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8-3 22:43 编辑
邱萃藻校友 中共广州党组织重建的关键人物
邱萃藻(1914—1940)又名郁文,曾用过麦蒲费、马超、柏舒等化名。南雄县全安乡人。1930年在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初级班毕业后考入市立第一中学高中班。他虽为理科学生却用较多的时间阅读社会科学和文学等书籍,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抗日救亡活动。1934年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了省立勷勤大学。 早在广州一中读书时,邱学长就与上海的中共临时中央出版部负责发行《时代文化》等进步书刊的党员科长王均予取得联系。在与王均予的三年通信中,与王彼此建立了信任,他积极参加王均予组织的时代文化读者会,并在广州发起建立了广州“时代文化”读者会。后王均予把“时代文化”读者会改名为“中国青年同盟”,作为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1935年2月起,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及下属机关先后三次遭敌破坏,王均予因而同上级失去联系,他被敌人跟踪,住处被搜查,不宜留在上海。于是与出版部党小组成员商定:王转移广州,并保持与出版部的联系。 王均予毅然选择来广州,有另一个考虑——发展中国青年同盟组织,并以此作为恢复和重建广东党组织的基础。 当时的广州正处在陈济棠的严密控制之下。自大革命和广州起义失败以后,广州地区的党组织迭遭破坏,仅从1927年12月到1932年10月间,广州市委组织更迭了十几次,七名市委书记牺牲。1932年10月以后,广州党组织被迫中断。1934年9月,广东省一级的领导机关也被迫停止了活动。
1935年7月,王均予到达广州。邱萃藻当即将王邀请到他的住所,还节衣缩食为王提供生活等费用。从此,王均予在广州有了落脚点。 邱萃藻在1934年底已将广州"时代文化"读者会改为"中国青年同盟",当时仅有20来名成员,没有形成领导核心,局限于分散活动。王均予与邱萃藻等骨干决定在原来的读者会的基础上,重建“中青”,取名为“中国青年抗日同盟”。以王均予为核心成立了以王、邱和钱兴组成的上层领导;明确规定“中青”是秘密革命团体;并仿照地下党的活动方式制定了严格的组织纪律和生活制度;确定以宣传马列主义、宣传抗日救亡为斗争任务;同时建立外县工作基础。到“一二•九”运动前夕,除以中山大学、勷勤大学为重点外,国民大学、岭南大学、中大附中、广雅、知用、大中、庚戎、执信、仲恺、教忠、女师、一中等大、中学校都建立了中青组织。在社会职业青年以及国民党部队中也发展了个别中青盟员,以后又向邻近广州的县份发展。在东莞、中山、新会、合浦、肇庆、高要等县都先后成立了中青组织。到1935年底,“中青”盟员已发展到100多人。此时的“中青”已成为中共外围组织。 随后,在响应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学生民主运动的斗争中,王均予、邱萃藻亲自在广州组织领导了三次声势浩大的抗日集会和示威游行,打破了广州几年来在陈济棠压抑下的沉闷局面,推动了广州以至全省抗日民主运动走向高潮。广大“中青”盟员也在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政治上不断成熟起来,为党的重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随着建党条件日趋成熟,王均予急于与上级取得联系,恢复组织关系。1936年4月,原是中央出版部成员的易吉光与中共北方局取得联系,并奉北方局指示,负责联络白区失去组织关系的党员。易吉光把王均予在广州建立“中青”、开展活动的情况向北方局作了汇报。经北方局同意,通知王均予到天津直接同北方局联系。 王均予于5月抵达天津,向北方局领导人李大章详细汇报了广州“中青”活动的情况,并向北方局提出了恢复党的组织关系,给予活动经费和派一名广东籍的干部到广东工作的要求。北方局同意王均予的意见,并向他传达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由李大章向他布置了任务,指示他即回广东建党,可首先以“中青”盟员为建党的对象,建党后组织关系隶属于北方局。北方局还派了全总华北办事处主任、广东梅县人薛尚实到广东开展工作,让王接受薛的领导。 6月,王均予返回广州,首先发展“中青”盟员邱萃藻和林振华入党,并于9月由王、邱、林三人组成中共广东工作委员会,以广东工委的名义大量发展党员,“中青”盟员被列为首先发展的对象。“中青”盟员入党经过严格的审查和逐个吸收。很快,广州的共产党员已发展到70多人,同时在有“中青”盟员的外县也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到12 月总共有党员100多人。 9月,在广东各地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一些地区基层党组织陆续恢复重建的基础上,薛尚实在香港建立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南临委),薛任书记。9月底,薛尚实来广州,指示王均予成立广州市委,并指定王均予任市委书记。12月,王均予主持巿委成立会议,与会的除王均予外,还有邱萃藻、林振华、周明和罗范群。会上,王均予宣布中共广州巿委成立,参加会议的五人为市委委员。王均予任书记,其余四人分管组织、宣传、青年和职工各部。 南临委和广州市委的成立,标志广东党组织在中断二年以后、广州党组织在中断四年以后,又重新建立起来。
广州市委下辖中山大学支部(书记钱兴、后为金昌华)、勷勤大学支部(书记邱萃藻、后为李木子)、广雅中学支部(书记尹焯辉)、教忠中学支部(书记王磊)、小学教师支部(书记谭本基)、广州学筹会(地下学联)支部(书记罗范群)、文化支部(即戏剧支部,书记邱萃藻)、工人支部(书记周明)、到1937年下半年,广州市内已建立了 1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96人。 此外,中共广州市委以“广东工作委员会”名义,在广州外县建立党的组织,于1937年8月间成立中共广州外县工作委员会,由邱萃藻、张定邦、温焯华(后增加李士洋)组成,邱萃藻为负责人。外县工委成立后,广东工委的名称不再使用。外县工委继承广东工委的职责,继续领导广州外围各县的党组织,机关设在广州。开始时,外县工委与广州市委是平行机构,9月,改为隶属于广州市委领导。外县工委辖下党组织,包括有:中山县委(后改为中山县工委,书记孙康)、东莞县工委(书记谢阳光)、江会支部(书记陈翔南)、肇庆支部(书记梁奇达)、开平特别支部(书记谢创)、南海石井特别支部(书记潘机岳)、南海贺丰乡支部(书记范志远)等。广州外县工委还在台山、紫金、佛山、阳江、阳春、廉江、顺德、南雄、澳门等地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到11月,上述县、市共有党员105人。12月,外县工委改属中共南临委领导。1938年4月,根据中共广东省委指示,外县工委撤销, 其所辖各县的党组织,统由广东省委直接领导。
中共广州市委的重新建立,以及在广州市委直接领导下广州外县党组织的恢复重建,是广东党组织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准备了组织上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