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茶余饭后 江姐把儿子托付给了谁
查看: 1998|回复: 16
go

江姐把儿子托付给了谁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1#
发表于 2011-12-5 14:12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12-6 09:57 编辑

                          2011-04-02                            来源:文摘报

    1962年,长篇小说《红岩》出版发行,江竹筠、彭咏梧(江雪琴、彭松涛)这对英雄夫妇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
    然而,谭政姴(又称谭正伦)这位彭咏梧的原配夫人却鲜为人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为了维护江竹筠、彭咏梧这对烈士夫妇的形象,一直讳莫如深地回避或淡化着江竹筠、彭咏梧、谭政姴三人之间的关系;即便偶尔因为彭云的抚育问题避免不了提到谭政姴,也只谓之以“亲戚”一笔带过。  
   邂逅前妻之弟
    关于江姐的情感生活,人们大略知道的只是:江竹筠的丈夫是曾经与她假扮过夫妻的川东游击纵队政委彭咏梧烈士。夫妇俩拥有“唯一”的儿子彭云——这里把“唯一”两字打上引号,是因为彭咏梧在与江竹筠相识之前,早已在乡下老家娶妻谭政姴,而且有了一个年长彭云7岁、名叫彭炳忠的儿子。
    江竹筠和彭咏梧这对年轻夫妇,在共同的生活和秘密工作中感情一天天深厚,但他俩都在心底牵挂着彭咏梧的原配妻子和大孩子炳忠。一次偶然的机会,彭咏梧知道了谭政姴和大儿子炳忠的下落。
    据谭政姴的弟弟谭竹安回忆,那是1946年11月7日晚,在重庆举办的一场电影晚会上,他遇到了自己的姐夫,此时,他早已知道彭咏梧再婚的消息。
   得知竹安已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国职业青年社”,彭咏梧也就没有太多的忌讳了。他向竹安介绍了因为工作需要与江竹筠先是假扮夫妻、最后又结合生子的经过,说明了一直不能与谭政姴通信的原因。
    谭竹安心里虽然理解姐夫,可他毕竟可怜自己的姐姐,甚至对姐夫彭咏梧的做法不能完全释怀。
    托付彭云
    一天,彭咏梧与江竹筠一起带着彭云,前往大公报社去找谭竹安。
    谭竹安生前接受作者电话采访时回忆说,他那时见江姐一家子少见地一起来了,有些惊讶。落座之后,彭咏梧显得有些尴尬,抱着彭云的江竹筠倒直率地先开口向谭竹安说明了来意:“竹安弟,我和你姐夫可能很快就要离开重庆,可云儿托付给谁,却让我们一时作难了。我们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你姐姐最合适、最放心。你看,能不能请你姐姐来重庆?这样,炳忠可以在重庆读书,同时也可以照顾云儿……”
   谭竹安听完后,愣了一下,既感意外又觉酸楚。因为至今他还一直瞒着姐姐有关这里的一切。谭竹安想了好一会儿,最后才肯定地说:“姐姐是个深明大义的人。我相信她会来重庆的!”
    谭政姴在云阳辗转接到弟弟谭竹安从重庆写来的那封长信,是在1947年冬天。那时,她在云阳苦苦地等待丈夫的消息已经六年多了。
    谭政姴看完信后恸哭了好几天,但她终究慢慢地冷静了下来,很快给谭竹安回信,请他转告地下党组织: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革命道理我懂,我理解老彭,也理解竹姐,我会很快来重庆……
    1948年春节后的一天,谭政姴料理完了云阳的事情,带着8岁的儿子炳忠来到了重庆,从蒋一苇、陈曦夫妇手中接过才一岁十个月的小彭云。她待小彭云视同己出,无微不至。
    1948年6月,江竹筠在万县被捕,狱中经受着一次次酷刑。与此同时,特务们还将魔爪伸向了她的儿子彭云,企图抓到彭云,要挟她交出下川东暴动地区的党组织。但在谭政姴的保护下,炳忠和彭云最终逃脱了敌人的追捕。
    彭咏梧牺牲了,江竹筠也壮烈地献身了,遗留下两个幼小的孩子。哭干了眼泪,谭政姴终于刚强起来。她默默地发誓:“我一定把两个孩子抚养成才!”


江竹筠和丈夫彭咏梧及儿子彭云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17#
发表于 2011-12-15 11:4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12-15 11:45 编辑

转帖
       一部《红岩》的出版发行,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小说中江竹筠的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不少人对江竹筠的爱人彭咏梧和他所领导的川东游击纵队则知之甚少。至于后来围绕彭咏梧烈士称号事件发生的极不愉快的事件,以及不少游击队员所遭遇的错误对待和处理,更是鲜为人知。尽管那些冤假错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平反纠正,但作为一段特殊的历史,仍值得世人深思。  

  彭咏梧的悲壮历程

  彭咏梧,重庆市云阳县红狮乡人,原名彭庆邦,即小说《红岩》中江竹筠的爱人彭松涛。1931年,彭咏梧考入云阳中学。初中毕业后,为谋生路,他报名投考武汉某技工学校并被录取。赴校那天,彭咏梧乘坐的船到了武汉后却不靠岸,一个国民党的军官出来宣布:“你们不是来武汉读书的学生,而是去江西打**的壮丁!谁要逃跑,按军法从事!”一群青年人才知受骗上当了。对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强烈不满、对共产党已有一定认识的彭咏梧,更是火冒三丈。当天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约了两个胆大的青年,在船工的帮助下跳江逃生……  

  1937年9月,彭咏梧考入四川省立万县师范专科学校。入校的第一学期,他就秘密加入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10月,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万县师范党的分支书记。1939年暑假,中共万县中心县委派彭咏梧到重庆红岩村学习了1个月,接受周恩来的教育。彭咏梧返校后,国民党已对他有所觉察,万县中心县委通知彭咏梧撤离。1940年秋,彭咏梧担任了中共云阳县委书记。1941年秋,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调彭咏梧担任中共重庆市委主要领导职务。1943年,党组织派江竹筠协助彭咏梧工作。两年后,经党组织批准,两人结为夫妻,后生下儿子彭云。1947年他负责编辑《挺进报》。同年秋,中共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辖湖北的恩施、贵州的遵义和整个川东地区,相当于一个省委,彭咏梧是临委成员。  

  解放战争时期,四川是国民党重要的粮源、兵源地。当国民党大举进犯解放区时,川东临委在下川东发动武装起义,开辟敌后第二战场,控扼三峡口,阻止他们将四川兵源、粮源运出三峡,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解放战争。

  1947年秋天,彭咏梧向中共川东临委请缨,与江竹筠等人由重庆赶赴下川东,在云阳农坝炉塘坪和受中共上海局派遣返乡的赵唯组建了川东游击纵队。彭咏梧任政委,赵唯任司令员。接着,彭咏梧、江竹筠等又奔赴奉节,组建了奉大巫支队。彭咏梧兼支队政委,袍哥首领陈太侯任支队司令员。奉大巫支队先后与敌进行了大小10余次战斗,在蒋介石视为心患的大西南防线区域烧起了革命烈火,震慑了国民政府。蒋介石急调大批正规部队“围剿”奉大巫支队。迫于形势,彭咏梧将部队转移至巫溪县的红池坝,利用那一带的险恶地势、无边老林,重开革命新区。  

  1948年1月16日,奉大巫支队一大队的100余人走到巫溪边境上的鞍子山黑沟淌时,遭到胡宗南部柴祥云团的伏击,彭咏梧不幸牺牲。敌人将彭咏梧的头颅砍下,先挑到奉节竹园镇游街示众,再挂到竹园坪小学操场边的杨槐树上。罗广斌、杨益言在所著的《红岩》书中,将彭咏梧的头颅说成是挂在奉节城的依斗门上,是文学笔法。彭咏梧的头颅后被当地农民取下,埋到竹园坪的宝塔下;留下的身体,由黑沟淌山民用石头、泥土草草埋葬。  



  “烈士称号”风波骤起

  全国解放后,大难未死的原川东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陈汉书于1950年10月回到奉节,担任奉节县城关区指导员。他和彭咏梧是生死之交。当得知彭咏梧的头、身仍分两处葬于深山野林,以及孙元良逃跑时将从云阳抓到的18壮士集体枪杀在奉节县城大水井下,尸体也是草草埋葬时,他心痛异常,决定向当时的奉节县委请示,要求重新埋葬彭咏梧和18烈士。 

  然而,由于过去国民党对川东游击纵队的极端仇视,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大肆造谣、诽谤这支队伍是“土匪”,以致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此流毒在部分地区人民群众的印象中仍未得到澄清;又由于解放初期忙于建立和巩固政权的工作,当地政府不仅没对川东游击纵队的性质和功绩作出结论,有些人也认为这是一支“流氓队伍”、“成分复杂”,把一些游击队员与“土匪”、“恶霸”相提并论。接着而来的便是“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和“三反”运动。在这些运动中,在“宗派主义者”和“左倾顽症患者”的指导下,原川东游击纵队指战员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与处理:以“土匪”、“恶霸”、“反坏分子”等罪名判刑的有100多人,其中被判处死刑的有40多人,142人被开除党籍,460人被开除公职,制造出大量冤假错案。更叫人痛心疾首的是,原奉大巫支队司令员陈太侯,在1951年“清匪反霸”中被人诬告为“土匪”、“反革命分子”,竟不由他申诉,便被判处死刑。陈太侯惯使双枪,枪法极准,是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原型人物之一。有关部门、人员知道他的厉害,先把他的枪卸下,再由人左右前后的架着,押回老家枪决,当众宣布的罪状是“土匪”、“恶霸一方”等等。川东游击纵队司令员后又兼任纵队政委的赵唯,在“反右”期间也被打成“大右派”,被监督劳动改造。  

  在上述这种大的政治氛围下,陈汉书要求重新安葬彭咏梧和为其恢复烈士称号一事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当时的奉节县委明确表示:“彭咏梧是不是烈士,还要经过调查。”重葬彭咏梧一事更无着落。
后来,陈汉书调任奉节师范学校校长。他毫不气馁,怀着对川东游击纵队和彭咏梧的深情厚谊与责任感,继续申诉。1965年,陈汉书等人找到奉节县竹园区区委书记陈祝南,请他作证人。陈祝南当年是川东游击纵队队员,曾亲眼目睹了彭咏梧牺牲的过程。县民政局派人与陈祝南和时任竹园区区长的沈凯等人一起,赶到100公里外的黑沟淌,把彭咏梧的头骨、尸骨取回县城。然而,县委的答复仍是:“要经过调查,才能确立他是不是烈士。”不同意安葬。无奈,彭咏梧的头骨、尸骨只好暂时放置在县委收发室收发员陈瑞之的床下。后来,陈汉书等人将彭咏梧的头骨、尸骨转到奉节县城后一个名叫卧龙岗的乱坟场,用几块石头草草埋葬。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伴之而起的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红卫兵这个“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殊产物,在对待彭咏梧一事上却做了件好事。奉节县的红卫兵押着当时的县委书记和几个县委常委进行批斗,逼着县委一班人批了几万元钱作为修建彭咏梧墓的经费;并当即行动,在奉节城广场北侧抢修了一座高大雄伟的水泥坟墓,把彭咏梧的头骨、尸骨从卧龙岗迁出,在此重新安葬。  

  然而,好景并没持续多久。一次,江青在讲话中说:川东地下党多是“叛徒”、“特务”、“没有好人”。不久,陈汉书被批斗、游街示众,关牛棚达五六年,前后被整长达10余年,家中子女也受到牵连。与此同时,彭咏梧墓地也遭到厄运。一些农民在坟头摆放粪桶,乱堆脏物、杂物。更有甚者,有的单位还想抢占彭咏梧墓地作建房之用。

  1977年,奉节县政府准备将彭咏梧烈士墓迁走。此时已退休的陈汉书考虑这样做不妥,便找到县政府陈述意见。县政府还是那句话:“彭咏梧是不是烈士,你们有什么证据?拿出材料来。”事后,陈汉书感到,要使彭咏梧墓长期保存下去,关键是要真正恢复彭咏梧烈士称号;而要恢复彭咏梧的烈士称号,关键在于要有有力的证据。


  万里跋涉寻找知情人

  1979年,在自己的问题还没解决的情况下,陈汉书与妻子曹蕙碧一道,自费到外地为彭咏梧取证。他们先到了重庆,但事隔几十年,一时找不到要找的人。彭咏梧的原配夫人谭正伦也已逝世。无意间,陈汉书得知彭咏梧与谭正伦所生之子彭炳忠在四川大学的消息,遂当即赶往成都。  

  彭炳忠当时是四川大学一个系的党支部书记。他听了陈汉书的介绍,万分感动,当即取出了伟人1950年给彭咏梧、江竹筠签发的烈士证书。陈汉书如获至宝,吩咐彭炳忠将烈士证书给他各复印1份,并写了份文字材料。紧接着,陈汉书急如星火的赶回奉节城。当他兴奋地拿着由伟人签发的烈士证书找到奉节县委时,得到的答复是:“还要有文字材料。”事情又拖了下去。  

  正在陈汉书愁眉不展之时,当年的川东地下党员、解放后任《万县日报》副总编、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杜之祥,背着个挎包找到了他,说要收集素材搞创作。陈汉书大喜过望,二人商定联合行动,收集有关彭咏梧的材料。他们向当时的奉节县委书记张恢映、副书记钟建做了汇报。两位书记不仅表态支持,还把陈汉书到重庆、成都取证的费用予以全部报销。钟建又指示再拿出公费400元,作为陈汉书、杜之祥外调的经费,并由县委开具了介绍信。1980年,陈汉书、杜之祥开始了外调的行程,所到之处均受到热情接待。在重庆,他们取得不少宝贵材料。然后他们赶到成都,在四川省委组织部更换了介绍信,随即两人从成都坐火车赶到北京。在北京找到了谭佑民。谭佑民是四川云阳人,1935年与赵唯等人发动组织了云阳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谭佑民转移到山西,参加了受党领导的山西决死队。抗美援朝期间,谭佑民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军政委,回国后先后曾任《解放军报》总编辑、第四机械工业部第一副部长等职。谭佑民“文革”期间被整,当时还未落实政策,夫妇俩挤住在一间房子里。陈汉书、杜之祥随后去找彭云,不巧的是彭云去了美国。他们由彭云的爱人带路找到了文化部副部长仲秋原。仲秋原的爱人何理宜当年与江竹筠的感情很深,关系很好。后来,他们又找了与彭咏梧有联系的原南方局青委书记荣高棠……  


  在北京奔走一个多月,二人先后找了50多人,了解到许多有关江竹筠和彭咏梧当年的英勇事迹。

  随后,陈汉书、杜之祥乘火车赶往上海,在上海水产局找到了何文逵。1941年彭咏梧到重庆后,正是通过何文逵的介绍才到孔祥熙创办的中央信托局当科员的。何文逵与该局负责人有同乡关系。南方局指示何文逵掩护彭咏梧。何文逵利用这层关系,也掩护了其他不少地下党员。解放后,何文逵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文革”期间受迫害,被下放到上海市水产局任办公室主任……  

  这一趟下来,二人在全国各地奔走的路程累计万余里,先后找了150多人为彭咏梧取证,获得了大量宝贵材料。 

  回到奉节后,陈汉书、杜之祥根据采集到的大量资料,创作了一部长达20多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红梅青松傲霜雪》。然而,当他们把这部用汗水和心血铸成的报告文学送到报社时,报社却不予采用。道理很简单也很明了:川东游击纵队司令员赵唯与奉大巫支队司令员陈太侯还未平反。后几经交涉,并通过奉节县委书记张恢映找到当时的万县地委负责人,《万县日报》才接受了此稿。报社后来以《彭咏梧的故事》为题,连载了40多期。这是《万县日报》有史以来登载得最长的一篇稿件。看到刊出后反映不错,陈汉书、杜之祥又将《红梅青松傲霜雪》送到重庆出版社请求出版,重庆出版社在正题后面加了个“川东游击纵队的故事”的副标题全文出版,第一次出版5万多册,后再版2万多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乌云遮日终有时。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性的拨乱反正提上日程,大批冤假错案得以平反昭雪。在这一形势下,中共万县地委组织部先后抽出9人组成调查组,从1984年6月至12月对当年川东游击纵队的组织活动及解放后的处理情况进行了调查,于1985年元月向万县地委呈送了关于川东游击纵队的调查报告。报告提出了9条处理意见:正式承认川东游击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对川东游击队员在历次运动中遭受的冤假错案,一律平反纠正等。另外,报告对统战人士、被捕、战场上牺牲、负伤致残、无依无靠的游击队员等等,均提出了处理意见。在这一过程中,赵唯、陈太侯分别得以平反,恢复了名誉。彭咏梧烈士称号事件也水到渠成地随之画上了句号。 

  1987年7月30日,万县地区行政公署公布彭咏梧烈士陵园为万县地区纪念建筑保护单位。1988年,在彭咏梧牺牲40周年后,奉节县召开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号召全县人民继承和发扬彭咏梧、江竹筠烈士的遗志,掀起了一场学习彭咏梧烈士精神的热潮。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16#
发表于 2011-12-14 14:3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12-14 14:37 编辑

     江竹筠烈士同窗好友披露“江姐”称呼由来
                                    来源:华龙网-重庆商报

                   刘世贵老人正为同学们讲述江姐的故事


  
  “她对人和蔼可亲,说话少而精到,因此大家都亲切的叫她‘江姐’。”昨日是江姐殉难59周年纪念日,作为江姐的同窗好友,81岁的刘世贵老人专程回母校参加“缅怀江竹筠烈士殉难59周年”纪念活动,并向大家讲述了“江姐”称呼的由来。
  为掩护工作报考会计
  据渝北回兴中学张校长介绍,回兴中学的前身是由教育家黄炎培创立的中华职业学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该校于1938年从上海迁往重庆。
  据了解,1940年,已是党员的江姐为了掩护工作,和好友何淑富到中华职业学校报考会计专业,由于两人成绩优秀,同时被录取了。在中华职业学校学习期间,她担任了学校和附近地区党的领导工作,她作风朴实,很少在大庭广众露面,她领导的地下党工作也没有受到任何损失。1941年秋,江北县党委书记李治平为了工作需要,把她调离了该校。
  “江姐”称呼从会计班传开
  昨日上午,在回兴中学学生们的陪同下,几位江姐的老校友来到了中华职业学校旧址处,向后辈们讲述了当年的故事。作为江姐的同班同学,81岁的刘世贵回忆说,江姐初到学校时身穿一件蓝色旗袍,外套一件红色旧毛衣,短发齐耳,面带微笑,落落大方。由于她对人和蔼可亲,说话少而精到,而年纪也要长其他同学几岁,因此同学们都亲切地叫她“江姐”。
  江姐牺牲同学才知她身份
  随后,刘世贵指着旧址右边二楼的一间房称,当年江姐就是住在此间房中,而自己就住在对面的寝室。据她介绍,当时学校没有电灯,晚上她就和江姐等几个同学围着一盏桐油灯自习。天亮后,就到山头朗读课文,江姐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并获得奖学金。
  刘世贵说,江姐当时对自己的身份一直保护得很好,有一次自己早晨刚到教室,曾发现课桌上有新四军打胜仗的传单,但当时自己并不知道江姐就是发传单的地下党员,直到后来江姐壮烈牺牲,自己和同学们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                             
                                                                         记者 张樟
  新闻链接
  百万修复江姐母校旧址
  据了解,位于渝北区回兴中学内的江姐母校旧址,在修复后也将纳入红岩联线的红色旅游线路。
  回兴中学校长张胜礼表示,该校将投资100万元恢复江姐曾经学习生活过的教室和寝室。此次邀请江姐当年的同学回校,就是为了请他们指出当时的教室、寝室的具体位置,最大限度恢复原貌。同时学校还将为创始人黄炎培先生设立陈列馆,为和江姐一起牺牲的三名校友建立纪念碑。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15#
发表于 2011-12-13 08:4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12-13 09:05 编辑

老照片:江姐中学毕业照
来源:老照片图库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入党。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国民党军统特务用尽各种酷刑,但江姐誓死不屈。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渣滓洞监狱,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在中国公学停办后,江姐按上级指示考入重庆中华职业学校,毕业后步入社会。时过数年后转移到成都,因组织学运的需要而报考四川大学。她仅读过高中一年和一年半职业学校,就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补完所有课程,顺利考入川大。


这是江姐的高一结业证书。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中国公学附属中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中国公学停办,这是她离校前在校园附近的留影。


由左至右为江姐,何理立,王珍如


资料:在中国公学停办后,江姐按上级指示考入重庆中华职业学校,毕业后步入社会。时过数年后转移到成都,因组织学运的需要而报考四川大学。她仅读过高中一年和一年半职业学校,就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补完所有课程,顺利考入川大。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14#
发表于 2011-12-12 14:2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12-12 14:30 编辑

真实江姐:
      身材虽然娇小意志如刚坚强
                                      2011-06-08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孙学宝

     学生时代的江竹筠,青春活力。      中国军网记者 孙学宝摄


  到重庆,首先想到红岩、想到江姐。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监狱旧址,记者急切地试图寻找从小就非常景仰的江姐的一些历史陈迹。受影视作品影响,我心中的江姐一直是一位身材高大、一身正气、大义凛然的巾帼形象。在女牢二室,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何玲主任却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答案,“江姐是艺术形象化了的烈士形象。她主要的原型是江竹筠烈士,同时身上又集中了李青林、彭崇碧、左绍英等女英烈的光辉事迹。”
  何玲主任还揭秘:现实中的江姐――江竹筠烈士,也不像你们从电影、电视中看到的那样高大,她身高只有1.49米。但就是这位身材娇小、看似嬴弱的女子,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对敌人江竹筠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但她也是一位普遍女性,一位孩子的母亲,对自己的儿子彭云,他却有着无限爱恋,表现出一位革命者的大爱亲情。作为研究红岩英烈历史十几年的何玲感慨地说,她最震撼的不是江竹筠在狱中英勇不屈的事迹,而是她快就义前在狱中写给儿子彭云的一封遗书。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妻子、母亲的江竹筠最真切的感受。┉┉
    ┉┉


                               在此点击观看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13#
发表于 2011-12-11 18:3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12-11 18:45 编辑

    江姐少女时光首次披露:

成绩优异 小学连跳三级

                                                                 2008-12-10                      来源: 重庆晚报

核心提示:江姐少女时代曾在重庆渝中区生活过10年,这段经历很少有人提及。近日,记者多方走访,试图还原这段历史。



中山医院(原义林医院)旧址 记者 吴子敬 翻拍


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江竹筠(1920-1949),四川自贡人,在狱中她受尽了种种毒刑和拷打,自始至终坚贞不屈。1949年11月14日,在歌乐山电台英勇就义,年仅29岁。


      近日,有读者向记者报料,称江姐江竹筠曾在渝中区观音岩生活过近10年。记者查询相关资料发现,江姐少女时代的确与观音岩有诸多联系,但文字记载很少。 为此,记者多方走访,试图还原这段历史。

       逃难到观音岩

       观音岩车站附近的中山医院,76年前叫义林医院,江姐的三舅李义铭是该院院长。江姐出生于自贡市大山铺朱家沟。1928年冬,因大旱,其母李舜华带着8岁的江姐姐弟俩到重庆投奔李义铭。这段历史在江姐年谱中有简要记载。 其后,李义铭看中了观音岩一块荒地,筹资购得,亲自设计修建了一所中西合璧的洋楼(即现中山医院门诊楼)。1932年,义林医院落成。是时,在南岸袜厂打工的江姐母亲恰巧失业,李义铭将他们3人接到义林医院。现任中山医院党委书记的杨开华查阅院志后告诉记者,当时,江姐一家和李义铭一家居住于义林医院的侧楼。1999年,该院重建,侧楼不复存在。“从医院有关记载看,大致在现医院旁边挨着张家花园这一侧的门面。”

  小学曾连跳三级

       1932年秋,江姐12岁,经李义铭安排,她和弟弟进入由慈善家刘子如和李义铭合办的孤儿院小学读书。孤儿院就设在观音岩张家花园。初入学,江姐就读初小四册,因成绩特别优异,第一学期连跳三级。跳级后,江姐的总分仍是全年级第一,让老师和同学对个头矮小、长得不很漂亮的她刮目相看。江姐有几个很要好的学友:女同学何理立(当时叫何淑凤)、贺珏若,男同学刘既明(当时叫刘济明)、卜毅、王文中。在孤儿院小学,江姐遇到了她最敬爱的老师丁尧夫。丁尧夫是地下党员,对少女江姐影响最大。 1936年秋,江姐小学毕业,与同窗何理立一起考入南岸中学。该校就在义林医院里。江姐学习成绩依旧优异,每期都获奖学金,还获得过该校最高奖——银盾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江姐和何理立等组织歌咏队、宣传队,上街演话剧、贴标语,宣传抗日。当年冬天,该校曾丝竹老师发起为前方将士募捐寒衣的活动,江姐亲手做了5件新棉衣送给前线战士。1937年冬,重庆卫戍司令部将义林医院征用,江姐一家搬出医院,住进附近吊脚楼。1938年12月,江姐考入中国公学附属中学读高中。

       江母人称“江三孃”

       中山医院老电工黄奎现年84岁,13岁时曾在义林医院隔壁一饭馆当跑堂倌。在黄奎的印象中,江姐“个头不高,黝黑黝黑的,爱笑,看着很和善。”见到江姐的图片,老人当即指认:“这不就是她嘛!”他说,江姐的母亲当时在观音岩摆烟摊,过年过节放假时常见江姐帮忙守摊。黄称,江母为人和善,当地人都喜欢叫她“江三孃”。“她比我们大,又在上学,我们当伙计的,能与她谈什么?”黄奎说,他与江姐没有过交谈。解放后,黄奎才得知多年不见的江姐成了烈士。1941年夏,江姐从寸滩中华职校会计班毕业,任地下党重庆市新市区区委委员,社会职业是在宋庆龄、邓颖超领导的重庆妇女慰劳总会工作,负责单线联系沙坪坝一些高校党员和新市区的女党员。 是时,一名刘姓青年看上了江姐。该人能说会道,很快打动了江母,常跟江姐唠叨此事。经打听,江姐发现该人思想反动,断然拒绝了母亲的牵线。

      一首未公布的诗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主任厉华介绍,江姐曾有一首此前未曾公布的诗。该诗的发现,与观音岩孤儿院小学有些联系。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南方局准备疏散一些人员去延安,江姐提出要求。为表明自己的态度,她专门写了一首《到解放区去!》以表决心。诗是这样写的—— 我要到敌后,到解放区。我厌恶,住在腐烂了的城市, 跟着烂下去。 我恨不得,早点离开 那政客们所玩弄,就是特务的盯梢,狞笑和狂吠的这些学校。 烈火,在地面燃烧; 烈火,在我心里燃烧呵!我已经,决定了 我就要到敌后,到解放区…… 让人遗憾的是,该诗原件已丢失。原来,江姐曾将这首诗寄给过观音岩孤儿院小学的一位要好同学。听说是江姐的诗,该同学家人将诗誊抄了一遍。遗憾的是,数十年后,该同学的后人发现:信件原件不知何时丢失,仅剩下誊抄件。


                                                                                                                                                               (作者:涂静)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12#
发表于 2011-12-10 08:5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12-10 08:55 编辑

       “我的爱情没有奶奶的浪漫”

                                                     2011-02-16                                                 来源: 时代商报


  彭壮壮从出生就注定被关注,因为他的奶奶是革命烈士江姐。

  去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新版电视剧《江姐》,一时间《江姐》的新造型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彭壮壮的被关注度也直线攀升,人们非常想知道这个“红三代”的工作怎么样,生活又怎么样。

  但是彭壮壮只在央视《江姐》的记录片里露了一面后就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后北京媒体披露其进入微软中国高层工作,这一消息被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但是当事人彭壮壮一直未作出任何回应。14日,本报记者通过多方努力,终于在北京与彭壮壮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到了“红三代”的外企奋斗经历,还有江姐鲜为人知的故事。

  工作:

  情人节当天刚到微软上班

  约彭壮壮的采访已经有一个月了,但是由于他的工作经常需要出差,因此一直无缘相见,彭壮壮几次在电话那端向记者致歉。情人节那天,也是彭壮壮在微软中国工作的第一天,终于与记者碰了头。

  初见彭壮壮,感觉他的名字与本人很相符。“壮壮”,高大、结实。

  记者:壮壮新年好,情人节去新单位工作很浪漫呀!

  彭壮壮:是呀,我今天心情特别好,第一天工作,又是情人节。这说明我与微软的合作一定会愉快。

  记者:讲讲你的工作经历,你一直都在世界500强里工作,但是很多人都认为你可能是一名公务员。

  彭壮壮:我没有成为一名公务员,我是一个外企的白领。在微软之前,我负责麦肯锡公司在大中华地区的政府咨询工作,同时也是麦肯锡公司亚太区电信和媒体业咨询工作的协同领导人之一,为中央政府部委、地方政府以及大型国企和跨国公司制定发展战略。现在在微软我负责制定微软在中国的中长期战略。我很喜欢这样的工作,与我的专业很符合。

  记者:讲讲你的人生经历,能进入这样的外企,很多人都很羡慕。

  彭壮壮:我是1974年出生的,我是由外公外婆抚养长大,在北京完成了中学学业,高二时我随父母到美国读书。父亲现在是马里兰大学的终身教授,但是他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尊重。我中学毕业后,考入哈佛大学数学系,后又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我毕业就选择了回国工作,正巧麦肯锡公司有一个机会,我就去面试了。一直到去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新版的电视剧《江姐》,身边的同事才知道我是江姐的孙子。其实,无论我在哪里工作,我首先会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中国人。

  生活:

  奶奶让我有不服输的精神

  记者:据我了解,你学习很好,你曾获得有少年诺贝尔奖之称的美国中学生“西屋奖”,你奶奶对你人生有什么影响?

  彭壮壮:说心里话,奶奶在我头脑里是一个概念,一种精神。我没有见过奶奶本人,我是在幼儿园的时候,听老师讲江姐故事的时候,才知道奶奶的。当时小,也没有什么想法,就是同学们总问我奶奶的故事,我当时真的不知道,我就回家问爸爸。如果说影响,奶奶让我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我们家的人都这样,就是再苦、再难也不怕。而且自己做事情一定要光明磊落,因为我们是江姐的后人。

  我遗传了她的聪明和刻苦学习精神。当年,奶奶非常聪明。11岁时,她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奶奶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她在上学时非常用功,记忆力超群。后来据狱友讲,在狱中,她背诵和默写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供难友们学习。

  记者:奶奶是著名的烈士,你小时候受到过奶奶战友的特别照顾吗?

  彭壮壮:一点都没有特别照顾,奶奶的战友经常来看我,小时候,他们连小汽车都不让坐,而且我自己还要负责一些家务活。

  爱情:

  妻子的祖父母也是地下党

  记者:壮壮,讲讲你现在的生活吧。

  彭壮壮:我的生活很平常,每天奔走在家和公司之间,地铁是我在北京的主要交通工具,跟普通的北京白领们没有任何区别。

  记者:讲讲你的家庭,你的爱情。

  彭壮壮:我的爱情可没有奶奶的爱情浪漫,1944年夏,奶奶经组织安排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入党后,按党组织的要求,与共产党员彭咏梧——也就是我爷爷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非常像电视剧《潜伏》里的余则成与翠平。随着工作的深入,奶奶与爷爷有了感情,1945年他们结婚了,此后革命同志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

  我的爱情其实也跟我奶奶有关系,我妻子的奶奶是江姐的中学同学和好友。那时候她们两位老人家都参加了地下党,但不是一个系统的,彼此不知道。我妻子的爷爷也是地下党,当时公开身份是书店经理,还一度被抓进了渣滓洞,因为没暴露地下党员身份,后来被组织营救出来。我们两家有非常深厚的渊源,我与妻子在北京从小就认识,但后来我去了美国,我们两人的联系就少了,2001年我回国发展,常去看妻子的爷爷奶奶,她也经常带我到处转转,熟悉北京情况,就这样我们两人就产生了感情。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的爱情没有奶奶的浪漫,但是很踏实。

  记者:很多人都说新版的电视剧《江姐》里的江姐很漂亮,非常有女性魅力。你怎么看这个话题?

  彭壮壮:我感觉新版的电视剧《江姐》里的江姐非常符合奶奶的形象,现实中奶奶确实很漂亮。另外,我要说一个外界不知道的事情,当时奶奶完全可以避免被捕,到后方工作的。1947年,我爷爷任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领导武装斗争。奶奶以联络员的身份和爷爷一起奔赴斗争最前线。1948年,爷爷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当时组织已经安排奶奶回到后方工作,但是奶奶毅然接替爷爷的工作。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采访结束时,彭壮壮一再强调,“别写我太多,多写写我奶奶和她战友的故事,没有他们当年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


  (由首席记者杨博电自北京)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11#
发表于 2011-12-9 14:0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12-10 09:05 编辑

江姐唯一的孙子

彭壮壮出任微软中国高管

                                                    2011年01月29日                                            来源: 重庆晚报

2000年,彭壮壮曾和父亲一起回重庆,到奉节祭拜爷爷。


      红岩革命烈士江姐唯一的孙子彭壮壮将入职微软中国高层,记者27日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微软中国内部已经宣布了这一任命,而这一消息也使得微软中国的员工为之振奋。

      负责微软中国业务战略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此前,彭壮壮就职于麦肯锡公司,负责大中华区的业务和政府关系工作,而入职微软中国后,他将担任微软中国战略政策首席的职位,主要负责微软美国总部和中国地区的沟通和建立微软中国业务战略的重任。

      “以彭壮壮的美国留学和技术背景及近十年在中国的工作经验,将会帮助微软更好地开展在中国的业务并加强与政府关系工作。”微软中国相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博士毕业后就职麦肯锡

      说起彭壮壮奶奶的名字,相信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那就是红岩烈士江姐———江竹筠。而在同龄人中,彭壮壮也是堪称出类拔萃。1974年出生的彭壮壮由外公外婆抚养长大,在北京完成了大部分的小学和中学学业后,高二时随父母到美国读书。父亲现在是马里兰大学的终身教授,但是他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尊重。

      彭壮壮曾获得有少年诺贝尔奖之称的美国中学生“西屋奖”。中学毕业后,彭壮壮考入哈佛大学数学系,后又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

    在2000年攻读博士时,彭壮壮曾和父亲一起回到重庆,在奉节祭拜爷爷后,他们在一家小饭店吃饭,饭馆老板的母亲是位70多岁的老奶奶,当时正好在场,得知彭壮壮是江姐的孙子,非常激动。“她拉着我的手,给我讲当年爷爷奶奶的故事,给我回忆当年的一些小事,坚决不收我们的饭钱,临别时还送我们特产。这份乡情,让我内心震撼不已,就在这时,我明确告诉自己,一定要回国工作。”当时的彭壮壮这样告诉自己。

    博士毕业后,彭壮壮回到北京工作,担任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及大中华区电信及高科技行业的核心成员,并负责麦肯锡公司在大中华地区的政府咨询工作。

    妻子的奶奶是江姐同学

    彭壮壮非常看好中国的发展,回到北京后,还找到了爱情归宿,而这段姻缘也是托了奶奶江姐的福。

据公开报道,彭壮壮的妻子仲琦的奶奶何理立是江姐的中学同学和好友,爷爷仲秋元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彭壮壮的父亲彭云曾讲述说:“那时候我母亲江竹筠和何理立都参加了地下党,但不是一个系统的,彼此不知道。仲秋元当时的公开身份是民盟背景的三联书店的经理,比我母亲先被抓进了渣滓洞,因为没暴露地下党员身份,1949年国共和谈时被民盟主席张澜出面保了出来。”两家有如此深厚的渊源,彭壮壮和仲琦在北京从小就认识,但后来彭壮壮去了美国,两人的联系就少了,“2001年壮壮回国发展,常去看仲琦的爷爷奶奶,仲琦也带他到处转转,熟悉北京情况,两人就产生了感情。”


>>花絮
曾接受副部长舅舅接见
1965年,江竹筠(江姐)和彭咏梧的儿子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73年,26岁的彭云与在北京工作的大学同学易小冶结婚,易小冶的外公是杨开慧的舅舅,1974年儿子彭壮壮出生。
据了解,易小冶的弟弟易小准,曾担任商务部副部长,去年年底,易小准被任命为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副代表。在担任副部长期间,易小准曾在公开场合以副部长身份接见当时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的亲外甥彭壮壮。


中国商务部易小准副部长在京会见了美国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彭壮壮博士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10#
发表于 2011-12-7 13:46 |只看该作者

  江姐的孙子:

受地震重创的四川是理想投资地之一

                          2010年10月20日         来源:华西都市报


江姐的孙子彭壮壮:我看重四川成熟的国际商务能力

  从2008年10月到2010年10月,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在两年内为四川编制了两份报告。一份是《四川省灾后重建国际投资、援助需求报告》,一份是《四川发展与国际投资报告》,这两份报告的变化,究竟反映四川的哪些方面?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就此专访了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彭壮壮。

  华西都市报:编制这两份报告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彭壮壮:2008年10月,为配合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将灾区面临的巨大投资和援助需求全面快捷地介绍给国内外援助机构和投资者,麦肯锡公司编制了《四川省灾后重建国际投资、援助需求报告》。
  两年之后,我们非常荣幸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2008年的报告进行更新。我们希望通过此报告为国际投资者、地方政府和本地企业在寻求多赢合作的进程中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曾遭受地震重创的四川,已经日益成为西部地区最重要、最理想的投资地之一。

  华西都市报:您怎样看待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
  彭壮壮: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不断推进,四川凭借其丰富的资源、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逐步成为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四川地处广阔国内市场的腹地,连接东西、汇聚南北,由此可以叩开西部地区广袤的市场,把握中国未来发展的多重机遇。

  华西都市报:四川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彭壮壮:四川位于内陆地区,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上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四川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密度、市场辐射范围、企业规模和影响力、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等多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然而,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差距对国内外企业、资本、技术和人才也恰恰意味着发展的机遇。

  华西都市报:作为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全球董事合作人,您看好四川的什么?
  彭壮壮:我看重四川优惠的政策与成熟的国际商务能力。在一系列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的推动下,四川的商业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四川得到了生产要素等诸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其战略地位也为其争取到了相对较多的政策倾斜。
  四川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国际商务合作活跃、增长迅速的地区之一,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能力。通过长期的国际合作,四川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成熟多样的合作模式。同时,四川拥有广泛的政府、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合作平台,使得外商入川更为便捷。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东 摄影雷远东

  彭壮壮
  革命烈士江姐之孙,现任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哈佛大学数学学士、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大中华区电信和媒体行业咨询核心领导人之一。曾协助国家商务部制定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策略,帮助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产业规划及区域发展政策,帮助跨国企业考虑在华外包战略和城市选择。彭博士目前负责麦肯锡公司在大中华地区的政府咨询工作,同时也是麦肯锡公司亚太区电信和媒体业咨询工作的协同领导人之一,为中央政府部委、地方政府以及大型国企和跨国公司制定发展战略。在加入麦肯锡之前,彭博士曾在美国从事信息技术咨询。

在线时间
25 小时 
威望
1726  
金钱
898  
最后登录
2015-9-10 
阅读权限
帖子
746 
精华
积分
1726 
UID
5594 
9#
发表于 2011-12-6 23:31 |只看该作者
资料很珍贵,也很有教育意义,活着的人要想想为祖国献出宝贵生命的前辈,就更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8#
发表于 2011-12-6 13:56 |只看该作者


               (前排左起)彭云、彭良瑜、谭正伦、彭炳忠,(后排左起)易小冶、梁素英。
                                      谭正伦即彭咏梧的正妻,后抚养彭云长大.
                         彭咏梧正妻之子即彭云的哥哥就是原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彭炳忠.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7#
发表于 2011-12-6 09:5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12-6 09:58 编辑

彭云、易小冶夫妇与著名经济学家蒋一苇先生的夫人陈曦女士。摄于2008年8月13日。


蒋一苇是《挺进报》的宣传委员,负责报纸的编写,江姐夫妇到下川东组织武装斗争后,曾一度把彭云寄养在蒋家,由陈曦女士照料。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6#
发表于 2011-12-6 09: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12-6 09:29 编辑

为江姐11岁儿子拍照 珍藏52年想还给彭云

                                         85岁特级摄影师侯干仁愿将珍贵照片,交给来渝参加活动的彭云之子彭壮壮

  1957年,彭云在母亲像前拍下的照片。

  昨日,85岁摄影家侯干仁讲述照片来历。 记者 李斌 摄

“11·27”革命烈士殉难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家住江北同创国际小区的85岁老人侯干仁昨天拿出自己亲手拍摄并珍藏了53年的珍贵照片———《彭云思念妈妈,好好学习》,表示愿把照片亲手赠给即将来渝参加纪念活动的江姐孙儿彭壮壮,请他转交定居美国的父亲彭云,以了却一桩牵挂了半个世纪的心愿。


1957年,重庆广泛宣传“11·27”烈士的英勇事迹,20多岁的侯干仁得知江姐唯一的儿子就在两路口的30中(据说当时属于41中分校)读书的消息后,托人找到彭云的班主任老师,提出要给彭云拍照。
老师把彭云叫来当即表示同意。侯干仁对彭云说,准备给你拍一张在妈妈像前的照片,你有什么成绩可向妈妈汇报。于是彭云就拿着奖状来到像馆。

当时像馆用的是黑布遮头的老爷相机,侯干仁选用了一张当时流行的江姐木刻像做背景,采用两次曝光的办法拍摄。他对彭云说,你读书成绩好,现在要向妈妈汇报了,你妈妈的遗书也要你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奖状就证明你没忘记妈妈的遗训。

这时,大约11岁的彭云双手捧着奖状,深情地凝视着妈妈的画像,侯干仁迅速按下快门。


在此点击观看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876 小时 
威望
13859  
金钱
10550  
最后登录
2017-5-24 
阅读权限
帖子
9075 
精华
积分
13859 
UID
17077 
5#
发表于 2011-12-5 18:09 |只看该作者
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人是伟大的。我们不能以完人的标准要求身边的每一个人。
贡献是没有国界的。在今天,能够自由地生活,努力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也不简单了。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1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1 
UID
53 
4#
发表于 2011-12-5 15:08 |只看该作者
(续)
  面对面
  “想不好回国做什么”
  作为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革命烈士江姐的儿子,彭云的内心是否感受到烈士遗孤光环的压力?他在自己的人生选择中有没有过矛盾和挣扎?记者就此与彭云进行了对话。
  记者:您见过母亲的遗书吗?
  彭云:小时候在舅舅谭竹安家里见过,但那时候年纪还小,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50年代,舅舅就将这封珍贵的遗书捐给了重庆市博物馆。
  记者:您怎么看待母亲的遗愿?
  彭云:我在做人方面应该说达到了母亲的要求,为人正派,做学问也很努力。但是要说为祖国做贡献确实没有太多了。大学毕业后在工厂和研究所工作还为国家做了一些事,去了美国就很少了。这样说来,母亲的遗愿我只做到了一半。
  母亲可能还是希望我能在国内发展好一点吧!但只要我不做坏事,没做对不起国家亲人朋友的事,我想她也不会责怪我,但遗憾是有的。
  记者:应出版社之约去美国出书之后为什么会一直留在那里?
  彭云:我这个人就是想做点学问,别的方面没什么太大的志向,其实开始的时候没想一直留在美国,要不然儿子也不会到高二才去。后来研究做得还算可以,就这么做下去了,回国的事也就拖下来了。然后妻子和儿子都去了,自然就留下来了。从研究的内容来说,当时感觉国内比较看重两头,一头是纯理论,一头是完全应用,美国学校里大部分是做中间段,比较适合我。
  记者:您在国外的时候会时常想起自己的特殊身份吗?周围的人是否知道?
  彭云:经常会想到,因为那是我血脉中的一部分,我怎么能忘呢。周围的同事和学生们也都知道,因为这个事情是没办法保密的,但大家很少当面和我谈论这个事情。
  记者:那您会经常想着是否回国吗?
  彭云:总在想该不该回去。也曾经努力过,但想不好回国做什么,似乎找不到着力点。原来想做出大东西就回来,但还没等做出来就老了。
  记者:什么样的东西才是大东西呢?
  彭云:就是在一个领域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吧。
  记者:选择现在的生活和您的性格有关系吗?
  彭云:有很大的关系。我从小就不是特别爱说话。我这个人就是爱念书,想找个安静的地方踏踏实实做点学问。在现在这个学校虽然也很忙碌,但是很安静,环境宽松,适合我。
  记者:您退休后会回国吗?
  彭云:我想会的,毕竟亲人朋友都在中国。我看到国内的发展很兴奋,今年争取能回北京看奥运会。
(据北京青年报)


  链接
       江姐托孤遗书首度公开 筷子磨成竹签写成(图)
  江姐托孤遗书 本报曾做报道
  2007年11月14日是江姐遇难58周年纪念日,重庆市三峡博物馆首度展出尘封多年的江姐托孤遗书。本报第一时间对此做了报道。
  1949年,解放军胜利的消息不断传来,江姐等烈士隐约感到敌人会在失败前进行疯狂的大屠杀。得知丈夫已经遇难的江姐,此时心中最为担心的就是尚未长大的儿子彭云。
  1949年8月26日,江姐将吃饭时偷偷藏起的筷子磨成竹签,蘸着由烂棉絮灰与水调和在一起制成的墨水,在如厕用的毛边纸上,艰难地写下了“托孤”遗书。1949年10月,江姐委托地下联络员,将书信秘密送到重庆市中山公园里的育才小学,交给谭竹安(谭正伦的弟弟)。
  江姐托孤遗书(部分)
  竹安弟:
  友人告知我你的近况,我感到非常难受。……我想你决不会抱怨孩子的爸爸和我吧?苦难的日子快完了,除了希望这日子快点到来而外,我什么都不能兑现。安弟!的确太辛苦你了。
  我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假若不幸的话,云儿(指彭云)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竹姐8月26日

11月14日,重庆,在三峡博物馆展出的江姐遗书原件。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11-17 11:29 , Processed in 0.105873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