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乱后的1968年秋季,山村里来了七个落户的广州知青。他们年纪才18岁,却是历经沧桑的模样,沉稳而低调,深藏不露言语不多。在农民面前他们谦虚有礼,对队长的排工无条件地遵从,从来没有怠工偷懒。那个年头“农业学大寨”,无论寒暑都是清晨6点钟到田头,收工时间不定,只看太阳公公下山为准。农忙时节更是开夜工,吃完晚饭躺下还未有转侧就听见鸡啼,爬起来又开工了。生产队的活计他们都有份,男生要驶牛、莳田,女生要割山草、挑粪肥干杂活。夏收秋收更是日夜奋战抢收抢割,冬天担塘泥修水利筑山塘。只一年半载,他们个个被培训成为一等劳动力,手上长出了老茧。但是在评工分时他们只能被评为每天8分,吃三等粮。皆因上级号召知青“扎根农村一辈子”,对于这些外来人,被认为是分薄村民的利益,自然是被排斥低人一等的,所以也是不能特别照顾的。老农都称他们是“老黄牛”,吃的是草,付出的是大力气。 到了1975年夏天,国家调整政策,知青可以招工了。七年多的农村生涯,七个男女知青已经各觅出路。顶职的、读书的、转调回家乡的、嫁人的、偷渡的,剩下的2名被招到建筑公司当了泥水佬了。他们带着不同的伤痛告别了流下青春血汗的地方,昔日热闹的知青安置屋里水静河飞。 在1976年夏天,沉寂的知青屋又热闹起来。皆因生产队又分配来了一群新知青。这是6个青春靓丽的女孩子,稚嫩的脸蛋活泼的性格,披着长发穿着彩裙活象一群花蝴蝶。他们是广州某纺织系统的职工子弟,有单位的带队干部关照着。队长和社员都明白她们在此是待不久的,终有一天会返回城市的,所以对她们管理宽松,再也不需要干重活了。这群女孩子也乐得逍遥,下雨天暑热天就躲在屋里不出勤,集体请例假去逛墟期。本来严酷的队长也改变了态度,对她们放任自流了。 某天夜深沉,田间管理员经过知青屋,听见里边吱吱喳喳笑闹声,好奇地从门缝里瞄瞄,只见那床底下和桌子上堆满大捧半青不黄的荔枝,她们在计谋着:“这些荔枝好酸好难吃啊,扔哪里好呀?明天队长看见就惨啦!”原来是一群谗猫在趁着夜幕偷荔枝吃呢。平时她们的自留地是不种菜的,每天到生产队的菜地大大咧咧地拔菜挖薯芋,社员都见怪不怪啦。时间长了,老农就送她们一个绰号:“精灵妹”。两年以后,这群“精灵妹”一起离开了山村,结束了她们的知青生涯。 几十年过去了,山村的老农偶尔会念叨着那群“老黄牛”的点点滴滴,怀念他们的勤恳憨厚,而对于那群“精灵妹”,却从来没有人提起,在人们的脑海中烟消云散了。
2015.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