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11-23 11:49 编辑
母校复校时的环境 抗战胜利后,母校在荔湾黄沙原市立二中的校舍复办,1945年11月招生,次年2月开课。 由于八年战争烽火的破坏,开课时母校恶劣的环境是大家难以想象的:学校被困在西关(邻近南岸)的偏僻内街陋巷之中,四周被密集散落的民居包围,没有围墙、校道、大门,“无掩鸡笼,四通八达”。 从东面进出学校要经过蓬莱路的一所“道观”和几十米石板小路。 从西面则要走尽时敏路(今多宝路省水利厅一段)的泥沙路拐入,只见远处有一个贫民窟,乱七八遭搭建着棚户、泥屋、木房,又脏又臭,学生几次亲见运尸车开来,仵作收拾弃尸,抛上尸车运走。 南面当时还没有开辟黄沙大道,仅有一条泥泞便道,几座被飞机轰炸过的破旧铁路仓库散落其旁。 北面现足球场一带当时是一片被炸后遗下的烂瓦渣。 操场设备十分简陋:沙地上竖起两套篮球架、一对足球门架,跑道旁有一个单杠、一个双杠。无论是体育课、文娱活动、各类比赛都是在这弹丸之地进行。平日学生们活动须左穿右插、碰碰撞撞、交叉进行,体育课正式考试时,老师只好请别的班让一让,腾出一些地方,逐个考核。
1938年5月28日,位于黄沙的市立第二中学(现市一中校址)也中弹受毁。 操场落弹两枚,教学大楼后落两枚,有一枚在屋角爆炸,毁去图书馆,二三楼均破坏。
现今的教学大楼当年外墙斑驳、门窗不整,楼顶被炸掀起的地方尚未修复,三楼只有三分之一有上盖,其余是露天的。 教学大楼加上大楼西边几间砖木平房、几座竹棚教室,就是当时校舍的全部。 大楼教室堆放着砖、泥、沙石,大楼地下右边礼堂堆放着一箱一箱军用物资,大楼正对面停放着国民党54军榴弹炮营的九门榴弹炮及牵引它们的九部大型辎重车(至1946年秋才撤走)。 当年学校没有宿舍,全部走读。家住西关以外的学生(约占半数)多数坐巴士往返,需要一个多小时。学校没有钣堂,住得远的同学午餐到附近大排档,个别学生食碗斋河粉就算了。 48届梁文燮回忆:“入学时由于教学大楼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只能在课室旁边的空地上编班上课”。当年校友艰难的求学生涯可想而知。 尽管学习环境十分恶劣,饱受日本侵略战争带来的贫困、辍学、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宛若沦为亡国奴边缘式的洗礼的学生们,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尊敬师长、勤勉好学,毕业后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栋梁。47届高中毕业的刘颂豪、抗战胜利后入读的梁栋材、蔡睿贤、姜中宏解放后成为中科院院士。48届高中毕业的林秉中成为国际海商海事法专家。还有47届高中的一个班一共走出了五位大学校长,成为校史的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