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论坛原创区 我曾经是“知青”(转发)
楼主: 嘉嘉
go

我曾经是“知青”(转发)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181 小时 
威望
11163  
金钱
8927  
最后登录
2017-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343 
精华
积分
11163 
UID
4339 
11#
发表于 2014-1-27 20:05 |只看该作者
嘉嘉 发表于 2014-1-27 09:57
我和阿牛的行李十分简单,三下五落二就算是安顿下来了。快入夜的时候,一位妇女提了一大桶热水让我们洗澡。 ...

      73年,我在市郊人和当知青,所见的村姑都是着大衿衫,只有少数学生妹着对胸衫,大都只是肤色黝黑而已,不会老嫩不分的...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959 小时 
威望
20784  
金钱
17323  
最后登录
2016-11-9 
阅读权限
帖子
16781 
精华
积分
20784 
UID
114103 
10#
发表于 2014-1-27 20:0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依慈 于 2014-1-27 20:01 编辑
嘉嘉 发表于 2014-1-27 18:30
当时我们这个山村口粮标准还比较低,又是农闲时节,午、晚两餐,大家一般只是喝稀粥啃杂粮,干饭主要是留给 ...

这种粤北的生活方式是我老家英德的生活方式,所以高祖们到广州做伙头军时三餐有干饭食就永不返去捱蕃薯啦,点知抗日时逃难还是要返去躲咗几年.46年返广州阿爷中头奖成车大洋立即在东皋大道买屋啦.{:1_12: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876 小时 
威望
13859  
金钱
10550  
最后登录
2017-5-24 
阅读权限
帖子
9075 
精华
积分
13859 
UID
17077 
9#
发表于 2014-1-27 18:30 |只看该作者

当时我们这个山村口粮标准还比较低,又是农闲时节,午、晚两餐,大家一般只是喝稀粥啃杂粮,干饭主要是留给小孩的。好在粥水管够,当天吃不完的粥水就当泔水处理了。吃红薯和其他杂粮倒显得很“豪气”,焖煮的数量不少,人们尽挑个头饱满的或者自己认为品种好的,拿起来掰开在心处咬上一两口,然后扔到专用的簸箕里,那里还有吃剩的菜,还有洗菜挑出的老菜残菜帮子,别以为这是垃圾,这些都是煮猪食的原料。

我在金叔家吃饭。村里就数这一家生活条件最好了,金叔家四口人,他和儿女都是全劳动力,儿女都未成家,没有小孩负担。金叔的妻子是半劳力,不到农忙时节一般不开工,虽然没有完全的劳动力收入,却就有人工专门操持家务——当然包括家庭副业。这样的农户是黄金时期。一家人口中,劳动力比例高,口粮也就比较多,金叔家的粮食算是比较充裕的。每天早上做饭下的米比较足,三餐都多多少少能吃上干饭。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876 小时 
威望
13859  
金钱
10550  
最后登录
2017-5-24 
阅读权限
帖子
9075 
精华
积分
13859 
UID
17077 
8#
发表于 2014-1-27 18:29 |只看该作者

“三同”

当天的晚餐,我开始在“三同户”金叔家里搭伙。

这里农户的住家,每家都是两间屋,一间是卧房,一间做饭就餐同时兼做“客厅”,当地的方言谓之“灶下”。金叔家的灶下是一间泥砖瓦顶房,墙角尽头处是一口大灶,支承着一口大铁锅,形状与广州家常的炒菜锅相似,只是个头要大得多,直径起码有一米二;大灶旁边还有两三口相连的小灶,其中一口小灶经常架着一只生铁锅,这种生铁锅直径有三四十厘米,高约三十厘米,上头稍细小,腰身大,是一个圆台体的表面,而底部则是尖的,锅体腰部到底部就是一个倒立的圆锥了。村民把这种铁锅叫做“云鼎”。灶间近门口的地方是一张和海哥家类似的饭桌,也有几把竹椅竹凳。

当时当地一日三餐的习惯,早上和晚上才算正餐,中午的一餐“食晏”只是副餐,副餐基本上是薯芋之类的杂粮。最重要的正餐是早饭,大概因为“一天之计在于晨”吧,一天忙活之前是先要尽可能吃饱吃好的。这时家家都会做一点干饭,做饭时往“云鼎”里放米和水并不讲究比例,当然,下米只能按定量,水却是可以直到几乎注满为止。水烧开以后,揭开“云鼎”的盖子,捞起“云鼎”里尚未熟透的大米,用一个大陶钵盛好转移到大锅里,伴随着大锅里焖煮的薯芋堆继续蒸成干饭,留下一点捞不尽的米则在“云鼎”里一直熬成粥。早上把干饭、稀饭和杂粮都做好了,可以维持一天。接下来的午餐和晚餐吃什么就加热点什么,晚饭另外煮些青菜(也许还有干菜和咸菜),但中午“食晏”通常只是加热一些稀饭和杂粮就算对付过去了。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959 小时 
威望
20784  
金钱
17323  
最后登录
2016-11-9 
阅读权限
帖子
16781 
精华
积分
20784 
UID
114103 
7#
发表于 2014-1-27 15:58 |只看该作者
嘉嘉 发表于 2014-1-27 09:57
我和阿牛的行李十分简单,三下五落二就算是安顿下来了。快入夜的时候,一位妇女提了一大桶热水让我们洗澡。 ...

我们在一中读书时也闹过同样的笑话,话说成班哗鬼美其名曰农忙其实好多时做得甩漏农民也只是包容罢了.一个缺牙头发稀薄的黑肤农妇,戴着围布通顶竹帽柴皮般粗的手脚,我们虽无叫出口但心里认定佢是"阿婆".谁知回到村一个才学行路的小朋友扑向她,我们刚想讲几句诸如你个孙好趣怪之类的闲话,"阿婆"就急忙坐下敞怀喂奶了,我们o哂嘴红了面,忍笑急跑几步才拍胸顿脚笑.农忙几日熟悉咗才知佢未够30岁这是笫3个孩子,天呀,在广州这样相的超60啦,还是60年代.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3607 小时 
威望
40090  
金钱
37569  
最后登录
2016-1-14 
阅读权限
帖子
30859 
精华
积分
40090 
UID
4298 
6#
发表于 2014-1-27 15:50 |只看该作者
往事不堪回首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229 小时 
威望
5451  
金钱
5697  
最后登录
2015-9-11 
阅读权限
帖子
3563 
精华
积分
5451 
UID
4299 
5#
发表于 2014-1-27 13:56 |只看该作者
      那时候,我们天天唱着“天大地大”,只盼每顿饭有几粒猪油渣,救星名气很大,其实连吹牛的本钱都没有。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909 小时 
威望
8396  
金钱
4513  
最后登录
2018-10-22 
阅读权限
帖子
3880 
精华
积分
8396 
UID
4347 
4#
发表于 2014-1-27 11:01 |只看该作者
好悲涼的故事!
天涯共此時。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876 小时 
威望
13859  
金钱
10550  
最后登录
2017-5-24 
阅读权限
帖子
9075 
精华
积分
13859 
UID
17077 
3#
发表于 2014-1-27 09:57 |只看该作者

我和阿牛的行李十分简单,三下五落二就算是安顿下来了。

快入夜的时候,一位妇女提了一大桶热水让我们洗澡。这位妇女头上缠着黑布头巾,额上和眼角尽是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一身黑衣服上几处蓝补丁,长长的上衣一直遮盖到膝部,系着围裙,没有穿袜子的脚踝冻裂出交错的斑纹。我赶紧迎上前接过水桶,连声说:“谢谢,谢谢阿婆,让我来吧。”谁知道站在旁边帮忙和围观的村民这时不约而同哄堂大笑起来。我不知道出了什么洋相,迅速上下打量着自己,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再看看“阿婆”:只见她也笑着低下了头,却没有作声。“阿婆,哦哈,哈哈……,阿婆!”在一片哄笑声中,分明夹杂着一个声音:“这是阿×家的妇娘,她才26岁呀!” 我虽然不知道在本地“妇娘”就是指中青年媳妇,但听到被我称为“阿婆”的农妇居然只有26岁!说不上我有多尴尬了,好在大家并不觉得我的误解是一种悲哀。哄笑是善意的,事情也就过去了。不过,26岁的农妇即已苍老如斯,这不能不使我为之震撼。

这样,我和阿牛成了围下村的第八户人家,也是围下村的第38和第39位村民。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876 小时 
威望
13859  
金钱
10550  
最后登录
2017-5-24 
阅读权限
帖子
9075 
精华
积分
13859 
UID
17077 
2#
发表于 2014-1-27 09:57 |只看该作者

饭后,海哥把我们交给了生产队的“政治队长”阿德,——这是“四清”和“*****”时期农村基层特有的编制,生产队有一个生产队长,还有一个政治队长。像往常接待安排形形式式的工作组成员一样,阿德为我和阿牛安排了住处,同时为我和阿牛安排了“三同户”。其实“三同户”只是习惯叫法,按理“三同”是指同吃同住同劳动,而我和阿牛被安排同住一间屋,既然住在村里,也就算是和村民同住了。至于劳动,则归生产队统一安排开工。只有吃饭是寄食在“三同户”家里。

围下村是一座典型的围村。全村近二十间房子围成内外两周:两排房子一家挨着一家,绕成首尾相接的四边,组成一个“回”字,把整条村子围成一座大院。这外排房屋的门都向院里开,屋后朝外的墙互相紧紧连靠着,自然就成了围村的院墙。“回”字在一端留有空缺,实际是大小两个“∏”形,外层的“∏”空缺处在中间留了个村门,村门两边对称还有房子。其实村门本身也是一间房子,只是前后墙是贯通的,——靠外的墙有门户,晚上插上村门,大院就成了一间大屋,——一条碎石铺就的小路从村外通过村门一直进入内层“∏”的缺口。内层“∏”的两边是内排房屋的后墙,通过内层“∏”的缺口,就进入一个大厅。大厅顶上面盖了瓦,是公用(例如议事)的地方。村子虽然小,却显得整齐简洁。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6-28 13:10 , Processed in 0.085109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