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志湘 于 2013-5-28 22:45 编辑
四, 出《一中青少年》 登《广州青年报》
五十年代的市一中,有一个校刊,叫《一中青少年》。我从进入高中不久就应聘为记者、编辑,直至毕业。 《一中青少年》的主办单位是校团委和学生会。每两周出一期。它不是“纸质”的出版物,而是六块(八块?)大黑板。大黑板分立在主楼东门前面两侧。很显眼,读者不少——因为它的内容很丰富,既有校园新闻,又有班级新闻,还有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和漫画、宣传画,所以很受师生欢迎。曾有一段时间,我和潘邦榛(笔名珊斯。今广东粤剧院著名剧作家)、荀炜(外班同学。后失去联系)三人合作,撰写章回小说《哪吒游记》,在《一中青少年》连载。笔名从各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就叫“珊炜湘”,三个人轮流写作。文风半文半白。内容以学校生活为主,有褒有贬。当然也不限于此。我记得,大约是1959年上半年,学校附近的如意坊发生火灾,大火烧了几个小时之久,最终使繁华的墟市变成一片废墟。我以哪吒脚踏风火轮从天空观看的角度,描写了这场大火。现在的如意坊,是一片死气沉沉的仓库区。而大火前的如意坊,大多数居民是是渔民和社会下层居民。以木板房为主。楼房不多,且很低矮。街市很繁华,卖水产品的档口,卖日用品的小商店,卖蔬菜水果的铺子等,都有。横街窄巷,人来人往,摩肩擦踵,熙熙攘攘。火灾发生在白天。有没有死人就不知道了。为了描写火灾的惨烈,我还“借用”了《口技》一文中对火灾描写的句子哩。(不知道算不算抄袭?) 校刊出版前,我们几个同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主楼前取下一块块大黑板,用车推到北侧50米处的第一排平房的学生会办公室(几排平房大都是教室。第一排平房前面是一个小操场,小操场西面靠围墙处是饭堂)。在那里,有的同学改稿、排版,有的同学用冷水(加少量胶水)把立德粉兑开成浆糊状。然后由汉字写得漂亮的同学,用毛笔蘸着把稿件抄写到黑板上,画上插图和花边。全部完成后,再运回主楼前,装进黑板架。 由于喜欢写作,我试着向报纸投稿。我写的报道《八年老屋洗澡记》终于在《广州青年报》发表了!这是1958年2月25日的事,当时我正读高二。1959年1月27日,我的一首儿歌《大家来讲普通话》,在《羊城晚报》发表——这是我在大报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在1959年,潘邦榛和荀炜也都在《羊城晚报》发表了作品——潘邦榛写的是粤曲,荀炜写的是小说。这都要归功于当时社会风气正,《羊城晚报》真正做到了认稿不认人。不然,我们几个默默无闻的中学生的作品,怎么能够登上全国第一家晚报的版面?——再看现在,在某些报刊发表文章要靠关系;有的不仅不给稿费,甚至要自掏腰包买版面,才给发表作品。多么可悲!(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