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论坛原创区 生命之树常青---朱华凯校友谈《一中校友》
查看: 9256|回复: 0
go

生命之树常青---朱华凯校友谈《一中校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3607 小时 
威望
40090  
金钱
37569  
最后登录
2016-1-14 
阅读权限
帖子
30859 
精华
积分
40090 
UID
4298 
1#
发表于 2010-10-30 00: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我心目中的《一中校友》
        65届 朱华凯

      《编者按》朱华凯在我校高中毕业后,当年高考成绩优秀,被清华大学录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重庆工作,从基层做起,80年代末已任重庆市江北区委书记,90年代调任重庆驻广州办事处主任时已是正厅级干部。本世纪初调返重庆任中共重庆市政法委副书记(书记是现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他对本刊的评价,对编委同仁是极大的鞭策,我们定当努力,务求做到最好。

       广州一中校友会会刊《一中校友》到今年已创刊20周年,即将出版第20期了。作为一中的校友和一个忠实的读者,我为她由衷地赞叹,为她诚心地祝福!
       1993年,我到重庆市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任职。不久,从原先的班主任、一中校友会常务副会长黄稼昌老师那里得到了纪念母校建校60周年的画册和创刊后的头两期《一中校友》,立刻就被吸引和打动了——精美的画册和朴实的会刊,介绍了母校的成绩、现状和发展前景;介绍了一中校友会的工作和打算;介绍了有成就的杰出校友的事迹;反映了各届校友和学校老师丰富多彩的活动;表达了一中学子对母校的深深眷恋……可以说,让我看得热血沸腾,豪情激荡。从此,我就成了《一中校友》刊的忠实拥趸,十九年来每一期必看,而且为她写过一些稿件。从此,我也成了校友会活动的热心支持者、积极参与者,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工作,后来被增选为校友会领导机构成员。我从自己身上体验到,《一中校友》刊让我更加热爱母校,《一中校友》刊让我更加注重在为人做事的各个方面无愧于一中学子的身份。
       我调回重庆市委工作以后,校友会办公室人员特别是刘巧华学妹仍然经常与我联系,并按时寄来每一期《一中校友》。我发现,这个刊物不但坚持办下来了,而且不断地有所改进——篇幅更扩大了,内容更丰富了,编辑更缜密了,校对更仔细了,印刷更精美了,彩图更漂亮了。更重要的,是参与写作投稿的校友更多了,既有古稀老者,也有80后的青年;所刊登的文章质量更高了,许多都有丰富的内涵,读来让人既受感染,又受启发。我不禁赞叹:《一中校友》刊保持20年长盛不衰,真可谓生命之树常青!
       回顾起来,校友会刊上让我扩大眼界、深受感染、印象深刻的内容真不少。信手拈来,且举几例:
       第18期万虹、赖润华所写的《沧桑八十年——浅谈广州一中校史》,让我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母校的历史发展轨迹,特别是我在校六年(1959-1965)以外的“之前”和“之后”。我知道了1928年建校后的一中校训——“勤、诚、勇、毅”,这言简意赅的校训含义深刻,也是我们各个时代的一中学子必须一以贯之的精神。看到母校艰苦创业、从无到有的发展,看到母校历尽坎坷、渡过抗日战争的难关,看到母校全面提高、成为省重点中学的辉煌,看到母校励精图治、在改革开放中的创新,我深深地为一中而骄傲,为自己是一名一中学子而自豪。
       第14期刊登的廖晓翔校长在校庆75周年庆典上的讲话,让我了解到这位从全国竞聘中脱颖而出的一中掌舵人的办学理念——“严谨而开放,民主与科学,实践和创新”。他强调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中必须要有“二次创业”的拼劲。的确如此!当我了解到母校已成为广州市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信息,深感鼓舞,这就是一中重振当年雄风的大好机遇。
《一中校友》的每一期,都有“校友会之声”专栏。它反映了每一年校友会的工作情况,传达各届校友会理事代表会议的精神,汇集校友们的精彩建议。其中,介绍母校几个海外校友会形成发展过程的内容让我十分感慨。的确,事在人为!八十年代末,经过当时的学校教导主任黄稼昌等有心人多方面的联络、走访、恳谈、发动,海外一中校友的爱校热忱得到了发挥,不仅使60周年校庆办得更好,而且开始建立了“奖教奖学金”。海外又带动了境内,各行各业校友们的支持,使一中校友会发展成为广州市中等学校校友会中的佼佼者。
      《一中校友》早年的几期,介绍过一些在学术上很有成就的校友,让我认识了三位中科院的院士——生物物理学家梁栋材、激光专家刘颂豪和热工技术专家蔡睿贤。当时,“院士”在我心目中那真是了不起的称号。看到三位老学长深沉的爱国思想、严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奉献精神、谦和的为人风格,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校友会刊的“桃李芬芳”专栏,向大家介绍了许多校友的事迹。这当中,有我认识的,也有我不认识的。说几个我认识的吧。
       第13期《商海豪杰,校之俊彦——记一中校友会会长杨浩益》。记载了他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从零起步、创立“侨美发展饮食集团”的经历。与此同时,他为社会公益事业、为一中校友会也做出了很大贡献。杨浩益与我不是同时期在一中就读,但是我们俩都是“沙面仔”,当年我就在他的小饮食店买东西,又看着他发展壮大,这其中创业的艰难我略知一二。
       第14期《赤子之心,老而弥坚——记广州一中海外校友会主席李振光》,读来令我深有同感。我是参与校友会工作以后认识他的。第一次见面就觉得他的性格像重庆人,很直爽。交谈中得知他在一中读书时的趣闻、后来去香港从打小工做起的经历、发达以后的种种考虑、出钱搞母校“奖教奖学金”的初衷,等等。我很受感染,大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从此我们就成了好朋友。
       第13期那篇《母校常在我心中——记服务校友会22年的黄稼昌老师》,使我感到十分亲切。黄稼昌老师是我高中二年级时的班主任,他当年兢兢业业的从教精神、循循善诱的工作作风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九十年代以后我们又恢复了经常的联系,我常常被他为母校校友会忘我工作的精神所感动。在他的亲历亲为和竭诚努力之下,许多很有难度的事都得以办成,这令我十分钦佩。而今,黄老师已经是77岁高龄了,却仍然在为校友会效力。
       校友会刊不仅报道了“重量级人物”,同时也报道“小人物”。第12期《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和第15期《甘为校友孺子牛》两次报道了任荣海校友。她是我初中的同班同学,后来做了校工,几十年勤勤恳恳地工作,从无怨言。同时,她还热心地为校友会和原初三(4)班的同学服务,深得大家的好评。
       要说老校友亲自撰写的稿件,最让我感慨的是第10期1948届校友梁文燮等人所写的《回眸半纪,同沐春晖》和六年后梁文燮、宋展之在第16期发表的《六十年后来相聚》等文。他们当时平均年龄已是75岁,但是他们的母校情结、同学情结从未淡化,仍然积极开展活动,关心母校发展,让我这小学弟十分感动。的确,“年华逝水一甲子,耄耋犹忆少年时”是他们恰如其分的写照。
       老校友撰写的稿件最让我感到振奋的,当推第19期杨学勤的《做个自豪的中国人——回忆胡锦涛主席访问秘鲁的难忘时刻》。此文描述了2008年11月胡锦涛主席访秘期间,秘鲁中华通惠总局主席杨学勤以秘鲁华侨侨领身份出席有关活动,五次见到胡主席的情景,读来令我激动,我像杨学长一样,为祖国的强盛而欣喜、自豪。他还多次接待过中国国家领导人,许多照片刊载在《一中校友》上,这也是一中的骄傲。
       老校友撰写的稿件最让我欣赏的是第12期许广新所写的《我家有盏古老的油灯》。散文诗一般的风格,清新朴实的文笔,讲述了童年时代的贫苦和贫苦当中的快乐;抒发了五十年代考上广州一中并获得人民助学金的幸福感受;回顾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经历和感想。读后我也陷入沉思,这是许多同龄的一中学子的心路历程啊!
      《一中校友》创刊以来,我的关切也陪伴了她20年。过去,我在企业办过期刊,深知这项工作的繁杂、艰辛。《一中校友》刊能够保持生命之树常青,除了历届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广大校友的关心和资助以外,恐怕最重要的就是编委们的辛勤劳动——早早策划,多方征稿,修改排版,以及夜以继日的集中编辑付印,这份精美的刊物才能到达各方读者的手中。作为她的忠实读者,我衷心地向编委们致敬!
(2010年9月)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11-16 14:55 , Processed in 0.060304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