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 主条目:春秋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史称百家争鸣。出现了多位对之后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伦理)、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兼爱非攻)、杂家(合各家所长)、农家(君民同耕)、小说家(道听途说)等。 文化上则出现了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屈原,他著有楚辞、离骚等文学作品。孔子编成了诗经。战争史上出现了杰出的兵法家孙武﹝孙子兵法﹞、司马穰苴﹝司 马法﹞、孙膑﹝孙膑兵法﹞、吴起﹝吴子兵法﹞、尉缭﹝尉缭子﹞等等。
先师孔子行教像,为唐朝画家吴道子所画
前770年,由于遭到北方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
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雒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和附属国),
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郑、齐及楚等。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即齐、宋、晋、楚、秦(又有一说是齐、晋、楚、吴、越),合称春秋五霸。 第一个称霸的国君齐桓公任用管仲,在国内进行改革,使当时阶级矛盾十分激烈的齐国安定下来,并逐渐强盛,许多诸侯都朝拜齐国。齐国率九个盟国之师攻伐威胁周朝的楚国,楚成王被迫将和。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争做国君,齐失其霸业。宋襄公曾经试图称霸,后为楚军所败。 晋国公子重耳在一场内乱后登上君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进行改革,使晋国的势力发展到中原,与南方大国楚国产生摩擦。后楚国出兵围攻宋国首都帝丘,晋文公联合秦、齐、宋三国之师大破楚军于城濮,成为中原霸主。与晋国为盟的秦国国君秦穆公在晋文公死后起了称霸的野心,与晋文公之子晋襄公屡次发生战争,最后以晋国的胜利告终,于是往西发展,把西边的一些戎国灭掉,使秦穆公成为西戎的霸主。 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即位后,再次与晋国争霸,楚国围攻宋、郑,晋国几次派兵来救,都大败而归。许多中原国家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庄王死后,楚经灵王,平王两代渐弱。东南方的吴国阖闾趁势兴兵伐楚,并大败楚军,攻占楚国国都寿春,后平王之子昭王联盟秦国攻吴,吴兵退出楚境。位于今福建、广东的越国趁吴军远征时攻击吴国,大败吴军,吴王阖闾被射死,后阖闾之子夫差又报仇攻越,大获全胜,俘虏了越王勾践。吴国又出兵齐国,与鲁国联合将齐国打败,又攻晋国,但在黄池被晋军打败,越王勾践趁这时袭击吴国,九年后兼并了吴国,夫差自杀而死。随后北上,与齐、晋等诸侯会盟。勾践死后,越国衰弱,战国时为楚威王所灭。 春秋时期确定了二十八宿;后期则产生了古四分历。 而且能制造精良的战车与骑兵,同时此时中国的冶金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铁器,在农业上出现了各种灌溉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从而为以后人口大大膨胀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史事记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