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楼主: chenxiaoshan
go

尘封的往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239 小时 
威望
8278  
金钱
6002  
最后登录
2020-6-27 
阅读权限
帖子
4956 
精华
积分
8278 
UID
12 
21#
发表于 2011-9-19 08:59 |只看该作者
叶曼微 发表于 2011-9-19 07:16
好彩我地吾使去只!

你执到啦,死好命。
生命在于运动!

Rank: 4

在线时间
41 小时 
威望
279  
金钱
157  
最后登录
2012-5-6 
阅读权限
帖子
96 
精华
积分
279 
UID
15993 
20#
发表于 2011-9-19 07:16 |只看该作者
好彩我地吾使去只!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229 小时 
威望
5451  
金钱
5697  
最后登录
2015-9-11 
阅读权限
帖子
3563 
精华
积分
5451 
UID
4299 
19#
发表于 2011-9-18 22:46 |只看该作者
      毕业了。金训华小组活动还在继续,但是已经没有学习了,而是疯狂地玩。我们也出去旅游,但更多时候是到我家打扑克。我记得我还把零用钱拿出来,买了半斤可可粉招待大家,那时候,可可粉是五块钱一斤,而我一个月的零花钱只有两块钱,可见我对这七位同学的情谊。当时大家嘴上不说,但都知道,分别就在眼前。而且这一分别后,八个人重聚的日子,可能就是遥遥无期。
      将近半年的学习,大家的觉悟有了多少提高,我不知道。而我自己,嘴巴虽然还硬,但已经开始怀疑上山下乡的政策了。首先,在同学中间,听了很多他们的哥哥姐姐、街坊邻里下乡后的遭遇,他们之中有些辛辛苦苦一年之后,竟然分到的口粮还不够自己吃;很多地方的农民并不欢迎知青的到来,因为摊薄了他们有限的生产资料;有一些有背景的,到农村后不久就去当兵或者抽调回城,没背景的,则在很事情上都受领导刁难。其次在家里,经常不少人来找我爸爸,都是想通过各种关系,把在农村的子女搞回城里,其中很多,还是他们原来“东纵”里的战友。所以,不管我如何认为他们的思想落后,但我已经明白,在如此这般的社会共识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只是一句屁话。
     八名同学的家长中,有多少完全没有为自己的子女找一个好地方去落脚,我们没有互通过情况。但是,大家都不再提一起到一个地方去了,应该证明各自都有了不方便告诉别人的打算。最后,梁惠萍去了四会大沙公社农科站,并很快当上了副站长,是当时最有可能大有作为的一个;刘伟平去了佛冈县石角公社,并参加了那里的雷锋小组,继续走金训华小组的道路;王建中去了从化民乐茶场;瞿伟民去了白云山林场,是离广州最近的一个;邓君予去了九佛红卫农场;黄宝贞去了钟落潭广州养鸡场;赵燕玲去了黄陂果园场;而我,在等待了一年多之后,被分配到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广东省陶瓷工艺品进出口分公司 。至此,金训华小组结束了她的使命。而我们原来金训华小组的八个人,至今都没有一起重聚过。(待续)

图像-26.jpg 图像-09.jpg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229 小时 
威望
5451  
金钱
5697  
最后登录
2015-9-11 
阅读权限
帖子
3563 
精华
积分
5451 
UID
4299 
18#
发表于 2011-9-13 15:53 |只看该作者
     临近毕业,金训华小组的标兵作用开始发挥。除了各自在班里带头写决心书表态以外,我们还在当时的《广州日报》发表文章,表示我们听从党和毛主席的召唤,坚决到农村去,在广阔天地里锻炼自己的决心。文章由我执笔,发表后还收到了“稿费”,是几本最新出版的散文诗《西沙之歌》。很巧,在我们发表的文章的同版,刊登了另一篇表决心的文章,署名是广州市五十三中梁啓英等几十名同学。梁啓英是我小学二、三年级时,东皋大道小学(后为星火燎原小学)的同班同学,自从上四年级我转到梯云东路小学后,就一直没有再见过面了。很想找她叙叙旧,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机会。
     另一方面,梁惠萍找了当时主管知青的市委书记钟明,第一是我下乡的问题,因为当时的政策是由父母亲的单位负责确定去向和下乡的地点,每个单位的职工当年毕业的子女中,有20%可以按政策留城,其余80%都得去农村。我父亲单位当年有5个职工子女毕业,其中只有我一人符合留城条件,所以不用争,也不用单位做工作。可是我参加了金训华小组,是否可以如我愿呢?第二,是整个小组八个人一起到一个地方的问题,当时下乡的地点是按父母单位来划分的,通常不是一个单位的职工子女是不会分到同一个地点的。最后,市委书记的答复是,我下乡的问题,一定需要我父母同意;八个人同到一个地方的问题,市里可以安排,但前提也是要各自的父母同意。
     这样,我下乡的问题就转移到我家里来了。这段经过,我从来没有跟别人提起过。当时我在家里确实闹得很僵,父母怎么劝我都不听。后来,特意把我一个在广西当兵的表哥请来广州,这是我当时最崇拜的亲戚(是解放军某部的机要员,转业后当过博罗县的纪检副书记和人大副主任),不过,他也很尴尬,在当时的情况下,我是正确的一方,而且说起话来能言善辩,他总不能太明显地支持我那保守落后的父母啊。所以,他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只是劝我要听父母的话。事情就这样僵持着。(待续)

图像-13.jpg 图像-08.jpg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135 小时 
威望
1388  
金钱
1405  
最后登录
2014-11-29 
阅读权限
帖子
1081 
精华
积分
1388 
UID
23 
17#
发表于 2011-9-11 07:35 |只看该作者
回复 chenxiaoshan 的帖子

站长说得没错。有些小事在别人看来不值一提,可对我来说却是难以忘怀。每每想起都会令自己感叹一番,偶而还会情不自禁地流泪。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135 小时 
威望
1388  
金钱
1405  
最后登录
2014-11-29 
阅读权限
帖子
1081 
精华
积分
1388 
UID
23 
16#
发表于 2011-9-11 07:25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嘉嘉 的帖子

谢谢嘉嘉回复。可能是亲身经历吧,感受特深。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135 小时 
威望
1388  
金钱
1405  
最后登录
2014-11-29 
阅读权限
帖子
1081 
精华
积分
1388 
UID
23 
15#
发表于 2011-9-11 07:20 |只看该作者
回复鄧允根:  情至深處,引人淚下。
谢谢学长的点评。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135 小时 
威望
1388  
金钱
1405  
最后登录
2014-11-29 
阅读权限
帖子
1081 
精华
积分
1388 
UID
23 
14#
发表于 2011-9-11 07:17 |只看该作者
回复如梦令:  平日里笑眯眯的大少原来这么感性。
我也觉的自己在遇事处事时是越来越感性了,可能跟性别和年龄有关吧。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229 小时 
威望
5451  
金钱
5697  
最后登录
2015-9-11 
阅读权限
帖子
3563 
精华
积分
5451 
UID
4299 
13#
发表于 2011-9-11 00:12 |只看该作者
      看了PPA校友的回忆,让我以前心中一个模糊的感觉变得比较地清晰了。人一生的情感中,总会有某些脆弱的地方,这可能是一些别人并不为意的小事,也可能是自己心中的一些小秘密。然而,这些小事在自己的一生中永远都会占领着心灵的某个角落,成为鼓励自己、鞭策自己的力量源泉,又或者成为安慰自己的心灵鸡汤。尤其不可思议的是,每当我们触及到这些小事、触动到这条神经时,都会令我们的思绪和心情久久不能平伏,甚至想放声大哭一场。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876 小时 
威望
13859  
金钱
10550  
最后登录
2017-5-24 
阅读权限
帖子
9075 
精华
积分
13859 
UID
17077 
12#
发表于 2011-9-10 12:29 |只看该作者
真情的流露很感动人。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135 小时 
威望
1388  
金钱
1405  
最后登录
2014-11-29 
阅读权限
帖子
1081 
精华
积分
1388 
UID
23 
11#
发表于 2011-9-10 08:51 |只看该作者
(接上)这些往事有我至今怀念的、有我值得追记的、更有令我本该后悔的而实际……让时间隧道把我们带回到1972年的某一天,我们正在上英语课,英语老师----我们的班主任让我用英语背一句毛主席语录,我不肯。我其实不是不会背,只是不想背而已。是因为对老师的不满还是出于一时的淘气,现在不得而知了。老师当时没有用言语责备我,只是用目光一瞥我而已。这一瞥是宽容、是责备、还是不屑,至今我不得而知。可这一瞥让我写下了我今天的历史。可能这是上天对我的安排吧。三十五年前我当上了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饱尝了当老师的甜、酸、苦、辣。更让我亲身体验了当老师的苦衷和无奈。但我从没因此而后悔当了老师,因为我从中获得的快乐是无比的。我为拥有众多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不能说没有过后悔,每当学生们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向我告别时, 我往往是无言以对,只能强忍着泪水,伴随着一阵阵揪心的痛。这一瞬间我后悔过。

点评

鄧允根  情至深處,引人淚下。  发表于 2011-9-10 14:44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135 小时 
威望
1388  
金钱
1405  
最后登录
2014-11-29 
阅读权限
帖子
1081 
精华
积分
1388 
UID
23 
10#
发表于 2011-9-10 08:3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PA 于 2011-9-10 08:41 编辑

谢谢站长的“尘封的往事”,令我回忆起在一中母校学习的一些往事。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 “母校”是一个很容易使人脆弱的词,这“脆弱”是指一个校友的感情,温暖、甜蜜、惆怅、忧伤……情到深处,人便脆弱得不能自持. ”现在想起母校,我心头涌起的就是这样的情绪。 回忆总是那么美丽,犹如朝阳下闪动着光芒的露珠,也如成功后脸上的灿烂笑容。母校储藏着我那么多宝贵的回忆,怎么能够忘记呢?虽然我在母校一中就读的时间并不长,总共不过一年半多点。但是我想,一个人对母校的感情是不能用时间的长短来计算的,同样,母校对于她的每一个学子的培育之恩,也不好用时间的多少来衡量。今天在我离开母校38年以后,重新回想起母校所给予我的一切,重新回忆起我在一中的那一段时光,真是有许多感慨和许多想法。。。。。。再谢站长让我又有机会重温母校的温馨。
        


点评

如梦令  站长功劳滴大大滴,不然我们哪有机会见识到大少的真情流露呢  发表于 2011-9-10 09:10
如梦令  平日里笑眯眯的大少原来这么感性。  发表于 2011-9-10 09:08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229 小时 
威望
5451  
金钱
5697  
最后登录
2015-9-11 
阅读权限
帖子
3563 
精华
积分
5451 
UID
4299 
9#
发表于 2011-9-9 11:44 |只看该作者
     我的这篇文章,是同时在广州一中校友会网站和本人的QQ空间发表的,结果是两边都有人对四男四女的安排表示出疑问,QQ空间里还有当事人认为是阴谋,所以,特别加上这一段解说。
     就我自己来说,我至今还是不了解成立金训华小组的筹划过程,四男四女这个整齐的数字到底是巧合还是有意识的安排、是上级的指示还是发起者的主意,我真的不知道。但假如这八个人都去了同一个地方下乡,发生某些事大概也是必然的。
     不过,那时候,我真的一丁点都没有想过这八个是否会成为四对的问题,也从来没想过自己将来的另一半可能产生于这四个女同学之中。其实,爱情往往产生于冲动,男女之间太熟悉了,反而不一定能擦出火花。我们八个人天天见面,每星期两晚的活动交流,我的感觉是彼此间就像兄妹一样。不过,婚姻往往又是出于将就,在没有选择之下,会出现什么结果,也是难以预料的。
     在这四个女同学之中,我最尊重的是梁惠萍。我和梁惠萍是上高中后,在一个团支部活动,接触才比较多。但我们的渊源却产生在小学阶段。那是因为参加荔湾区小学生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关系,她是代代红小学(沙面小学)的代表,也是我们附近几个小学的代表队的领队。而我是卫红小学(梯云东路小学)的代表。我们一起列队去会场,也在一个小组活动。所以,从那时起,我们彼此就认识。到后来,她参加的社会活动比较多,知道的事情也比较多,我几乎把她当成了偶像。甚至工作以后,当我的人生第一次遇到感情问题的时候,我想到的第一个可以商量的人,不是父母,而是梁惠萍。(待续)

      图像-17.jpg 图像-22.jpg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135 小时 
威望
1388  
金钱
1405  
最后登录
2014-11-29 
阅读权限
帖子
1081 
精华
积分
1388 
UID
23 
8#
发表于 2011-9-8 22:30 |只看该作者
After reading the article,I feel sad . Because it reminds me of my old days when I was in the countryside.It also reminds me of the time when I studied in the No.1 Middle School.

点评

chenxiaoshan  那能否抽点时间把你的回忆写下来?我想一定能够吸引大家的眼球。  发表于 2011-9-8 22:35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229 小时 
威望
5451  
金钱
5697  
最后登录
2015-9-11 
阅读权限
帖子
3563 
精华
积分
5451 
UID
4299 
7#
发表于 2011-9-7 14:38 |只看该作者
     金训华小组成立之后,将每星期的二、四晚上定为活动时间。那时候,学习不像现在的高中学生那么紧张,也不存在考大学的压力,加上娱乐活动也不像现在这样多姿多彩。所以,大家甚至有点盼望每周的这两个晚上。
     开始,我们的活动内容主要是学习当时那些所谓先进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事迹,然后再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按当时的话来讲,就是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树立扎根农村的雄心壮志。在我心目中,梁惠萍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每当上面布置一些很严肃而我们又陌生的讨论内容时,只要由她来主持,大家都会轻松得多。她不像其他一些干部,老是点名这个点名那个发言,搞到会议气氛很紧张。她除了自己可以较有系统地发言以外,她不太要求人人都像过关似地发言,也允许会议跑跑题。所以,每星期两晚的活动,除了开始围绕题目,大家一人一句地象征性地讨论一下外,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天南地北地瞎聊。
     后来,活动进入到较实质的阶段了,就是大家畅谈将来到农村后的打算,或者说是理想。就在一中教学大楼的天台上,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我们有过多少梦想啊!开始,我们幻想着,我们八个人,白天一起劳动,晚上一起做饭,那会是多么快乐的日子啊。后来,更进一步,我们幻想,我们八个人,一起建一个小学,在农村培养新一代有文化的劳动者,我们又是多么的任重而道远啊!甚至,我们连每个人的任务都安排好了:校长当然是由梁惠萍来当了,刘伟平根正苗红,思想进步,是政治老师的不二人选;王建中是学校游泳队的,酷爱运动,当体育老师就最合适了;我,英语不错,可以当个外语老师,呵呵。总之,那时候,我们相信党、相信毛主席,认为到了农村,就一定可以大有作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就是由我们这一代人来建设的。


图像-03.jpg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6-16 07:32 , Processed in 0.09491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