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标题: 粤语 [打印本页]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6 12:48     标题: 粤语

粤语

英语Yue Chinese,通稱:Cantonese)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声调语言,源于中国古代岭南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定义粤语为一种汉语方言,然而受到争议。粤语在中国现代标准汉语外第二大语言,是中国南方第一大语言,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中亦被广泛使用,全球用户有约1亿2千万人。粤语是香港澳门的官方语言之一;在加拿大美国,粤语是第3大语言;在澳大利亚,亦是第5大语言;是世界上排列第5的常用语言。

名称

粤语名称源于秦人赵陀于古代岭南地域所独立而建的第一个国家──南越国〈《汉书》写作南粤国,古代的“粤”和“越”互为通假字;简称南越或写南粤〉(汉语拼音:yue,粤语拼音:jyt,越南语:vit) ,以广信作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扬地。“粤”从古以来为岭南地区的统称,明清以后,“粤”和“越”的含义开始有所区别,“越”用于江浙吴语地区,“粤”专用于岭南地方。而明、清时代,“粤”仍然指岭南两广别称两粤(即广东广西、还有海南),两粤的广东为粤东(包括海南岛),两粤的广西为粤西。所以近代之前,粤一字泛指岭南。直至中华民国时期,粤才逐渐收窄范围被用作广东省的简称。因此,粤有广义(岭南)和狭义(仅指广东省)之分。粤语的起源和发展成熟的年代远在宋代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初分之前。在研究历史文化层面上看,粤语是广义上的岭南语(岭南地区语言),即古代南越族土著南越语底层与中原汉语结合。

粤语以广州话作为标准语音,所以广州话亦泛称为广东话日文亦译成广东语〈広东语〉, 一般然而,现在全球所称的广东话不是指向某种广东方言,而是指标准粤语──即广州话。广西地区如南宁桂平梧州县市则称粤语为白话,广西粤语的白话,除了口音和文化、俗语、词汇上与标准粤语差异不大,基本上可以与标准粤语互通,是归入粤语方言系统里。在美洲华埠唐人街华人社区,则有被称为唐话或广东话。原来的广府话省城话专指旧广州府地区如今广州及周边南海区番禺区顺德区等,范围比白话的概念更小。

在中国广东省内,广州及周边城市,如东莞深圳,人们习惯称粤语为广州话。由于清末至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迁移海外华人多数为广东人(包括广东潮汕地区、客家地区等),不同族群偏向使用广州话以方便于沟通,他们所使用的就是广东话。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粤语使用者因为所居住的区域并非位于广东境内,故另称为白话。同样原因,广西人海南人不论母语是否为粤语,一般都不会采用“广东话”此名称。

在语言学上,广义粤语是一个语言系统的总称,包括同系的各种地方话语,例如广西平话白话贵港话玉林话海南岛儋州话迈话疍家话等。它们都具有相似的音系、语法及词汇,彼此共同点比相异多,所以都被纳入“粤语”系统中(即粤语方言)。此外,若果要查出该字的意思和发音研究等,则会使用中文粤语字典。

一些比较迟落籍岭南的语言或方言,如外来的客家话潮州话汕头话河洛话雷州话广东方言,粤语使用者无法与他们沟通和理解。由于他们是历史上较迟几支汉族才移民至岭南地区的原故,因此在语言学角度上,上述的话并非粤语的分支。上述方言通常都会使用其直接的名称,而不被视为粤语或粤语方言一种。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6 12:49

定义

粤语是发源于中国北方的中原雅言汉族母语)而于秦汉时期传播至两广地区(即岭南地区)与当地原住民──百越部族的古越语南越语互相杂处或通婚融合产生的一种语言。在中国广东广西海南东南亚北美英国澳洲等世界各地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由于古代“越”和“粤”是通假字,指华南百越地区。因此,“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指代范围也截然不同 , 而非特指广东话,就像英语一样,不是特指英国。自古以来,两广(即岭南)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一直以来,两广于行政地域上并无分开,直到宋朝,才分开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而粤语的形成远远早于宋朝之前,也正因为如此,粤语在两广地区(岭南)才通行。

粤语声调大异于北,盖以六调,曰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浊平,五浊上,六浊去。复以促音清平为高入,促音清去为中入,促音浊去为低入。合为九声。

通行地域

粤语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海南西部(说儋州话迈话的村落),以及越南东北部(山由族聚居地),香港、澳门,以及一些海外华人社区。其份布大致如下: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以粤语为主的县市有46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顺德江门茂名中山珠海南海深圳番禺东莞肇庆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都清远连州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

此外,广东的粤东粤西粤北惠州韶关湛江海丰陆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雷州徐闻廉江等17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通行粤语。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的粤语县市有24个,即南宁横县贵港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防城港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州钟山百色崇左扶绥宁明凭祥龙州

此外,广西其它不通行粤语的城市中均有粤语人口分布,通常是沿河的街道。中由于民国时期新桂系移民开发,因提升农业技术需要,向桂中平原移入桂东南地区人口,有为数不少的粤语村庄。

海南省通行粤语的县市有7个,即儋州东方乐东琼中三亚昌江文昌市铺前镇浦渔村。

香港居民不论祖籍和族群,即使部份不是来自广东、广西海南,诸如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等,甚至本身非华人欧美韩国日本东南亚地区泰国越南印尼南亚地区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等几代人士,后裔居民通常都具备有基本的粤语沟通能力,并且在香港绝大部份人以粤语作为互相之间的语言,已成定型为首的传播工具。

澳门居民亦是以粤语为最主要的语言。

此外,海外华人中以粤语为主的也很多,在唐人街华人社区不少祖籍在粤语地区的华侨使用粤语作为共同语言,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美洲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美洲往日绝大部份祖籍都是广东或广西、海南粤语地区,不过近年由于中国大陆移民稍有增多,粤语使用者比例稍微下降,但粤语仍然是大部分祖籍粤语地区的华人日常用语。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6 12:52

本帖最后由 pou90 于 2012-11-7 10:57 编辑

历史

秦汉时期

自上古时期,居于岭南地区的多个原住民部族被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人称为百越南越族为其中一支。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派出大量庶民固定南方的中土百越地区,华夏族人来到岭南地区,多数南越族人与华夏人杂处,少部分南越族百越族则逃往山区或更南方的地区。秦朝灭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象郡称王,独立建了岭南地区第一个王朝南越国家(南粤国)。南越国时期实施和辑百越政策,华、越(粤)和平杂处,互相通婚,与南越语混合,逐渐形成一种混合语形式的原始古越语。这一时期是粤语出现雏形的时期。汉朝派兵攻打岭南地区的“南越国”,在汉朝的鼎盛时期,华夏族在南方地区居住,融合当时周边多个民族的生活,互相与百越族通婚,变成汉族。之后陆续有汉族人迁入岭南居住,随之带来中原汉语,开始对原始古越语产生叠加式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处于长年战争,更首次沦陷到北方游牧民族手中,以致不少中原人南方逃至岭南地区,岭南地区汉族人口大量增加。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峰期。当时中原传入的汉语与秦汉时期形成的古粤语混合,进一步叠加影响古粤语,逐步改变了古粤语的面貌,拉近了古粤语和中原汉语的距离。这一时期是粤语的成长时期。

隋唐、五代十国宋朝时期

隋唐时期,岭南地区的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与汉族长期杂处的南越族原住民多数已被汉化。部分百越部族在汉族分布较少的山区里继续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化。这一阶段粤语再次进一步受隋唐时期中原汉语叠加影响,由原来的混合语演变成一种既能对应中古汉语发音又有自身独特词汇和文法结构的语言。在五代十国后唐灭亡后,燕云十六州被外族统治达四百年之久,南宋初期,中国北方更再次沦陷到游牧民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岭南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后一次拉近粤语和中原汉语差别的时期。

元、明、清初时期

明朝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话韵尾进一步消失(现代官话仅存-n/-ng韵尾,-m尾与-n尾合并)。又有连接i/ü韵母的g/k/h声母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均带有g/k/h声母,在现代官话则被完全颚音化而混合在j/q/x声母);粤语则平稳而缓慢地变成现代粤语,按粤语韵母长短把阴入声派入高低两种阴入声(如“色锡”两个阴入声字分别带有短和长的韵母,前者被派入尖锐的高阴入声,后者被派入近似阳入声般低沉的低阴入声),西洋学者在清朝中后期见证粤语不再分辨z/c/s声母和j/q/x声母的过程(现时香港带有sh/ch的粤语音译英文名词可被视为活化石,因为当时sh/ch未有混到s/ts之中,例如:香港沙田的沙-sha)。

清朝中期、末时期

参见: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廷闭关政策

由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57)开始锁国政策一口通商仅保广东省城(即广州城(旧名为广州府),英文名为Canton)作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故不少洋人来到中国后所掌握的汉语是粤语而非官话,粤语便进入最全盛时期。不少地方官员、京官、商人等来到广东省城为了与外国人经常议事常常接触到粤语。由于在广州说粤语多数是地位较高的文人、平民和富户人士,而广州长期以来是广东保持繁华的省城,因此也有省城话之称,粤语以广州话为粤语标准音作中心,影响绝大部份的“粤语方言”和“广东方言”人数跟随使用。

随着“广州十三行”的贸易往来,外国经商人士学会了粤语也把英语等词汇融入粤语,而粤语和英语开始接触,各自融入中文和英文不同的译音名称。加上外国人一到步广州通商时误将省城(今广州)等于广东“Canton”,把广州的英文名为Canton,导致Cantonese(即广州话)直译中文为广东话,因此后世把英文直译中文称广东话的原因。此时,大量原本在广州经商西进的广州人 移民至广西梧州为广东接壤的边界城市,长期受广州文化影响,并以广州为中心向西部扩散,进入梧州的粤语标准音作中心,梧州辟为通商口岸,“粤商 ”活跃,并沿浔江郁江一线进入广西南部腹地,至南宁取代桂柳官话壮族壮语广西平话作为通用语;有极少量粤语人口从桂平一线折向西北,进入广西的桂中平原,但这一线的粤语人口多居住于沿江市镇码头附近,虽然对当地桂柳官话的词句字义有一定影响,如影响柳州话的音调,但未能改变桂中平原原有的语言格局,逐渐被当地人的语言消灭,粤语仅能保存于其家族生活中;同时海南沿岸也有粤语人口分布。

参见:第二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清朝国力持续衰退,为了生计,又有大量的广东人(包括广东广府民系、广东客家民系、广东潮州民系广东人)迁移北美洲、欧洲、澳洲、南洋、东南亚一带等世界各地。特别是人数最多的粤语族群大半数是广府民系、四邑民系较多,广东客家人在这段时期因为粤语与客家话很多语调、语音是较相近,有些已经会晓说粤语,以及本身是说粤语四邑话四邑人有些已能说标准粤语(即广州话)跟最多的广府人沟通。其广东人口一向众多,尤其原本自居广东里较多的广府人迁移英、美、加、澳、纽和东南亚等各地,后人表示自己是从广东而来的广东人(包括潮汕人、客家人、雷州人等晓说粤语的广东后人),认为自己所说的粤语便是广东话,所以口语有广东话的称号。



作者: 橡草    时间: 2012-11-6 16:29

期待!
作者: 洁蕥玲珑    时间: 2012-11-6 23:04

pou90 发表于 2012-11-6 12:49
定义粤语是发源于中国北方的中原雅言(汉族母语)而于秦汉时期传播至两广地区(即岭南地区)与当地原住民─ ...

粤语的确是探究岭南文化的一个根源,同时是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 hxd    时间: 2012-11-7 09:52

       各种地方语言都有它的历史渊源。有时同一个省份,语言差别就很大。互相对话,有时就得打手势或者画图来交流。
作者: 嘉嘉    时间: 2012-11-7 10:20

原来粤语有六调九声,怪不得特别的悦耳啦。
谢谢楼主的介绍。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7 10:59

近代

民国成立,要统一全中国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在进行投票时,加上粤语又能与官话对字,据说和袁世凯军系只差一票,而使用北方官话。在订立国语时,虽然用北方官话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地位。即使在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之初在广州仍然是不少地方党、政、军、名人和高层人士的所在地,粤语的实际使用未受到任何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由于大量政治运动的影响,推普工作无法展开。

1980年代改革开放,为吸引香港外资企业和海外华人到中国投资,而广东作为投资试点,企业家从香港进入珠江三角洲珠三角经济区,打通整个广东再到其他省份通商,大量粤商和外商活跃,粤语不但未受到外来的南下大军影响,反而受到全球华人也会收看的香港电台、影视、艺术,就连商品广告、产品、外国品牌等也在中国大陆播放,广东能接收香港频道的影响,令到不同省籍的工厂民工和专业人士透过电视娱乐,也纷纷认识和学习聆听粤语。广东汕头潮阳海陆丰闽语区一些潮州人粤西一些雷州人也开始使用粤语形成双语区,加之广东内人口流动,香港频道落地在潮州,当地潮汕地区居民,特别是汕尾年轻一辈外出珠三角地区,这些广州等大城市工作时,大多具备粤语交际能力,客家地区也使用粤语,广东人变得双语化。广东地方里逐渐变为双语区,也吸收了潮州话客家话四邑话等词语纳入“广东方言”,例如“口渴”读成“口涸”、“喉干”或“口干”等,因此有些潮州人说粤语时充满浓浓的潮州口音,并且广东人把去吃潮州菜,读成“打冷”这一词,其实也源自潮州话融入“广东话”里。方便海外华人投资,除了本身南下工作人士的普通话外,粤语更是省内多数未被影响的通行语言,一些本地广东年轻人能晓至少二种广东语言与别人沟通。此外,广西、海南一直存在粤语分布地区,广西南宁梧州苍梧钦州等等在粤语大城市生活的非汉族少数民族也受粤语城市影响,有些也能会晓粤语,例如本身说粤语的汉族壮族通婚人士。2009年,由于广东商人(粤商)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后开始向广西投资,南宁青秀区也有大量标准粤语使用者,方便会晓粤语人士或其他投资人士,如:中国商人可从广东向广西经商西进。

海外华人世界各地,由于不受普通话政策约束,粤语被香港广泛运用于立法、行政、法庭、教育、新闻、传媒、选举、电视、艺术、曲艺当中,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现代粤语文化,尤其是戏说中国历史的历代古装剧完全反映出当时古代的原本词句、语法、用词和用语等,对传统粤剧粤曲南粤文化岭南文化)以及中华文化作出保护。例如在中国大陆范围大力推广普通话,广东与广西、海南等地民众之粤语会话就逐渐大受普通话影响──词汇次序掉换,如:原本“质素”—颠倒—“素质”、“消夜”—颠倒—“夜消”、“紧要”—颠倒—“要紧”等古代文学词汇用法,反而香港等海外民众之粤语会话保留了较多“消夜”、“紧要”、“质素”等等古代用语对传统文化保护作用。

在香港行政、司法、立法、新闻发布等行政人员一般要有粤语或英语能力才可担任公职,更要先使用粤语和英语作回应。新闻电视、广播、行政机构等亦会服务多数已经定型语言(粤语、英语)使用者为先。若果有需要立法会等政府新闻处都会提供粤语、英语及普通话三种语言的传译,学校亦使用两文三语教学授课,幼稚园先从粤语辨中文字为首。学校可全面用英语或粤语授课其他科目,而中文科则多数的学校使用粤语授课中文,然而在东南三音(、粤)中,粤语是唯一一个几乎可以和官话对字的一个(即每个官话单字都可对应一个粤语单字),例如:日常生活粤语会话的“食”(sihk/jih/yih) 或“吃”(yaak)字——对应普通话读〈吃chī〉-但粤音读“吃”(hek/hat1/gat1),“唔”mh1——对应普通话读〈不bù〉-粤音则读“不”(bat1/fau2),“系”(haih)——对普通话读〈是shì〉-粤音则读“是”(sih),“喺”(hai2)——对普通话读〈在zài〉-粤音则读“在”(joih/zoi6),《诗经·郑风·大叔于田》春秋战国时用法本字为“忌”助词变读“嘅”(ge3/koi3)——对普通话读〈的dì/dí/de〉-粤音则读“的”(dik1),古时汉代用法本字为我“等”变读我“哋”(dei2/dei6/di4)——对普通话读〈们men〉-粤音则读“们”(muhn/mun4),《楚辞·山鬼》战国时期用法“睇”(tai2)——对普通话读〈看kàn kān〉-粤音则读“看”(hon1/hon3),宋代用法本字为“莅”(leih)变读“嚟”lei4——对普通话读〈来lái〉-粤音则读“来”(loih/loih4/loih6)等等汉字单字,整篇官话文章是完全可以用粤语朗读出来,以及作文、写文章、正式书面语,中文科教师都可以使用粤语教授学生每一个官话单字来书写和阅读,还有分析和理解古文古体诗文言文、读诵唐诗宋词中国文学作品等。只有少数学校因为创校逾半世纪的历史缘故,而使用普通话,但是香港绝大部份的幼稚园、小学及中学都是使用粤语学习中文、辨字和默写为先,而另外将普通话独立成为一科(普通话科),普通话科教师则专注教授拼音,让学生学习。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7 11:00

本帖最后由 pou90 于 2012-11-8 11:05 编辑

现状

广东逾1亿人口以上当中,人数约有6,700万(、广西粤语人数约有2,500万(、海南使用人数约100万、香港700万、澳门50万、泰国500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500万、美国和加拿大200万,全球有约1.2亿人口使用粤语。粤语国际化的名字Cantonese被世界使用得较为广泛,并且为澳大利亚第4大语言(澳洲的日常用语有英语意大利语希腊语、粤语、阿拉伯语)、加拿大第3大语言(加拿大日常用语有英语、法语、粤语),美国第3大语言(美国日常用语有英语、西班牙语,粤语),粤语在东南亚亦有广泛的使用人群。此外,粤语亦是唯一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之中国语言。

发源地

粤语的发源地究竟位于广东或是广西以至其他地区境内学界尚有争议,因为两广之分始于宋朝广南东路广南西路,而粤语形成和定型的历史远在宋朝之前,彼时尚无两广之分,是故确切的发源地难以确实。粤语的粤来源不是广东省的简称,而是古代位于岭南的国家南越国(亦作南粤国),以及后世延伸而出广义的两粤,而明清时代,粤字仍然泛指岭南,两广别称两粤,两粤的广东为粤东海南岛粤东),两粤的广西为粤西。因此粤语不等于广东话,就如美国人也会称呼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为英语一样。

元鼎六年,西汉南越国,当地的百越族南越族原住民的语言本来千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而且没有文字,因此除了与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当时的官话〉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雅言就成为了各部落的共同语言。同时,古百越语南越语中一些元素,也就被汉族移民的语言所吸收,从而逐步形成为粤语。华夏族人来到岭南地区,南越族华夏族杂处,少部分南越族或者百越族则逃往山区或者更南的地区。在古代,粤和越字有互通关系,粤及越字是指中国南方汉化得比较少的少数民族,而现今的粤地(即岭南地区)中的广西则是华南最南端,因此比较多百越族土著的分支南越族后裔的少数民族。现在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的粤语则被认为保留了很多古越语南越语的成分,其后跟其他语言,例如古代汉语等相互影响演化而形成了粤语、黎语壮语侗语瑶语畲语苗语等现代语言或者方言。

国际承认的粤语的标准音

广州话广府话)口音是约定俗成的、国际承认的粤语的标准音,大多粤语字典以广州音为准。广州以粤剧粤曲等传统艺术长期保持广州话的标准地位,1970年代开始,香港粤语港式粤语)受到由何文汇博士提倡的粤语正音运动影响,是故部份词汇的发音已经偏离广州话,与广泛的珠江三角洲粤语系地区的发音脱节。至1970年代末以后,香港粤语流行曲、影视娱乐强势影响广东地区。民间的香港口音(即港式粤语)跟广州广府)口音并无明显分别,只是在语感上有少许差异,因两地在不同社会体制下沿用不同的习惯语汇,用词有所不同,以及两地教学改革所导致。针对近年来香港年轻人所谓“懒音”增多的现象,香港的一些大学教授发起了粤语正音运动,以何文汇主张的读音取代,现时通用的读音,此主张受到广东及香港的粤语学者反对。有些粤语方言和广州话较为接近,如广西南宁,以南宁白话为代表,与西关口音广州话高度相似,总体与广东广州方言片区(即广府话)相似度高达90%,除少数俚语不同外,两地方言交流完全不存在问题,钦廉方言与邕寻方言靠拢;而广东台山四邑方言、广西东部、广东西部的勾漏方言、广东西南部的高阳方言、海南岛儋州方言,以及珠江三角洲东侧的莞宝方言,就跟广州话口音差异非常明显。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8 11:08

本帖最后由 pou90 于 2012-11-8 11:11 编辑

主要特点

声母

粤语声母数量较少,多数粤语方言声母数量都在20个左右。多数粤语(广府粤语除外)普遍存在齿尖音声母 [ θ ] 或边擦音声母 [ ɬ ],后者亦普遍存在于壮语临高语黎语之中。有的粤语方言有内爆浊音,有的同时具有全浊音,如勾漏方言、儋州方言、平话方言等。中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在现代粤语中大部份被清化。中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或塞擦音按古四声的送气情况主要有四种:

§
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如梧州广州南宁钦州粤语。

§
平声、上声、入声送气,去声不送气。如贵港粤语。

§
一律不送气。如玉林贺街清塘粤语。

§
一律送气。如廉州粤语。

中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或塞擦音的送气情况是粤语方言划分的参考之一。中古全浊声母清化后一律读不送气清音的,有勾漏方言、平话方言;中古全浊声母清化后一律读送气清音的,主要有吴化方言;广府方言、四邑方言和高阳方言今读阳平阳上的字送气,今读阳去阳入的字不送气。

粤语中中古“微母”母字绝大部分今读[m-],是汉语方言中微母存古现象最发达的方言区。

元音

粤语存在长短元音a的对立现象,有些著作将长短a标作 /aː/ 和 /a/ ,但亦有一些人士认为长a和短a之间存在音值差别,据此质疑粤语长短元音对立的观点。粤语长短元音对立现象跟壮语长短元音对立现象本质是完全相同的,长短元音之间都存在音值差别,并不是单纯的时长差别。

韵尾

粤语包含[p]、[t]、[k]、[n]、[m]、[ŋ]6种辅音韵尾,前三种为促音尾,后三种为鼻音尾;另外各种粤语拼音方案亦把复韵母的第二个元音如、、[y]等作为元音韵尾处理。

声调系统

粤语一般具有8至10个声调中山石岐粤语在所有粤语中最少,因其特殊不分上下入声而只有6个;东莞粤语次之,只有8个;多数粤语方言有9个声调;勾漏粤语和平话方言有10个声调。标准粤语具有9个声调,6至7个固定调值,按照“平上去入”的命名方法,这9个声调名称分别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高阴入、低阴入、阳入。其中“低阴入”由“阴入”按韵母短长分化而来。一些粤语方言“阳入”也按韵母短长分化成两个,从阳入中分出高阳入,共计四个固定入声调,如勾漏粤语、四邑粤语等。关于粤语的发音和拼写,详见粤语罗马化方案(粤语拼音或粤语罗马字)、教育学院拼音方案

粤语词汇和语流中存在一些固定的变调,如“局”字,在词尾时会固定地变读成一个调值为35的上扬型变入声,不属于固定声调中的任何一个。因此若计变调,粤语的声调数目通常可达14至15个。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8 11:09

标准粤语的声调

声调名称

阴平

阴上

阴去

阳平

阳上

阳去

高阴入
(短阴入)

低阴入
(长阴入)

阳入

调值

55/53

35

33

21/11

13

22

55

33

22

汉字举例

代表数字

1

2

3

4

5

6

7 (1)

8 (3)

9 (6)

粤语拼音

fan1

fan2

fan3

fan4

fan5

fan6

fat1

faat3

fat6

粤语入声格局

粤语方言

阴入

阳入

高阴入
(短元音)

低阴入
(长元音)

高阳入
(短元音)

低阳入
(长元音)

东莞莞城话

4

3

灵山县城白话

55

22

中山市石岐话

55

33

广州白话(标准粤语

55

33

22

邕寻粤语

55

33

22

左江白话

55

33

22

左江平话

55

33

35

22

扶绥龙头平话

55

33

22

13

百色那毕平话

55

33

22

24

横县县城白话

55

33

22

24

宾阳新桥宾阳话

55

33

22

52

博白县城白话

55

33

11

22

玉林白话

55

33

22

11

广宁白话

55

33

22

214

四会白话

55

33

22

213

台山白话

55

33

21

32

注释:

§
表中的数字表示声调调值

§
表中所列均为单字固定声调,不包括变调(如广州话词汇和语流中调值为35的变入);

§
资料参考来源:《第11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8 11:10

本帖最后由 pou90 于 2012-11-9 10:39 编辑

声调变化

粤语的声调变化分成连续变调与变音 (morpho-phonemic change)。主要发生在复词或叠字词,一般来说低音域(主要是低降调)的第二音节会转为高升调。


1.
连续变调:不发生语意或文法上的改变,这种变化时常出现却没有明显的规律。


1.
家人称呼,如:爸爸(ba4 ba1)、妈妈(ma4 ma1)、弟弟(dai4 dai2)、太太(taai taai2


2.
表示亲切感的接头语“阿-”与表示通称的“老-”,如:阿陈(A3 Chan2) vs 陈(Chan4)、老谢(lou5 Je2) vs 谢(je6)


3.
口语中出现英语词,如:Fanny(Fe1 ni2);有时还可能出现高平调,如:燕梳(yin3 so1,insurance)


4.
日常生活会出现的语词,如:前门(chin4 mun2)、眼镜(ngaan5 geng2)、油条(yau3 tiu2)、咸鱼(haam4 yu2)、前年(chin4nin2)、公园(gung1 yun2)、大概(daai6 koi2


5.
在广州话中,“咗”有时被省略而声调向前影响,如:食(咗)饭未呀?(Sik2 faan6 mei6 a3,吃饭了没?)


6.
形成复合语时,中平调、低升调、低平调也会发生变调来达成文法功能,如:影相(ying2 seung2)vs 相片(seung3 pin2)、发烧友(faat3 siu1 yau2) vs 朋友(pang4 yau5


7.
在型态为“动词-目的语”的复合语,目的语名词发生声调变化,而且复合语的意思时常可能产生难以预测的转变,如:做夜(jou3 ye2,夜间勤务)、开会(hoi1 wui2)、走路(jau2 lou2,逃跑)


8.
还有一些完全无法预测变调的例子:讲笑话(gong2 siu3 wa2) vs 讲大话(gong2 daai6 wa6,说谎)、琴行(kam3 hong2) vs 银行(ngan4hong4


1.
变音:会发生语意或文法上的改变。

1.
AAB型叠字词,如:立立乱(lap6 lap2 lyn6,杂乱的)


2.
叠字形容词、加了“啲”的动词、或叠字状声词,如;红红啲(hung4 hung2 dei2,有点红的)、明明啲(ming4 ming2 dei2,有些了解)、□□声(sa4 sa2 seng1,雨声)


3.
表示短时间或短小的动词叠字,特别是省略了“一 yat1”的叠字词,在词首发生声变音,如:试试(si2 si3,试一试)、问问(man2 man6,问一问)


4.
同上,‘形容词+“一”+形容词’的叠字词省略中间的“一”,如:平平(peng2 peng4,非常便宜)、甜甜(tim2 tim4,非常甜)


5.
还有类似的‘“一”+名词+“一”+名词’省略的说法,如:一句句(yat1 geui2 geui3,一句一句)


6.
名词作为容器量词使用时保持原来的声调,如:一盒朱咕叻(yat1 hap3 jyu1 gu1 lik1,一盒巧克力)vs 呢个盒(ni1 go3 hap2,这个盒子)

文白异读

粤语存在文白异读现象,其形成原因主要是以白读音模仿宋朝《广韵》的中古汉语发音。一般认为粤语文读音出现的频率不高,没有高度异化的文读音。最常见的形态是以白读音-eng韵母取代文读音-ing韵母(如命/钉/听/岭白读-eng,文读-ing)。其他文白异读声母如:近(gan6-)代/远近(kan5-)。

也有观点认为粤语文白异读很普遍,持此观点者如叶焕峰等学者,认为粤语知彻澄母转谓端透定母,影晓匣云以不同程度分化成非敷及零声母,王黄不分、因欣不分。对于粤文白异读很少的传统认识,可能由于粤语的语音存古程度被严重低估,甚至被认为是宋代官语语音化石;另一方面也可能跟京苏粤白话文运动有关。而且大部分广韵所分之三等字皆无介音,如东冬钟合韵,支脂之合韵,鱼模虞部分合韵,痕欣文真韵开合不分,先仙合韵,删山合韵等等。可见粤语因其发展方向几乎不断简合而少繁化。导致声母与子音皆少于其他方言。

粤语止摄支之脂韵文白二读,遇摄鱼模虞韵文白二读,当中四、死、企、无均有文白二韵:

汉字白读韵文读韵
seisi
seisi
kheikhi

止摄三等开口呼于齿音皆读成:

汉字白读韵文读韵
moumu

遇摄于特定子音读成白读音。

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

粤语保留相当多的古词古义(一些中国南方语言如吴语亦有此特色),而且现代粤语仍然有较高使用单音词的倾向。一些被粤语使用者视为通俗的字辞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

第一及第二人称用“我”、“你”,与官话相同,但粤音“我”(ngo5)更保留了中古汉语唐音(*ngɑ̌
)之疑母(ng-)。第三人称不用“他”,而是“渠”(俗写“佢”;东汉《孔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跟吴语一样。复数人称不用“们”,而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ʔ] 或 [ti](现代粤语写作“哋”,本字为“等”,见圣公会公祷书)。粤语用“係”而不用“是”来代表正面答复,“係”是两代常用字。这些字眼在建国初,仍然有作书面语用,例如李俨《中算史论丛》第一册 (1955年版本,第210页) 提及18世纪数学家 Issac Wolfram 时,就写为“渠系荷兰炮队副队长”。

文言文和现代粤语中,“卒之、畀”都等同“终于、给予”的意义。古代常用的“文钱”,粤语也保存了“文”的用法(但常用通假字“蚊”)。“寻日”(昨日)的“寻”可追溯至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中的“寻”,解作“不久前”。“几多”(多少)、“几时”(何时)则可追溯至李煜的《虞美人》及苏轼的《水调歌头》。


作者: 微笑    时间: 2012-11-9 00:30

哇,以为推广普通话,粤语会被淡化,难得有人还在研讨,了不起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9 10:43

本帖最后由 pou90 于 2012-11-9 10:44 编辑

粤语古汉语成份


粤语字


粤音


意思


古用法


今用法


渠(佢)


keoi5



东汉)《孔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吕坤《去伪斋集·交泰韵序》:“渠云:公切何字?余曰:如韵,‘直贞’当切‘征’;若欲切‘呈’,非‘持盈’不可,持亦澄母,盈是阳平,不更切乎?渠大噱,应声曰:更是更是。”


佢今晚又去飲酒(他今晚又去喝酒)



hai6



常用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使廷臣奏董太后原系藩妃”;(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此系身前身后事,请谁记去作奇传?”


你係好人(你是好人)


忌(嘅)


gei3



《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


係我嘅(是我的)


阴骘


jam1 zat1


缺德


(本为褒义)《尚书》:“惟天阴骘下民。”(清)吴跰人《九命奇冤》第三十二回:“双眼底下,有一条阴骘纹,将近要现出来了。……这阴骘纹,并非人人都有的,总是做下了恶事,方才生出来。”


掘人生墳, 好陰騭架(掘人坟墓,十分缺德)!


卒之


zeot1 zi1


终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35](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一:“公囚困于淮西,屡折李希烈,卒之捐身徇国”;(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四:“卒之张逵坐收,甘露无变”。


卒之畀我搵到(终于给我找到)



bei2



《诗经·鄘风·干旄》:“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畀十蚊我(给我十元)


文(蚊)


man1



源自古代“文钱”的用法


畀十蚊我 (给我十元)


几时、几多


gei2


何时、多少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与古代用法完全相同)



ho4 或 ho2


哪、什么


《孟子.万章下》:“何事非君,何使非民”


你有幾何(ho2)返屋企, 飲啖湯先! (你难得回家, 先喝口汤);有何(ho4)貴幹?



cam4



陶渊明《归去来辞》:“寻(不久前)程氏妹丧于武昌。”


尋晚(昨晚)、尋日(昨天)


打甂炉(打边炉)


da2 bin1 lou4


吃生火锅[36]


(元)吕诚《来鹤亭集.南海口号六首.其五》:“炎方物色异东吴,桂蠹椰浆代酪奴。十月暖寒开小阁,张灯团坐打边炉。”


今晚去打邊爐(今晚去吃火锅)


謦欬(倾偈)


变读 king1 gai2


聊天


庄子·徐无鬼》“昆弟亲戚之謦欬。”明《南安府志·艺文志》(1609年):“近世推本周濂溪程大中,以为授受之源在此,乃若名贤自比而南,往返去留,士皆得亲其謦咳。”


去酒吧傾偈(去酒吧聊天)


饮/食


jam2/sik6


喝/吃


《赐齐州李希遇诗》:“少饮欺心酒。”/《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




gaan2


挑选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博爱容众,无所拣择。”


埋嚟睇埋嚟揀(过来看,过来挑。)


𧮞(呃)


ak1



《康熙字典·集韵》:“妄言也。”


佢又呃我(他又骗我)


𧮞(諗)


nam2



《诗经·小雅·四牡》:“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等我諗諗先(等我先想想)



caai1


警察


衙差


當差好危險 (做警察好危险); 差館錄口供(到警署录供词)


老竇(老豆)


lou5 dau6



一说源自《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老窦引伸成父亲之意,但有说此解释只源自1950年代作家容若的游戏文章,老豆实源自“老头”,如顺德话的“头”正是广州话“豆”音;东莞方言则说“老头子”[37];另一说指实为浊音无演变成送气清声,而是经语言自然隶变,由于声调往上,而成不送气清声


老豆開飯喇!(爸,吃饭了)


一梳香蕉


so1


一把香蕉


(宋)唐庚诗(见《广群芳谱》):“啖蔗入佳境,冬来幽兴长,瘴乡得好语,昨夜有飞霜,篱下重阳在,醅中小至香,西邻蕉向熟,时致一梳黄。”


呢梳蕉几钱?(这把香蕉卖多少钱?)/净系带咗两梳蕉(拜候别人不带礼物,只有空空双手时的自嘲)


莅/来(嚟)


变读 lei4



(宋)王禹偁《扬州寒食赠屯田张员外成均吴博士同年殿省柳丞》:“谪宦自消遣,不敢夸独醒。往往取官酝,时时对花倾。醉来念身世,翻使泪纵横。今年莅淮海,时节又清明。”


佢一早莅左啦(他早就来了)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9 10:45

本帖最后由 pou90 于 2012-11-10 10:44 编辑

有些现代粤语虽可溯古,但古、今用法有异。上表中《尚书》“惟天阴骘下民”一句的阴骘,本指默默保护,后来则演化为功德之意。道教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就是说文昌帝君训示人们要“广行阴骘”。之后阴骘又衍生出阴功与阴德两个同义词。明人方汝浩于《东度记》当中,就将这3个词语交替使用,然而民间相学又出现所谓“阴骘纹”,并且称凡有此纹者,必然坏事做尽。前述3个同义词,也出现了歧义,其中阴德仍然是指功德,但是阴骘一词则改变成为贬义。《红楼梦》第73回写到“救人急难,最是阴骘事”,指的本是好事,但是现今粤语所谓的“阴骘事”改变成为缺德事的意思。至于阴功一词,就像普通话中“好容易才……”与“好不容易才……”是同义一样,现代粤语之中,无论说“真系阴功”抑或“真系无阴功”,都是凄惨、可惜之意。

謦欬一词在古代又作謦咳,本有谈笑与轻咳两义,而后者为佛经常见用语(《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一时謦欬、俱共弹指,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地皆六种震动”;《文殊师利功德庄严佛土经》:“是时如来复现威德謦欬之声。其声遍闻十方世界”),本指欲语之前,以轻咳清喉咙之状,后来则引申为佛法遍传的意思(《佛学大辞典》1922:“謦咳为将语时之状,又为通畅之相,表本迹二门之教通畅也”),兼列为佛教“十神力”之一。僧人谈佛法,民间亦说成“謦欬”。(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释道》:“雪先下世,憨则至今神旺如盛年,乃謦欬间,多趋缙绅谈时局,以是信向者愈繁。”)“謦欬”粤音可读为 hing1 haai1,音近 king1 gai2,今人多以为是倾谈佛偈之意,而将之写为倾偈,甚至洐生出倾密偈、无偈倾等等不能够用于謦欬的变化。

走字的本意为奔跑(两脚交互向前迅速跃进),但是在官话中已经转义为步行。粤语中,行就是步行,而走则保留了古汉语中奔跑的意思。又如官话用吃(吃)/喝,粤语用更为古老的食/饮(粤北也有用“吃”,或写成“吔”),用法与《论语.学而》中“君子食无求饱”一致。动词来,粤语会用来(loi4) 字或莅 (lei6) 字,但是两者口语皆改变读为离 (lei4)或黎 (lai2),并且现代经常以新造字──嚟,代替。现今莅字作书面语用,例如莅临,多带非常隆重的意思,但是古时不必然如此。宋王禹偁《扬州寒食赠屯田张员外成均吴博士同年殿省柳丞》曰“谪宦自消遣,不敢夸独醒……今年莅淮海,时节又清明”,作者被贬谪之后莅到淮海,就不算大驾光临。

保留较多古南越语底层成份

古代南迁到岭南地区的华夏族南越族原住民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不自觉地相互渗透。粤语本身是由古华夏语和“古南越语”的混合语发展而来,因此它同时具有古华夏语和“古南越语”的特征。现代粤语中仍然含有南越语的底层成分,多表现在词汇方面,在语法上也有一些遗存。现代粤语跟现代壮语在日常用语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词有不少,这些词明显不是汉语来源,可能为“古百越”底层遗存。目前粤语中非汉语成份词语约有20%,比重不大但几乎都是核心词汇,使用频率特别高,在日常口语里面几乎在每句话中都会出现。

例如,如表示“这”的意思的粤音(/ni/)常被写成“呢”字,该词在壮侗语族苗瑶语族等诸语中广泛存在,语法功能完全相同。有人认为该字可考的源头为“尔”,中古汉语唐音读作/njiɛ̌/ ,但相比诸语与粤语几乎完全相同的表示“这”的nei/ni,这种观点显然非常牵强。

再如,粤语表示“欺负”的“蝦”(/ha/),武鸣壮语与粤语完全相同,西双版纳傣语是 /jam ho/,黎语加茂方言为 /hɛ/。除粤语之外没有其他汉语族语言有这个词(但西南官话湖南少数片区有类似的“吓”音"ha"),古文献亦不存在;

粤语表示“痒”的“痕”(/hɐn/),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壮语中为 /hom/,武鸣壮语中为 /hum/ 或 /hɐn/,傣语
/xum/,临高话
/kum/;

粤语表示“拧”或“折取”的“搣”(/mit/),南壮语壮傣语支)、榕江侗语跟粤语完全一样都是 /mit/,布依语北壮语壮傣语支)、毛南语泰语都为 /bit/,傣语为 /bip/,黎语为 /miːt/

粤语表示“点头”的“岌”(/ŋɐp/),北壮语(壮傣语支)为 /ŋak/南壮语(壮傣语支)为 /wak/,傣语为 /ŋɔk/泰语为 /ŋup/侗语为 /ŋap/黎语为 /ŋut/;而此字本身也表示摇动。

粤语表示“倒塌”的“冧”(/lɐm/),北壮语毛南语跟粤语完全一样,泰语为 /lom/;

粤语表示“跺脚”的“揼”(/tɐm/),壮语与粤语完全相同,黎语为 /tom/;

粤语表示“摇晃”的“擙”(/ŋou/),北壮语毛南语侗语为 /ŋau/南壮语为 /ŋau/ 或 /ŋu/临高话为 /ŋɔu/

粤语表示动词“松开”的“甩”(/lu:t˧˥/),壮语为/lɐt˥/泰语为/lɔt/。

粤语的这类“古南越语”底层词举不胜举,在现代壮语、侗语里面都可以找到系统性相同或相近的词,而且这类词多数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基本词汇。该类词汇究竟是“古越语”遗存还是古代汉语遗存、究竟是底层残留还是借入,语言学界存在争议。目前在中古汉语上古汉语方面的构拟多由郑张尚芳等学者进行,但各方对一定字词的构拟并不一致(如和潘悟云等),而且郑张先生的观点也与一些语言学者如李新魁李如龙先生等的研究有出入。另有一些语言学家认为汉藏语系跟“侗台语族”系在上古时期已经发生了接触和相互影响。



作者: 橡草    时间: 2012-11-9 12:28

政府推普,你就推粵!
作者: 橡草    时间: 2012-11-9 12:32

希望30年后,香港仍然是粵语通行的最后领地。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10 10:46

本帖最后由 pou90 于 2012-11-10 10:47 编辑

吸收了相当多的外来词

粤语外来词主要来自英语,广州从清朝起已经出现外来语。而到香港殖民地史时期,香港粤语(港式粤语)中吸收外来词特别多,影响着广东境内的粤语区。这些外来词很多是汉语北方话没有吸收的,如“士多”(store),北方话中说“小卖部”;有的是北方话吸收了但译法不同,如汉语北方话中的“沙拉”即是在粤语中带有入声的“沙律”;不少外国人名在粤语中的译法,亦与汉语北方话存在很大差别,如第43任美国总统George Walker Bush在中翻译成“布什”,台湾语译作“布希”,香港粤语则把他翻译成圆唇的“布殊”。这些中文名,必须用当地语言发音,才与美国英语原音接近。

相较而言,翻译容易将英语中的清辅音加重浊化,因为普通话没有[-p][-t][-k][-m]。而粤语则容易将清辅音淡化,如lift(升降机)有时写作粤语字“䢂”(“车立”:左车右立,读作lip),读音将 ft 淡化为一入声尾音(s等音加重,为例外)。

从1980年代开始,不少粤语外来词,随着香港、珠三角等粤语区与内地交流更加频繁,渐渐进入了汉语北方话,例如“巴士”(bus)、“贴士”(tips)、“蛇quare”(Scare:惊吓、恐惧) 等等。有时,这些词被汉语北方话吸收的时候发生失真,如粤语“搭的”(乘搭的士的简称)被汉语北方话当作“打的”吸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汉语北方话无法模仿粤语的[-m]韵尾,比如“搞掂”变成“搞定”。

然而,曾几何时粤语从汉语北方官话借来一些用语。比如粤语表示愤怒之时,有个口语语汇“call-now-yeah”,其实是来自汉语北方官话的“可恼也”(或“可怒也”)。这是明代清代北方戏曲文化强势带入粤语当中。只是到了1980年代香港的粤语电视剧及粤语流行曲风行华人圈,粤语词汇才反向输入其他北方汉语。

香港粤语中经常直接使用英文单词,比如,“文件夹”通常用file(读若“fai-lo”,有文具店会写成“快劳”);男警员或男老师称作“阿sir”(读“sir”时变为圆唇的 /sœ4/ ,有人会写成“阿蛇”,另有粤音字瀡);女警叫“Madam”(读“咩-/dɐm4/
”);女老师叫“Miss”(读“搣时”,有人会写成“蜜斯”);工作加班称为“开OT”(源自英语 Overtime)等等。虽然不少英文发音会音译成汉字,但香港人不时会直接以英文字词表达,如“感觉”用feel代替,也没有相关汉字表述该读音。值得注意是,由于粤语没有[-l]这个韵尾,feel往往会读成few,失去l尾声,fax读成
/fɛk7 si2/
加重尾音。这种港式英语中英夹杂的地道用法在香港十分流行,而且在广东省粤语区中也在逐渐增多。

出现新兴用语

香港人口和财富的高度流动性吸引了不少非法社团的活动,非法社团在民间曾有相当大的影响,粤语口语中亦混有不少与香港三合会或其他通俗术语有关的词汇,如“雷氣”(义气)、“上馬”(开香堂)、“劈友”(砍人)、“文膽”(白纸扇)、“揸扒”(握手,社团讲数仪式一种)及“无桥”(无办法)等。

此外,踏入21世纪,一些新用语(尤其指网上用语)开始在香港出现,2008年年度会考中文试题上也出现此类用语,例如“閃(逃走)”、“屈機(拥有压倒性优势)”、“潛水(失踪)”、“潮(新潮)”、“喪(原本形容极其投入至丧失心智的情况,后演变为形容词,解作极端地)”、“頹(态度颓丧的情况)”、“迆(hea,无所事事)”、“O嘴(目瞪口呆)”、“激(非常)”、“勁(非常或厉害)”等,这些用语主要流行于青年人和网民之间。

拥有大量与北方汉语不同的固有词汇

粤语在变化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出现许许多多与北方汉语不同的自身固有词汇,沿用至今,成为粤语的另一特色。日常用语中粤语不同于北方汉语的词汇可多达50%以上。详见有关条目。

粤语成语、俗语、歇后语

粤语中包含不少广东特有歇后语,如“雞食放光蟲”意同“心知肚明”;“屎坑關刀”意为“一事无成”,因为掉进粪坑里的关刀“文(聞)又唔得、武(舞)又唔得”,是通俗的词语来表达传统的成语。

简明原则

广州话(传统粤语)与香港话(流行粤语)之间存在某些用词差异。广州话的“總而言之”被简化成“总言之”、“总之”,“於是乎”简化为“于是”。现代人说话的习惯已经有所改变,能简则简、能快则快。例如以前会说“我走先喇”,现在习惯说成“我走喇”、“我走先”,甚至“閃”、“撇”,尽管省去了大部分,但是对方一般明白。

语法

粤语语法与现代标准汉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词句顺序、虚词、副词、部分形容词、助词及其放置方式上,复杂而不可缺或的语气助词也是粤语的一个特色。尽管粤语与普通话在这些语法方面上有明显差别,但主体语法基本相同,都是主-谓-宾式语言,都属于分析语,总体仍有60%以上相似之处。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10 10:49

本帖最后由 pou90 于 2012-11-10 10:50 编辑

倒装 定语后置

粤语部分词组习惯将修饰词放在主词后面;相对普通话来说,形成了所谓的倒装词语结构,例如北方汉语的“在粤语中是“,而“指“椰子。诸如此类如“米碎”、“豆角酸”、“豆腐润”等等。

当代常见说法


粤语倒装说法


公鸡


雞公


青椰子


椰青


碎米


米碎


酸豆角


豆角酸


润豆腐


豆腐潤


这种把定语置于主词之后的语法在壮侗语越南语中均广泛存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汉语方言基本都有这种情况。有学者认为这是上古汉语的残留,文言中就有定语后置句,北方河南亦有山名为鸡公山。

状语后置

粤语通常把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副词放在所修饰的词之后,有时甚至放在句末。如果把副词放在前面则不符合语法习惯,如把“啲”说成“啲”是绝对不允许的。这种语法与壮侗语族各语言相同,与汉语族各语言相异。例:

位置


粤语


现代标准汉语


动词之后


啲。


点。


唔該你。


非常感谢你。


佢。


全部他。




形容词之后


得滯


了。


過頭冇用嘅。


没用的。


句末


三蚊


三块钱。


直接宾语后置

当动词同时带两个宾语时,直接宾语通常放在句子最后,中间由间接宾语隔开,即“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这种语法跟现代壮语完全相同。如:

粤语


现代标准汉语



一句话




那件衣服


同素逆序词

粤语有不少词汇的字序都跟普通话相反,属于传统倒装说法与当代说法之差异,例如:

普通话说法


粤语倒装说法


秋千


韆鞦


素质


質素


夜消
(俗写“夜宵”)


消夜
(俗写“宵夜”)


拥挤


擠擁


要紧


緊要


语言学家一般将这类语素与词义相同,但字序相反的词汇称为同素逆序词,令一些人误以为粤语颠倒了原有字序。其实这类词汇当中,有不少都是普通话将字序颠倒,反而是粤语保留了古代用法。

例如:

§
紧要”,早见于朱熹(1130-1200年)所著《论语集注》:“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要紧”一词在古籍之中反而出现不多。

§
质素”一词一直沿用至五十年代,直到六十年代改编《辞海》,有见于用普通话念比较困难,才将之颠倒为“素质”。

§
消夜更早见于方干所作唐诗《冬夜泊僧舍》:“无酒能消夜,随僧早闭门”,在现代粤语中既保留原本作述宾短语的用法,亦可当名词用。

§
夜消”则迟至清代才出现,暂时首见于吴敬梓 (1701-1754) 《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三人点起灯来,打点夜消”,在普通话中变成只可作名词解。至于“拥挤”及“挤拥”,均见于明代古籍。

不过粤语词汇之中也确有颠倒字序的例子,例如“韆鞦”作游戏解,似未见于古籍,但“秋千”一词则十分常见。《隋史遗文》(1633):“半天落下秋千,香裈尽露;绕地滚来蹴踘,媚眼横流。”

其他的词汇,在不同地方不同时代,在粤语场合用上当代说法抑或传统倒装说法,情况与程度各异。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范围大力推广普通话广东广西等地民众之粤语会话就逐渐大受普通话影响──词汇次序掉换,反而香港等海外民众之粤语会话保留了较多倒装词汇。例如:原本“消夜”倒装“夜消”、“质素”倒装“素质”、“紧要”倒装“要紧”等是正确的古代用法,可以说是对中华文化的保护。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10 10:52

现时仍有使用之倒装词汇,对照例子如下:

当代常见说法

粤语倒装说法

鞦韆

韆鞦

素質

質素

夜消
(俗写“夜宵”)

消夜
(俗写“宵夜”)

半夜

夜半
见“夜半三更”

擁擠

擠擁

要緊

緊要

褲襪連褲襪

襪褲

盒飯

飯盒

已經

經已

錄取

取錄

污染

染污

添加

加添

客人

人客

隱私

私隱

蹊蹺

蹺蹊

喜歡

歡喜

甘心

心甘
见“心甘情愿”

整齊

齊整

碎米

米碎

乾菜

菜乾

早晨

晨早

阻嚇

嚇阻

狐臭

臭狐

蔬菜

菜蔬

責怪

怪責

底下

下底

符合

合符

裝釘

釘裝

早晚

遲早
即“晚早”

更變

變更

力氣

氣力

後退

褪後
即“退后”

仿冒

模仿
即“冒仿”

外出

出外

漆油

油漆

暴風

風暴

搭配

配搭

至于在截至20世纪末已经被普遍弃用之倒装词汇,对照例子如下:

当代常见说法

粤语倒装说法
(已弃用)

但一些人士口语上会无意中用到

人民

民人

天地

地天

光輝

輝光

具備

備具

哭叫

叫哭
但“叫喊”仍在使用,“喊”粤语通“哭”。

海洋

洋海
见“汪洋大海”

接收

收接

縱容

容縱

時常

常時

缺少

少缺

禱告

告禱

危機

機危

曝曬

曬曝

歎氣

氣歎

多心

心多

熱鬧

鬧熱

埋藏

藏埋

課程

程課

章程

程章

地道

道地

聾啞

啞聾

制裁

裁制

便利

利便

尾數

數尾

介紹

紹介

颱風

風颱

喉嚨

嚨喉

前進

進前

見證

證見

詛咒

咒詛

施捨

捨施

部份在粤语已较少采用甚至弃用的倒装词汇,如今在闽南语仍有应用,如“風颱”、“嚨喉”、“鬧熱”等。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10 10:53

本帖最后由 pou90 于 2012-11-11 10:17 编辑

补语否定副词前置

粤语否定副词“唔”在作补语时,通常放在动词之前,但也有另一种文法,与现代标准汉语相同:

粤语


粤语(另称)


现代标准汉语



之得


之得



得咁多。


到咁多。


了那么多。


隻手得字。


到字。


了字。


趋向动词

粤语趋向动词直接接受词,而现代标准汉语在某些情况下也有类似用法。

粤语趋向动词的用法


粤语


现代标准汉语


习惯差异


我哋諗住晏晝


我们想下午街上
我们想下午


趋向动词“去”直接接“街”,现代标准汉语不能这样用(但是可以说"去街上逛逛")。但是如“去图书馆”“去商店”等用法,仍可为现代标准汉语接受。


佢話


他说他要这里


嚟我度”是粤语语法,“到我这里来”、“来我这里”均可为现代标准汉语接受。


并列动词体

粤语可以用两个并列动词构成一个动词体,把“紧”、“咗”、“完”、“过”、“下”加在两个并列动词中间。现代标准汉语必须把相应词或对译词放在单一动词的前面或者后面。如“休下息”在现代标准汉语中分为“休息一下”。


有”+动词

粤语广泛使用“有”+动词的语法结构,表示强调。

粤语


现代标准汉语




量词用作定冠词

粤语量词可直接加在名词之前作句子成份,量词之前不需要指示代词或数词限定,起到类似于冠词的语法作用,类似英语中的"the"或法语的"le"/"la",例如:

粤语


现代标准汉语


语法作用


書幾好睇。


(所讨论的或眼前见到的某)书很好看。


特指


車好正啊!


(眼前所见的某)车棒极了!


特指


佢嗒咗菩提子。


他偷吃了(谈话者双方都知道的某)葡萄。


特指


聲沙嗮。


我“的”嗓子完全沙哑了。


强调


喇起


绷起脸(没有对应词,不出现)


强调


扽下


把鞋磕一下(没有对应词,不出现)


强调


量词替代指属助词

粤语习惯用量词替代指属助词如“的”“之”等,但这样的量词在句子中起的作用仍然是指示物品所属的。

粤语


现代标准汉语


逻辑意义


备注



我的笔


属于我的笔。(“我”是笔的所有者)


笔的量词是“支”



他的车


属于他的车。(“他”是车的所有者)


车的量词是“部”


書包。


你的书包


属于你的书包。(“你”是书包的所有者)


书包的量词是“个”



作者: shunhui    时间: 2012-11-10 11:13

粤语,地方文化,既要保留,也要推广。
当然,推广就是最好的保留。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11 10:19

本帖最后由 pou90 于 2012-11-11 10:20 编辑

副词句

在比较句法中,粤语是“你高過佢”,而普通话会说“你比他高”。粤语说“你大過佢”,现代标准汉语说“你比他大”。这是比较贴近古时的汉语语法,在闽南语也有相同的句式,如“你较水伊”(你比她美)。近年来,由于受标准汉语影响,这情况也出现改变。“你比佢大”、“阿哥比阿妹高”这种现代标准汉语的语法,也逐渐被粤语吸收。在一些副词上,如“先”字,粤语亦习惯把其放在动词之后,例如“你先走”在粤语要说成“你行先”。

语气助词

粤语语气助词在语句意味的表达上有非常重要的语法作用,语气助词丰富,使用尤其复杂,有单式、二覆叠式、三覆叠式和多覆叠式等形式:

单式

语气助词


用法


例句


白话翻译


备注



阴平声调(第1声)


 表一般意味或表示完成


好心你啦!
搞掂咗啦!


拜託吧!
(早就)完成了!



第二个意思的语气比“喇”为重



阴去声调(第3声)


 表示完成或引起注意


得喇。
搞掂咗喇。


行了。
完成了。


只能用于句尾



提问,或引起注意


搞掂咗嗱?
嗱,望住我!


完成了嗎?
來,看著我!


可独立使用



阳上声调(第3声)


表示意识到,“原来如此”意味


係喎,點解頭先我諗唔到呢?


對啊,為何剛才我想不到呢?


有感叹意味



阳上声调(第5声)


暗示否认某事物之结果或叙述之意味


佢話佢晨早離徂職囖,就乜責任都唔使再付啝,但係公司重未收到佢份辭職信囖!


他說他早已離職唄,所以甚麼責任都不用再付的啊,但是公司還沒收到他的辭職信嘛!


有轻微讶异或轻蔑意味



阴平声调(第1声)


表示情况就是如此


有肯定、晦气、无奈、不情愿、鄙视、不屑及/或不愿多言叙述之意味



阴平声调(第3声)


期待某事物之时机即将达至之语气


市長派錢囉!


市長要派錢了!




表示怀疑,或轻微不屑


係咩?


是?


用于问句



表示不敢肯定自己的判断


係啩?


是吧?


带征求别人看法的意味



表示不屑语气,或表示“而已”的意思


係咁咦搣咗一下啫,就喊到咁大聲!
佢咁衰,睬佢做乜啫?
我寫錯字啫,咁惡做咩啫?


只是稍為捏了一下而已,就哭得如此大聲!
他那麼壞,理會他幹甚麼?
我寫錯字而已,這麼兇幹甚麼?




第二声,表示抱怨语气
第三声,强调语气


幾麻煩都要搞掂㗎。
你應承咗我㗎!


再麻煩也要完成的呀。
你答應了我的!




表示完成语气


我做完功課嚕。


我做完功課了。



二覆叠式

语气助词


用法


例句


白话翻译


备注


嘅啫


表示事情小,不必放在心想
或一般语气


件事就係咁嘅啫。
你真係好人嘅啫。


整件事就只是這樣而已。
你人真是很好。



㗎喳/嘅喳


同“而已”;可单字“喳”


我淨係負責收銀㗎喳,有咩事同我老世講啦!


我只是負責出納而已,有甚麼跟我的老闆說吧!



呀嘛


表示半信半疑


唔係呀嘛?


不是吧?


用于问句


喳嘛


轻视、不屑意味


咁喳嘛,好易啦。


這樣而已,還不簡單。


带疑问语气


啦喂


提醒或积极回复意味


嚟啦喂!


過來啊!



囉喎


寻求最后确定,或表示已经不耐烦


係囉喎?郁手!
好囉喎?!


決定了吧?動手!
夠了吧!?



囉噃


表示确认,或希望得到确认


搞掂囉噃。


完成了。



嘞咩


表示强烈怀疑、不赞同


你以為咁做就啱嘞咩?


你以為這樣做就對嗎?



㗎喇


已经完成,或完全自信、确认


得㗎喇,佢得嘅!。


可以了,他行的!



三覆叠式

§
也很常使用,如“㗎囉噃”(“㗎”通“了的”,全句解作“(已经做完)了的啊”;或决定时用,为肯定用语)

§
㗎喇吓”(略带命令意味的㗎啦㖞)

多覆叠式

§
如“做晒㗎啦吓嘩”(“已经做完了的啊,是吧?”,带有半信半疑的意味)。

在表达语气和情貌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时候是不可或缺的。

其他粤语独有词汇

瀡(音:sir)低咗 (滑下来) ,哩咁迤(狼狈),瀡(音:sir)滑梯 (滑梯),抮(用力将软状物或液体从小孔中挤出,如‘~牙膏’)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11 10:21

书写系统

粤语使用者在正式场合里普遍使用二十世纪初兴起的现代汉语白话文书写系统,其语法、词汇与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或“国语”)相符,与粤语自身的语法、词汇差别很大,存在“文”、“言”脱离现象。由于自小接受现代汉语白话文教育,人们基本上能包容这种“文”与“言”间的相互脱离现象,如同五四运动之前人们普遍习惯文言文一样。当用粤语朗读现代汉语白话文的时候,人们一般不会完全按照字面来读。朗读者习惯上会根据粤语语法、词汇及用语调整字面文句,用粤语复述出来。这种“文不对言”的现象跟现代汉语白话文兴起之前汉语北方话使用者或者朝鲜语日本语使用者习惯于使用文言文所造成的“文”、“言”脱离现象相似。

不少大众媒体为贴近民众,会在行文中加入大量粤语固有词汇。部分杂志会采用粤语白话文书写系统,如实按照粤语语法及用语书写,不懂粤语的中文使用者不容易看懂这种粤语白话文。报纸则会采取折衷方法,主要行文都是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书写,但在对话和引言中,会使用粤语白话文书写粤语口语对白,令文章更为生动,并避免在翻译成汉语白话文时出现失真。

因粤语白话文书写会用到大量粤语独有的粤语汉字,这些字在BIG5系统(由台湾公司建立的繁文系统)或使用简体中文(GB18030)的电脑字符系统中没有收录或收录不全,利用上述系统书写粤语非常不便。为解决粤语的电脑文字处理问题,香港政府制定了一个香港增补字符集,收录了常用的粤字和其他BIG5扩增汉字约5000字左右,如“啲”、“嘅”、“攞”、“揸”、“嘢”、“冚”等等。在最新一版的增补字符集中,进一步收录了一些所谓的“粗口字”。此做法受到某些人的质疑,因为粗口被认为是社会道德禁忌。香港政府表示收录“粗口字”的目的是为方便警方录取口供时使用。这套增补字符集基本上解决了粤语白话文的电脑处理问题,大部分粤语口语文句都可以录入电脑。

由于不是所有电脑都装有香港增补字符集,粤语使用者在网上讨论区等非正式场合,在没办法输入粤字的时候,又或是不方便输入的时候(用速成输入法来输入粤字要按很多次键盘),会折衷地以英文的“o”代替口字旁,写成“o的”、“o既”、“o野”、“o左”、“o甘”来代替“啲”(“尐”)、“嘅”、“嘢”(“也”)、“咗”(“徂”)、“咁”(“恁”)这类粤字,甚至把口字旁去掉,写成“的”、“既”、“野”、“左”、“甘”;有时也会英文代替,如用英文字母“D”或“d”代替发音相近的“尐”字,用英文字母组合“ge”代替发音相近的“嘅”字。内地,特别是广西地区的粤语使用者,由于内地教育系统并不教授粤语,因此基本上对粤语固有字词的了解近乎空白,倾向于使用普通话借音字书写粤语,书写比较混乱。而广东的教育系统虽然也不教授粤语,但是因为广东和港澳的民间交流非常广泛频繁,因此有一定数量的广东粤语使用者能够接触到粤语固有字词。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11 10:36

常用字词


──男人;大佬〈大哥〉、细佬〈小弟〉


──女人老婆妻子


公公──外祖父

婆婆──外祖母

老窦──父亲

老母──母亲(但是现代一些广东话中称老母被视为不尊重)

畀──给

有很多日常的用词会被人所讲出,然未必懂写之。

例子,如下:

参见:粤语字列表


──通常写成“啲”或以罗马字母“D”来代替,与“的”同义

骑呢──形容别人衣着打扮突兀或举止笨拙失礼。

鹘突──形容人的行为或事情难看。


──也作“揿”。用力按,通常用作揿钱,去自动柜员机拿钱,因为

按键(揿掣),所以叫作揿钱


窿窿罅罅── (loŋ loŋ la la)罅隙,旯旮,一些细小隐蔽的地方

褪后──退后,多数用于车辆


邋遢──不洁,肮脏


──(通常为) 累


楋手唔成势──手忙脚乱,或指做事没有经验,不知从何入手


瘦蜢蜢──瘦削

── (hap) 呷醋,意思是吃干醋

──做一些事令人开心.氹女朋友,意思是逗女朋友开心.

──佗手褦脚,意思是拖累


㗎喇 ──语气词,表示对某事有把握或表示提醒、警告


──同情,通常用作戥人可怜,替人不值的意思


面懵──面懵懵(冇面) 没有面子;面懵心精,看上去傻傻的但心理面很

清楚


频扑──赶时间,或很忙的意思

──瞓捩颈,即“落枕”,意思是睡醒时颈部痛;或用作捩手掉咗佢,

意思是立刻掉了


嗌交──吵架


──很晚.晏昼:下午

岩巉──不好看(通常指物件表面粗糙或带有菱角)

──拿起东西.


──(dam) 又作“沊”,意源为石头丼一声跌落水井,亦解作抛弃、抛

掷,配词有例如丼垃圾。

──投掷,掟石仔:掷小石

──戽被,意思是睡觉踢被子

──趌下趌下,意思是跛著走

──擏住,意思是小心地。擏锡,意思是爱护

──瞌眼瞓,意思是打瞌睡,小睡片刻

──扻头埋墙,意思是把头撞向墙

──睺实佢,意思是盯住他


──掖高衫袖,意思是把衫袖卷上来

──(laap3) 意思是拿取;亦有解作折下 (例如:花卉)。

──挛毛,意思是曲发


──(zaak3) 压住.通常用作大石砸死蟹

──撒。糁胡椒粉,撒一点胡椒粉

──(saai1) 浪费.嘥钱,意思是浪费金钱

──(po1) 一樖树,意思是一棵树


──用眼瞧着别人,通常用作眼睄睄

挜拃──占很多地方

──(mau1) 蹲下

──(me1) 音“咩”,背着东西。孭背囊,意思是背着背囊。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11 10:39

──(sap9) 用水煮熟.通常用作歃熟狗头,意思是整天笑容满面,但不

知为何而笑,有少许贬义

揼骨──按摩

噱头──有创新的意思

──路面不平

──过长,头发长到髧到膊头

──(mit1) 用两个手指夹住挤压

发吽哣──发呆

──(zit1) 挤压,通常用作擳牙膏,擳暗疮

啰啰挛──(lo1 lo1 lyun1) 忐忑不安,或坐立不安

咪嚤──行动缓慢,做事拖泥带水

盏鬼──有趣,或表示赞美、称好的感叹词用

走趱──时间松动,或有回旋余地之意

──(ang1) 器皿,通常用作钱罂,或者烟灰罂

——堆栈

──(daap9) 量词,一大沓,意思是一大叠。例子:沓水,意思是非常

有钱

──(daat8) 呢笪地方,意思是这块地方,配词有例如大笪地

──(dup7) 头耷耷,意思是垂头丧气的样子

──揩油,意思是占小便宜

吹水──闲聊,偶尔会把事情说得天花龙凤,也有夸夸其谈、吹牛皮的意

籴米──买米。籴──粤音“笛”。籴字原写作上半为“入”,下半

为“米”字。

籴佬──原来是指收买米粮的商人,他们购买米粮后就需要立即离去,

避免米粮因为潮湿而起了变化。现在引申为没有留下任何理由而离开。

有今人写成“走佬”。

影响

广东传统是以粤语为官方语言,粤语为广府人的生活语言,亦是潮汕人客家人及在广东省内生活的少数民族的通用语。只因当时广东省城极为发达,从各地外来而来的人口都学习粤语以显得有身份。因此亦令长久以来,粤语广州话成为珠三角城市的主要语言,对比其他方言,广东的当地人亦以会讲粤语而为荣和颇自豪,对广东人来说,一向以来对自己语言较为强烈。

于中国大陆,在1959年开台的广东电视台是中国首个以粤语为广播语言的电视台。而省内各大城市均有市政府支持的市级电视台,使粤语在当地流通。其他市级电视台逐渐跟随广东电视台,以广州话作为广播语言。大部分非粤语为母语的广东人都能懂粤语广州话。此外,珠三角城市如广州、佛山、深圳等地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地铁、公交车)都设有粤语广播。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邻近广东的香港普遍说粤语,为了方便香港人、华侨回国投资,以及抗衡香港电视对广东的影响力,以防止不利中央的信息流入广东,中央政府容许广东一些地方电视台、电台以粤语广播。受此影响,广东珠三角地区粤语使用者没有明显减少,这也是粤语能继续顽强生存的前提。

而在香港,从市民日常交流,到学校教育、工商行业,到政府办公、立法会;到科学研究、新闻传媒、大众娱乐,粤语都占绝对优势地位(除粤语之外,香港英语亦较为流行)。今日粤语广州话在香港已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交际语,但标准粤语(即广州话)并非香港原居民语言。香港原居民可分四大民系,即客家、围头(又称“本地”)、鹤佬疍家(以客家与围头占大多数,原居民中纯客家村落和纯围头村落分别占54%和32%),各族群皆有自己的语言。香港开埠后,市区除香港原居民外,更涌入来自福建四邑东莞潮州等地的人民,各族群没有形成统一的交际语。至太平天国战争漫延至广州,大批广州市民涌进香港市区,才使标准粤语开始立足香港。由于当时说粤语广州话的都是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加上来港定居的广州人中不乏商人和知识分子等上流社会人物,使粤语广州话很快成为香港市区的通用语。这种情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基本定型。然而,在新界和今日九龙北部(新九龙)的农村和海上艇户居民,各种方言依然是当地的主要语言。由于南洋地区有大量操粤语的华侨,粤语电影有庞大的市场等待发展,在中国内地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统一国语,对地方方言电影采取敌视的态度,其属下“中央电影检查会”更于1937年下令在该年7月1日开始禁止拍摄粤语片。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则持开放态度,1934到1936年香港的电影制作公司数量倍增,以香港为基地大量拍摄粤语电影,成为香港电影的第一次繁荣期。二次大战后至国共内战后的一段时期,大量难民涌入香港,其中包括数量极多的非广州话人口,使香港市区于1950年代变得方言纷陈,其中以随资本家来港的上海话和随政要来港的官话势力较大。由于平民社会中各种方言都不占优势,因此彼此间要以粤语广州话为交际语,而本地出生的移民第二代便多转用粤语广州话,使粤语逐步从不具垄断地位的主流语言变成占绝对垄断地位的华人惯用语言,而各种方言则只保留在家庭内部使用。而在六七暴动后,限制学校用官话,只用俗称广东话授课,及电台停止其他语言节目,使得其他方言群体在香港逐渐消失。至于新界方面,香港政府于1970年代大规模发展新界新市镇,香港的城乡差异逐渐模糊,加上农村年青人口大量往市区谋生,电子传媒开始流行,这些因素都加速了香港原居民语言被粤语广州话取代的地位。其后由于香港不同民系的心理界线开始消除,很多香港原居民不再坚持族内通婚,令广州话进一步成为了家庭内部语言,香港原居民语言则主要保留在原居民的老年人之间,在中年人、青年人里面会原住语言的很少。香港的水上人疍家本来有自己的方言,由于长期被陆上人歧视,及经济上难以到陆上定居,因此受粤语广州话影响较少,至1970年代末,水上人家开始上岸定居,其子弟亦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使水上人疍家和陆上人界线开始模糊。由于水上人对自己粤语疍家话的口音多抱自卑感,使他们一旦接触主流社群后,很快就转用了市区的粤语广州话,而努力掩饰自己原来的口音。而在海外,由于移民有相当比例来自粤语地区,亦使粤语成为大多数海外华人社区的最流行语言之一。

在汉语语族里,除北方的官话外,粤语是比较成功发展为全功能语言的语种,换句话说,在中国大陆,粤语相比其他汉语方言较具地位。同时香港大众媒体及娱乐事业的繁荣使粤语具有非常强的影响力。香港无线电视亚洲电视均已取得广东的落地广播,使得广东省内均可收看香港电视,港式口音(即港式粤语)80、90年代在广东相当流行。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11 10:43

粤语文学

粤语文学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传统的岭南戏剧,对白及唱词包含了不少的粤语口语的成分,粤讴、童谣、山歌,及木鱼书等,都有浓厚的岭南色彩〔岭南文化〕。

文体方面,清初有以粤语词语入旧体诗形成的作品。晚清时,兴起了混合文言文、汉语白话文、粤语白话文的三及第文体。在民国初期,一些广东诗人,以粤语入诗,例如廖恩焘的《嬉笑集》、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中的粤语诗等。在七十年代,香港出现了新三及第,由白话,粤语及英语组成的新文体。而在中国大陆,由于普通话的推行,粤语地位受到影响,但仍产生一些带有点粤语风格的文学作品。如欧阳山的《三家巷》、陈残云的《香飘四季》等。

粤语地位争议

部分语言学家认为,若两种话语间不能直接通话,则这两种话语可定义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若两者间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是可以直接通话,则两者可定义为同一种语言的两种不同方言。根据这一分类标准,粤语跟北方方言是完全无法通话的,应分别归类为两种不同的语言。此外,粤语之发音方式与北方汉语完全不同,而与越南语相近。不过,一般认为,这种“纯粹语言学”的分类标准并非语言分类的唯一方法,如挪威语瑞典语丹麦语虽然可以通话,却由于政治或其他因素而列为三种不同的语言,因此语言跟方言之间没有明确的界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研究者视粤语为汉语方言之一,并且认为现代汉语是单一语言。但是赣语吴语闽语等7大中国南方语言互相之间无法沟通,是归纳为语言,而非方言。因此亦有认为它们都是单独语言,只是同汉语族存在有亲属关系。

从纯粹的语言学角度研究,认为现代汉语实质上是一个包含若干种亲属语言语族,相当于欧洲的罗曼语族罗曼语族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独立语言,这些语言都由古代的拉丁语发展而来,如同现代个汉语族各语言都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罗曼语族内部一些语言之间的互通程度比汉语族语言(或“汉语方言”)间要大得多,例如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之间互能听懂对方大概意思,而粤语跟闽南语,或粤语跟北方汉语之间却完全不能对话交流。这些学者认为,毫无疑问粤语是汉语族内的一种独立语言,跟其他汉语族语言如闽南语客家语吴语、北方汉语之间是亲属语言关系。

包括西方一些汉学家出于传统、政治、民族和文化上的考虑,认为现代汉语是单一语言且粤语是汉语方言。他们认为现代汉语不应该类比西方罗曼语族,主要理由是:各“汉语方言”使用者除了回族畬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外,基本上都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为汉族,感情上认为统一的汉族不应该使用多种语言而应该使用单一的语言;粤语或闽南语等虽有自己的书面语言,但其使用者绝大多数与其他“汉语方言”使用者一样都基本上都能同时兼用或通用基于北方汉语现代标准汉语,并且都能使用汉字,这与西方语言有很大不同。反对者认为这种理由站不住脚,很容易举出反例,如日本人、韩国人也使用汉字;汉字可用于多种不同的语言,包括古汉语发展出来的现代汉语族各语言,甚至可用于非汉语族的日本语朝鲜语越南语,如同拉丁字母可以用于拉丁语发展出来的罗曼语族各语言和其他非罗曼语族语言。在现代标准汉语兴起之前相当多受过一定教育的、使用不同语言的东亚人都能通用或兼用基于古汉语的文言文;除北方汉语之外,现代汉语族各语言的使用者自小就接受现代标准汉语书面语教育而不是自身母语的书面语教育,能通用或兼用基于北方汉语的现代标准汉语书面语也并不为奇;世界上同一个民族使用多种不同语言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

粤语面对的危机

目前粤语的生存环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没有证据显示粤语的萎缩程度较其他非官话汉语言快。在中国大陆,推广普通话政策使粤语的地位不断降低,与此同时普通话等的其他地方语言正在侵蚀粤语的使用地区。特别广西的粤语萎缩速度与程度已经相当严重,有消失的危险。人口比例已有一半人口只会说普通话。广东民间不了解、不重视粤语的人相当多,长此以往也会出现广西的命运,但自2010年广州市民捍卫粤语行动后,民间对粤语的认识有所增加,已开始作出保护工作。另外,粤语文化不以籍贯来作为判断对方是否广东人,是以语言作为判断根据的,这其实是一种岭南文化,或者说是白话文化,当第一代移民意识到这种文化特征后,就自然都让他们的下一代掌握白话,白话生存下来,深圳第二代发生白话化可以作为研究白话为什么可以在海外没语言环境的情况下传承下来的缩影。

中国内地民间对粤语保护的了解与中国政府的支持都不够,部分地方政府不支持甚至打压,难以有效保护粤语。粤语是普通话以外最为广泛的语言,亦被认为是国内的强势语言,但同时在国内受到的打压亦是最为严重。由于外地人口的不受控涌入,先是出现普通话城市,广西粤语被边缘化,广东粤语城市不断萎缩。越来越多本地儿童不会唱粤语儿歌(但是《排排坐,吃果果》却出现在人教版音乐书上)。文革后出生的年轻父母常常认为这些旧儿歌与现代社会不相衬,自己不会唱也不愿意教育子女唱粤语儿歌。这一观念导致粤语儿歌在创作及传承上难以为继。

中国政府、学校鼓励学生使用普通话,教师在学校教育的都是使用普通话。电视媒体的普及及流行歌曲的传播,使广东粤曲、粤剧的传统听众人群急剧减少。

但直到现在粤语作为广东省内媒体主要播报语言的地位仍然未受影响,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及省内大部分电台、电视台仍将粤语作为主要的广播语言,远至广西海南等地亦能覆盖和收看。

香港1970年代开始到现在有过一连串所谓的“矫正发音”运动,其中以何文汇博士所提倡的粤语正音运动较广为人知道。其学说摒弃约定俗成、使用已久的发音,主张根据宋朝已编成的《广韵》内所记载的发音为依归,无视宋朝之后,元明清以至现代粤音的发展。在民间虽然不得到认同,惟此运动被电子传媒接纳,并帮助推广,致使观众被误导,部分甚至盲目跟随,导致香港粤语发音跟邻近地区不太一样。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11 10:44

本帖最后由 pou90 于 2012-11-12 10:45 编辑

广州方言

广州方言即狭义“广州话”,因地处珠江流域中心城市,为广州香港等大都市数千万本地居民的母语,长期引导传统的粤语戏曲文化和粤语流行文化,影响力强大,被各粤语方言区人们接纳为约定俗成的公认标准音。广州话本身亦在不断缓慢变化。广州音的收音范围比较广,连佛山中山香港的部分口音也一并收录。

1949前的广州话用词比较古雅,受北方话的影响也较少。但在最近的数十年,在中国大陆的“推广普通话”运动的影响下,近20年来广州人北方话水平在大大提高的同时,许多地道的广州话词语在日常使用中消失。例如今天的广州人已经很少像20年前那样,用“金鱼黄”来形容“橙色”;黄犬塘尾蠄蟧田鸡这些动物是什么已经无人知晓;甚至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广州话广播词也生硬地用粤语来读出北方话的词语,例如会使用:“站”而非“企”;电视上也通常说“逛街”,而非“行街”。

在受普通话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如“落班”、“落课”等粤语与北方话的混合词,但这并不是生硬的照搬普通话的发音。因为粤语本身就有官话发音和白话发音两套系统。官话发音用于读文章。因此,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广播,并不是生硬的,照搬普通话的发音,而是广东话官话读法。如果不按照官话读法的话,听众听了会感觉非常怪,而且不正式。

由于广州在数百年前已经是通商口岸,也是曾经辉煌一时的19世纪世界第四贸易之都,因此有不少外国人到广州做生意,使外来词融入广州话中。广州人在交谈中也常常出现外来语,如“巴士”、“的士”、“摩托”,说“拜拜”不说“再见”,这些词汇也在上世纪由广州传播到香港。受到香港电视台粤语的影响,各地许多年轻人也会常混合简单英文,如“得啦”说成“OK 啦”。

香港粤语

粤语香港澳门的官方、媒体以及社会广泛使用,语音为广州音,部分专有名称的词汇则与广州方言有一定差别,但不影响双方沟通,在生活上也不易察觉。澳门的粤语长期受香港粤语影响,因此完全一致,外来语更多使用英文外来语,而葡文外来语并不多见。香港于1997年前仍有相当人数称之为广州话、白话;1997 年后基本以粤语、广东话作为香港粤语的民间俗称。但是香港学术界仍然处于正规的学术因素,将香港粤语称为“广州话”。 香港政府严肃的公文布告,也称为广州话。(比如阐述香港的两文三语政策时,说明三语是“粤语广州话普通话英语”)近年出现了不少对“广东话”这个民间俗称名称的质疑(参见广东话),为避免名称冲突也有人称为广府话

香港新界的本地粤语以莞宝片围头话为主,属于粤语莞宝片方言,详见下述。

1949前的香港,由于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带有很浓的粤客混杂的口音(即香港原居民客家话和香港广府话在音调和词汇相互影响)。

1949后,香港口音呈现多种粤语口音并存的情况,即有上述广东粤语口音交杂使用的情况,如“事”读“树”、“处”读“恕”。

1980年代,香港口音开始出现大量语音简化现象,当中以鼻音消失 (即n/l不分) 及w拗音的消失最为显著。部份年青人把“你”[nei]和“我”[ŋɔ] 念成 [lei]和 [ɔ] 。把“国”[ɡwɔk] 误读成“角”[ɡɔk],“过”[ɡwɔ] 读成“个”[ɡɔ] 。部分学者称之为“懒音”。一种讲法认为,这现象似乎与大量外地移民有关,对他们而言, n/l 的发音差异不大,在大部分情况下混淆两者亦不会带来严重的沟通障碍,于是他们来港学习这种新方言时,往往舍难取易,淡化一些难以分辨的发音之差异。这亦所谓“移民理论”,这种现象在台式国语、美式英语的演化过程中,亦曾出现。另一方面,香港生活节奏快,年轻人谈话时因求急促而忽略了某些音,电视媒体亦不注重口语误读,最终导致年轻人以讹传讹。

不过,1980年代之前的大众媒体依然尽力避免在电台电视节目上出现这些读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语言学家亦对其屡加抨击,并提出粤语正音运动,但“懒音”似乎已经为香港粤语的特色,在大多数大众媒体、歌手表演中更屡屡出现在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辈口中。但总体上,香港方言与广州方言仍然非常接近。

英语在香港比较普及,加上从前香港通常比中国大陆较先接触外来的新事物,过去不谙英语的低下阶层会用广州话拼读日常的英语词汇,所以香港粤语的英语外来词十分普遍。例如:“地盘管工”叫“科文”(foreman)、“电梯”叫“䢂”(lift)、“煞车”叫“逼力”(brake)、“轴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邮票”称作“士担”(stamp)、“保险”叫“燕梳”(insurance)等。另外,香港人对男教师及男警察称作“阿Sir”、女教师称作“搣士”(Miss)。这些地道的用语可能会使外地粤语使用者不知所云。

有一种观点认为,以现在香港流行的“懒音”作为香港标准粤语与广州话之区别标准较为合理。以有无使用“英文之广州话拼读”来区分香港标准粤语与广州话,如广州 叫“地盘管工”,香港叫“科文”,而佛山译成“课文”,就会存在一个佛山标准粤语。这种划分方法从语言的角度上看是不成立的,因其发音完全相同,且用词并不排斥。其实早于香港开埠初期之前,广州已经有使用外来语,现今之外来语未必全是香港所创。

由于在1980年代1990年代大量香港人移民到海外,使海外的粤语亦受到香港方言的影响,亦确立世界上出现标准粤语,取音与语法标准亦仍为广州话。在日常用语及新闻中亦出现诸如“劲爆”(形容事物厉害强大或形容情况鼎盛)、“碌卡”(刷卡)等港式用语。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12 10:54

中港语文区别

中港两地惯常用语上,基于粤语和北方语系的习惯不同,政治环境的差异,也时常存在用词的差别。对于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说法,例如:

普通话

香港用语(粤语)

备注

冰箱

雪櫃

在香港,“冰箱”一词普遍是指雪柜内用来冷藏食物(0°C以下)的一个地方

上课

上堂

香港粤语口头沟通会说“上堂”。

课室/课堂

班房

在中国内地,班房则是指监狱。另外有些时候“班房”和“课室”有不同意思,前者为homeroom,后者为classroom。

素质/质量

質素/品质

在中国内地,“素质”常用于表示个人的文明程度、“质量”用来形容物品或服务。

阳台

騎樓/露台

在香港,“阳台”一词也常有使用。通常在书写时使用。

空调

冷氣

在香港,“空调”是一个比较文雅的词汇。通常在书写时使用。

复习

溫書

在香港,“补习”是指正常课堂时间以外由特定专人教授学生的额外课节,很多都是额外收费。

摩托车

電單車

摩托车”一词是从英文Motorbike的音译过来的。在中国大陆,电自行车往往是指电动自行车

公交车

巴士

巴士”一词从英语Bus音译过来,在上世纪80年代由广州传到香港。

出租车

的士

的士”一词从英语Taxi音译过来,上世纪由广州传到香港。

工资

人工/糧

较正式的用法为薪水

夜宵

宵夜

本作“消夜”;“宵夜”在台湾国语亦常见

小汽车/小轿车

私家車

该词也是由广州传到香港。

面包车

客貨車/van/van

塔式起重机/吊机

天秤


香港政府粤语拼音

香港政府粤语拼音香港政府以英文字音拼写中文(以粤语为准)的方法。在香港出生的街道地方以及公共屋邨的名称都是以这套方法来拼写,由殖民地时代开始沿用至今,大多数香港人只懂得这套粤语拼音系统。

这套系统可能来自威妥玛拼音,应沿自香港政府内部。生死注册处入境事务处路政署香港政府部门均是以此拼法分别为香港人名、地名和街名等定出对应的英文名称。有不少人都见过当带同初生婴儿到入境事务处登记时,职员会从一本类似字典的书中将父母取的中文名字查出对应的英文拼法。

此拼音系统可能是为了方便不谙粤语的英国人而设,标音原则上以英文音模拟粤音,故拼音不能准确反映实际粤音(详见下文)。因此,教育局考评局教育学院拼音方案系统,供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使用。然而教育学院拼音方案没有应用于人名、地名等教学以外的范畴。

应用

因为这套拼音只会用来转写专有名词(人名、街道名、地方名等),所以一些常用但很少用在专有名词中的字(如:)没有什么人知道他们的拼音,使得这套拼音不能如汉语拼音注音符号般用作普通的中文输入法;但是由于大多数香港人只懂得这一套粤语拼音,公共图书馆检索系统中亦提供作输入。关于粤语拼音的输入法可参考粤语拼音输入法

问题

表音不精确

原拼音中有’号,表示送气。

由于世上读音,实际是不能完全由拼写表出来,即使万国音标都不易,二十六个拉丁字母,更不足准确表音。方案方便英国人记录香港人名、地名,故拼音以英语模拟粤音,迁就英文习惯,因而变异及合并简化。然而,粤音跟英文音有很多不同之处,令拼音不能准确反映实际粤音。

其主要问题,是不分送气及不送气。原拼音应以 ’ 号表示送气,不另标不送气。不标出只因方便书写而省略。

日常使用

送气

不送气

p

p

p'

送气与不送气相混

t

t

t'

送气与不送气相混

k

k

k'

送气与不送气相混

ts/ch

ts/ch

ts'/ch'

送气与不送气相混


广东话响音a音分长知,原本有a与á之分,因方便而省略,合成a。如快与肺,都写成fai。另广东话有九声,因书写方便,声调省略。

由于广州府各处音稍有不同,sh、s、sz并非十分穏定。有s/sh/sz都见于拼音。

ts及ch写法,实为同音不同角度而分歧写法。


另一原因,新旧拼音方案,因历史原故,旧方流传下来,所以地名人名不一致。然而此非方案问题。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12 11:07

香港政府拼音沿革

在清末,外国人使用欧洲通用的拉丁字母来拼写当时广东话。有人认为香港政府拼音是用英语来拼写粤语,此为错误观点。英语拼法是在市民英语水平提高后才慢慢介入的。而香港政府拼法的底层是欧洲通用的拼法。比如p表示平气清音,p'表示送气清音,英语中p表示送气清音。下面从拼音的变化来解释这种拼法是怎么变成后人所说的“港拼大荟萃”的。

欧洲语言一般分清音与浊音,跟广东话分平气清音与送气清音不一样。于是,当时的外国人使用清音字母来表示平气清音,再使用清音字母加'来表示送气清音。如:邦pong 庞p'ong。后来去掉这些附加符号,导致现在平气音与送气音不分的现象。

在元音方面,拉丁字母只有五个元音字母。而当时的广东话有九个元音。于是用上加符号来表示。用/来表示长音,用\来表示短音,用"来表示圆唇变音。比如长短a:灿ts'án,陈ch'an。长短u:官Kún 春Ch'un。长短o:高Kò,哥Ko。u与ü:古Kú 车Kü.

p p' m f t t' n l ts ts' s ch ch' sh y k k' ng h kw k'w w

á a o ò é í i ú u ü (éu) z'

后来,香港政府采用了这一套拼音作为地名人名的译名。迫于打字机只有26个键,并且香港的官方语言英语也没有附加符号的习惯。于是在公文里就要去掉这些符号。除了使用字母组合ue来替代ün,üt中的ü。以及k与长u相拼时,会写成kwu之外。并没有其他修改。除了a以外的其他韵母并没有产生混淆。

所以,造成了平送气音与长短a的混用,以及“哦”“澳”不分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香港政府拼音并不是只拼写粤语,还可以拼写其他方言。如普通话,潮州话,客家话等。比如,香港的Hong Kong是疍家音,而不是广东话的Heung Kong。李可以拼成lei,li,lee等等。陈也可以拼成chan,dan,chen等等。

此外,香港政府没有强制要求民从一定要用这套拼音来拼写人名地名,而是尊重当事人自己的拼法。随着香港市民的英语水平的提高,更多的香港市民偏向使用英式拼法来拼写自己的名字。例如“古”字,有些人会按英式拼成Koo,而不是港式拼音中的Kwu,“太古城”中的Tai Koo是其中一例。

造成一拼多音:附加符号的消失。

造成一音多拼:古韵的保留,允许拼写其他方言,英式拼法的介入。

拼法不一致

邨”,有拼作
tsuen,亦有拼作
chuen。

叶”,有拼作
yip,亦有拼作 ip

余”,有拼作 yu,亦有拼作 eu(例子:余仁生
[Eu Yan Seng])

元”,有拼作 yuen(例子:元朗
[Yuen
Long]),亦有拼作 un(例

子:元州邨
[Un
Chau Estate])


拼音 chai 同时是湾仔的“仔”字 [Wan
Chai] 以及柴湾的“柴”字

[Chai
Wan] 的拼音,但“仔”字和“柴”字的读音并不相同。原因可能

是“柴”字 [Ch'ai] 的[']被省去,“仔”的韵母[ɐi]却与[ai]混同。此

问题可能也出于方便英文发音,因英人常误将"tsai"读成"zai"(即略去t

音,见上文“陈”例)。位于香港岛和新界西贡的两个“湾仔”原本均

作"Wan Tsai",但约于二十世纪初期,香港岛的改作"Wan Chai"。政府或

许意识到发音的差异,故改一个比较容易的发音。

常用拼法举例

注意:因英文音与粤音的分别,同一拼法的例字实际粤语发音未必相同。粤音声调亦会略去。同一中文字也可以有多于一种拼法。另留意这套系统完全不用 q, v, x 及 z。

香港政府拼法,粗体为声母

例字

a(零声母)

au(零声母)

欧坳

ap(零声母)

ba

bing

冰炳

bo

保宝波埔普布怖

cha

chan

陈亲

chai

柴仔

chak

泽择

chap

集插

chau

周秋

che

輋车

chek

cheng

cheong

畅昌唱抢

cheuk

cheung

张长象章彰蒋

chi

志志

chik

直值植殖积织

ching

呈青静程

chiu

赵朝昭超照焦

cho

草曹楚早祖

choi

彩蔡

chong

创庄

choy

chuen

川全

chui

徐翠趣除

chuk

竹筑捉浊

chun

进春震振珍真圳晋俊津骏

chung

中松冲重颂钟钟

dai

dung

eu

fa

fai

辉晖

fan

范范繁分粉反饭

fat

发佛罚

fau

fei

飞非菲翡肥

fo

火货

fok

fong

方仿芳防舫访房放晃

foo

foon

欢 宽

fook

fu

夫富虎傅芙

fui

fuk

fung

凤风丰冯峰锋

ha

下霞夏

hoi

hak

ham

hang

恒坑亨杏

hau

厚口侯喉

hay

喜熙戏希晞禧曦熹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12 11:10

hee

hei

喜熙戏希晞禧曦熹

heng

heung

香享

hey

喜熙戏希晞禧曦熹

hi

hin

显轩骞

hing

兴庆卿兄

hip

hiu

ho

豪何浩好酷皓

hoi

海开恺凯

hok

鹤学

hon

汉韩瀚

hong

康慷糠

hop

合盒

how

巧考

hui

许虚去

hung

洪红虹熊鸿孔

ip(零声母)

叶页

jo

ka

嘉加珈假价家稼嫁镓

kai

启佳溪

kam

金甘柑咁锦敢鉴监鉴

kap

kat

吉桔

kau

裘旧九教

kei

奇其基琪淇琦

keng

keung

强镪

ki

奇其基琪淇琦

kik

kim

kin

健坚建

king

景京敬竞境劲

kit

洁结杰杰

kiu

ko

kok

kong

koo

古顾故辜

koon

ku

kuk

kung

功共

kwa

kwai

葵桂贵

kwan

君珺军钧昀

kwok

国郭

kwong

光广邝

kwu

kwun

观冠官管

lai

拉癞赖籁濑酹落礼澧醴鳢蠡劙黎藜犁黧来丽俪厉励疠砺粝蛎荔例栵隶捩

lam

蓝篮林琳霖淋临

laam

lan

lap

lau

刘留

lee

李利莉

lei

梨鲤理

leng

靓岭

leung

梁良凉两

lin

li

ling

凌灵另令零伶玲拎龄

liu

廖尿料

lo

卢路露罗

lok

乐洛落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12 11:11

long

朗郎廊

luen

联乱

lui

女吕旅里累雷蕾类

luk

六陆鹿录碌辘

lung

隆窿龙笼咙陇胧眬

ma

马妈麻

mak

麦墨默勿物

man

曼慢漫谩问闻闽悯万民文汶玟炆抆雯敏

mei

美未味尾娓眉媚

ming

明冥鸣

mo

毛巫

mok

莫膜

mui

梅每

na

那娜

nam

ng(辅音元音化)

吴午忤五伍

nga

雅哑

ngai

毅艺蚁矮

ngan

银颜

ngar

雅哑

ngau

nin

nip

o(零声母)

奥澳

oi(零声母)

爱哀

on(零声母)

安按

pak

白北百柏

ping

平萍苹坪

po

保宝波埔普布怖

poon

盘潘

pong

庞旁蚌

pui

佩佩配倍培陪蓓

pun

盘潘

sai

西细洗

san

sang

sha

shan

山珊姗

sheh

sheung

常商

shi

施师狮时匙史屎尸试轼四思斯撕丝

shui

水睡瑞衰岁谁

shuk

叔淑熟粟属宿缩

shun

si

施师狮时匙史屎尸试轼四思斯撕丝

sin

先仙冼善

sing

升升星醒声

sit

so

苏骚苏扫素嫂

sui

水睡瑞衰岁谁

suk

叔淑熟粟属宿缩

sum

sung

宋送松崇

sze

施师狮时匙史屎尸试轼四思斯撕丝诗

tai

大太戴

tang

邓滕

tin

田天填

ting

亭婷停霆丁

tsz

止芷紫致字祠慈梓

tuen

团屯

tung

彤童董懂东栋冻同铜统桶痛

tze

止芷紫致字祠慈梓

wa

wah

wai

慧惠韦伟玮为卫围胃畏

wan

温揾湾弯还环云尹运

wang

宏弘横

wing

颖永咏泳咏荣


作者: pou90    时间: 2012-11-12 11:12

wo

禾和窝祸蜗

wong

黄王汪枉

woo

胡乌

wu

胡湖糊狐壶乌户恶

wun

奂焕换媛缓豌碗

yan

茵欣恩因仁忍人印殷

yau

丘邱优休游游悠由油柚

yee

怡义议仪异宜而以姒意

yeung

杨阳扬炀疡仰羊洋烊蛘样养让酿央泱殃鞅怏氧

yi

怡义议仪异宜而以姒意

yim

严盐验厌恹艳艳炎阎闫焰掩

yin

胭妍研贤寅演现然言燕宴嬿宴烟彦谚廷筳

ying

影形认莹萤营英应

yip

叶页

yiu

姚要扰谣遥摇瑶

yu

宇俞愉瑜如茹余余鱼乳

yuen

渊鸢冤宛蜿鹓眢鸳蜎苑宛婉惋琬畹菀怨元刓完岏沅芫鼋丸汍纨芄原嫄源螈騵员圆陨袁园猿辕爰媛援湲猿缘橼蝝悬县沿铅堧堧玄圜洹远䓕软阮耎蝡蠕泫铉愿愿炫眩炫媛援瑗院县远掾眴缳

yuet

yung

雍拥翁用容溶镕蓉

(完)


作者: 老杨    时间: 2012-11-16 11:17

Cantonese,在外国,是比较重要的外语。




欢迎光临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http://gzyzxyh.com/) Powered by Discuz! X1.5