老金后,还有企业退休人员每月养老金只有[/size][/font][/color][/b][b][color=maroon][size=16pt][font=Times New Roman]550[/font][/size][/color][/b][b][color=maroon][font=宋体][size=16pt]元的,他们的儿女怎样啃也啃不动。[/size][/font][/color][/b][b][color=maroon][/color][/b][/align][align=left][b][color=maroon][font=宋体][size=16pt]现在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极不公平,少数人占有大部分的财富。这是问题关键所在。[/size][/font][/color][/b][b][color=maroon][/color][/b][/align]

chenxiaoshan 发表于 2013-5-6 12:58

[quote][size=2][color=#999999]经历 发表于 2013-5-6 08:00[/color] [url=http://www.gzyzxyh.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9112&ptid=12618][img]http://www.gzyzxyh.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img][/url][/size]
回复 chenxiaoshan 的帖子

       打不打是出自利益考量的。整个非洲大陆都被西方列强殖民过,唯独埃塞俄比 ...[/quote]

[size=4]         呵呵,经历兄,我觉得历史的事实反而恰恰说明落后不一定挨打,就以近代两次中日战争来说,1894年开始的甲午战争,当时中国并不比日本落后,军事实力甚至强于日本,当时的北洋水师是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是中国败得一败涂地,最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偿。而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国的实力已经远远落后于日本了,但是战争的结果却是日本仔无条件投降兼赔偿中国的战争损失,到今天我们还津津乐道我们是战胜国。   [/size]
[size=4] [size=4]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最早是斯大林说的,我们被这句话迷惑了几十年,斯大林有称霸世界的野心,这句话只是为发展军备找借口,所以现在我们一谈到落后就是联想到原子弹、航母、战斗机等杀人武器,其实中国的落后是政治经济体制上的全面落后,甲午战争我们输在哪里?就是输在腐败的制度![/size]

[/size]

经历 发表于 2013-5-6 15:58

[i=s] 本帖最后由 经历 于 2013-5-6 16:01 编辑 [/i]

站长,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不是装备的落后,而是军事思想的落后,政治制度的落后。日本在第二次大战中的失败是因为他们比美国落后,没有美国,比日本更落后的中国根本无法赢得战争,所以,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

LiDeJi 发表于 2013-5-6 20:14

[quote][size=2][color=#999999]经历 发表于 2013-5-6 15:58[/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9124&ptid=12618][img]static/image/common/back.gif[/img][/url][/size]
站长,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不是装备的落后,而是军事思想的落后,政治制度的落后。日本在第二次大战中的失 ...[/quote]

“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

[size=4][color=darkred][b]那么先进就要打人啰![/b][/color][/size]

经历 发表于 2013-5-7 02:06

[quote][size=2][color=#999999]LiDeJi 发表于 2013-5-6 20:14[/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9132&ptid=12618][img]static/image/common/back.gif[/img][/url][/size]
“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

那么先进就要打人啰![/quote]

先进的就要占有更多的资源,这就是人类社会竞争的全部意义所在。怎么才可以占有?那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美国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4.5%,却占有了全世界26%的自然资源。如果你先进你却不去占有,那么先进有什么用?学雷锋吗?

LiDeJi 发表于 2013-5-7 13:25

[quote][size=2][color=#999999]经历 发表于 2013-5-7 02:06[/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9181&ptid=12618][img]static/image/common/back.gif[/img][/url][/size]
先进的就要占有更多的资源,这就是人类社会竞争的全部意义所在。怎么才可以占有?那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力 ...[/quote]

“如果你先进你却不去占有,那么先进有什么用?学雷锋吗?”

[size=4][color=darkred][b]我们不但要学雷锋,而且要发扬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无私援助世界上尚未XX的人民。[/b][/color][/size]

平凡人 发表于 2013-5-8 22:56

[b]回复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9093&ptid=12618][color=Olive]橡草[/color] 的帖子[/url][/b]

彭德怀对大跃进不满冤死了,看来橡草兄你也应是个大右派了。{:1_12:}那年代很多人脑袋进水了,后来经济困难脚也水肿了,广东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吃香了。{:1_9:}

橡草 发表于 2013-5-8 23:13

[quote][size=2][color=#999999]平凡人 发表于 2013-5-8 22:56[/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9493&ptid=12618][img]static/image/common/back.gif[/img][/url][/size]
回复 橡草 的帖子

彭德怀对大跃进不满冤死了,看来橡草兄你也应是个大右派了。那年代很多人脑袋进 ...[/quote]

我又唔想做烈士噃!最多咪做駝烏咯!我老豆文質彬彬,生個仔都唔會係激進分子呢!

张志湘 发表于 2013-5-18 09:38

[i=s] 本帖最后由 张志湘 于 2013-5-18 09:51 编辑 [/i]

三,        名为“勤工俭学”,实则义务劳动
     勤工俭学制度,由来已久。上个世纪初,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蔡和森等就曾到法国、德国勤工俭学。它的本意是,学生边读书边做工,赚取一些劳动报酬,补贴生活费用之不足。
     1958年下半年,中国各学校开展的勤工俭学,恐怕都是没有劳动报酬的。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加体力劳动,克服好逸恶劳的坏习气,改造“资产阶级思想”,提高思想觉悟。至少,我和我的同学在当时所参加的各项勤工俭学活动,都没有报酬。因此,这实际上是义务劳动。
当时的勤工俭学,有几个特点:
一是安排时间长,往往冲击文化课学习。从我的《学生手册》第1-2页的“课程表”中可以看到,1958年9月14日-11月22日,大体上每周安排2-3个下午;11月23日起,则是每周两个下午加上星期五一整天。(星期五叫“勤工俭学日”)至于临时性停课参加劳动,更是家常便饭。——如果加上大办钢铁时间、军训时间、停课搞卫生时间、写大字报时间、进行大辩论时间等等,实际上课时间并不多。
二是校办工厂劳动为主。当时,在校内东南角(今饭堂一带)有一排平房,就是校办工厂,在勤工俭学时间,我们经常在那里劳动。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制作耐火砖(大办钢铁需要)。在一个木模子里填入耐火泥,用木槌拍打结实,再把模子拆开,拿走“砖头”。晾晒干了,再送进砖窑煅烧就成了。由于年轻,每天站着举槌拍打数千次,倒也不觉得累。记得有一次,我正举槌怕打时,有一位加拿大外宾来参观,还给我拍了照片。
三是劳动内容繁杂。由于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是思想改造,所以并不强调学习某一项生产技能。我们当时劳动的内容也很丰富: “盖水泥厂厂房”(1958年9月19-20日两个下午);“抢修芳村铁路支线”(9月24-27日);“去荔湾人工湖劳动”(挑塘泥)(10月11日下午);“搬运石英砂”(11月10日下午);“运瓷器”(11月28日);“义务劳动”(11月5日上午,内容不记得了);“去越秀西湖劳动”(1959年1月24日全天,“越秀西湖”大概是今天的流花湖)等。
这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抢修芳村铁路支线”了。这条铁路线,就是广州钢铁厂的铁路线。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使钢产量一年时间翻一番服务。为此,全市干部职工居民学生,都要去工地义务劳动。当时的芳村,还是一片农田。小山丘上则是坟地。我校学生在中秋节前奉命赶去工地挑土方。我清楚地记得,1958年的中秋节之夜就是在芳村铁路工地上度过的!——查一下《万年历》,这一天是阳历9月27日。大家24小时轮流上阵。晚上,工地上一片灯火通明。不时可以看到腐朽的棺材板、尸骨和完好的棺材。无数具腐尸发出的臭味令人作呕。但大家毫不在乎,热情很高,没有畏缩。我当时是“兼职记者”,一边劳动,一边到各班采访,编写油印小报,分发给各班。(可惜一份也没有保留)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不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不懂得尊老敬老。对于老年人免费乘公交车,说三道四;更有甚者,强调“我上班很累”,在公交车上不给老年人让座(我因还在上班,天天遇到),真是数典忘祖。试问:没有我们这些爷爷奶奶的辛勤劳动,能有荔湾湖、流花湖、东山湖的秀美景色供你享受吗?我们年轻时为广州市建设出了力,老了享受一下有何不妥?说到累,你的体能能和老年人相等吗?老年人站半个小时同年轻人站半个小时,谁更累?胡耀邦、肖华十二岁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不仅走路还要打仗,累不累?我们年轻时参加那么多的义务劳动,有谁喊过累?!哼!不说了。再说我就成九斤老太了。(待续)

老杨 发表于 2013-5-18 11:01

感觉比起我们去花东分校要轻松很多。{:1_1:}

chenxiaoshan 发表于 2013-5-18 14:50

      文革前还有一种就读形式叫半工半读,实际上就是要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自己赚钱来供自己读书。老爷们一向都说重视教育,然而就要花钱的项目来说,但凡口头上说重视的都舍不得花钱,真正要掏腰包的事情却又都说不出口。
      很多国家在没有原子弹之前就开始实行义务教育,连朝鲜这样先军国家,也是在拥有原子弹之前就实行了义务教育,只有中国是在拥有原子弹几十年后,才全面推行义务教育,说明了老爷们的思想,就是发展杀人武器比教育重要。

69届新生 发表于 2013-5-18 15:03

[quote][size=2][color=#999999]chenxiaoshan 发表于 2013-5-18 14:50[/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0382&ptid=12618][img]static/image/common/back.gif[/img][/url][/size]
文革前还有一种就读形式叫半工半读,实际上就是要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自己赚钱来供自己读书。老爷们一 ...[/quote]

[size=4]表姊都中意立牌坊咖...{:1_9:}[/size]

橡草 发表于 2013-5-19 19:48

[quote][size=2][color=#999999]张志湘 发表于 2013-5-18 09:38[/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0327&ptid=12618][img]static/image/common/back.gif[/img][/url][/size]
三,        名为“勤工俭学”,实则义务劳动
     勤工俭学制度,由来已久。上个世纪初,周恩来、朱德、邓 ...[/quote]

和諧的社會,要大家共同努力!前兩天用手機看到一個去年的視頻,以供參考。

網址鏈結:[url]http://www.archives7.com/STube1/TaJYLwDGy-k.html[/url]

张志湘 发表于 2013-5-30 23:41

[i=s] 本帖最后由 张志湘 于 2013-5-31 09:01 编辑 [/i]

[align=left][size=3][color=#000000][font=Times New Roman][font=仿宋_GB2312]
[/font][font=黑体]
[/font][/font][font=黑体]四,[/font][font=黑体][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font=黑体]出《一中青少年》[/font][font=黑体][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font=黑体]登《广州青年报》[/font][/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3][color=#000000][font=仿宋_GB2312]五十年代的广州市一中,有一个校刊,叫《一中青少年》。我从进入高中不久就应聘为记者、编辑,直至毕业。[/font][/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3][color=#000000][font=仿宋_GB2312]《一中青少年》的主办单位是校团委和学生会。每两周出一期。它不是“纸质”的出版物,而是六块(八块?)大黑板。大黑板分立在主楼东门前面两侧。很显眼,读者不少——因为它的内容很丰富,既有校园新闻,又有班级新闻,还有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和漫画、宣传画,所以很受师生欢迎。曾有一段时间,我和潘邦榛(笔名珊斯。今广东粤剧院著名剧作家)、荀炜(外班同学。后失去联系)三人合作,撰写章回小说《哪吒游记》,在《一中青少年》连载。笔名从各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就叫“珊炜湘”,三个人轮流写作。文风半文半白。内容以学校生活为主,有褒有贬。当然也不限于此。我记得,大约是[/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Times New Roman]1959[/font][/font][font=仿宋_GB2312]年上半年,学校附近的如意坊发生火灾,大火烧了几个小时之久,最终使繁华的墟市变成一片废墟。我以哪吒脚踏风火轮从天空观看的角度,描写了这场大火。现在的如意坊,是一片死气沉沉的仓库区。而大火前的如意坊,大多数居民是是渔民和社会下层居民。以木板房为主。楼房不多,且很低矮。街市很繁华,卖水产品的档口,卖日用品的小商店,卖蔬菜水果的铺子等,都有。横街窄巷,人来人往,摩肩擦踵,熙熙攘攘。火灾发生在白天。有没有死人就不知道了。为了描写火灾的惨烈,我还“借用”了《口技》一文中对火灾描写的句子哩。(不知道算不算抄袭?)[/font][/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3][color=#000000][font=仿宋_GB2312]校刊出版前,我们几个同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主楼前取下一块块大黑板,用车推到北侧[/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Times New Roman]50[/font][/font][font=仿宋_GB2312]米处的第一排平房的学生会办公室(几排平房大都是教室。第一排平房前面是一个小操场,小操场西面靠围墙处是饭堂)。在那里,有的同学改稿、排版,有的同学用冷水(加少量胶水)把立德粉兑开成浆糊状。然后由汉字写得漂亮的同学,用毛笔蘸着把稿件抄写到黑板上,画上插图和花边。全部完成后,再运回主楼前,装进黑板架。[/font][/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3][color=#000000][font=仿宋_GB2312]由于喜欢写作,我试着向报纸投稿。我写的报道《八年老屋洗澡记》终于在《广州青年报》发表了!这是[/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Times New Roman]1958[/font][/font][font=仿宋_GB2312]年[/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Times New Roman]2[/font][/font][font=仿宋_GB2312]月[/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Times New Roman]25[/font][/font][font=仿宋_GB2312]日的事,当时我正读高二。[/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Times New Roman]1959[/font][/font][font=仿宋_GB2312]年[/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Times New Roman]1[/font][/font][font=仿宋_GB2312]月[/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Times New Roman]27[/font][/font][font=仿宋_GB2312]日,我的一首儿歌《大家来讲普通话》,在《羊城晚报》发表——这是我在大报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在[/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Times New Roman]1959[/font][/font][font=仿宋_GB2312]年,潘邦榛和荀炜也都在《羊城晚报》发表了作品——潘邦榛写的是粤曲,荀炜写的是小说。这都要归功于当时社会风气正,《羊城晚报》真正做到了认稿不认人。不然,我们几个默默无闻的中学生的作品,怎么能够登上全国第一家晚报的版面?——再看现在,在某些报刊发表文章要靠关系;有的不仅不给稿费,甚至要自掏腰包买版面,才给发表作品。多么可悲!(待续)[/font][/color][/size][/align][align=left][font=仿宋_GB2312][/font][/align][align=left][size=3][color=#000000][font=仿宋_GB2312][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b][font=黑体]五,术业各有专攻[/font][/b][b][font=黑体][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b][b][font=黑体]不必面面俱到[/font][/b][/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3][color=#000000][font=仿宋_GB2312]我从[/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Times New Roman]1963[/font][/font][font=仿宋_GB2312]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至今恰好[/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Times New Roman]50[/font][/font][font=仿宋_GB2312]年。回顾这[/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Times New Roman]50[/font][/font][font=仿宋_GB2312]年来的经历,反思一下在中学学过的课程,觉得很多知识无用。[/font][/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3][color=#000000][font=仿宋_GB2312]现在的中学,高中二年级开始分文理班。考大学,数学是必考科目——尽管文理科考生题目不一样。我认为没有必要。应该从高一开始分文理班,文科学生不再强迫学数理化生,只把它们当做选修课来学。高考时文科生不考数理化生,只考政治、语文、外语、历史、地理。其理由是:[/font][/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3][color=#000000][font=黑体]第一[/font][font=仿宋_GB2312],在我这一辈子,高中学的许多数理化生知识都没有用上。数学只用到平方开方百分比、二元一次方程、勾股弦、平面和多面体的面积和体积计算、制图基本知识;物理只用到阴电阳电、正极负极、火线零线、线路图;化学只用到酸碱盐基本知识。以上这些知识基本上是在初中学到的。对我这个文科生来说,高中阶段深奥的数理化知识,一辈子也没用上。例如,数学中幂的几次方、反三角函数、正切余弦,物理中的欧姆定律、焦耳[/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font=仿宋_GB2312]楞次定律,化学中的分子结构式、炼钢法、烃等,一辈子也用不了一次。[/font][/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3][color=#000000][font=黑体]第二[/font][font=仿宋_GB2312],全面发展的人极少。由于每个人的大脑左右半球思维重点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有的偏向文科,有的偏向理科。我从读初中起就偏科,重文轻理。考大学时,如果也要考数理化生,那我肯定落榜,只能一辈子做个普通工人农民。好在我们那个年代高考报名分三类:理工类、医农类、文史类。文史类考生只考政治、语文、外语、历史、地理,而不需要考数理化生。就这样,我才考上大学,后来还当上教授。[/font][/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3][color=#000000][font=黑体]第三[/font][font=仿宋_GB2312],有人可能会说,多学一些数理化知识,可以开拓思路,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哦。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会越来越不够用哦,所以中学应该多学一些基础知识。不错,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会越来越不够用。许多知识随着岁月的流逝会过时、无用。但许多新知识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例如,我的电脑知识就是从退休那年([/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Times New Roman]2001[/font][/font][font=仿宋_GB2312]年)开始学习的,由于退休后每天还要上班,都要用到,所以越来越熟练。此外,我还开了微博、博客、手机微信,还有自己的[/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Times New Roman]QQ[/font][/font][font=仿宋_GB2312]空间;每天我都上网发帖灌水——这些知识,都不是中学学到的,而是在实践中以及老年大学学到的。[/font][/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3][color=#000000][font=仿宋_GB2312]又如,上个世纪[/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Times New Roman]80[/font][/font][font=仿宋_GB2312]年代初,我在读研究生时,为了准备毕业论文(《中国知识分子的阶级成分和阶级属性》)答辩,曾看了一些有关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有关)、海相沉积与陆相沉积(与李四光有关)、优选法(与华罗庚有关)的书刊。这些自然科学常识,都是自学的。其基本观点,至今没有忘记。[/font][/color][/size][/align][align=left][font=仿宋_GB2312][size=3][color=#000000]所以说,根据我的体会,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展,真正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不应向他们灌输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应该从高一分开始分文理班,文科考生高考时不应考数理化生。(待续)[/color][/size][/font][/align]
页: 1 [2] 3 4

Powered by Discuz! X1.5 Archiver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