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unkang33 于 2016-4-23 10:58 编辑
《一中校友》第二十五期校史知多D刊登的72届"707"连校园回忆。
广州一中“花东分校”试揭秘 ——一个叫“707连”的校园追忆 方炳辉 孙 康
70年代的中学生,大都去过“分校”。花东分校,70年代的一中学生,大多都在那里留下了印记。谁是花东分校的第一批学生?谁是建设者?为什么要去分校?广州一中曾经有过这段历史……
1968年经历了几年停课闹革命后的中学开始复课闹革命了。史无前例的“文 化 大 革 命”,学校毫不例外地卷入这场政治运动中,大字报覆盖校园,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园串联、停课闹革命;老师受到冲击,师生关系陷入对立矛盾中。 1968年下半年,随着小学毕业生大量毕业,学校初步恢复教学工作。1970年,教育工作经过两年恢复逐步正常。高中也在这一年开始恢复办学。 1970年9月“文革”后广州一中第一届的“高中”707连开始组建,(按照全国学习解放军准备打仗的要求,这一年的高中生改变过去按级、班、组编制,按新的连、排、班编制组建,以70为字头代表1970年级)学生以初三毕业的同学为主体加上初二毕业的少部分同学。(这一年开始初中改为二年制,初二毕业升入高中的编为706连,707连1排是体育排,有部分学生是初二直升上来的)学校党支部对707连的组建非常重视。原因之一是学生年龄是全校最大的一批同学,“文革”中已经是懂事并参与其中,二是广州一中是全市排名在最前的学校(市教育局属下各校都以一中为榜样)组建管理好707这个连队,关系到教育工作能否回到正常的环境中,关系到学校能否全面恢复教学秩序。学校委派曾在广州市教育局担任过督导的老干部何幼梅老师担任指导员,广州柴油机厂技术科长汤勇祺(1968年进驻广州一中的工宣队队长兼任物理老师)担任连长。组建707连这个由四百零六人组成的高中连队。同时抽调最强的教师队伍任各排班主任,他们分别是:曾在中央军委直属兵团接受过军政训练后任教于暨南大学教授数学的方炳辉老师担任副连长兼第一排(体育排)班主任,广州市政府下放的老干部周荣栋老师任教政治兼第二排班主任,曾在执信中学任校长职务的马少甫老师任教数学兼第三排班主任,高级语文教师黎冰玉兼任第四排班主任,级组辅导员英语老师王桂芬兼任第五排班主任,高级语文老师何岳英兼任第六排班主任,年轻有为的数学老师张振秋兼任第七排班主任,曾参加抗美援朝的物理老师黄稼昌任第八排班主任。谢彩凤老师兼管红卫兵、共青团工作。学校还派出校团委书记邱祖超老师(海军复退军人)到连队蹲点协助管理。 为了建设好、管理好这个连队,连队学生各排都选出一名同学协助连委会老师的工作。分别负责政宣、治保、文字、文艺宣传、教育革命、后勤等工作。各排选出排长、副排长、军体委员、后勤委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连队组织建设初步完成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按照毛 主 席“全国学习解放军”的指示精神,在707连队率先制定创“四好”: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教育革命好、生活管理好的活动计划。每周五结合考勤情况进行一次“四个第一”的考评。指导员、连长、政治老师还不定期组织政治、形势报告学习会。通过墙报宣传、誓师会和教学实践、体育运动等活动的开展使教育教学逐步走向正常化,同时连队在广州一中率先创出了“尊师爱生双十条”条例,并在学校宣讲,尊师、爱生成为707连全体师生的共同行为规范,“尊师爱生双十条”条例在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内、校外得到好评,为全市各校开展该项活动起了表率作用。 “战花东”——随着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学校按照党中央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按照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广州一中在远离市区六十多公里的花县花东公社推广镇联安大队十六小队所在地之间的山地上,建设广州一中“花东分校”,这是为了战时疏散学生准备的教学基地。1969年完成选址工作后,初中的同学们分期、分批到分校所在地做前期的建设工作,在一无所有的空地上建设分校,前期的同学都只能寄宿当地的农民家和祠堂里。“三通一平”是最困难时期,粮食短缺,带队的林宪老师不得不四处采购地瓜补充粮食不足。分校建设进度缓慢,必须补充新锐力量加强,“文革”期间上高中后停学的高三(12连)同学,在最困难的时候开到了花东分校,参与艰苦的第一期的建设。 1970年10月学校决定派707连到花东分校参与建设一个学期,接替即将毕业分配的(高三)12连同学。接过完善花东分校建设的任务,这对707连师生是一个重任、也是一次锻炼和考验。一天晚上,四百多人的队伍晚饭后在黄沙广州一中门前集合,打起背包静静地离开母校,一路夜行军拉练奔赴花东分校。师生们沿着南岸路、新市、嘉禾、人和、花都、推广、联安六十多公里路一路行军,尽管瞌睡虫困扰、脚下打起了水泡,同学们仍在老师带领下一路高歌、一路喊着整齐的口号开始了人生第一次长征,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天亮了,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联安十六队。 眼前是一片土泥砖建成的农民居屋,一栋用红黄砖建成的祠堂算是最好的房子了,晚上灯光微暗,电力不足使一些农民家庭还是点着煤油灯、蜡烛照明。分校经过半年时间的建设,建起了教室、宿舍、食堂、操场等基本设施。 边学习、边建设,用我们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丽“花东分校”的序幕再次拉开。早上六点三十分起床号在山边吹起,七点正,副连长、第一排班主任方炳辉老师,已经早早笔直站在操场中央。各排的同学手拿木头枪整齐集合在操场,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早操、练兵、早读。早餐之后各排就按照分工参加分校建设的劳动。一、二排同学由方炳辉老师等带领,带上干粮、水壶进山砍松树,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来到大山的深处,这里的松树又长又粗,是做屋梁、屋架、门窗、课桌椅、小板凳的好材料,小的枝叶就是做饭的柴火。同学们有的砍树、有的削枝叶、有的把削好的树干滚到山下、有的捆绑小树枝。山上一片热闹景象。砍树、扛大树是最危险、最累的劳动,时任广州一中校长的傅宗坚校长、广州一中团委书记邱祖超老师每次都要带头上山,一路叮嘱同学注意安全,回来的路上他们和同学一起扛松树、挑柴火,重活累活干在前,极大鼓舞了同学们的斗志。第三排同学负责打砖,天气寒冷,赤脚拌泥、黄黄的砖泥上和着脚上萝卜仔渗出的血,烧出来的都是顶级红砖!各排同学们有的晒砖、烧砖、有的运砖、运木头,有的砌墙、有的做木工、电工。有的忙下地种菜。汤连长、黄稼昌老师两位物理老师则带领部分同学测量画图、建气象站、建小水电站、打水井。 语文老师指导写出分校建设的整体规划方案、数学老师指导建筑设计施工图纸、物理老师指导小水电站、气象站建设、食堂锅炉、校区水电安装施工、化学老师指导同学研制酒精消毒用品、政治老师指导墙报组同学宣传形势、任务、表扬好人好事。英语老师在劳动中训练同学们用简单英语会话表演文艺节目,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广州一中教务处主任黎心祥老师也经常到分校与红卫兵、共青团员一起学习、给同学们讲时事政治。一时间花东分校变成“延安抗大”校园,师生团结一致、苦干巧干。共甘苦,半天劳动、半天学习,加速分校完善建设的进程。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建设,分校更具规模,课室、校舍、食堂、操场、医疗室都更完善。随着红卫兵水电站建成发电、气象站的建立,花东分校在707连同学手上变成一个自成一体的小社会(发电站的建成不但解决了学校的用电,同时也提供给当地农民生活用电)。一年时间花东分校的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生活,种下了一辈子难忘的师生、同学情。 707连这批文革后的第一届高中生,在校党支部、团委、连队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下在平凡的日子中经历了不平凡的经历,成为当年广州一中先进连(级组)。 1971年11月刚刚从花东分校返回母校的707连被学校委派代表广州一中全体师生到广州迎宾馆欢迎周恩来总理到广州迎接越南总理范文同来访。 1971年12月以707连第一排(体育排)女同学为主体的广州一中女子篮球队在参加广州市西片区中学篮球友谊赛中夺得女子篮球冠军。在西片中学生运动会上第一排男、女同学在游泳项目排名第一、第三名。 海南省文艺团体到学校交流表演,707连以纪律严明、歌声嘹亮、拉歌场面热烈、气氛和谐受到校领导表彰。 因校办工厂建设的工作需要,留在学校的黄稼昌老师带领八排同学在校内创办了电子小工厂,生产出晶体二极管2AP9、2AP10,让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继续在科研领域探索学习,取得良好效果。 1971年年初,在全市红卫兵代表大会上,由排长彭碧珊代表广州一中红卫兵作专题发言,得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媒体也作了详细的报道,反响甚佳。 历史不可重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707连能做出了对广州市教育界起到良好教育、教学影响效果的事情,是全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一心旨在教书育人的老师们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值得我们这一代人追忆、尊重和传扬。
昨天方炳辉老师看到校刊很高兴,与孙女一起认真阅读。
收藏方老师四十多年前“革命歌曲笔记本”的707连1排谭耀华同学今天看到校刊喜悦之情尽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