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1-8-15 08:16 编辑
古代广州书院的级别最高层 学海堂:清代广州著名学府。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两广总督阮元在城西文澜书院(今下九路文澜巷一带)创办学海堂。其名源于汉代大学者何休的美誉“昔者何邵公学无不通,进退忠直,聿有学海之誉”。阮元以何休的美誉为书院名。道光四年(1824)十二月迁往越秀山麓。它的后面有“启秀山房”,东面有“至山亭”,西面与“文澜阁”相对,中间有一条石径,人们通过它可以登山。山顶有“镇海楼”(建于明朝)。它的附近,有挺立的木棉树,还有繁茂的花草。学海堂的四周,设有书房、走廊和曲径,风景秀丽,空气清新。 清朝建国几十年,科举盛行,经史实学无人问津,世子所学皆为四书八股文。官办学院,一切课程皆服务于科举。阮元深恶教育现状,忧患人才匮乏。在他的倡导和领导下,学海堂实行学长制下的集体领导,“各生就性之所近,专攻一书”。学海堂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堪称当时中国教育界最先进、最科学的教育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师生奋进,教学成果丰硕。学海堂坚持了半个多世纪,培养了许多人才,成为广东最高学府。著名学者陈澧、桂文灿、梁启超、汪兆镛等都是学海堂培养出来的。学海堂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近代广东教育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以后广州陆续有不少书院和学堂大都参照学海堂规模和经验兴办。该学堂除了教学之外,还担负收集、编印、刊刻等任务。先后刊刻《学海堂经解》、《学海堂集》、《学海堂丛刻》等十多部著述,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通典》、《学海堂志》等大批有关广东文献典籍。
阮公殁后,粤省同人,追思旧德,将启秀山房改设阮太傅祠,每岁春秋举行公祭。
咸丰丁巳,学海堂为英军所踞。
学海堂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被废办,改为纪念阮元的阮太傅祠。
民国后,龙济光军队占踞粤秀山,建振武楼于其上,其祠亦被毁,可慨也已。
民国初年在堂内文澜阁废址上,曾辟建粤秀楼,作为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驻跸之处。民国11年(1922)陈炯明叛军的炮火将粤秀楼夷为废墟。
民国19年(1930)于此建了“孙先生读书治事处”纪念碑。
菊坡精舍:培养政坛风云人物。 同治六年(1867),广东巡抚蒋益澧、盐运使方浚颐拨款把越秀山麓应元宫之西的长春仙馆改建为菊坡精舍,聘请学海堂学长陈澧兼任山长。菊坡精舍距学海堂不远,办学宗旨与学海堂无异,但不同的是,学海堂有八位学长,没有正规的讲课授业,而菊坡精舍只一名山长,其考课数量增加,加强了对学生学业的督促,陈澧显然是要借这方舞台施展自己的教育才华。当时58岁的陈已经是德高望重的学者和教育界人物,负责管理菊坡精舍的工作和担任教学。他总结了学海堂的教学经验,在菊坡精舍开设经史文学诸科,分题课试,每年30课,每课分题讲述。他推崇顾炎武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并重发展,以“行已有耻,博学于文”为校训,引导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行为。 菊坡精舍在全省招生,可以入学的学生有三种:一是全省具有举、贡、禀、增、附、监资格者;二是粤秀、越华、羊城三所著名书院考取前列者;三是具有贤良正义品德、奇异才能者,可由各道、府、县核实保举。 陈澧认为政事由于人才,人才由于学术,主张建立完善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他任菊坡精舍山长15年,培养成材的学生很多,在晚清的政局上也多有影响。略举数例:文廷式,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于式枚,曾任礼部侍郎、邮传部侍郎、学部侍郎、国史馆副总裁;梁鼎芬,曾任翰林院编修、湖北按察使;汪兆镛,曾任学海堂学长;谭宗浚,曾任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 陈澧著作极其丰富,传他经史的有陶福祥(掌教过禺山书院),传他词章的有汪兆镛。菊坡精舍除教学外,还担负整理、刻印图书典籍的任务。计有:《通志堂经解》、《古经解汇函》、《乐书》200 多卷、《春秋繁露》17 卷;《孙子》、《吴子》、《司马法》合刊;《白石道人》4 种、《菊坡精舍集》20卷;陈澧个人著作《东塾集》6 卷。 学海堂开粤东学术之风,而菊坡精舍则再进一步凝成东塾学派。菊坡精舍是继学海堂之后广东汉学的第二个重要基地。 菊坡精舍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结束,改办存古学堂。 (南宋崔与之(号菊坡),广东增城人,绍熙进士。他的考据学、金石学、词章,在岭南独树一帜,为陈澧所敬重。陈澧一生,反对“时文课士”,取名“精舍”,以区别于书院,公开向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宣战。)
应元书院:举人深造学府 同治八年(1869)广东布政使王凯泰在菊坡精舍东边以奉祀雷神的应元宫前半段为院址设立了一个专供举人肄业的书院——应元书院,专为解决一次未中的广东举人继续应试而经费不足的问题。当时有很多考上举人的人,马上任职的并不多,大多在家待命,又苦于再次求学的艰难。于是王凯泰和家人商量,捐资办了这所学院,专门提供给举人出身的人继续求学,聘请广东的学界名流讲学。该书院设立在应元宫前,一是取其在应元宫附近;二是举人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取名“应元”兆头很好。书院成立时,王凯泰亲自撰写《应元书院志略》,预言广东第二年一定会有人考中状元,当年有十几个举人入院读书,其中有一个叫梁耀枢的顺德籍举人在第二年高中状元,此事遂被传为“应元佳话”。消息传到广州,大家都为王凯泰的预言而感到震惊,应元书院名声大震,凡广东的举子,无论是广州本地的还是其它地方的,都纷纷慕名而至应元书院求学,历年都有人高中。 此外,还有几宗巧合的轶闻。 例如:应元书院先是有联为: “三台奎耀临南越, 八座文星拱北辰。” 还有联为: “筑室兆嘉名,看九转成丹,早登绝顶; 论文依胜地,愿百川学海,共溯传心。” 都是巧合状元大魁天下的预言。 又如:先是讲堂之旁有仰山轩,原为敬祀雷神爷爷的殿宇,原撰有联为: “岳峙层宵,海内星辰尊北斗; 雷鸣昨夜,天公有意属南州。” 联内嵌有“斗”、“南”两字,都与新科状元号“斗南”(字冠祺,号斗南,晚号叔简)巧合。
院舍中为乐育堂,右为红杏山房,左为仰山轩,堂前有堂3楹,匾题“正谊”、“明道”,东为监院室,又东为梅花书屋,再偏为董事所,有中门、大门等。 光绪二十九年(1903)停办,与相邻的菊坡精舍合并,改办为广东存古学堂。辛亥革命后,当局为了纪念革命党先驱朱执信,在广东存古学堂旧址建立执信中学,(纪念****革命先行者朱执信)。执信中学当时确是出了不少的名人,校董会中有李大钊、蔡元培、廖仲恺等知名人士,教员中有邓颖超等,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当时曾就读于该校。后来执信中学迁往现执信路,应元书院和菊坡精舍的旧址上新建了广州市立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