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查看: 8444|回复: 0
go

杨萍萍:感恩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3607 小时 
威望
40090  
金钱
37569  
最后登录
2016-1-14 
阅读权限
帖子
30859 
精华
积分
40090 
UID
4298 
1#
发表于 2010-10-30 14: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如梦令 于 2010-11-21 11:19 编辑

       80届高中毕业 杨萍萍

       30年前的八月,邓小平南巡深圳,圈点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特区试点,从此我国走向了致富之道。也是在30年前的这个八月,我们这批60后的青年,有的拿到了学校录取通知书,有的开始进入社会这个人生的第二课堂。回首三十年,无尽的感慨,万千的情怀,而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则是深深的感恩。
       感恩我们所处的年代,让我们幸运地经历了各种的繁荣,乐观地迎向明天,坚定地朝向美好的未来和憧憬着希望。在我们的青少年时期,也就是我们初中的最后一年,我国首度恢复了停置十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乘着这个东风我们也经过了第一次全市初中考高中的统一考试,以优秀成绩考入了广州市第一中学—当年在荔湾区除了唯一的省重点广雅中学外首屈一指的市重点中学。在那个科学春天的年代,不论是社会风气还是在学术界、校园里,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学习的渴望都是日渐浓厚,一度还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风潮。在市一中的两年高中期间,我们完全沉浸在忘我的学习气氛中,记忆中有一套六本的《基米多维奇数学习题集》在当时就是我们的时髦追捧。高中第二年,就有一些同学考上了职业中专,学校又分出了文科班,一时间有专业志向或文科天赋的同学就如鱼得水地找到游向他们喜好海洋的渠道。我们进入大学的第二年,是大学里人气最鼎盛的一年。由于1977年恢复高考是在12月,77和78级的实际入学时间只差半年,到81级同学入学时大学里就有半年的时间是五级同堂。那时常常发生一些有趣的事,1966、1967、1968年高初中毕业的所谓“老三届”同学有些都已经结婚有小孩了,而80、81级的大部分同学才是17、18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宿舍、饭堂、图书馆和运动场上,不时会发生因年龄差异产生的纠纷。在生活和自觉性方面大学老师常常嗟叹一代不如一代,但另一方面我们这一代在学习上的基本功以及文体方面的朝气和活力也是得到校园的赞赏的。80年代参加工作,正值经济发展开始走向蒸蒸日上的蓬勃热潮,到处充满新鲜气息和勃勃生机,毕业后的我们都热烈地活跃在各自的舞台上。
好时代带来了好生活,人们会开始思考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以为,我们一生都能受用的财富,非良师和修行莫属,这个伟大的年代让我们进入了广州一中,在我们青春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得到了很好的人生启蒙。
       感恩我们在市一中所遇到过的老师们,是他们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在我们的启蒙期帮我们深深地奠定了今后人生的坚实基石。相信一班的同学都不会忘记我们的语文老师陈佐,说她文学的水平和讲课的感染力绝不亚于有名的大学教授一点都不夸张。那些古涩的文言文和生拗的古代用字从她口里传授出来就变成绘声绘色生动有趣;一篇看似冗长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在她带领的吟诵下,大家眼前就仿佛看到活灵活现的景象;当读到岳飞的满江红时,她拿来卡带式录放机给我们播放那悲壮的“怒发冲冠凭栏处”一曲,时隔三十多年至今还历历在目犹存耳边。更令我们难忘的是,陈老师是在夜里批改我们的试卷时倒在她桌前的卷子上,她的告别仪式还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经历的生死离别场面。对我们理科班的同学来说,数理化的老师是给我们上课最多的。不知是因为曹梅仙老师的美丽自信还是她对化学科的热情,记忆中我在她的课堂上还真是进入过全神贯注的境界,那么抽象的分子结构化学元素,在初中毫无接触过这门课的那种陌生,都在曹老师的朗朗演绎下让我们津津有味地熟悉消化过去。而最能激励我们跨越一道又一道物理难关的黄稼昌老师,是同学们课前都乐于盼望而课后又热衷留住讨教的明星式的老师。黄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令我们这些跛脚偏科的同学好象得到偏方似的,往往就能勇敢神奇地飞越跨栏全速冲线。回想起来,偏方其实来自黄老师对每一位同学的殷切关注和耐心教导,就象园丁培养树苗一样,灌注的是全副的精力和热情。教数学的王谦和老师年龄最大,总会让我联想起旧社会的教书先生,那是我心目中神圣的太师太傅的形象,越老越有风骨气度的那种。记忆中我们同学高考数学拿到优良成绩的有不少,班主任还很骄傲地告诉我们说班上有同学高考数学得100分的呢!
       最感恩我们的班主任余镇冰老师,余老师是教我们政治课的。在改革开放初期,能让我们这班尚属幼稚的少年,听懂了革命理论的基本原理,令各科成绩优异的理科骄子们驻足在政治书卷上乐而忘返,更能欣赏桑基鱼塘的美妙内涵,老师个中的功力堪比柔道中十段五级的红带黄色。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的是尊师重道,我总觉得余老师在做我们班主任的两年间,真的比父母还要关心我们的成长。那种精心细致是两年如一日地体现在我们全班46个同学的每一位、每一时期、每一科目、每一品行、每一个跳跃的情感和动向中,可想而知余老师花在我们班上同学的心血比花在他自己家人上的还要多啊!很想偷偷地问问余老师,他有象关注我们荣获“新长征突击手”称号的班长与女同学的关系那样关心过他的儿子吗?甚至在我们高中毕业后,余老师还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我们班的很多同学,时隔三十年后的今天,余老师能说出的我们的故事比我们每个人知道的还要多。回想我们读高中的1978到1980年,正值我们15、16岁而我们的父母中年最需敬业时,我每每自问,如果不是遇到余老师这么好的班主任,还有教过我们的每一位都那么优秀的老师,我们走过的路和将要走向的前程会是怎样的不同?

       作者简介:杨萍萍,广州一中80届1班(理科)高中毕业,后考上华南理工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现在国际商业机器中国公司工作。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11-1 09:24 , Processed in 0.076356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