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嘉嘉 于 2012-11-6 18:04 编辑
清晨,玲表姐和我在小河边洗衣服。在河边的石阶旁蹲着的都是洗涤的妇女,大家七嘴八舌地在拉扯着闲话,清冷的河水在指间滑过,涟漪越荡越远,把那小桥下边开着紫花的簇簇水浮莲也牵动得一跃一跃的。 在阳台的大竹槁上晾好衣服,我们就挽着竹菜篮去田地里摘菜啦。 穿过村子弯弯曲曲的石板路,我们来到了广阔的田野。放眼望去,在冬天晴朗的天空下平坦的土地无边无际,景色无限。远处的甘蔗田里甘蔗已经剥了老叶子,粗壮的甘蔗足有2-3米高,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好象一道青黄色的屏障。一阵大风刮过,蔗梢“沙、沙”地响。玲表姐告诉我这些甘蔗即将砍倒用大木船运去糖厂榨糖了。 近处是一片片的桑田,桑叶已经落尽,只有那1米来高的干干的桑骨梗疏落地竖着,骄傲地指向天穹。桑头下铺满晒得爆裂了的塘泥。在桑田的中间,分布着许多的鱼塘,圆圆的大鱼塘里多数只有半塘的水。有的鱼塘向北的方向,围着一道甘蔗叶编扎的围屏。原来这些鱼塘是养鲮鱼的,鲮鱼怕冷,所以用屏障为它们挡风了。 田野上、鱼塘边,都栽种着蔬菜,有用小草绳扎着的大棵的绍菜(又叫黄芽白、大白菜),有把根茎埋在泥土里的大头菜,有青翠的生菜,还有开着黄色、白色小花朵的菜心和芥兰。这些植物把广袤的原野装点成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画图。 不少农民在鱼塘里干活。他们有的在捞鱼,有的用戽斗把塘泥扬到桑田里,还有的在砍着绍菜,忙碌的劳动场景让我目不暇接。 后来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读到关于论述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生产结构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认为这是天衣无缝的运作。鱼塘的肥泥滋润着桑田,桑叶养蚕,蚕屎蚕蛹喂鱼,大鱼和蚕丝出售,循环往复,环保而有经济效益。这是我们祖先经历过许多年代总结出来的生存模式啊! 我和玲表姐在自家的田地里摘了一篮子的生菜和菜心。这些新鲜的蔬菜让我好惊叹哟,它们比起我在城市菜市场里买的皱焉焉的青菜,简直是鲜嫩得无法比啊!我们蹲在河汊旁的缺口边洗菜,突然我发现了一棵有白色斑点的扭曲的菜心,我叫起来:“这是什么呀,这么的丑。”玲表姐说:“别丢掉,这是发疯菜,很好吃的呢。”发疯菜?还很好吃?我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玲表姐也哈哈地笑了,我们的笑声在田野上荡漾。
2012.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