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3-7-22 14:36 编辑
复原本论坛主题班主任眼中的董嘉耀(转载自《少男少女》) 99%的结果:
班主任眼中的董嘉耀(转载自《少男少女》) 他,就是当年的董嘉耀。穿一件红色的背心,着一条深蓝色的沙滩裤,戴一顶压至眉骨的棒球帽,背一个有点脏的背囊,骑一辆廿七吋的黑色旧款男装自行车,车尾架上夹着一个篮球。一看就知道,他肯定是一个健康而又快乐的阳光大男孩儿。 在我的班上,他长得不算最高,但也称得上高大魁梧了。我常常要仰着头跟他说话,觉得实在太辛苦了,于是就在课间趁他还坐在座位上时走过去跟他聊。然而,这样的机会是少之又少的,因为他是一个活跃分子,在该轻松的时候绝对不会闲坐不动。 篮球场上的健儿 高三级,一天下来紧张的课程随着一串下课铃终于结束了。铃音刚落,走廊里便响起了“砰、砰、砰”拍打篮球的声音。不用说,这又是那帮铁杆篮球小将擂响的战鼓。站起来从办公室的窗户看出去,果不其然,董嘉耀连同他的铁杆哥们已经冲到篮球场上了——高三级的同学就是喜欢这样释放自己。只见球场上的他,奔跑,大喊,传球,投篮,龙精虎猛,不知疲倦。诡计多端的他还时不时耍几个花样,如胯下拍球、转身带球,把对手晃悠过去,姿势还蛮矫健的呢!每次打比赛,他的领军人物的地位尤为赫然——点兵遣将,排兵布阵,管理才能早就已经在小小的篮球场上的那几个球员身上崭露头角。他讲求协同作战,对伙伴知人善任。场上场下,他都不断地喊,谁打哪个位置,谁该传球给谁,等等。奇怪的是,大伙儿对他的指挥毫无异议,只管听将令、勇作战,所向披靡。班上的男队自然是由他执帅印,女队则是由他当指导。学校仅有的几个篮球场供不应求,讲的就是先到先得。平日,董嘉耀和哥们儿占了场地打球,常常在过把瘾之后就留给女队练球,而且还教给她们几道板斧,所谓“眼色行事”呀,“边界捞球”呀,“虚晃实传”呀什么的。要是遇上比赛,这位军师就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咱班上的女队打得还算有板有眼,表现不俗,这该算他一份功劳。日落西山,最后一抹斜阳洒落在他流着汗水的身上,汗水折射着阳光,略为黝黑的肌肉在光线下明暗起伏。他和队友们坐在操场边的台阶上喝着汽水,开心地说着,爽朗地笑着。他的名字写在篮球上。 学习生活里的幸运儿 坦白说,董嘉耀读书并不算聪明。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他读书很认真。他的课本基本上都是皱皱巴巴的,翻开里面,页眉页脚页边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笔记。他的字如其人,刚劲有力,而且写得比较大,总有一种感觉,好象书页装不下他要写的东西。他有一个特点,书上重点的部分划线划得很粗很用力,书页常常被他划破,兴许他是每读一遍就划一次线吧。他学习的自律性很强,从不会因为打球和参加社会活动而影响学习,套一句老话,就是“该学习的时候就学习”。在学习上,他是一个目标很明确的人,就像时下流行的说法:他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他偏科,只喜欢文科,因为对他写好文章有帮助;然而,他又不会完全放弃理科,因为对他考上大学有作用。于是,我们看到学习上的他几乎是一个“幸运儿”:在高三年级每一次的模拟考试中,他的作文成绩总是最好的,尤其是议论文;他的数学成绩虽然说不上好,但是也绝对不会拉在最后。实际上,这要归功于他的谦虚、好问。他不是班上的尖子生,但他一定是尖子生的好朋友,班上学习成绩的“男一号”廖剑辉同学几乎就等于是他的课余辅导老师。廖剑辉同学的强项是数学和地理,经常在晚自习前的“小教员时间”里给全班同学解答这两个科目的疑难。而这两门功课正是董嘉耀的薄弱点,因此他不懂就问,问完就学,学完就记——“小教员时间”如此,自习课如此,课余的闲聊时间亦如此。他很少做课外习题,认为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学会课本里最基础的东西就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他的学习很认真,也很轻松。 董嘉耀是幸运的,因为他所在的班集体是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也是一个认真学习的班集体, 年的高考中,全班 分以上的好成绩,廖剑辉同学被推荐免试升读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董嘉耀与梁冬则双双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其他同学也分别考上了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院校;董嘉耀是幸运的,因为在他周围的都是一些重情谊、爱交往的充满阳光的少年人,大家在一起,聊理想、聊学习,侃篮球、侃爱情,直到现在,他们仍然会不定期地聚一聚,聊一聊。没准儿,董嘉耀现在的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身份就是这么聊出来的哦。 阅读写作时的思想者 文章让我们认识了董嘉耀。如果说,篮球场上展现了他的帅气和活力,那么文章中就蕴含了他的成熟与深邃。在那个年代,高中生都流行看武侠、言情小说,大家都喜欢说金庸古龙谈琼瑶三毛。而他偏偏喜欢看***的书籍。他可以说是一个“毛迷”。他喜欢读***的诗词、***的政治军事论著、***的生平事迹。这也许就是让十六七岁的他比同龄人多了几分成熟的原因。他的文章甚少婉约多情,以时事评论居多——他喜欢写杂文。在文章中,他剖析时弊,词锋犀利,一针见血,敢想敢言。他的文章很有自己的风格,有力、果敢,条理清晰。即便是考试中的小作文,只要求描写一个场景,他也要在里面隐含着一点哲理性的思考,让人感到这是一个热血少年,这是一个有思考力的文人。在时下的高中生里,已经很少能够读到这样风格的文章了。他在高中时代写下并发表过不少文章。他非常用心地将报刊上发表的作品一一剪裁下来,将平日的随笔和杂文的手稿整理平整,那时候还没有电脑,用的是浆糊和软纸皮,小心翼翼地一页一页粘贴成册,还亲自为这个自己人生的第一部作品集命名为“虎啸集”,找来挚友杜伟培在封面题上了这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社会实践中的弄潮儿 走出校园,敢偿社会甘苦。高中时代的董嘉耀参加的社会活动一直很多,光是记者身份就有好几家报社杂志社特约,其中有《广州青年报
新绿校园》、《中外少年》、《少男少女》等等,同时还担任学通社的社长。这一切开始于高一年级的暑假。那时他得知《广州青年报》招暑期工,想都没想就去报名了。经过笔试、面试,几轮的淘汰筛选,在数百名报名者当中他被录用了,从此便与传媒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开始了他的采访之路,骑着他的“廿七吋”,穿梭在广州的大街小巷。酷暑炎炎,烈日当空,挡不住他对新闻的热爱。他用他学生的眼睛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他用他学生的耳朵听到了同学们的心声;把握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风尚。他是同龄人中发表文章最多的学生记者之一。由于文章写得不错,组织能力又很强,短短的时间内他从学生记者开始,很快就兼任了学生记者团体中的干事。他组织策划了多次宣传活动和夏令营,还通过学生记者的网络在各所学校成功地开展了报刊订购工作。他的才能崭露头角。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迅速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学生记者。在《广州青年报》学通社换届选举中,他凭借出色的演讲和独特的个人魅力,以高票数获任社长。广西的《中外少年》杂志社邀请他参加了首批全国优秀学生记者组成的百色扶贫采访团,并聘请他为广州站的特邀记者。尽管学习压力也挺大,但他始终笔耕不辍,在多份报刊上发表文章,成为社会实践中的弄潮儿。 今天的董嘉耀,已经成长,成熟;他用文笔开辟了自己的人生路,在媒体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本文多数资料由董嘉耀高中同学潘兆钏提供。
作者简介:赖润华,广州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年参加工作, 年 月任教董嘉耀所在的高三 班语文课并担任班主任,曾任语文科组长,现任学校教研督导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