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0-12-8 15:52 编辑
孤寡老人的知心“家长”马雪萍(二)
“心心之家” 敬老院里经常可以看到萍姐的身影,老人们都亲切地叫萍姐“家长”。这个昵称来源于数年前,总队的一位受助对象住进了敬老院,志愿者一直坚持去探访。探访过程中,他们了解到原来敬老院内有很多孤寡老人,生活很孤寂。当他们看到其它长者的家人来探访时,都流露出羡慕的眼神,看到此情此景,萍姐立即和其它志愿者商量,成立了首个敬老院志愿服务小组,取名“心心之家”,喻意一个由长者心、志愿心组成的大家庭,“热心爱心要细心,耐心关心做知心”。“心心之家”的成立,拉近了志愿者和长者之间的感情。他们定期探访,和院内长者拉家常、做手工,节假日和长者开联欢会,还为每位孤寡长者开生日会。从此,孤寡老人不孤独了,他们也有了倾诉的对象,有了亲人般的关怀。她还积极为敬老院寻求生活资助,号召社会热心人士和热心单位向敬老院捐赠一大批文体用品、药物等,完善了院内设施,丰富了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所以,每到探访日,老人们都准时守候在门口或小花园里,迎接志愿者的到来。老人们见到萍姐的到来,就会开心地说:“我们的家长来了”。 一路走到今天,“心心之家”成绩有目共睹。 2004年5月亲手创立的“心心之家”,已经成为了萍姐在志愿者生涯中的一个亮点。 2005年沙面遭遇了90年一遇的天文大潮,一些长者家中受淹了,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一道,每天泡在水里,堆沙包、清污水,有居民主动把热饭送到受淹长者手中,互相帮助,形成一种邻里互助,相互关心的理念。 在做好长者和社区服务的同时,“心心之家”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志愿者技能得以发挥,先后开设了山区支教小组、部队义教小组,对山区孩子和部队战士传授一些生活和学习技能 一次去阳山义教的感动,萍姐永远不会忘记。 要离开阳山的时候,萍姐告诉孩子们会把照片寄给他们,他们可以对爸爸妈妈说一句话,到时她会写在照片后面。刚开始,孩子们有点腼腆,不知说什么好,这时,一个女孩子念起了一首诗: “我们也很想在母亲的怀里撒娇, 可是, 你们不在身边。 于是,我们学会了砍柴、烧饭, 学会了独自一人承担学习、生活。 我们知道, 你们在他乡有很多无奈, 父母亲们,请放心吧: 我们会好好学习, 让远方的你们安心!” 听到这段细腻的文字,萍姐和许多现场的老师、志愿者都涨红了双眼。 每次下乡,“心心之家”都收获到不同的感动。萍姐沉甸甸的文件夹里有一个专门装着小朋友给她的来信的精致盒子,里面的每一封信都充满了对萍姐的感激。略略数一下,有三十封之多,有几封还是同一个小朋友寄来的。从开始孩子们的来信只会寥寥数语“我家门前有山、有树有稻田、有鸭子在游水……到现在无话不说,倾诉心事、讲学校发生的趣事、汇报自己的成绩;还写下了“今后要好好读书,争取读大学,长大想做志愿者”这样的豪言壮语。这些孩子,很需要像萍姐这样的爱,也把自己的爱给了萍姐。 2007年12月24日,记者随同萍姐一起去部队当义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记者感觉到部队的人很勤奋,他们渴望知识,无论是学英语、日语还是电脑,他们都很认真。休息时间的交谈中,班长谢同志问了一下:“我可以说一下(对)萍姐(的评价)吗?”接着说:“你知道萍姐为我们做了多少事情吗?我的脚扭伤了,萍姐买药给我,还每天发信息安慰我?你知道我有多感动吗?我感觉妈妈就在我身边……”部队的战士都是十几岁的孩子,远离家乡,总有点想家,而志愿者的关怀,恰好给他们带来了无法用其他东西来代替的心灵的安慰。 “心心之家”还注意到了一个弱势群体——残疾人。有一次萍姐见到了一个某单位的工作人员冲着一个视障朋友说:“你这样的人哪个单位会要?”萍姐听了很生气,甚至要告那个工作人员。萍姐切实感受到了残疾人在社会上不受尊重。为了更好地服务残疾人,萍姐努力地学着各种技能,学手语、学盲文;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她付出了很多,带他们外出看病、上班、坐长途车回家……要付出时间、精力、金钱,更要顶住世俗的眼光。为了让他们能自食其力,萍姐带领志愿者想尽办法教他们技能、鼓励他们勇敢地走出社会,融入正常人的圈子。现在,只要她走进盲校,跟学生打个招呼,同学们都可以听出她的声音,叫出她的名字;天气变化,准能收到聋人朋友发来的短信“天气凉了,注意添衣……”。有位失明朋友的爸爸病重住进了医院,他很想去看看爸爸,但不知怎样坐车,很着急,试着给阿萍打个电话,很快,阿萍就带着他转了两趟车,终于来到了爸爸的病床边,摸着爸爸的手,轻轻地唤着“爸爸”,昏迷了半个月的爸爸竟然眼角渗出了泪水。
“心心之家”一直在感动着人,当年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萍姐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创立了“心心之家”。由于种种原因,“心心之家”也经历了一个骨干流失的过程。当时萍姐也感到了一种无力感,曾怀疑以自己的力量能不能把这个“家”撑下去。不过看到“心心之家”今天的发展今天的成就,之前的担心似乎已变得多余了。 现在的“心心之家”还给像萍姐这类热心的志愿者提供了便利。没创立“心心之家”之前,萍姐只能规规矩矩地做松柏服务总队负责的工作,主要是照顾老人,当萍姐很热心地要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时,萍姐甚至会被批评为“踩过界”。有了服务对象更广的“心心之家”,萍姐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帮助其他人了。
坚持的收获,坚持的快乐 “以前的志愿者默默做,没有私心杂念,怎么现在都变得那么功利?”在萍姐的QQ签名上,记者很惊讶地看到了这么一句话。当记者问到萍姐这句话的由来时,萍姐也略显无奈地说,有些志愿者只看到别人获奖、媒体宣传时风光的一面,有些志愿者沽名钓誉,争名夺利,甚至不惜损害服务对象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利,谁来负责余兴过后留给老人背后的冷清呢?很多人没有考虑过。 萍姐一再强调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会对一些与自己的观点存在差异的事情产生质疑也是在所难免的。 也常常有不同的人向萍姐问同一个问题:“什么动力令你坚持做志愿者这么多年?”“因为我觉得快乐!”这就是萍姐的回答。 这种快乐,只有做过志愿服务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当一声“谢谢”从一位智障朋友口中说出;一班接受过志愿者帮助的视障朋友说出“我也要当志愿者”;每逢天气变化,萍姐都会收到聋人朋友发给她“注意多添衣服”的信息;节假日,探访日子到了,老人院里老人家坐在院子里等待着萍姐他们的到来;当萍姐收到一封封来自贫困山区孩子们的来信,这一切的一切,都令萍姐很感动,很开心,这就是做志愿者的快乐。这种快乐,甚至让萍姐不知道辛苦,因为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身体永远是轻快的,即使一天到晚都很忙也不会累垮,反而是越来越健康了! 萍姐说过: “快乐,是自找的,你得到了自己应有的东西,你就会觉得很快乐。但我要告诉你们,做快乐志愿者,可能是每个同学的愿望,但要知道,不是每件事都是那样顺利,那样美好,你们要面对很多困难。” “我曾经因动员一位行动不便的婆婆入住老人院,不被她理解而被她泼茶水;我曾经为一位退休回乡定居的婆婆办理异地就医证明而在烈日下跑了几天;也曾为搞一个活动为了采购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跑遍广州市面上的几大批发市场;曾带一位失明人士去有关部门办事遭冷嘲热讽;曾带肢残人士坐公交不让上车;曾被自己内部的人误解而作无理批评……这些,我都默默忍受,我做的一切,对得起任何人,我问心无愧。” 要做一个快乐的志愿者,首先要喜欢自己在做的事情。要有恒心,问问自己能坚持多久,让自己的行动能影响到身边的人,让志愿行动得以延续。要有爱心,自己问问能否像爱自己的亲人那样爱他们。要有责任心,不要轻易承诺,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才可以答应别人,不然,别人会对你失去信任。要有耐心,做志愿服务,不是去一次的探访、送一样东西、搞一次活动就可以,需要足够的耐心,要细心聆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我认为我是个快乐志愿者,因为我得到的比我付出的多,我付出的是时间、金钱,但是我得到的是我有很多朋友,我有一支同样有爱心的志愿者队伍,我有一班牵挂我的人。因为志愿者的爱民行动令我们的服务对象增强了自强自立的信心,而且,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转变,从坐等政府救济到自食其力,从一个接受志愿者帮助的残疾人,到现在也加入到我们志愿队伍去服务别人,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和快乐。” 这是萍姐最真诚的内心独白。
荣誉,给我身边的人,给我们志愿者 “我们只是充当一个聆听者的角色,让他们(老人)情感得以宣泄。” 萍姐一直都是在做默默的奉献者,在萍姐付出了真心的同时,也得到回报,“回报就是老人们快乐的生活,回报就是残疾的人不再悲观、意识到自己也能有所作为,回报就是失足少年不再迷失方向,回报甚至是一个微笑。”在“广州一家亲1+1全民志愿活动”的签约仪式上,双目失明的冯志荣被志愿者协会表彰。阿荣在刚开始接受志愿者服务时,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学志愿者教他的一些技能、听志愿者讲一些感人的故事,渐渐地,他有了想法,想到自己还年轻,除了眼睛看不见外,其他跟常人无异,于是也想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于是,他也做上了志愿者。从阿荣和其他像阿荣那样有特殊情况的人加入志愿者协会的例子可以看出,志愿者协会队伍在吸纳不同的人,在不断壮大。这难道就不是给萍姐最大的回报吗? 自己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志愿者无私的精神可以传播,队伍也会不断壮大。队伍在壮大,志愿者的精神也会反之传播得更广。在这个过程中,萍姐也获得了无数奖项,但是她一直在保持低调:“我不喜欢大肆渲染,一方面,会令志愿者感到有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媒体的报道,加了很多色彩,这时的志愿者已不是一个人,是个神。”虽然不喜欢过多的赞美,但对于各个奖项,萍姐也坦然接受:“那并不只是我个人的名誉。每个活动都是大家一同组织策划完成的,而且我没有专业知识,原本什么都不会,都是大家帮助我进步的。”
在萍姐看来,获取奖项不一定是过分渲染,志愿者行动需要适度的宣传。适度的宣传,可以让市民了解知道有这么一个机构,有这么一个团体,这么一个人在做好事;因为宣传,协会也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赞助;宣传的事迹能感染身边的人,唤起冷漠的心;服务对象也会希望多宣传这些好事,让更多的人关心他们。 对于萍姐个人来说,这些奖项是对自己这些年工作的肯定。她笑着说:“这些奖项,给曾经是老党员的爸爸知道一定会很开心。”
“其实,我很内疚,自己已经是做母亲的人了,却还要自己的妈妈操心:妈妈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她希望我们能继承她的事业,而我却是看到针啊、血啊就害怕。善解人意的妈妈看到我下岗了,总是将我给她的零用钱塞回我的包,我生病住院了,她利用她的人际关系联系医院、床位,甚至手术医生……没有什么可以回报我的妈妈,这些奖项,就算是给妈妈的一种安慰吧。” 萍姐还有一个丈夫和一个长大了的女儿,但萍姐其实不太愿意提起她的家人,因为她觉得很惭愧不能带动她的女儿加入志愿者行列。她丈夫是支持她的,但不理解她,这是她的心结。其实也难怪他,一般人是不太理解为什么有好日子不过还要瞎折腾,他们还没有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萍姐最大的愿望是自己办一个老人中心,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爱心行列,帮萍姐实现这个爱心愿望。 引用萍姐在2005年手捧义工之星奖杯时说的话: “我只是做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义务工作虽然平凡,但它却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关怀,我愿意继续干下去。谢谢大家!” 愿萍姐永远是一个快乐的志愿者!
后记: 萍姐一直都很忙,碰巧萍姐去了英德支教,于是从17号开始一直到22号都没约着她。23号回来广州,萍姐又要去省妇联那边去教手语舞。百忙中终于抽出时间给我们采访了,下午找到萍姐才知道,萍姐的这个下午不专属于我们,她还要走很多地方,于是我们的采访也便成了“走访”。 我们去了几个老人家里,也去了一下幸福新村养老院。我发现老人家都很健谈,也喜欢询问近况,但走访了几个老人家后就会发现,原来他们说话的内容、说话的方式都趋于相似。很惭愧自己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却越发佩服萍姐十年如一日的劳动了。 来到武警部队开课时,终于找到了一个空档可以坐下来进行采访了,萍姐很认真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到了晚上9点半左右,萍姐突然急了起来,她担心我们会没车回大学城了,又担心自己说话会影响到就快要休息的士兵。萍姐关心人好像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在采访时我们有用录音笔,但因操作不当,1个多小时的采访录音都没了,自己又因为太过依赖录音笔而没用笔记多少东西,回去后也只是在自己的QQ空间里提了一下,不久竟看到萍姐的留言:“没关系,有什么不记得的可以再问。”面对着这样的萍姐,实在让人不得不相信,世上没有东西,能战胜一颗热情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