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标题: [街谈]人才偏科和一刀切 [打印本页]

作者: 62桃李    时间: 2012-11-12 21:25     标题: [街谈]人才偏科和一刀切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11-12 21:27 编辑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2-11-12

    广东韶关学院大三学生王骁威,破解了一个国际数学难题,并在国际知名数学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昨日《南方都市报》)。这应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不过据媒体的报道,这件事情上却有两个遗憾:一是王同学数学天赋惊人,但偏科,英语不太灵光。只因这一项,他没报考研究生;二是王同学也曾把论文寄给国内专业杂志,但被退稿。专业人士解释,因为领域狭窄,国内在该领域也无甚专家,“漏掉优质的稿件”,乃正常。


    严格说来,这算不上什么新的话题。偏科的人才嘛,古已有之。不过步入近代,所谓科学客观手段逐渐缜密繁杂,偏科的人才,渐渐地越发吃亏,直至引起旁观者的不满:人家钱钟书,数学差得一塌糊涂,按你们的标准,恐怕上三本也困难,可是清华就是录取他,不是成就了一个世所罕有的大学者?其他如吴晗、郭沫若、钱伟长……偏科名人还少吗?


    当然即便这么说,大家心里明白,钱钟书能有几个?而且,如今是高等教育普及的年代,上个大学并非要成名成家,混口安稳饭就不错了。因此设立考大学、考研究生的标准,要的就是“批量生产”,而不是要“因材施教”——— 对我们很多很多的权势部门来说,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也实在是太麻烦了!


    不过,我们的选拔机制还是过于僵化,设立门槛的部门只求“统一标准”的便利,忽视因材施教的必要。王同学的“软肋”英语一事,便是一例。


    说实话,不仅王同学,被英语短板坑了的人,一抓真是一大把。我的一个朋友,文史功底相当惊人,青年一辈中非常罕见,文章常发表于高质量刊物,也有功力非凡的专著。然而,这个当年中文系的才子,却因为英语不力,居然没拿到学位!用他的话说:我所学专业和有生以来的兴趣,明明就在浩瀚的中华典籍,却被毫不相干的英语给卡住。


    而且,我身边不少人到中年的新闻界和学界朋友,每每提起评职称之事,便恨恨感叹:大学毕业后,唯一与英语打交道,就是评职称时要考英语。那么多工作,显而易见不需要外语,评职称却要考外语!真是讽刺!你就说人家国际上有什么先进的东西,我们考过了那些英语,也还是看不懂。真的好东西,专业人士翻译过来不也行吗?


    何止这些工作有些年数的人士!你到大学校园里去看看,哪个学风严谨的大学,学生不都是花了巨大的精力在看英语?背单词、念课文、参加各种证书考试。过后呢,又有几个在工作和生活中真正用得上了?


    不是说英语不重要,而是说要不要这样一刀切地要求!其实,何止是英语。我们在人才选拔上还有多少“一刀切”!分数一刀切?地域一刀切!年龄一刀切!……一刀刀下去之后,固然不少人才过关,但肯定有不少潜在的英才,冤死于不合理的刀法之下。


    都说人才难得,但如果制定政策者不怕麻烦,理性制定选拔机制,即照顾“标准化”的大多数,又能“不拘一格降人才”,给各种偏科的人留下一条活路,让真正的人才有上升的空间。那中国还愁没人才吗?起码,王骁威上个研究生没问题吧!

□张冲


作者: 洁蕥玲珑    时间: 2012-11-12 23:00

其实这种人才是不拍的。我有一个远房亲戚的儿子,是农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个农村普通百姓,都不懂得怎样培养孩子,但是这孩子就是有数学天分。数学很好,后来让北京大学录取了读本科,又后来给香港大学录取了研究生,现在准备读博士。是个奇才,但是,就没有半点社交能力,只是埋头读书和专研。。。
作者: hxd    时间: 2012-11-13 09:25

聚焦成才!要求每把刀都利,太难了。
作者: 嘉嘉    时间: 2012-11-13 10:25

但是如果偏得太离谱了,就真的没有什么机会啦。
作者: hxd    时间: 2012-11-13 12:03

嘉嘉 发表于 2012-11-13 10:25
但是如果偏得太离谱了,就真的没有什么机会啦。

偏得太离谱了,不是没有机会,而是遇到机会的概率太少了!




欢迎光临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http://gzyzxyh.com/)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