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5-30 08:07 编辑
为祖国的发展“争一口气”
记国家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铺路人余国琮院士
转载自天津大学校史网《周恩来同志视察天津大学》:
“1957年4月10日,一个难忘的春日。突然传来了周总理明天就要陪同波兰部长会议主席西伦凯维兹访问天津大学的消息。同学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这是当时任学生会主席的文世骐教授的回忆。 1957年在校学习的学生们都记得,那年初春,为了迎接周总理和波兰外宾的到来,各系、各班都做了许多彩色纸花。周总理一行是从七里台校门口进来的,当时天上飘着薄薄的雪花。由天大的全体师生组成的近万人的欢迎队伍如花如海,热烈非凡。师生们对周总理的敬仰和热爱之情汇成了沸腾的海洋。在第5教学楼前的小广场上,已经提前搭起了主席台,台的背面围起了蓝布,正面挂着中波两国的国旗。周总理步履稳健,不断向师生们招手,大家都为周总理能亲临我校视察而激动万分。
1959年 5月28日,周总理专门来天大视察。阳春时节,风和日丽,我校全体师生坐在大操场上,聆听敬爱的周总理作形势报告。周总理就站在大操场的简易土台子上,亲切地给师生们讲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他一开始就说:“关于国内外形势以及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几天前我已经在全国人大的报告中讲了,今天我们着重讲一讲我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短短的几句话,立刻让师生们感受到了总理的和蔼可亲。报告中,总理结合1958年“大跃进”以后出现的问题以及国际上“有人在卡我们的脖子”的形势,讲述了当时已经出现的粮食、猪肉供应紧张的问题。他告诉同学们,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底子还很薄,农业发展速度比较慢,而且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受灾。因此,在一段时期内,还是要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周总理还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了生猪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整个报告多次被师生员工的热烈掌声所打断。机械学院杜则裕教授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时说:“周总理39年前讲话的情景一直铭刻在我的脑海里。周总理那样亲切的、详细地给我们摆出了国家的‘家底’、遇到的问题,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克服困难的希望。周总理还谆谆教诲我们要抓紧大好时机,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学好本领,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
报告结束后,周总理在学校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化工系的一个科研室视察。这个科研室当时正进行着重水分离的科研工作。周总理来了,他高兴地同科研组的每一个人握手,项目负责人余国琮向总理汇报。面对令人景仰的周总理,余国琮既兴奋又似乎有点紧张。刚说了两句,总理就听出了他的广东口音。周总理和蔼的问道:“你是广东人吗?”余国琮回答说:“是啊。”总理又问:“广东哪里人啊?”余国琮说:“台山。”周总理马上爽朗的笑起来说:“那是排球之乡阿!”这时,大家都笑了,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热烈起来。余国琮不再紧张,思路清晰地向周总理汇报,总理始终非常注意的倾听着。汇报结束后,周总理说,现在有人卡我们的脖子,不供给我们重水。没有重水,我们的重水反应堆就不能运转,我们的原子能事业就要受到很大影响,我们一定要争着一口气!希望你们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而后,周总理再次和余国琮以及当时在场的王树楹、孙亚平、刘素勤、王永等科研人员一一握手告别。周总理的到来,给全体科研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鼓舞。而更令他们感动的是,两个星期以后,校党委的同志告诉他们,周总理从武汉打来长途电话,询问重水科研进行得是否顺利,并且嘱咐他们努力工作。周总理的再度关怀,又一次极大的鼓舞了科研组的全体人员。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连续奋战,圆满地完成了科研任务,为我们重水生产做出了贡献,受到有关部门的多次表扬。与此同时,我们培养出的第一批专业人才成为我国重水专业生产的骨干。
几十年过去了,敬爱的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和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永远激励着天津大学的师生们以中华腾飞为己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科教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问及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祖国化工事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去的精神源泉,余国琮院士告诉我们:“是周总理让我这么做的。我要听总理的话,一定要为中国‘争一口气’!”他回忆到,1959年5月28日,周恩来总理到天津大学视察,重点视察了余国琮所在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当时主要进行重水原子能反应堆中浓缩重水的研究。余国琮向总理仔细介绍了实验室的运行情况,面对当时的国内外严峻形势,总理说:“现在有人(就是指苏联)要卡我们的脖子,不让我们的反应堆运作。我们一定要争一口气,不能使我们这个反应堆停下来!”于是,总理的嘱托成为余国琮一生的追求,“争一口气”成为余国琮一辈子的信念。
“我不仅仅要自己争一口气,更要把‘争一口气’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面对发达国家控制高新技术进口中国的现象继续为中国‘争一口气’!”怀着这一信念,余国琮院士倾心打造化工专业研究的人才梯队。从余国琮院士本人,到天津大学化学研究所原副所长王树楹教授,天津大学海水淡化与膜技术研究中心王世昌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归国人员、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原所长周明教授,再到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现任所长、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精馏实验室主任袁希钢教授,天津市科委副主任、天津大学何志敏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刘春江副教授,天津大学精馏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得者李鑫钢教授,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鹏飞,天津大学形成了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化工人才梯队。余院士的这些学生,现在正在国家化工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沿着余先生的足迹,继续开创和发展着我国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实现着、追求着“争一口气”的理想!
在天津大学举行的纪念周恩来总理来校视察50周年座谈会上,余国琮院士深情地说:“我们中国人并不笨,我们能自力创新!靠我们的知识,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和科学探索,我们也一定能够置身于世界高水平的民族之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