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嘉嘉 于 2012-12-14 11:27 编辑
农历节气“冬至”,又叫“冬节”,民间称这天是“过冬”。农村有句俗话:“冬大过年,吃完年饭又下田。”皆因在冬至时节,农村一年的农活已经基本干完,该收的庄稼已收,该收的钱粮也到家了,已经进入了农闲时段,可以歇一口气了。所以在冬至这天,充满丰收的喜悦,犹如节日一般,是值得庆贺的。 在那生活贫乏的年代,没有大鱼大肉,农民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添加节日的喜庆气氛。而做“糯米粄”就成为每个家庭的应节食品,好比北方除夕的包饺子。 在冬节前晴朗有北风微拂的日子,家庭主妇就开始忙碌着准备晒糯米粉。她们在某个夜晚,把秋收新收获的糯米泡在水里浸好,在天亮以后就滤干水分,挑到村子里的“石坎房”,“钟糯米粉”。这个工作工序繁多,要使用“萝斗筛”、“竹盖箕”,还有一根细长的竹子“搅拌棍”,还需要两个人一起协调,才能进行。其中一个人站在“对坎”上使劲地踏,另外一个人就用搅拌棍在翻动着,直至糯米粉碎幼细,才用“萝斗筛”把米粉筛到铺了报纸的“竹盖箕”里。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所有的米全部粉碎成为粉状,一般就花费大半天的时光了。人也累得腰酸脚软了。后来有了电动搅粉磨,就免去了许多的麻烦,直接挑到磨房里加工,付点加工费就可以啦。但是据说电动磨的糯米粉没有自己手工“钟”的那么软滑呢,也不清楚是什么道理了。 糯米粉“钟”好以后就回家分散铺在几个“竹盖箕”里,在阳光下晒干。这晒粉受到天气的影响,如果阳光灿烂,晒三、四天就干爽了,假如遇到阴雨天气,就是大忌,粉不能及时晒干,会发酸变质的。所以主妇们是日日祈祷上天给点阳光给点灿烂。据说在冬节前晒干的“冬前粉”,放置一年也不会坏的,所以家境好的家庭,就争取多晒一点,满足全年食用兼送赠亲友。 到了冬至这天,村庄里弥漫着“糯米粄”的芳香。“糯米粄”有各式各样的品种,有咸的:萝卜丝胶粄、菜芯胶粄、黄芽白胶粄等,是把猪肉和蔬菜炒好以后,把煮熟的“糯米粄”混搅在一起而成;有汤粄:先把猪肉、鸡肉、鹅肉煮好浓汤,加香芹葱蒜,然后把“糯米粄”捏进去泡熟而成。有甜的:糖水粄,简单地煮好糖水把糯米粉捏进去而成;糖胶粄,是先煮好糖浆,然后把煮好的“糯米粄”倒进去,加花生粒、芝麻混拌而成。主妇们因地制宜各显神通,把厨技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一家人大快朵颐。年轻的媳妇还把自己制作的“糯米粄”送给婆母叔婶品尝,接受他们的的赞许,收获着亲情的馈赠。 如今经济环境好了,在过冬节的时候一家团聚,有鸡有肉也不出奇了。但是“糯米粄”还是少不了的食品,就连孩子们也会缠着母亲讨“糯米粄”吃呢,所以主妇们也是紧张地张罗,不能懒怠啦。
2012.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